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54|回复: 0

中国东亚整合汇丰掘起?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28 18: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晚清到当代,中国经贸力量的成长交织香港与汇丰的身影。不论金融海啸何时平息,中国与韩、越、缅、马、印尼签订货币互换协议,港深合力推进人民币国际结算,东亚整合会再度带领香港和汇丰走出这场源自美英的危机?

汇丰银行在「一八六四孟买投机大风潮」中诞生,而该场席卷新旧大陆的原材料、外汇和股票炒风,最终酿成一八六六伦敦银行倒闭潮,印沪港亦惨被波及。这场发生在一百四十三年前的经济危机,让横跨欧美亚的主要经济体无一?免,更成?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重大背景。可见,全球经贸一体化的利与害,并不摩登,早已记满厚厚典册,供人们参考与省思。

一八六六风暴过后,时?新兴金融中心的香港,大小银行倒闭泰半。仅渣打、丽如、有利等五家生存下来。无可否认,除了汇丰外,其他银行早在投机风气骤起之前,便已开拓在港业务。因此,较诸金融泡沫中雨后春笋的小型银行,上述诸行的抗震能力更强,似乎理所当然。然而,如昃臣所言,汇丰的生存与发展,却与此不符。单凭资本多寡、成立年份先后,指陈哪家银行更能熬过金融风暴,并无说服力。而所谓实力强弱说,更明显陷入套套逻辑(tautology)。不少论者认?,汇丰逆势而上,关键在於昃臣的领导。笔者承认,昃臣的才华和贡献自须载入史册。然而,汇丰昃臣「元年」应是他担任总司理的一八七六年。自一八六六至此,十年生聚,香港经济渐见喘定。银行业的惊涛骇浪已过。就汇丰而言,昃臣就任次年,怡和洋行进入该行董事局;英资贸易、金融巨头首度结盟。汇丰发起人兼董事局要员颠地洋行,在金融风暴中倒闭的阴霾,至此亦一扫而空。

从时序上看,昃臣就任与汇丰走出危机并不衔接;我们自当把该行至?艰难的首十年,放在更广阔的?史视野中。可以说,要了解汇丰的奋起,就不能不重新解读一八六零年代中英两国以及区内政经关系的恒与变。

一八四二年,满清败於鸦片战争,陆港土裂,或?「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但真正撼动中国政坛、改变东亚形势的,却是十?年后的英法联军之役。万园之园一场浩劫,烧出了鼠首祸端,也迫令北京直面西方的利抱坚船。一八六零年代初,清廷与英法俄相继签订《北京条约》,致使领土、属国、主权沦丧。兵火焚城,较诸安史乱靖康耻,实亦不远。不变法无以图存,首成朝野共识。确定换约的《天津条约》,更使中国东南沿海、长江流域大门洞开。穿越十九世纪中的险隘,中国和香港的?史,掀开了沉重而未知的一页。唯一确定的,是「洋」与「变」成了时代留在中国考案上的卷宗。观乎此,香港商会、黄埔船坞、汇丰银行,在一八六零年代先后成立,便非巧合。可以说,鸦片战争致使香港面向南海;而英法联军一役,却令华南和长江沿海,透过港沪与西方相连。

中国东亚整合抵消萎. 及至一八六零年代末,苏伊士运河开通,蒸汽轮取代木帆船,更使香港航运事业一日千里。除怡和、太古、旗昌等老牌英美洋行外,一八六零到八零年代,德法意加诸国船公司,依次在港开展对华业务。以香港?中心、华南沿岸成腹地,南洋诸商埠作支点,辐射到欧美澳日印的经贸网络,迅速展开。而这,正是汇丰肇兴的东风。一八六六银行倒闭潮后连续数年,汇丰保持盈利,股价大体稳定。可见,中国特别是沿海沿江地区与东亚大小经济体的整合,相当程度上抵销了源自欧西的经济萎缩,使汇丰在一八六零、七零年代环球不景气中,即便盈利有限,也能保持规模与营运。

相反,该时期汇丰对香港及东南亚地区糖厂、码头投资的亏损,却直接导致首任司理克雷梭的请辞。美国经济史学家彭慕兰认?,直到十九世纪中叶,英国凭科技革命提高的生?效率,虽称显著,但仍未足以撼动中国传统手工业。事实上,即便到了十九世纪之末,西方工业?品并未顺利进?中国市场。八国联军侵华之前,洋人在华投资、设厂,更少之又少。反之,在中国,印支红糖、泰国大米和墨西哥白银,比起任何欧洲国家生?的用品和机器,都要吃香。因此,汇丰在成立当年,即於交趾首府西贡设行,专门支援当地糖品对华出口。

