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别周期、非周期类公司,是辨别公司价值的重要一步。在市场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同样的业绩,市场的股价大不相同。市场的这种定价自然有道理。很多投资人喜欢用“市盈率”(PE)来“比价”各股票,其实就是忽略了公司间的一个重要区别:周期与非周期(或弱周期)。 同样的正常获利能力,非周期类公司的价值肯定高于周期类公司的价值。原因在于非周期类的公司持续性更强,按照收益折现的原理,持续性更强的公司显然有更高的折现值。而周期类的公司,由于盈利能力经常波动,不仅仅是其折现值不高,而且风险往往更大,因为在盈利能力突降后可能由于之前的高资本扩张更容易陷入财务危机。如果你发现市场上周期类公司的估值甚至高于非周期类的,那么这样的市场一定是极度非理性,后面必然有强烈的调整发生??要么是股价结构,要么是市场整体的调整。例如20007年8-10月份,有色、地产、银行之类的强周期类公司,其PE或PB不但高于很多非周期类的公司,而且其绝对值已达到了前所未有之高。不久市场巨大的、整体性的调整不期而遇;09年7月末,又是有色金属、房地产类公司的股价PE、PB已经高到比很多非周期类的还要高的程度了,结果到09年下半年,有色、房地产等股从7月份的高位深幅调整,而很多非周期、弱周期类的股则连创新高。…… 周期、非周期类的公司,其区别有几方面: 第一,是行业属性原因。一些行业是满足并为经济系统运行的某一部分创造价值(“经济系统的某环节的分工外包”),而非直接满足于消费人的基本需求。在经济系统中,需求-供给的波动(业务量和价格)在各产业链上的传导不同步,造成了这类行业的需求和价格都容易出现波动。这是造成其周期性波动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有些行业为满足人们基本、必须或日常的即时消费需求,因此基本或很少受经济波动的影响。 第二,是行业结构原因。一个行业如果存在较强的经营壁垒,或者行业中存在强竞争优势企业,那么这种行业往往竞争格局比较稳定。竞争格局的稳定,其意义就是供需之间的平衡,就使得其中的主要强势企业盈利能力波动较小,或即使有波动也能很快恢复。相反,那些经营壁垒不高的行业,其中的企业经常受供需之间不平衡的困扰而呈现巨大波动而呈现周期性。例如汽车、纺织、家电等,尽管是满足人们消费需求的,但其中的企业往往呈现“周期性”。 由于行业属性而来的周期性,容易被市场和投资人认识到,而由于行业结构性原因而来的周期性则往往易被忽视,造成对公司认识上的差错。 …… (??本帖根据徐星公司《公司分析与估值》讲义的内容编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