全球精细化工领军企业德国赢创德固赛为新项目选址,去年花大价钱请来荷兰一家专业咨询公司,为美国、新加坡、德国和中国上海的四个化工业集聚区一一打分。权衡之后,这家德国公司拿着厚厚的调查报告,最终选择上海。目前,投资4.8亿元的赢创德固赛新项目已在上海化工区筹备开工,投产后将生产高端护肤品的原材料,该产业在国内尚为空白。 近年来,上海石化工业占上海经济总量的比重持续下降,落后产能淘汰转移。“上海要不要发展化工”一直有争论,上海化工区最近的一份引资项目表或许可以给出答案 表格上,赢创德固赛这样的项目比比皆是,跨国公司、中外合资带来的新项目,普遍技术领先、附加值高、能耗较低。这使得去年化工区经济数据呈现变化:招商引资同比增长70%,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8%,能耗总量下降10%。而且,上海化工区已建成循环经济示范区和生态环保工业区,落户的跨国公司项目均为环境友好型。 “不符合产业升级方向的项目,哪怕是投资巨大的跨国公司项目,也坚决放弃。”上海化工区管委会副主任王鸿钧告诉记者。去年,上海就主动放弃了多个数亿美元投资、但与上海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不相符的化工项目。 在不断扩大开放度、引进世界一流企业的过程中,答案已然浮出水面:上海化工产业绝不是盲目发展,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良性发展。 扩大开放,敞开大门,众多世界一流化工企业集聚上海,“合适的客人”来到“合适的地方”,就能创造出效益惊人的产业链,产生规模效应。中石化和英国BP合资的上海赛科,计划在沪投资年产30万吨的环氧丙烷项目,却为原料发愁。如今赢创德固赛来了,能够生产世界上最好的双氧水,恰可作为前者急需的原料。赛科的产品又能给另一家企业生产聚醚多元醇,而聚醚多元醇又可与化工区另一种产品MDI混合,生产用于高档汽车和飞机坐垫的发泡材料。一个个方程式串珠成链,一头连上飞机汽车的先进制造,另一头又让上海大型装备制造企业订单满满,忙着为化工产业开发、生产高端装备。 扩大开放,敞开大门,外资化工巨头们带来先进的管理和技术的同时,带动了整体行业内企业的能力和视野升级。首先是“补缺”:补上国内业界创新能力不足、高端人才缺乏等短板。去年,拜耳在沪扩建研发中心,就吸引200名全球高层专家来沪工作。当跨国企业云集,行业水准提升、门槛提高,又促使国内企业加快淘汰落后、转型升级。还有对政府部门职能转变、提升管理服务水平的促动。比如,不少外资化工企业对国内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的改善提出一些建议,对于市场机制和环境法治化水平的提升也是一种积极推力。 扩大开放,敞开大门,化工行业因跨国公司纷至沓来,已经呈现出向服务业升级的明显特征。比如,化工类的“工程咨询公司”,在上海已经形成一门产业。这其中,有法国的德希尼布、美国的福斯特?惠勒等知名跨国企业,也有新生的中国咨询企业。此前,中石化工程院通过参与上海化工区总体规划和大型中外合资项目起步,其咨询业务已走向全国和海外市场。 再如总部或研发中心的集聚。“化工区有多少国际化工巨头,在上海就能找到他们的总部或研发中心。”王鸿钧表示,这是上海化工业向服务业升级的另一标志。巴斯夫已将大中华区总部放在上海,今年选址高桥的亚太区研发中心将竣工;去年,拜耳将德国全球总部部分功能迁移至上海,执行董事也来到上海安家;杜邦、BP石油、陶氏化学……目的地为上海的“实验室搬家计划”或刚完成,或准备进行。 在扩大开放中升级转型,上海化工业始终伴随着这座城市转型的脉搏。近年来投资在沪的跨国公司,没有一家不增资扩股。增加投资时,跨国公司的嗅觉并非一味跟着眼下利益,而将目光投向长远。巴斯夫应用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新源表示:“去年,我们投资12亿元建科技园和研发校园,项目背后的新一轮企业规划,完全体现上海"十二五"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产业战略目标。”而“十二五”这一颇富中国特色的名词,如今在上海化工行业不止是国内企业的“专利”,也频繁地出现在拜耳、巴斯夫这些跨国巨头的战略规划中。
[此帖子已被 snow 在 2012-2-3 9:02:19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