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99|回复: 1

“煤变油”产业化欲破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2-26 20: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煤变油”产业化欲破壳http://www.chinahightech.com

将黑色的煤炭变成无色透明、燃烧时无污染的柴油,不仅能够缓解当前的能源紧张,而且还可以开发出附加值很高的乙烯、丙烯、蜡、醇等上百种产品。记者日前了解到,这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变油”技术在我国已取得突破,并将很快实现产业化。 ?

山东兖矿集团有关负责人透露,兖矿百万吨级煤炼油工业化可行性研究报告已完成,位于西北某地的煤炼油厂址也已选定。这一项目经核准后将在2008年投产,按照规划,到2010年可实现200万吨的煤制油产能。另一煤炭巨头神华集团公司也宣称,神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煤直接液化第一期工程将于2007年实现设备调试和投产。

两巨头对垒

“煤变油”即煤炭的液化,是指以煤炭为原料制取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的技术,一般采用直接液化或间接液化技术。目前国内只有神华集团和兖矿集团两大企业成功掌握了“煤变油”的核心技术。不久前在北京举行的科技创新重大成就展上,两巨头双双亮出了自己的绝活儿,将“煤变油” 整个生产过程用模型动态演示出来。

兖矿集团的张宗森告诉记者,兖矿采用的是煤炭间接液化技术。该项目于2001年起步,属于国家863计划项目技术。兖矿集团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建立了兖矿能源科技研发公司,目前已基本掌握了相关技术,并申请了20项专利,其中8项已获得国家专利局授权。2003年7月,兖矿在山东鲁南化工厂建立了万吨级中试装置,2004年3月一次投料试车成功。2005年1月底通过了中国石化协会组织的专家鉴定,目前正在申请投入产业化项目建设。

张宗森指着展示台上几个装有无色透明液体的玻璃瓶介绍:“这就是用煤炭生产出的柴油。经专家鉴定,这种用煤生产出的柴油具有十六烷值高、清洁环保等优点。”

与兖矿不同的是,神华集团的煤变油采用的是煤炭直接液化技术,2003年,神华在上海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日处理6吨煤的中试工厂,2004年12月正式运转出油。在这个中试项目基础上,日处理6000吨煤的神华煤液化先期工程,已于2004年8月在神华煤炭基地鄂尔多斯开工建设,一期工程投资245亿元,建三条生产线。第一条生产线将于2007年投产,年产108万吨油品。按照规划,2010年将形成年产1000万吨油的生产能力,2020年产能达到3000万吨。此前,有媒体报道,未来几年神华集团还将在新疆建设820万吨规模的“煤制油”项目。

前景美好

近年来,国内“煤变油”投资热潮涌动。据业内人士估计,中国目前在建和拟建的“煤变油”项目产量已达1600万吨,计划投入的资金高达1200亿元。

专家认为,近年来国际油价的不断攀升客观上成为煤变油产业化步伐加快的催化剂。早在2001年,为满足国家能源战略的迫切需要,国家863计划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启动了“煤变油”重大科技项目。专家认为,中国石油资源较匮乏,但煤炭资源相当丰富。据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司发布的统计报告,截至2002年,中国探明可直接利用的煤炭储量达1886亿吨,已探明的煤炭储量人均145吨,按人均年消费煤炭1.45吨,即全国年产19亿吨煤炭计算,中国的煤炭资源可保证开采上百年。因此,通过煤液化合成油是实现我国油品基本自给最可行的途径之一。

张宗森给记者算了一笔“煤变油”的成本账:兖矿“煤变油”技术约4吨煤就可出1吨油。根据中试的结果测算,每吨汽油的生产成本约1720元。中国现在的汽油价格每吨超过5000元。按照国际煤炭和石油的价格比,只要国际油价不低于每桶23美元,“煤变油”就有十分美好的前景。目前,国际油价已经在每桶50美元以上驻足了2年多。今年初,国际油价更是逼近每桶70美元。

投资大 风险高

据介绍,“煤变油”技术最早成形于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70年代初,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开始进行大量的煤炭液化技术研究和开发。从80年代开始,由于国际油价较低,大部分煤炭液化项目被搁置起来。缺乏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却有丰富煤炭资源的南非由于受到30年的贸易禁运,一直研究并大规模生产煤炭液化产品。目前南非拥有一套年产800万吨油品的“煤变油”工厂,是世界上惟一大规模的“煤变油”商业工厂,并为该国提供了60%的运输油料。近年来,随着国际油价的攀升,煤制油重新被一些发达国家提上议事日程。

虽然我国“煤变油”技术已经取得突破,但是,长期以来国内对“煤变油”产业还存在着争议。一些专家认为,煤炭也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煤变油”虽然可以暂时缓解国内石油紧张问题,但不能将这种帮助放大化。而且,“煤变油”不仅投资巨大,还面临着国际原油市场价格与国内煤炭价格波动的风险。

