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这家“世界品牌实验室”的真实面目吧! 记者暗访:世界品牌实验室为避嫌暂停500强排榜 昨日,记者以一企业想入《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排行榜为由,进行暗访时,湖北一咨询公司自称:只要企业出钱,他们就可运作上榜,湖北一知名企业就是他们帮忙“搞上去的”,开的底价是20万,80万元保证可进前300名。 一榜风行多年竟也涉嫌造假?记者获悉,近日,《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排行榜创始人丁海森及旗下世界品牌实验室,被曝存在大量侵权及造假嫌疑,该排行榜公正性也因此遭到质疑。 企业只要出钱就可上榜? 昨日,记者与上述咨询公司负责人取得联系后,自称朋友开了家大公司,想上榜,能否“帮忙操作”。该负责人很自豪地称,湖北一家知名企业上榜,就是他从中推动的,花了50万左右。该负责人称,上榜肯定要出钱,否则,个个企业都能上榜。按规定,一般标价是20万,但如果想排名靠前一点,再暗地加钱。 记者询问,如果企业想进入前300名,需要花多少钱。“80万元应该没有问题。”此人很肯定回答,他介绍,80万元不可能全给举办方,像他这样的操办者也要赚点钱。 至于赚多少钱,他没有明说。随后记者又以“朋友嫌开价过高,能否便宜”为由,表示只能出50万,对方表示先考虑下。 但到了下午,该人士来电称,世界品牌实验室《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排行榜现在已经被“盯上了”,暂不接受排榜。 随后,记者联系此人所说的那家知名企业,对方当即否认出钱上榜一说。 对此,世界首席品牌官杂志社总监许屹松向本报透露,两三年前入选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榜单只要五六千元,都以资料费、宣传费等名目收取,而不直接赤裸裸要钱。 榜单有绑架大企业,忽悠中小企业之嫌 记者从网上公布的《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名单上获悉,从2004年开始排行榜启动到今年,发布了5届榜单,平均每年上榜的湖北企业6-7家,2008年最多达到9家。 记者看到,5次榜单中,东风集团、湖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旗下品牌红金龙、武汉健民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品牌“健民”,均连续5年入榜,稻花香连上4次,武汉中商上榜3次,枝江大曲、武钢等品牌也是连续2-3年入围。 “排行榜看上去都是大品牌,但仔细一推敲,情况也各有不同。”一业内人士分析称,比如,武钢、东风是湖北双雄,东风连续6年上榜,武钢却只有2004年、2009年上榜,稻花香、武汉中商都连续三年上榜。 据媒体报道,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教授张民此前曾表示,多家著名大企业反映,以“世界品牌实验室”为首的各类评选机构,或拉大企业垫背,把业内中小企业和其品牌资产排在一起。 上榜鄂企纷纷否认掏钱 企业是否真的像咨询公司所说缴费即可上榜。武汉健民公司负责宣传的相关人士称,从未主动和世界品牌实验室联系,入选可能是健民的社会知名度比较高。 湖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相关人士表示,知道公司每年上了这个排行榜,对方也曾联系过公司,但企业是否出了钱,他不清楚。 作为竞争对手,宜昌的枝江、稻花香均多次上榜。昨日上午,枝江大曲董事长蒋红星在电话中称,枝江从来不花钱参加排行榜评选,两次被评为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是榜单制造者自己排上去的。 当记者称这个排行榜是假的,蒋红星立即称“有事下午联系”,但记者下午再次联系时,蒋又以正在开会为由,婉拒采访。 然而枝江方面内部人士介绍,公司连续两年都在相关部门的组织下,向举办方递交了申报材料,其材料都是根据“世界品牌实验室”网站上要求所制。对于是否交了钱,该人士称不清楚。 稻花香方面宣传负责人也表示,2005年,公司第一次上榜,她是在网上看到的,对方也曾联系过他们,后来公司多次入选,都未出一分钱。她称,公司一名姓肖的同事对此事比较清楚,去年、今年,都是他陪同公司领导进京领奖。 马应龙集团负责宣传的相关人士表示,企业收到过对方通知,但并没有出一分钱,只是按要求申报了材料,如企业规模、经济实力等。 本报记者 雷闯 邹茂林 实习生 姚班 ◇声音 不必盲目崇拜排行榜 一个榜单为何有这大魔力,不仅能吸引成功的民营企业,也忽悠不少国有企业? 世界首席品牌官杂志社许屹松总监认为,中国人都喜欢脸上贴金,榜单中快消企业特别多,觉得能入选排行榜有面子,可以增加影响力。其实,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对排行榜都不能轻易从众,更不能盲目崇拜。排行榜光环可能会带来一时的广告效益和个人虚荣,但并不是企业发展的生命力,不断创新、满足消费者需求才是根本。 本报记者 邹茂林 雷闯 实习生 姚班 谁是丁海森? 处在造假指责漩涡中的丁海森有着诸多头衔。 丁海森,对外常用职务为世界经理人资讯有限公司CEO、《哥伦比亚新闻评论》中文版总编、《世界经理人周刊》总编辑等。有媒体介绍丁海森,“2003年1月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全球100位未来领袖’”。 “丁海森曾经在我们单位工作过,大概在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吧,时间很短。他不是报社正式员工,在报社下属的一个企业中心干过。”3日,《经济日报》社一工作多年的资深记者说。 1998年,丁海森到了美国。2003年,从美国回到北京后,丁海森接受了北京几家媒体的采访。报道称,丁海森到美国后,结识了欧元之父蒙代尔,并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拿到了哥伦比亚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个硕士学位。丁海森在他的博客中介绍,他在美国的公司总部曾设在世贸中心。后来,在“非典”暴发的2003年,丁海森把美国的公司搬到了中国。 不过,在他到美国前,国内多家媒体对丁海森还有另外的报道。 上世纪90年代开始经商至今,丁海森和他的公司多次被媒体曝光。《外滩画报》2005年刊发记者调查《炮制世界品牌排名 丁海森造假案大起底》。文中称:“由于违规操作、滥用权威机构名义,1996年6月,‘导向公司’被央视《东方时空》曝光,1997年7月被《南方周末》曝光。1997年8月,丁海森在上海被公安部门拘留。” 据一位目前在北京工作的知情者透露,当时上海公安部门认为丁海森的行为涉嫌违法,“主要是违规违法发布一些消息,用作商业用途,现在叫‘忽悠’。”这位知情者称,“丁海森被拘留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去了美国……” “导向公司”是丁海森1996年在北京创办的“北京导向展览有限公司”和“北京导向设计集团”、“北京人间影视有限公司”、“北京莱德公关策划有限公司”、“北京文人咨询有限公司”等7家公司,先后被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了营业执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