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52|回复: 2

中国房价能不能跌一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3 13:45: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的房价能不能跌一半?看到这个问号,你会怎么想?  如果是政府,可能会说这个提法违背“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方针,地方土地财政将大缩水,难以为继;如果是银行,可能会说它们的“抵押品价格体系”要崩溃;如果是高价拿地的开发商,可能会觉得末日将临;如果是有产阶层,可能会说“你不要危言耸听”;如果是买不起房的漂流一族,可能会说“跌一半也买不起”;如果是实体经济中的企业主,可能会说“房价降下来,员工稳下来”;如果是经济学家,可能有的说“中国经济将会硬着陆”,有的说“泡沫早消除,中国早安定”……
  这个问题并不是《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想出来的,而是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提给万科总裁郁亮的。不久前,郁亮和上海(楼盘)媒体高层交流时,谈到了互联网思维对他的冲击。
  当雷军问郁亮“你们盖的房子价格能不能跌一半”时,郁亮也曾一愣。但仔细思考后,他觉得这个可能性不是完全没有。2013年底,郁亮在一次内部演讲中说,他担心未来房地产行业会不会出现类似“小米”的搅局者,以互联网思维模式打破旧秩序,威胁甚至取代以万科为代表的行业模式。
  在郁亮看来,小米做着再传统不过、“再红海不过”的手机、电视,却在短期内取得了巨大成功,是因为它用互联网方式创造出了以前无法想象的高性价比的产品,同样的性能以前要卖很贵,而现在很便宜。因为小米除了核心的研发、用户维护等功能外,生产等环节通过整合资源外包实现,销售也通过互联网直供,没有中间成本。
  小米的定价原则是“平进平出”,不赚原材料、零部件等硬件的钱,而是用有吸引力的售价快速占领消费者,在软件和互联网应用中开展增值服务。
  来看万科的价值链:筹资、买地、设计、施工、销售、物业管理。郁亮说:“我们买地的钱哪来的?集资,投资者给我们钱或我们借钱。设计谁做?请别人做。施工请别人施工,卖房子请别人卖,物业也是请别人管理。那么我们创造了什么呢?好像没有什么。而我们的行业又这么好,会不会有人想着要取代我们?”
  而互联网思维可能是这样的:首先,一批想买房、又嫌房价太贵的人组成合伙企业,把能拿出来买房的钱拿出来,筹资问题解决了;接着买地,不少房地产项目中地价占房价的比重也就是20%到30%;设计,不用像现在这样请顶级设计事务所,住房其实是很简单的需求,找一些好的户型在网上征求意见和修改,自己就可以完成;建筑施工安装,公司这么多,可以外包;销售,自己消化,连外包也不用,更不用去建豪华的“营销中心”。这样的模式,资金成本低,设计成本低,几乎没有营销成本,房价就会大大下降。
  “有人可能会说,房地产是高度管制的行业,从规划到施工审批很复杂,也不可能让你随便买地和建设。是的。但如果管理层发现,一些年轻人用这种方式能更好地解决住房问题,让住房不再成为一个压力重重的社会问题,是不是就会认可甚至支持?
  “现有的体系解决不了的问题,有人用新方式解决了,有什么不好呢?至于审批环节,如果按照互联网思维,都在网上公布,审批实时透明,看哪个环节慢,不是也能加快审批吗?问题不在于互联网思维能不能让房价跌一半,而在于,用这种思维看未来,现在所有的模式未必就是合理的,不能改变的。”郁亮说。
  在一次业内论坛上,郁亮更直接表示,包括万科在内,房地产行业并没有准备好未来的”船票“。他说:“房地产未来20年基本向好的局面不会改变,这是大势,但谁能在未来存活、发展得好,包括万科在内,可能都没有准备好这张"船票"。我们未来的对手不是现在所谓的对手,而可能是完全不知道的人做我们的对手。所以我觉得我们的行业真的需要改变,与其被别人革命,不如革自己的命,这样的话至少可以选择"死"的方式会好看一点。这是一个特别严肃的话题。”
  万科多年来积累了庞大的业主资源,万科物管曾是一面服务的旗帜。郁亮对此的思考是,“未来会不会有哪个企业说,我来替你管所有物业,物业管理完全免费。为什么可能呢?计算一下,万科全国不少小区一个三口之家的房子,一年收的物业管理费是3000多块钱,人均1000块钱。而这些用户的价值是很高的。虽然免收物业管理费,但因为精准了解业主,可以为他们提供其他服务比如金融服务,通过其他服务形成商业模式。”
  万科执行副总裁毛大庆曾表示:“万科下一步的商业模式将与苏宁、阿里巴巴、菜鸟网络等的商业模式如出一辙,将产业链的上下游全线打通,利用万科充沛的金融资源为其提供服务,在搞定银行金融通道后,下一步一定会和互联网公司合作,将金融服务变得更加便利化、互联网化,符合现代消费趋势。”
  郁亮说,张瑞敏有一句话“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听了很触动。现在的观念,包括百年老店、基业长青、精益求精、日积月累,都是建立在工业时代的基础上的,其前提是有一个很稳定、恒定的商业环境。而在发生了“破坏性创新”的环境大变革之中,这些东西还够不够用呢?
  在世上所有的制约中,对人的思维的制约是最大的制约。且让我们站在互联网这个制约最少的、又新又平的地方,大胆思考一下:中国房价能不能跌一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5 13: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离钱很近,离创业很远??与新浪乐居聊互联网“房事”
中国还有哪些体量巨大、却没被互联网高度渗透的领域?除了金融、教育和医疗这三大块外,房地产也算其一。一直以来,房地产结合互联网的案例少之又少(广告营销除外),创业公司更是寥寥无几。目前业界的所谓三驾马车??搜房、新浪乐居和搜狐焦点??基本创始于上世纪末到 2000 年初的第一波互联网浪潮。彼时还是门户的天下,互联网本身还未普及,移动互联的兴起更在很久之后。桌面时代和门户时代的痕迹,至今可以在这些产品上看出一二??但如今市场环境已然不同,在用户向移动端大量迁移的背景下,这些老大哥公司是怎么想的?带着些许兴趣和疑惑,我和新浪乐居的两位朋友相约聊天。这两位朋友都是乐居产品方面的负责人,姓名最后又都是一个“刚”字(产品总监石永刚,副总监侯小刚),于是被我在心里凑了一个组合??“刚刚好”。