另一方面,支持“煤变油”产业化的专家认为,从煤炭价格、人工成本和使用国产化设备等因素考虑,我国“煤变油”技术能达到每桶汽柴油产品的成本在20美元左右,低于欧佩克所定每桶22-28美元的价格区间。况且,煤炭在液化成柴油、汽油的同时,还可以开发出附加值很高的乙烯、丙烯、蜡、醇等上百种产品,综合效益十分可观。

专家提醒,“煤变油”产业化的进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油价的变化,如果油价长期在28美元/桶以上运行,投资“煤变油”项目是有利可图的。同时,“煤变油”产业的发展还与国家战略有关,目前国家还未正式出台“煤变油”行业发展规划。

虽然争议仍然存在,但“煤变油”的产业化步伐在明显加快。据预计,到2010年,我国用煤炭生产的油品至少将达到每年1000万吨以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26 20: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3吨煤生产1吨油 成本相当于国际油价一半 预计2010年至少达到年产千万吨以上(华商网)

  作为煤炭高科技加工技术,提高煤炭附加值的煤炭液化技术已经在我国研制成功,这项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可以把煤炭转化成汽油、柴油等化工产品,一桶的成本只有30多美元,相当于目前国际石油价格的一半。

  神华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张玉卓说,神华煤制油示范工程第一期工程现在已经完成了工程量的30%左右,也完成了27亿元左右的投资,这个示范工程规模是年产108万吨成品油,也就是每天2500桶,工程将在2007年建成投产。

  据了解,神华集团除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的示范项目之外,他们还将在陕西、宁夏再建两个更大规模的煤变油项目基地,预计到2010年,我国用煤炭生产的石油至少将达到每年1000万吨以上。

  神华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张玉卓还说,因为这几个工程都建设在矿区或坑口,所以煤的价格相当便宜,按照100~150块钱一吨煤,3吨煤生产1吨成品油,那么它的增值幅度大致是10倍。不仅如此,而且还解决了制约能源发展的运输瓶颈。据央视

  新闻链接>>>

  “煤变油”是20世纪20年代德国的两位科学家发明的。

  煤炭的液化,就是指以煤炭为原料制取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的技术。煤的液化分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两种。直接液化就是煤在高温高压下加氢裂解,转变成油料产品;间接液化就是先对原料煤进行气化,净化后,得到一氧化碳和氢气的原料气,然后在高温、高压以及催化剂的作用下合成有关油品或化工产品。新华

  ■煤变油?意义

  “煤液化”是个能源战略技术      

  该不该用煤制油,截至目前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煤制油”项目对中国的能源问题是否具有战略意义?

  对此,一些企业家和北京煤化工研究分院的几位研究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第一,目前中国探明的煤炭资源储备是1.02万亿吨,如果加上没探明的煤炭资源,预测中国的煤炭资源储备约在4.5万亿吨左右。这个数字让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国宝很有信心,他说:“按目前的生产和消费水平,我们国家的煤可以开采使用100年以上。”

  第二,保守地估算,按4吨煤产1吨油的比例,再按目前计划兴建的项目工程乐观预计,到2020年我国生产出3500万吨油,会消耗1.4亿吨煤,约占届时煤炭年消耗量的5%~7%。现在我国提高能源效率的潜力很大,这1.4亿吨靠节能就可以省出来。目前中国进口原油约超过1亿吨,靠“煤制油”可填补这个缺口的30%。

  第三,用煤生产出的油制品都是清洁燃料,含硫量和含氮量都是目前油制品的千分之几,质量要远远优于现在的油制品。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煤制油都是一件非常值得做的事。正如同中共中央前总书记江泽民1996年所说的,‘煤液化是个能源战略技术’。”专家总结说。据《新财经》

  ■煤变油?辽宁

  扩大就业改善资源消耗结构   

  煤炭变为石油的技术已不再是梦想了,辽宁作为能源大省,也因这项煤炭高科技加工技术而生发出许多构想。

  “煤变油给辽宁能源领域带来的影响将是煤炭企业就业人员就业空间的扩大、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和资源消耗结构的改善。”辽宁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工业经济研究室主任朱军昨日这样分析。

  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全省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共有4家,部分企业不仅具有煤炭开采业务,而且也在尝试一些煤炭开采的替代产业。按照省政府相关部门的估计,这几家煤炭企业所涉及到的从业人员大约在10万人左右。

  朱军认为,一旦“煤变油”技术普及,首先是省内煤炭企业可以发展接续产业,附加值由此增高。其后,随着产业链条的拉长,企业就业机会自然会多起来。

  在他看来,这项技术所带来的最关键意义在于,它可以改善目前省内资源消耗结构比较单一的局面。

  “作为能源大省,我省对能源的消耗基本以炼煤为主,如能引入‘煤变油’将会明显优化能源结构,改变当前的能源消耗结构。”他说,对进口石油企业也会带来一定的冲击,甚至会替代部分进口成品油。

  然而,一些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也传达了另外一种声音,那就是“煤变油”技术成果一旦被实践,辽宁省内煤炭企业在短时间开发出自己的项目存在很大困难。原因不仅仅在于“煤变油”项目基地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和项目审批程序,与一个区域煤炭产业链条的生产和销售环节都有关系。本报记者 刘艳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9-14 05:58 , Processed in 0.01993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