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359|回复: 11

“品牌评估”的异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30 00: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先看一则报道:

20名学者上书商务部揭露世界品牌实验室造假

(每日经济新闻09,7,29)

“世界品牌实验室”的CEO丁海森绝对想不到,不久前结束的一场著作权纠纷将给他带来更大的麻烦。

  “我在起诉过程中,调查发现,‘世界品牌实验室’所在‘世界经理人集团’并非注册在美国,而是以1万港元在中国香港注册。”亚洲品牌委员会(ICBA)中国区副秘书长朱向群说,这件抄袭起诉案让他发现了多届“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缔造者??“世界品牌实验室”的“老底”。不仅如此,入选排行榜企业的“品牌价值”更让他生出疑惑。

  近日,朱向群与杨子云、祝合良、杨同庆等在内的20多位品牌学者将联名上书商务部和其他相关主管部门,对“世界品牌实验室”连续造假行为进行揭露,并建议相关机构尽快出台我国业界排行榜行为的规范制度。

  公司频陷版权纠纷

  “我在一次授课时,学员说,老师你的观点XX网站上已经有了,结果我去网站一看气坏了。”朱向群说,自己的三篇文章均被世界经理人网站抄袭,署名为“世界经理人”。更过分的是,把文中的第一人称“我认为”,全改成了“世界经理人认为”,朱向群一怒之下将世界经理人资讯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世界经理人)告上法庭。

  在调查中朱向群发现,这家号称“总部在美国纽约,有着诺贝尔奖得主、欧元之父蒙代尔任董事会主席,‘蒙代尔学生’陈红一为副主席,拥有哥伦比亚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双硕士学位的CEO丁海森,专家和顾问来自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世界顶级学府”的机构,因不少“专业品牌评估”的文章来自中国其他品牌学者,导致频频陷入著作权纠纷中。

  据朱向群介绍,2006年8月31日,北京旅行家杂志社起诉该公司侵犯著作权。2007年,北京中文在线文化发展以及网络作者唐朝也分别起诉该公司侵权。此外,2007年12月18日,有30多年历史的世界经理人文摘有限公司以侵犯著作权纠纷、侵犯商标专用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等为由将世界经理人告上法庭。

  2008年8月4日,朱向群在起诉世界经理人侵犯著作权案中胜诉。他在起诉中了解到,世界经理人资讯有限公司于2003年3月12日在北京注册,而同名香港公司于2003年11月7日注册,法定股本仅1万港元,其法人代表为丁海森,为内地居民。

  由此,朱向群对世界经理人附属机构??“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BrandLab)发布的多届《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产生了强烈质疑。

  上榜品牌价值“暴涨暴跌”

  朱向群指出,“世界品牌实验室”连续发布的6届《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存在着品牌价值突涨突落、品牌数百亿资产突然消失、排行名次突然消失或失而复得等怪现象。

  比如美的集团有限公司,在“世界品牌实验室”的榜单上,从2004年起其品牌价值157.69亿元稳步增长至2008年的190.54亿元,可是2009年榜单里面突然变为316亿元,这一年里美的并没有进行大的并购,品牌价值的暴涨令人费解。

  而青岛海尔2004年至2007年品牌价值稳定在612亿~640亿元左右,但2008年却意外暴涨到801亿元,2009年又突然回落至641亿元。

  还有不少企业好端端的数百亿品牌资产某年突然“不翼而飞”,比如长虹2008年还有着655.89亿元品牌价值,方太2008年尚有42.91亿的品牌价值,结果到2009年这两家企业均榜上无名。

  此外,还有康佳集团品牌价值“失而复得”、江苏梦兰集团排名忽隐忽现等现象。

  专家质疑评估结果

  “品牌资产评估是一门实证科学,无法提供或不提供评估品牌资产的财务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世界品牌实验室’如何评估品牌资产价值?”

  全球中小企业联盟副秘书长、北京名牌资产评估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静说,一个榜单的公信力不在于你用的是什么方法,而在于自称的方法有没有可靠的数据支持。

  《财富》500采用的是年度营业额,至于利润等其他指标不在其列。尽管有人质疑说“大”不等于“强”,但是作为提供世界500大企业排名的榜单,至今还是最有参考价值的一个排行榜。

  而“世界品牌实验室”采用的品牌评估方法是目前通行的经济适用法(EconomicUseMethod)。通过对企业的销售收入、利润等数据的综合分析,判断企业目前的盈利状况,运用经济附加值法(EVA)确定企业的盈利水平。

  但依据其公式,至少涉及数十种数据,仅其中的年业务收益额,按照解释 “是通过对包括当年在内的前三年的营业收益及今后两年的预测收益加以不同权重后,得出的平均业务收益”,“仅一个指标涉及10个数据,问题是,他从哪里获得的这些数据?”