出于某种思维惯性,我一开始就抛出“互联网这些年带给房地产业哪些改变”的命题。这似乎让两位业内人士颇费一番思考。至少在他们看来,互联网带给房地产业最主要的变化仍停留在营销层面。

“过去房地产企业都比较土豪,多是在媒体上砸钱做纯广告式的投放。而现在能实际看到的一个趋势是,房产企业由纯做广告曝光,渐渐在转向效果营销,希望宣传投入能看到更直接的转化,真正带来客户和销售。至于大家所期待的‘用互联网改变房产商与消费者之间博弈力量的不均’,让消费者了解更多‘背后的故事’,无论现在还是未来两三年都不太现实。三年之后改变这个市场的,可能更多还是消费者人口成分的变化。”

“买房者年龄层正在变年轻。根据我们对自己用户的调查,目前买房者中大概有 20% 是 90 后,包括已经买房者和计划买房者。再过 3 年 90 后将成为买房用户主流,届时用户的消费决策场景将完全变化。用户决策入口发生迁移,服务信息、交易、决策过程更加透明,并会享有更多增值服务。或许正如任志强前段时间所说:‘未来买房就像买书一样’。”



经验地说,越是传统的领域越暗藏着机会,那么房地产行业是否还存在互联网团队的介入空间?

多少有些在意料之外。在二人看来纯互联网团队在这个领域的机会不多,核心难点在于无法搭建一个完整的服务链条。以乐居的团队构成而言,既有 Google 出身的技术副总裁崔兴龙领衔互联网团队,也有多名经验丰富的地产、家居业人士。新浪乐居的大股东是易居中国,作为国内最大的地产营销公司之一,拥有十分丰富的合作资源。并且,只做信息不做服务对用户没价值,而跟开发商合作也需要你能提供一个全程解决。乐居目前在全国 191 个城市都有线下布点,产品经理每人都要跑上十几二十个城市的案场(销售现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比较重的模式。

“不过,创业公司可以抓住小一些的点”,“刚刚好”表示。

所谓小一些的点,自然是指巨头产业链上布局薄弱、或者不擅长做的环节。我尝试让两人梳理了新浪乐居的业务布局:从用户决策(主要指“新浪房产”“口袋乐居”等媒体业务)、到房产电商(“E 金券”等购房优惠工具)、到互联网金融(与中信合作“乐居贷”)、到到交房装修(“口袋装修”等 App 产品),直到最后形成用户社区。整个链条中,巨头能与创业公司共享的可能在短租、金融、社区服务以及一公里经济圈这几个点。



聊起乐居今年的动向,二位表示会在做好新房、二手、家居三大主营业务的同时,尝试在移动端满足更多需求。记得乐居去年 4 月份上线了三款 App 产品(口袋乐居、口袋经纪人和口袋装修),据称这三款产品使用用户已过千万。

“不过我们在产品上主要还是发力 B 端,也就是企业商家层面。这些年做房产、家居 O2O 的一个观点是:以前大家做移动产品更关注 C 端用户的痛点,但做了一段时间后发现没有 B 端服务的跟进大家根本感受不到价值。所以现在我们的策略是 C 端 B 端同时推进,C 端体验也需要 B 端产品来承接,打通线上线下的完整环节。这也是能跟类似领域创业者分享的经验。”

其实持相同思路的也不是独此一家,在我所接触的家政、短租 O2O 创业者中,有不少是从服务 B 端起家。我想如果一个产品的主要体验来自线下的话,服务和塑造 B 端,事实上也是在间接打造着对 C 端的价值。而且 C 和 B 之间显然存在很强的“异边网络效应”,想要撬动整个系统的正循环,需要在 C、B 中选择一个最佳施力点,这是很多平台型项目不得不权衡的。

在对话末尾,我忍不住问了一个很多人关心的话题:“业内看来,今年房价走势如何?”

“刚刚好”答到:“13 年初推出国五条本意是抑制房价,反而使 3、4 月份的二手房交易创出新高,成为 4 年来最好的一次。14 年市场不会比 13 年更好,但基本会稳中有升吧。”

写到这里,瞥见桌面右下角的 QQ 弹窗:2013 年末,北京常住人口突破 2100 万,可能已接近环境承载极限。

[36氪原创文章,作者: 沈超]

原文链接:http://www.36kr.com/p/209388.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5 19: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房产交易环节最原始,门店越开越多,低效率运转。没有一种合适的网络模式在整合房地产资源信息。如果互联网思维颠覆房地产行业,二手房交易这个环节最需要改造。

至于一手房市场,互联网颠覆成本构成,就看房地产的政策壁垒、资金壁垒有多高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7-14 05:39 , Processed in 0.02027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