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562|回复: 17

请读过格老著作的朋友讨论一下:格老为什么没能发明出成长股的投资方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20 01: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杰明?格雷厄姆被誉为价值投资之父,其名著《证券分析》被誉为“投资者的圣经”,而他的另外一本书《聪明的投资人》也被巴菲特高度推崇。格老善于剖析各类证券的内在价值,在其投资操作生涯中,在选股方面尤其偏爱操作那些股价低于有形资产价值(甚至低于现金资产价值)的廉价股票。而随着1948年之后股市逐步走高,格老的选股方法越来越没有用武之地,导致他晚年的投资似乎缺乏光彩,他的公司则在1956年他60岁时停业了。但是以他78岁时仍在撰写《聪明的投资人》的第五版,以这样的职业热情,难道格老就不能与时俱进、适应新的形势和环境,投资于绩优股和成长股,在这些股票上延续他的投资操作吗?

按照一般人的理解,投资于绩优的股票是一种常识,我们当年刚进股市的时候就学会了这种观点。从成长股的投资来讲,在股市中操作几年之后,也能明白成长股比静态的绩优股回报更高。一般的巴菲特迷也从巴老投资于长期的成长股获利N倍的方式中声称学到了很多东西,并且认为巴老如果只学了格老,成就未必很大,但是巴老学了费雪之后,成绩迟早会很大。那么我就有个疑问:以格老的渊深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读完了他的书您应该也会有这样的评价的),他为什么没能发展出成长股的投资方法呢?为什么发展出成长股的选股方法和投资策略,是由比格老小十几岁的费雪率先进行并汇总出相应的成果呢?

疑问和不解之处在于:

1、格老并非不懂成长股的奥秘,相反,他很懂。在《证券分析》第27章,格老引用了史密斯的观点,认为公司存留收益、资产等效复制,公司就能成长、内在价值就能提高。所以格老并非不懂成长股的秘密。

2、格老懂得绩优股价值的评估问题。《证券分析》书中多处举例,说明某某股票价值被低估,其中就有绩优股被低估的案例。这说明对绩优股的评价是格老的看家本领之一。

3、“在格老的那个年代,跌破净资产值的公司很多”。??这种陈述是对的,但是这并不能代表被低估的绩优股就少。因为那么多业绩一般或者业绩较差的股票纷纷跌破净资产值,显然也就会有很多绩优股跌到充分值得投资的价格。关键是格老为什么没有钻研在绩优股中淘金的方法。

4、“格老强调量化分析,从而不怎么重视质的分析结论。”??这种说法不一定成立。量化分析是一种好习惯,质的分析结论也必须建立在量的分析的基础上。费雪在研究股票时,也充分地进行财务分析,对一些公司的业务上的分析,也大量运用了量的分析方法。

5、“象费雪那样研究股票,必须经常进行上市公司的调研;格老可能疏于对上市公司的调研。”??这种说法似乎有点道理,因为按照巴老的回忆,格老跟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之间的接触是比较少的。但是格老年轻时为了摸清楚一家公司的真正的资产家底和盈利状况,到处找资料、搞调查是很勤奋的。格老年轻时的工作态度,似乎并不支持格老不喜欢调研的说法。

6、“格老认为成长股的投资是投机。”??格老书中确实对成长股的高定价表示不满,认为投机性很强,处处予以批评。这是格老无法发展出成长股投资理论之后格老的思想表现。但是我们关心的问题就是它本身:为什么格老不能认同成长股的投资,并且从他自己在华尔街50多年的经历中,总结出成长股的选股原则和投资策略。

格老为什么未能跨出一步,把他的理论延伸到成长股领域呢?其中到底是只能归结于格老自身的或者时代的局限性,还是因为有其他的、专业方面的原因呢?对于以上的不解之处,欢迎各位朋友予以提示和讨论。

[此帖子已被 星海测量师 在 2008-12-20 1:21:30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0 16:3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lewie的说法和所介绍的情况。格老买进似乎是为了卖出,搞的是价值投机,只不过是以他认可的价格买进比较安全而已。格老的“投资”观强调安全,但跟费雪的抱牢一个股票长达几十年相比,格老的行为“投机”多了。而且格老多年操作中所用的套利、沽空、相关联的避险交易等等,让人感觉到格老更象是一个“股市作手”。但是格老既然这么聪明,怎么就没有象费雪那样,在绩优成长股里面总结出一套良好的操作策略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0 17: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思考的方向和结论在于以下,但不知道对不对:

1、格老所学的专业似乎是偏于财务类和金融类(本人的猜测,未见到正式书面材料),费老所学专业是商学院,企业管理问题感兴趣。费老的选股15要点也被专业人士归类为“用管理学的方法寻找成长股”。显然,管理学是费老的强项,却是格老的弱项。

2、从格老投资观念的形成来看,由于在二十世纪初叶到1929年大崩盘之前,美国股市中上市公司资产“掺水”的做法相当普遍,格老在这种环境下摸索出了找出货真价实的公司的方法已属不易。但由此可能就会变得对一些虚幻的东西抱持戒心,因此哪怕是一家公司的“前景”良好,他也会觉得是这是没有保障和虚幻的,因而丝毫不为所动。

3、格老的时代强调公司的有形资产,对于有形资产的把握,这是格老的强项。但是格老在1958年《普通股的投机新风潮》的演讲中,格老也承认“我们不了解市场评估商誉价值的方法”。无形资产的评估理论与实践,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发展起来的?是否格老没赶上年代?但是我们现在似乎也不太懂得这些无形资产是怎么评估的。

4、似乎格老投资观念之本质,可以落脚于“买股票就是买资产”这个层面上。而与此相对应的另外一派人的观念,可以归结为“买股票就是买业绩”。这两类观念是有本质差异的。绩优成长股不断刷新业绩记录令人动心(费老做研究的主要方向也是研究未来的业绩,很少研究“资产”),但格老的研究,似乎首先和重点就是研究“资产”。只要市场中有明显的低于净资产的股票,那就先选股买进,未来的成长那是未来的事,我今天先把被低估的资产买到手再说。这也许就是“资产”派投资人的思想倾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0 23:49:10 | 显示全部楼层

牛顿那么绝世聪明,为什么没有发明出量子力学?爱因斯坦那么天才,为什么却意识不到并错误地反对测不准原理?