  据公开资料,“世界品牌实验室”2008年12月在中国香港举办的“2008第五届中国品牌年度大奖暨中国最具影响力品牌TOP10评选”,在该活动通知的回执表中显著位置列着推广方案,共分三个标准:第一是TOP10阵容方案,同意参加年度大奖,企业交费4.98万元;第二是NO.1阵容方案,交费12.8万元;第三是特别赞助,交费19.8万元。

  凡是在大会会刊上刊登了广告的,这个公司的品牌价值都异乎寻常的高。

  某电器公司是做了广告的,其品牌价值就排在了TCL等公司的前面。另一家电器公司也是做了会刊广告的,因此,在他们宣布进军汽车行业,但还没造出汽车时,就在汽车行业品牌排行榜里排在了二汽的前面。

  “所谓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其实就像一场游戏。”王静说,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少企业已经学聪明了。据王静透露,某家纺织企业就采用隔一年参加一次评榜的方式,据该企业负责人说,“参加一年的排行,拿一个好名次,足够宣传几年。”这也是不少企业排名忽隐忽现的原因。

  今年6月16日世界经理人再度以“世界品牌实验室”的名义发布了 “2009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

  该榜发布之后,国内品牌学者座谈了四、五次,终于决定采用联名上书的形式向丁海森的“世界品牌实验室”发起挑战,这些人中包括资深权威品牌专家、品牌中国产业联盟副主席杨子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广告系教授杨同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评价协会研究员艾华等20名品牌学者。

  专家建议由相关政府部门牵头调查、清理“世界品牌实验室”此类非法评选机构;并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法规,限制或禁止企业在对外宣传和产品包装上使用排行榜概念进行促销。


简评:

现今,“品牌”一词日益时髦。一些投资人甚至打出了品牌是一个企业“最重要的资产”、最强大的“壁垒”之类的话。把这种观念推到极致的就是各类“品牌价值”评估。这不,上面又来了个更大的拉大旗做虎皮的??“世界品牌实验室”。
我以前从事资产评估工作5年多,见过很多“品牌”评估的,在我看来,至少在当时凡是高调搞“品牌”评估的,基本上都是新闻炒作性多于科学性,商业性多于学术性。也可以这么说,这些能把那么多家品牌评估出“价值”的,基本上都是连最基本的价值评估概念不懂的人。比如,“品牌价值”的“市场”在哪里?能否交易?如不能交易没有交易双方,那么这种评估出的“价值”又有什么意义呢?而如果品牌源于企业收益,那么又如何区分“品牌”在收益中贡献的比例?即便分出这种比例又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从评估的工作量看,之前我从事的对于企业整体资产价值的评估,一般工作量至少得几个月/数人,而且还得得到申请方特殊的配合。绝没有给电脑输几个数就能得到“品牌价值”评估的事,如果有,一定是外行人的自欺欺人的骗人商业炒作。
按我多年的研究实践经历,任何意义的所谓“品牌评估”,都是没有任何意义。一个事实是,在全球高价值企业最集中的欧美国家,从未听到过有哪家名声显赫的正规学术/中介机构搞此类“品牌评估”的,反倒是在资产价值评估水平极其初级、高价值企业很少的国内,“品牌评估”的机构多的象“雨后春笋”般一拨一拨的诞生,还嫌不够,干脆就搞出了这么个“世界品牌实验室”。呜呼,中国的“品牌评估”水平一夜间又夺得了全球第一!
所以,我一直说,凡是整日吵吵“品牌评估”的,看都不要看,全都是出于各种商业目的、但却低水平的商业炒作。
品牌的背后是企业各种竞争优势因素的综合体现,而没有单独的“品牌”因素能构成企业的价值要素的。热衷于“品牌”评估的实际上是把因果关系搞颠倒了。“品牌”的内涵实际上是企业价值的溢价体现,这种溢价是由其产品/服务的超值性决定的,而不是由虚名决定又可以一劳永逸的享有客户忠诚度。历史悠久但很快被更优秀的新产品/服务或商业模式“颠覆”的“品牌企业”也是一拨一拨的。单独评估个“品牌价值”的意义又何在呢?
有“价值”的工作就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随时间增值。但是改革开放几十年了,很多国人却喜欢做些过往烟云的“轰动”事,图虚名而浪费生命,对人对己毫无价值!

