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房地产业的发展以及高耗能行业的失控,导致了电力短缺,进而导致煤炭短缺。煤荒和电荒成为各级政府和企业心慌的事情。 然而,在2005年底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产能过剩行业中,一向紧缺的煤炭、电力赫然出现在潜在过剩的行列中,具体表现为:在供给增速加快的同时,需求增速却在下降。 煤电:投资过旺需求下降 自国内煤价进入新一轮上涨周期以来,国内资本争相进入煤炭行业,近几年累计投资煤炭的资金已达2000多亿元。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3年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437亿元,增速为43.3%;2004年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为702亿元,增速为60.8%;2005年前9个月同比增速达到76.8%,固定资产净值平均余额达到3197亿元。 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韩文科分析,2006年煤炭总产量预计达22亿吨,其中规模企业产量将达19.5亿吨,此外,还有1.4亿吨的社会总库存;而国内需求增速将继续减缓,2006年国内煤炭需求为20.86亿吨。综合来看,2006年的煤炭产量将供大于求。 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必然导致煤炭供给增速的加快。业内人士分析,超产成风加之国有大矿普遍扩能,大型新矿井继续投产,将会导致煤炭产能相对过剩。 在煤炭产能不断增加的同时,几个用煤大户的需求增速却在放缓。钢铁已经因为产能过剩而成为重点调控对象,发改委决定将“十一五”期间的钢材年生产能力控制在4亿吨左右,并淘汰1亿吨落后的炼铁生产能力、5500万吨落后的炼钢能力。每减少一吨钢材的生产,就要减少2吨原煤的需求。 另外,据市场人士分析,除供需因素外,由于2006年煤炭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将全面改善煤炭供求紧张的局势,而运输形势的缓解将引起运费的下降,从而导致煤价的下跌。 就在煤炭走出短缺的同时,我国的电力也告别了短缺??从“十五”初到2007年的七年间,全国电力供需将基本走完“供需基本平衡→局部地区季节性缺电→全国范围持续缺电→局部地区季节性缺电→供需基本平衡”的轮回。 电力大短缺引发了大投资。各地无序圈地建设电厂,而没有充分考虑环保和资源影响,这是新一轮电力投资的显著特点??2003年新增装机3484万千瓦,2004年5100万千瓦,2005年在6000~7300万千瓦之间,2006年新增发电装机将在7500万千瓦左右,预计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电机组投产最多的一年。目前,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已经超过5亿千瓦。根据各种信息显示,目前在建装机容量估计还有3亿千瓦,大部分将在2008年内投产发电,预计到2007年底装机容量过剩就可达到10%。 随着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增长方式逐步转变以及对节能降耗的日益重视,用电增速将继续回落。据预计,2007年全国新增装机仍然超过8000万千瓦。届时,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将总体平衡,部分地区还会有一定富余。 国家电网公司《2006年全国电力市场分析预测报告》显示:2006年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27230亿千瓦时,增长10%左右。预计2006年全国新增电力装机将达8000万千瓦以上;到年底,全国电力装机很有可能突破6亿千瓦大关。今年一季度、三季度,全国最大电力缺口累计分别都将下降到1000万千瓦以下;进入冬季,全国电力供需将出现重要转折,各地区电力供需基本平衡。全国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同比下降约280小时,约为5130小时。 在我国的一次能源中,煤炭一直以70%左右的占比居高不下,这就导致火电在我国的电力中同样占据绝对第一的位置??目前,我国电力装机容量已过5亿千瓦,火电机组占比超过70%。在这种能源结构下,煤炭和电力一起由“荒”到“剩”就成为必然结果。 潜在过剩引发结构调整 亚洲开发银行主任、经济学家林伯强认为:电力是一种敏感性商品,因为它会影响社会的稳定性和投资环境。由于电力短缺对经济的负面影响远大于电力过剩的影响,因此确保充足的供电能力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就显得十分重要。 林伯强这一观点,可以说把对电力特性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的确,由煤荒、电荒引发的心理恐慌更加可怕。何况,在目前的煤炭、电力行业中,还包括相当成分的落后产能。因此,潜在过剩对于煤炭和电力来说,正是淘汰落后产能、调整投资布局、进行结构优化的良机。 煤炭:整合产生巨无霸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表示,2006年将按照《关于加强煤炭基本建设项目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在摸清煤炭建设项目情况基础上,区别不同情况,采取切实可行措施,遏制产能过剩的苗头。此外,今年还将确立煤炭生产开发从“新建为主、整合为辅”转变为“整合为主、新建为辅”的发展思路,并将完成煤炭工业“十一五”规划编制。 2006年2月15日,国土资源部宣布:到2010年,我国大型煤炭基地内的小型煤矿数量将减少70%,到2015年小煤矿将基本退出。在此基础上,国土资源部将统一编制矿业权设置方案,确保矿山合理布局,做到大矿大开、小矿小开,促进煤炭资源的规模化开采和集约化经营。 国家发改委将出台加快培育和发展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的指导意见,支持大型煤矿兼并改造中小煤矿;加快国有煤炭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支持大型煤炭企业矿、路、港、电等多元发展,鼓励电力企业进入煤炭行业。 根据建设大型煤炭基地的总体规划方案,我国将建设神东、晋北、晋东、蒙东(东北)、云贵、河南、鲁西、晋中、两淮、黄陇(华亭)、冀中、宁东、陕北13个大型煤炭基地。该规划涉及14个省、区,总面积10.34万平方公里,拥有40多个主要矿区(煤田),保有储量高达6908亿吨,占全国煤炭储量的七成。 13个大型煤炭基地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煤炭产量要达到17亿吨,占全国煤炭产量21.7亿吨的78%,形成5~6个亿吨级生产能力的特大型企业集团和5~6个5000万吨级生产能力的大型企业。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表示,要推进组建大型煤炭企业集团,重点推进煤炭企业多元发展,要像神华集团那样拥有自己的铁路、港口和电厂,同时也要支持电力企业进入煤炭行业。 2006年2月9日,国家发改委及国土资源部公告了45个煤炭国家规划矿区名单,目的就是为了调控煤炭生产力布局,推进大型煤炭基地建设。 依托大集团建立大基地,是国家煤炭工业发展的战略性选择,鼓励国有大企业整合现有地方小矿占用的资源有四大好处: 一是解决了地方小矿长期做不大,严重浪费资源的问题。国有大矿煤炭开采的矿井回收率为70%左右,地方矿的平均回收率不到20%,煤炭开采是地层深处的作业,这种巨大的浪费人们看不见; 二是可以解决大矿可采资源不足、接替不够的难题。大矿对小矿资源整合后,大矿的技术优势和人才管理优势很快得以释放,小矿可以迅速做大做强,几年就能改造成大矿; 三是可以更有效地稳定市场供给。国有大集团可以向市场提供稳定的能源产品,全天候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 四是可以解决小矿事故多发、直销原煤、无序竞争的顽症。 电力:趁机摆脱低水平过剩 电力过剩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然而,电力过剩真有弊无利吗?目前,我国70%以上的电力来自火电。而效率低、煤耗高的小火电机组占有很大的比例,这使得我国火电企业供电煤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50~60克每千瓦时。有的小火电机组供电煤耗达到700克/千瓦时,是高温超临界机组215克/千瓦时煤耗的3倍之多,造成了煤炭资源的极大浪费和严重的环境污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