任何学派都是历史阶段的产物,而不是抽象思维的结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0 23:5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PB>=1股票资产的怀疑,和大萧条的惨痛记忆。首先不能失去投资机会,安全边际再安全边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1 09:37:48 | 显示全部楼层

福总、秦淮人家和ISDN的观点都有可取之处。格老强调安全边际,对于溢价看得很慎重,其中的原因跟当时上市公司资产“掺水”、以及后来大萧条中的打击有关(大跌中有充足的有形资产的保障,肯定比高PB公司来得坦然和安心)。可是在经过大萧条的打击之后,威廉姆斯从证券业回到大学攻读博士,并发展出了股票内在价值的“现金流贴现模型”,在后来的几十年里,该模型被学院派研究专家进一步发展,导致后来现金流估价模型成为了华尔街估价方法的主流。格老理所当然会知道和懂得威廉姆斯的“现金流贴现模型”,但似乎对这个公式根本就没看一眼,在各种场合下基本上就没怎么提及。(相反,后来巴菲特则是多处提及这个公式。)“价值投资之父”对股票估价“公式”的不理不睬,其中应该有更深层的原因。

以本人的理解来看,这个原因和因素就在于,在格老的投资策略的思维中,高度重视“不确定性”。虽然格老没有专门论及不确定性的问题,但是在它的书中仍然可以看到对不确定性的问题的充分考虑。无形资产也好,现金流贴现模型也好,虽然都是理论上成立的理论,但在运用起来却是充满不确定性,无法真正计量和落实,因此格老对此基本上没有兴趣。与其预估未来不确定的发展,远不如把握住当前具有确定性的东西来得安全。对一些事后看上去非常成功的著名成长股(如IBM),格老也认同了他当初老板的观念:“这些公司成功的概率就是百(万)分之一”。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格老因而对成长股的搜寻基本上不感兴趣。不知道我的看法对不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3 21:2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这可能跟个人经历和背景有很大关系,格老始终是个教育家,不是巴非特和费学那样以投资为全部的人

这里引用一段芒格的话,可以部分解释。

For example, Graham didn't want to ever talk to management. And his reason was that, like
the best sort of professor aiming his teaching at a mass audience, he was trying to invent a
system that anybody could use.
And he didn't feel that the man in the street could run around
and talk to managements and learn things. He also had a concept that the management
would often couch the information very shrewdly to mislead. Therefore, it was very difficult.
And that is still true, of course - human nature being what it is.

[此帖子已被 every 在 2008-12-23 21:30:12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4 21: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英文也很一般,试着翻译看看

格雷厄姆甚至不愿谈论经营,因为,就像那些教育目标是针对普通人群的好教授们一样,他想发明出一种通用的方法,让任何人都可以使用。他不认为一个

大街上的普通人能花很多时间精力谈论经营工作并能理解它。他还有一个观念是经营工作经常会包含一些似是而非的信息,会导致错误判断。因此理解经营是非常困难的。今天仍然是这样,毕竟,人性从来如此。

芒格的观点很明确,格老的投资方法现在也是一个好的投资方法,但寻找伟大持续成长的企业是一个更好的方法,但不适用绝大部分人。

[抱歉,删除了这句废话]

[此帖子已被 every 在 2008-12-24 21:22:23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every 在 2008-12-25 17:10:07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4 23:03: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的讨论好象越来越变味了。

投资并不是一件复杂的事,巴非特说得好,有些人总喜欢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什么是伟大的企业?楼上的那位似乎看不起任何人,“论坛里能发现一个能成为伟大企业的就很不错了。”好象多么高深莫测,那我问你,什么是‘伟大的企业’?在

我从93年开始持有发展、万科,很简单,发展是深圳政府的“小金库”,历年高速增长,龙头股,万科,比金田口碑好,王石给我的印象远比黄汉清好,够了,就这两个股一直拿到现在,现在还赚了几十倍,我不知道什么是“伟大的企业”,但赚得钱让我早满足了。

你们去争论“伟大的企业”吧,最好长篇大论然后蔑视一切把投资描绘的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我拿着你们都瞧不起的“平庸企业”,十几年的收益率不比那些“大师”们差,够了。

我只知道,这个论坛里有我很佩服的人,水平肯定比我高,十几年前读人家的文章就感到了。人家赚得钱至少比我多。连我都能发现让我赚几十倍的股票,“没有一个人能发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7 23:45:27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格老没有发展出成长股的投资方法,但他的两本书确实很耐看,有越看越厚之感。相比之下,其他的一些证券类书籍则基本上是越看越薄;以前浏览过的一些书,则可以说是读完之后“相当可笑”(借用巴菲特的用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7-4 11:58 , Processed in 0.02264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