[此帖子已被 福尔莫斯 在 2009-7-30 9:08:40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30 12: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品牌的价值在于市场和社会,若没有市场认可会回报,何来的品牌价值。

品牌评估比股评还要不靠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30 17:5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因果关系要搞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30 20:54:23 | 显示全部楼层
福探说的极是,巴菲特曾说:“企业的规模排名没有意义,用竞争力排名不知那些规模第一的不知排名第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30 22:3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品牌价值应该属于无形资产的范畴吧,有时候越是无形的东西越玄乎;越是神秘的领域越容易浑水摸鱼。从另一方面来这也中国社会浮躁的一个缩影。很赞成福探这句话:'有“价值”的工作就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随时间增值。但是改革开放几十年了,很多国人却喜欢做些过往烟云的“轰动”事,图虚名而浪费生命,对人对己毫无价值!"

放眼满目疮痍,却无力改变,只好长叹一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6 23:35: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丁海森为榜单虚拟18个网站 世界经理人网被关闭

“虚拟18个网站只为炮制排行榜”

  “为炮制这个排行榜,丁海森还是动了许多歪心思,他虚拟了世界经理人、机械经理人等18个网站。”作为联名上书揭露丁海森炮制虚假排行榜的学者之一的朱向群,在接受本报采访时称,丁海森和世界品牌实验室自2003年以来靠一系列精心编造的谎言,打造了一条品牌排行榜的造假流水线,严重破坏了中国市场经济秩序,干扰了企业品牌建设的正确方向,危及到中国的经济安全。

  一个月能评出500家企业?

  朱向群称,2007年他写作的《品牌是一种强权》等三篇关于品牌的文章,被世界经理人网站盗用了,作者变成了世界经理人,文章“我说”也变成了世界经理人说。

  那时气愤异常的朱向群,为文章盗用还和丁海森打过官司并胜诉。“打完官司后,我开始关注丁海森及世界品牌实验室,发现了排行榜也有问题。” 朱向群称,品牌排行榜推出机构世界品牌实验室,按照介绍自称是一家国际化、专业性的品牌研究机构,总部在美国纽约,由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欧元之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伯特?蒙代尔担任主席。 “而蒙代尔研究货币专家,对品牌可以说毫无研究,这就让人质疑。”

  朱向群认为,品牌资产评估是一门实证科学,所有的企业都无法提供或不提供评估品牌资产的财务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世界品牌实验室如何评估品牌资产或者价值?“即使企业全部提供品牌价值评估所需的所有材料,世界品牌实验室如何在一个月内对500家企业资产进行评估?”

  朱向群透露,丁海森每年要炮制100多个门类榜单,平均每3个工作日出产1个榜单,这样榜单显然没有科学性而言。

  无财务报表 排行榜完全“瞎估”

  “按实际品牌实验室的品牌资产计算方法,企业若不配合提供数据(如部分财务资料),数据不完整,根本无法进行评估。”

  朱向群认为,500家入选国有、民营企业怎么可能随便把自己的财务信息提供给世界品牌实验室这样一个机构呢?即使提供数据,真实性也难把握。

  朱向群称,他联系娃哈哈、剑南春等数家入选的知名大企业,对于入选根本不知情,更不可能提供财务数据等信息了。据他了解,每年榜单大概有一半企业都不知情。

  “其实这个榜单漏洞很多,上榜很多企业排名奇怪得很。” 朱向群介绍, 2007年进入排行榜49位,从2008年停牌到现在,2009年排名还上升到了46位。上海均瑶集团有限公司从2004年到2006年都没上榜,2007年突然冒出来,上榜两年后,今年排行榜上名字又消失了。

  “丁海森搞的这个排行榜完全都是瞎估,根本就没有拿到企业财务报表等实证。”朱向群认为。

  记者昨日点击世界经理人网站(http://www.icxo.com),却无法打开,网上标注正在维护,而知情人士称,网站已经被网监关闭了。

  声音

  “搞排行榜首先要公正”

