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75|回复: 0

取消窗口挂号后 医疗最大流量入口将会去哪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2 10:57: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取消窗口挂号后 医疗最大流量入口将会去哪儿?
主题 资讯新闻发于[09-02 09:57]   



       北京儿童医院从9月1日起,正式取消了全部窗口挂号,正式进入了“非急诊全面预约”的时代。北京儿童医院提供预约挂号方式有手机APP挂号,114电话预约、网上预约、窗口预约、医师工作站预约等。但急诊的挂号方式未变,仍然可以进行现场挂号。

       这其实是北京市今年年初发布“挂号新政”的具体实施。按照北京市的计划,2016年底前,22家市属三级医院将取消现场挂号,全部推行“非急诊全面预约”挂号就诊模式。而预约挂号的渠道,从目前来看总共有包括114电话、微信、支付宝、银联等7个。

      取消窗口挂号后,医疗最大流量入口将会去哪儿?

       挂号因为其刚性需求、数量庞大和极易标准化的特点,一直是互联网医疗争夺的焦点资源。在此之前,围绕着挂号的生意模式有两种:一种是纯粹为挂号提供信息技术服务,帮助患者能够通过各种互联网平台进行挂号,包括微信、支付宝、微医、就医160等都是这个模式;另外一种是帮助患者对接专家的服务,这类服务其实利用的是医生手工加号的方式。

       两个生意的逻辑不一样。前一种模式是将挂号作为流量入口,聚集足够大的流量已有再做相关的商业开发;后一种模式则是将挂号作为“垄断资源”,利用资源的独占性直接从号源的倒卖中挣钱。后一种模式从2016年年初开始,在行政机关全面推行取消手工加号、打击号贩子的举措中已经受到了重创。即便政府不采取措施,这种利用垄断资源做生意的思路也是倒行逆施,毫无前途。

       当前最让人关心的是,当医院的挂号方式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医疗资源最为集中的北上广地区的医院挂号方式都由线下转移到线上,会对那些以挂号作为流量入口的互联网公司产生怎样的影响。

       从市场教育的角度,那些愿意向前的创始人仍然看到了这种变化中的积极意义。此前一位创业公司在取消手工加号措施中受挫的创始人就曾对36氪谈到,长远看取消现场挂号对互联网医疗是利大于弊,因为从整个医疗服务入口的角度,这项措施迫使患者必须开始适应并习惯线上就医的方式。如果这种推理能够成为现实,显然全面预约的措施对推动医疗创新的发展是功德无量的。

       线上流量入口可能“坐实”

       来自国家卫生计生委的统计数据,2015年全国医疗机构的诊疗人次是77亿人次。如果每次诊疗都需要挂号,那么就意味着2015年一年产生了77亿次线上挂号。这是个什么概念?以之前烧钱最激烈的出行比照。柳青前不久在移动互联网大会上披露,滴滴2015年全年的订单是14.3亿。也就是说,仅从数量的角度,医疗这个领域就可以容纳至少5个滴滴的体量。

       虽然这么比较有点肤浅,但至少说明,挂号起码已经具备了成为线上流量入口的资格。从实践中看,互联网医疗领域估值最高的微医和已经在新三板挂牌的就医160主营业务都是围绕挂号服务展开。而微信、支付宝、百度这三大巨头都在挂号入口的争夺上加班加点。

       不就前,微信宣布联手微医在城市服务当中推出统一挂号平台,并已经在60多个城市落地。而支付宝也在入行两年后,宣布目前有超过500家三甲医院加入了支付宝的“未来医院”计划,覆盖中国超过90%的省份。百度不仅自己开发了作为预约平台的百度医生,而且还投资了同样经营挂号平台的健康之路。

       挂号流量的争夺都是一种医疗资源通道整合的方式。一旦未来线上挂号成为主流,那么成为这个领域内最大的入口,对后续服务的延展显得直观重要。比如之前宣布今年要开始做营收的就医160,近期推出的几个产品,包括基因检测、私人医生、海外就医等进阶服务,都是建立在前段挂号流量入口基础上的商业变现方式。

       预约挂号之后流量入口下沉

       挂号方式从线下转移到线上这种方式改变,仅仅是第一步。人们都清楚,这种变化无助于解决看病难的问题。事实上,预约挂号的措施一直是与分级诊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之前,北京市在推出非急诊全面预约挂号的同时就启动了另外一项措施,天坛医院、宣武医院、同仁医院等三家市属三甲医院的知名专家团队将不再外挂号源,有需求的患者可以挂专家团队号,实行门诊医师首诊负责制。门诊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如病情需要,门诊医师将为患者预约转诊团队专家。