与中国贸易成生命线, 相反,汇丰在法国里昂的分行迟於一八八一年设立;也只因该市是中国生丝最大市场。而生丝贸易的另一方,则是汇丰在广州、上海和横滨的据点。到了一八八四年,汇丰董事会乾脆指明「凡是与中国贸易没有直接联?的地方,不管前景多?好,也不宜把银行的业务伸到那里去。」汇丰及其伙伴洋行依托华人网络,在香港从事转口贸易。从本质而言,是透过输出英国资本,参与东亚区内贸易,英国工业?品尚非主角。此亦明显加强汇丰和其扎根的香港相对英国金融市场和经济状况的独立性。

在此问题上,日本史学家滨下武志教授对中国年轻学人?迪尤大。回归前夕,作?滨下教授香港研究的中期总结《香港大视野:亚洲网络中心》出版。该书首章首页即提到,一九七五年,滨下因参与港大亚洲研究中心景复朗教授的汇丰?史研究计划,而首度访港;「从南面理解现代中国」的学术生涯,就此开展。透过参与汇丰研究计划和其他项目,滨下查阅、整理了大量该行档案材料;也以访问等形式,到中日港新马各地,了解华侨汇款等问题。他指出,渣打、有利和汇丰分行在东南亚的分布,与华侨、印侨的聚居点高度重合。此?西力东渐以后,英人以渗透中印移民网络,而非取代或创建的形式,参与跨国贸易、金融事业之明证。而金融、贸易和移民中转站三身合一,奠定了香港在「华南?南海」经贸网络的中心地位。而这,正是汇丰不断成长的凭藉。

汇丰银行的持续扩展使太平洋沿岸城市,如孟买、曼谷、新加坡、西贡、广州、香港、厦门、上海、天津、横滨、旧金山之间的联?,不断强化。亚太跨国贸易网,逐渐自成体系,反过来左右中、英两国经济结构和发展轨?。到二十世纪,欧洲先后废止鸦片、奴隶贩卖,汇丰在国际贸易的角色却日益吃重。汇丰环太平洋网络,成了「英?外销?品??华?输出劳力??殖?出?金银、资源?」三角贸易最有力的支撑和管道。

当中,人口压力、劳力输出始终?据中国现代史的显要位置。中国固有的发展模式造成长期的「高位平行」。到达极致的传统经济模式,经过长达数千年发展,支撑了庞大人口。哺育数万万?,本?中国农耕文明傲视全球的成就。进入现代以后,人口却成了中国最沉重的负担;亿计的人口,亦成了中国累积资本,推行现代化最难以逾越的障碍。恰於此时,英帝国在亚澳美各大洲的拓殖,却意外牵动沉?中华的生命线。中国过剩的人口转化?英帝国急需的劳动力。

吃饭压力变吃饭本钱, 压力至?沉重的南中国,大举移民往南海诸国;原来的「吃饭压力」成了「吃饭本钱」。在华商、华工的血与泪背后,民族经济的重生,找到了突破口。因此,不管在晚清还是当代,华侨对侨乡与母国的贡献,远远超出单纯投资的意义。汇丰联同怡和,以香港?基地从事劳力输出?业;该行业对华南长远发展,影响深远。广东和福建大量剩?劳动力,由是释放到东南亚拓殖场和新大陆?矿区。在南海诸国,大量年轻华人以劳力换取外汇或白银,既促进了当地华人商业网络的发展,也?严重入超的中国带来?额侨汇。汇丰即?相关汇款最大仲介机构。侨汇不但有助中国平衡外贸,也保障了侨乡民?生活,维持低度投资。二十世纪初,在中国政经地位急遽下滑之际,汇丰及其华洋伙伴进一步强化了华南与亚太地区在人脉、金融、贸易方面的联?。

当年,清衰英兴,闽粤乡民南移东走;百年后,改革开放之号在珠三角吹起,港澳台侨华商回馈母国,实?同一?史时段的两度风潮。从晚清到当代,从南中国到南中国海,如此庞大的生?力「异地保存」,以波澜壮阔称之亦不?过。现代中国经贸力量完成了从转移到回归的首个轮?,其中穿梭著香港与汇丰的身影。

近日,京港新闻分别以中国航母计划、汇控供股权上市最?触目。不论眼下金融海啸何时平息,在东亚婆娑之洋,何时才见中国的金融舰队?当中的旗舰,又会是谁?困境中,中国与韩、越、缅、马、印尼签订货币互换协议,港深合力推进人民币国际结算。东亚整合会再一次带领香港和汇丰,走出源自英美的危机吗?扬起故纸的尘埃,?史的脉络比窗外透进的阳光,还要明晰。?许?是香港Roundtable Community成员,大中华研究学会共同召集人?■

[此帖子已被 aa33 在 2009-3-28 18:29:17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7-4 19:43 , Processed in 0.01908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