  富豪榜、品牌榜……越来越多的排行榜让人感觉到眼花缭乱,孰真孰假,老百姓也无从辨认。然而,这却迎合了企业营销的需要,哪怕出钱也要上榜,好作为企业对外宣传的资本。

  “如果丁海森不拉上欧元之父蒙代尔这些全球知名人士,他的排行榜肯定没有人愿意上,因为缺乏品牌吸引力。”正因为有了这批人,才会让企业感觉可靠、有公信力,满足了企业品牌的需求,他们才愿意出钱,主动来上榜。作为联名质疑排行榜的专家之一的全球中小企业联盟副秘书长、北京名牌资产评估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静质疑:丁海森到底和蒙代尔有什么关系,蒙代尔对中国企业又有多少了解,对品牌又有多少权威,这些都不得而知。

  “其实最终受害者还是企业。”营销专家舒国华称,市场竞争激烈,企业越来越重视品牌效应,上一两个排行榜增加企业名气,这本无可厚非,但排行榜是否具有权威性,主办方是否公正,背后就有很多问题。

  舒国华说,正是看中企业的“软肋”,排行榜蜂拥而出,主办方打着各种幌子,拉企业入围。甚至有主办方与企业“同谋”,出钱即可上榜,让企业高高兴兴把奖捧回家,自己也数着票子偷着乐,名利双方各取所需。

  “一个不具备公正性的主办方和它的排行榜,能给老百姓带来什么呢?就是欺骗。”舒国华感言,排行榜首先要公正,当前,相关部门应该规范排行榜,对其公正性进行严查,以免误导消费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6 23:39:37 | 显示全部楼层

TMD,世界上骗子太多了!

我前时期为了选股,专门把世界经理人和“世界品牌实验室”评的品牌500前查询,弄了半天,全是假的!

福探英明,第一时间令人信服地指出其不可信!我差点上了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6 07: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这家“世界品牌实验室”的真实面目吧!

 记者暗访:世界品牌实验室为避嫌暂停500强排榜

昨日,记者以一企业想入《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排行榜为由,进行暗访时,湖北一咨询公司自称:只要企业出钱,他们就可运作上榜,湖北一知名企业就是他们帮忙“搞上去的”,开的底价是20万,80万元保证可进前300名。

  一榜风行多年竟也涉嫌造假?记者获悉,近日,《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排行榜创始人丁海森及旗下世界品牌实验室,被曝存在大量侵权及造假嫌疑,该排行榜公正性也因此遭到质疑。

  企业只要出钱就可上榜?

  昨日,记者与上述咨询公司负责人取得联系后,自称朋友开了家大公司,想上榜,能否“帮忙操作”。该负责人很自豪地称,湖北一家知名企业上榜,就是他从中推动的,花了50万左右。该负责人称,上榜肯定要出钱,否则,个个企业都能上榜。按规定,一般标价是20万,但如果想排名靠前一点,再暗地加钱。

  记者询问,如果企业想进入前300名,需要花多少钱。“80万元应该没有问题。”此人很肯定回答,他介绍,80万元不可能全给举办方,像他这样的操办者也要赚点钱。

  至于赚多少钱,他没有明说。随后记者又以“朋友嫌开价过高,能否便宜”为由,表示只能出50万,对方表示先考虑下。

  但到了下午,该人士来电称,世界品牌实验室《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排行榜现在已经被“盯上了”,暂不接受排榜。

  随后,记者联系此人所说的那家知名企业,对方当即否认出钱上榜一说。

  对此,世界首席品牌官杂志社总监许屹松向本报透露,两三年前入选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榜单只要五六千元,都以资料费、宣传费等名目收取,而不直接赤裸裸要钱。

  榜单有绑架大企业,忽悠中小企业之嫌

  记者从网上公布的《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名单上获悉,从2004年开始排行榜启动到今年,发布了5届榜单,平均每年上榜的湖北企业6-7家,2008年最多达到9家。

  记者看到,5次榜单中,东风集团、湖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旗下品牌红金龙、武汉健民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品牌“健民”,均连续5年入榜,稻花香连上4次,武汉中商上榜3次,枝江大曲、武钢等品牌也是连续2-3年入围。

  “排行榜看上去都是大品牌,但仔细一推敲,情况也各有不同。”一业内人士分析称,比如,武钢、东风是湖北双雄,东风连续6年上榜,武钢却只有2004年、2009年上榜,稻花香、武汉中商都连续三年上榜。