       可以看到,当前的预约挂号制度基本上还是患者个人的在线预约挂号,但未来随着基层首诊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尤其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大面积推广,由医生帮助患者预约挂号、预约转诊的方式将逐渐成为主流。国家在关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政策中也明确提到,通过给予家庭医生团队一定比例的医院专家号、预约挂号、预留床位等方式,方便签约居民优先就诊和住院。

       这就意味着在患者、家庭医生、上级医院之间需要一套完整且无缝衔接的信息化服务体系。而且由于医疗的区域化属性以及政府鼓励患者本地就医的政策取向,这种信息化服务体系往往是以县、区、市为单位的区域信息化分级诊疗服务体系。

       比如不久前完成2.16亿B+轮融资的趣医网,主要就是通过双向实时交易的统一平台“医院+”平台帮助政府和医疗机构建立分级诊疗体系。转型之后的健康之路也在从区域信息化服务体系的角度入手,搭建连接大医院和基层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

       虽然这个层面的医疗机构没有北上广大医院的光环,但流量的意义不可小觑。从下表中可以看出,三级医院的诊疗人次只有15亿人次,而二级以下及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人次则接近60亿。而随着国家分级诊疗政策的推动和加深,这种诊疗人次向基层移动的趋势将更加明显。



       互联网医院成为入口的可能性

       实际上,如果预约挂号完全通过线上实现,那么最直接的一项服务很有可能就是挂号之后的医疗服务也在线上完成,也就是所谓的互联网医院。有媒体做过统计,目前国内已经出现了20多家名义上的互联网医院。那么互联网医院有没有可能随着线上预约挂号在未来的全面实施而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首先,这要从大多数互联网医院的模式讲起。互联网医院的基本模式是,一家实体医院,一家互联网信息化公司,以及线下落地服务点,一般是药店、社区医疗卫生中心或者手机。一般的服务模式也比较简单,患者在那些线下服务点向医院的医生咨询问诊,随后在药店买药。

       但这种服务模式与在线问诊面临的问题有些相似,一个是线上的就诊体验,大多数疾病没法解决;一个是这些实体医院往往是区域内的大医院,医生大多没有额外精力提供线上服务;再有就是互联网医院的逻辑与分级诊疗相悖,因为它是希望大医院能够为更多普通病常见病患者服务,而分级诊疗则希望这部分患者由家庭医生来负责。

       但互联网医院不是完全没有机会。比如医生可以在线开具处方,第三方的检验机构能够提供便捷的上门服务,家用智能医疗硬件设备能够为医生提供准确的检测数据,以及线上医保支付的开放等。当这些条件具备后,互联网医院有可能出现快速发展。

       患者线上健康数据成为新入口的可能

       如果预约挂号实现全面的线上化,那么可以想见,医生处方、检查检验报告等患者数据资料也很容易形成线上化。我们甚至可以进一步推想在此之前,由于信息系统的孤岛问题,患者的数据大多数散落在不同的医院,甚至医院当中的不同科室。那么未来,随着医疗服务很有可能通过在患者手机端的聚合,而实现健康信息的整个。人们一直梦寐以求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也就具备了实现的可能性。

       当然这需要解决几个问题,一个就是移动端挂号系统与医院信息系统对接的深浅程度,再一个是对化验单这种结构化数据以及医嘱这样的非结构化数据的读取和处理能力,第三点是对于个人健康信息所有权的明确。这一点才是最关键的,患者一方应该有权获取在医疗机构当中的就诊数据。

       当健康数据能够在患者一端聚合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医疗数据碎片化、片段化的问题有可能得到解决。因为这就有可能将一个人院内和院外数据通过移动端的方式连接起来。而且这个个人的健康档案将不仅储存着就医数据,还将储存在健康时期的连续监测数据,从而全面完整持续的检测个人的健康状况。实际上这个时候,围绕个人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健康数据为入口的小型医疗服务生态

       理想的情况是,这些数据完整性和精准性的提高可以帮助医生更快的解决患者的病情,甚至可以通过远程的方式就能够直接做出诊断并开具处方。这个可能还真的比较遥远,因为患者数据归属权不明确,后面的很多数据开发都会一直处在灰色地带,面临随时有可能出现的数据风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4-3-29 16:45 , Processed in 0.01967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