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以“大中医、大健康、大战略”为主题的首届岐黄论坛在京举行。国家卫计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指出,将中医药发展列为国家战略,已具备良好的时机和条件。 王国强指出,将振兴发展中医药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战略,适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形势需要。“中医药在深化医疗改革、维护人民健康、改善民生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中医药在服务经济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中医药在保障节能环保、保护优良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密切。” 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传统医药实行了立法管理,制定颁布了有关传统医药方面的法律法规。我国作为传统医药大国,作为中医药的发源地,中医药还缺乏国家层面的法律保障。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透露,中医药法草案已于2011年底报送国务院法制办,并列入了201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一档。 --------------------------------------------------------------------------------------------------------------------------------------------------------------------------------------------------------------------------------------------中医药立法进入快车道 被列入立法第一档 2013年07月02日 08:50:48 来源: 健康报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医学会会长陈竺日前在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首届岐黄论坛上透露,中医药法草案已经于2011年年底报送国务院法制办,并列入201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一档。 陈竺说,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传统医药实行立法管理,制定颁布了有关传统医药方面的法律法规。我国作为传统医药大国、作为中医药的发源地,中医药还缺乏国家层面的法律保障。 陈竺指出,发展卫生计生事业必须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必须毫不动摇、不折不扣地坚持中西医在思想认识上、法律地位上、学术发展上和实践应用上的平等地位,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增加资金投入,增强发展能力,促进中西医协调发展。中医药要加快传承与创新步伐,加快推进学术进步、提高疗效。 陈竺要求,坚持以临床实践为核心,围绕中医药学术发展的瓶颈性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始终遵循中医药原创思维的前提下,充分运用现代科学的新理论、新技术和多学科交叉渗透的思路和方法,特别是注重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的应用,建立一批中西医学汇聚的转化医学中心,加快中医药学理论与技术的创新;充分利用医改保基本、强基层的优势和卫生计生部门机构改革的机遇,进行前瞻性的大规模队列研究,从而积累必要的科学数据;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生命观、健康观、医学模式等方面的特色优势,不断拓展在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和疑难病以及预防保健等方面的优势领域,提高中医药的防病治病与养生保健能力。 ----------------------------------------------------------------------------------------------------------------------------------------------------------------------------------------------------------------------------------------------- 谋求国家战略地位 国家战略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眼中的中医药未来定位,“中医药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具有战略优势,是我国医药产业中独有的特色和优势领域,是典型的民族工业之一。我国将中医药发展列为国家战略,已具备良好的时机和条件。” 与目前有望确定国家战略地位的欣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由于缺少国家层面的法律保障,中医药发展历史充满了坎坷和艰辛。1911年到1949年,医学界主流提出中医科学化,提倡废弃中医理论,保留中医的有效治病经验。建国后,在经历中医科学化和西医中国化矛盾摇摆后,中国提出要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期间,中医与西医之间的争执从未停歇,尤其是1958年以来,中西医结合成为中医发展的基调,大量中成药中添加了西药(化学药)成分。例如,国内抗感冒药的中成药中,常用的维C银翘片、感冒清胶囊中,都有含量不等的对乙酰氨基酚。 由于中医药缺少清晰的法律界定,中医药产业拓展港澳台、欧美等市场时面临不少尴尬。如2011年9月,香港发现某批次的“白云山”感冒清胶囊,每粒含0.29毫克对乙酰氨基酚,因“中药添加西药成分”违反相关法规,香港方面采取召回行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于文明担任了两届、十年全国政协委员,每年都要提交关于中医药立法的提案。于文明认为:“立法的作用在于,在法律层面上确立对中医药服务的补偿机制,鼓励中医药服务的提供和使用,树立起原则和方向。” 与此同时,中医药立法还有适应当前医疗体制的现实意义。于文明指出,中医药立法是当前医改和发展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事业的需要,鉴于总体医疗卫生资源不足、农村缺医少药、医疗费用上涨较快,应当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价廉的优势,特别要发挥中医药的医疗保健作用。
[此帖子已被 Lainey 在 2013-7-3 9:38:02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