  据媒体报道,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教授张民此前曾表示,多家著名大企业反映,以“世界品牌实验室”为首的各类评选机构,或拉大企业垫背,把业内中小企业和其品牌资产排在一起。

  上榜鄂企纷纷否认掏钱

  企业是否真的像咨询公司所说缴费即可上榜。武汉健民公司负责宣传的相关人士称,从未主动和世界品牌实验室联系,入选可能是健民的社会知名度比较高。

  湖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相关人士表示,知道公司每年上了这个排行榜,对方也曾联系过公司,但企业是否出了钱,他不清楚。

  作为竞争对手,宜昌的枝江、稻花香均多次上榜。昨日上午,枝江大曲董事长蒋红星在电话中称,枝江从来不花钱参加排行榜评选,两次被评为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是榜单制造者自己排上去的。

  当记者称这个排行榜是假的,蒋红星立即称“有事下午联系”,但记者下午再次联系时,蒋又以正在开会为由,婉拒采访。

  然而枝江方面内部人士介绍,公司连续两年都在相关部门的组织下,向举办方递交了申报材料,其材料都是根据“世界品牌实验室”网站上要求所制。对于是否交了钱,该人士称不清楚。

  稻花香方面宣传负责人也表示,2005年,公司第一次上榜,她是在网上看到的,对方也曾联系过他们,后来公司多次入选,都未出一分钱。她称,公司一名姓肖的同事对此事比较清楚,去年、今年,都是他陪同公司领导进京领奖。

  马应龙集团负责宣传的相关人士表示,企业收到过对方通知,但并没有出一分钱,只是按要求申报了材料,如企业规模、经济实力等。

  本报记者 雷闯 邹茂林 实习生 姚班

  ◇声音

  不必盲目崇拜排行榜

  一个榜单为何有这大魔力,不仅能吸引成功的民营企业,也忽悠不少国有企业?

  世界首席品牌官杂志社许屹松总监认为,中国人都喜欢脸上贴金,榜单中快消企业特别多,觉得能入选排行榜有面子,可以增加影响力。其实,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对排行榜都不能轻易从众,更不能盲目崇拜。排行榜光环可能会带来一时的广告效益和个人虚荣,但并不是企业发展的生命力,不断创新、满足消费者需求才是根本。

  本报记者 邹茂林 雷闯

  实习生 姚班

  谁是丁海森?

  处在造假指责漩涡中的丁海森有着诸多头衔。

  丁海森,对外常用职务为世界经理人资讯有限公司CEO、《哥伦比亚新闻评论》中文版总编、《世界经理人周刊》总编辑等。有媒体介绍丁海森,“2003年1月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全球100位未来领袖’”。

  “丁海森曾经在我们单位工作过,大概在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吧,时间很短。他不是报社正式员工,在报社下属的一个企业中心干过。”3日,《经济日报》社一工作多年的资深记者说。

  1998年,丁海森到了美国。2003年,从美国回到北京后,丁海森接受了北京几家媒体的采访。报道称,丁海森到美国后,结识了欧元之父蒙代尔,并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拿到了哥伦比亚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个硕士学位。丁海森在他的博客中介绍,他在美国的公司总部曾设在世贸中心。后来,在“非典”暴发的2003年,丁海森把美国的公司搬到了中国。

  不过,在他到美国前,国内多家媒体对丁海森还有另外的报道。

  上世纪90年代开始经商至今,丁海森和他的公司多次被媒体曝光。《外滩画报》2005年刊发记者调查《炮制世界品牌排名 丁海森造假案大起底》。文中称:“由于违规操作、滥用权威机构名义,1996年6月,‘导向公司’被央视《东方时空》曝光,1997年7月被《南方周末》曝光。1997年8月,丁海森在上海被公安部门拘留。”

  据一位目前在北京工作的知情者透露,当时上海公安部门认为丁海森的行为涉嫌违法,“主要是违规违法发布一些消息,用作商业用途,现在叫‘忽悠’。”这位知情者称,“丁海森被拘留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去了美国……”

  “导向公司”是丁海森1996年在北京创办的“北京导向展览有限公司”和“北京导向设计集团”、“北京人间影视有限公司”、“北京莱德公关策划有限公司”、“北京文人咨询有限公司”等7家公司,先后被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了营业执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6 22:0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品牌只是个结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3 23:2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品牌的价值属性是满足欲望,所以公司与公司之间定价的谈不上,核心是品牌必须有持久情感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7-4 14:36 , Processed in 0.02330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