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http://blog.donews.com/milesmax/archive/2006/04/18/835173.aspx “强弩之末”如何“穿鲁缟” 2006年春天,随着中国“Big Three”业绩信息相继揭盅,几个月来所做的种种预言正在逐一得到验证 UT:欲沉之船 最早登场的UTStarcom于2月9日发布2005年第四季度业绩简报,当季销售收入为6.855亿美元,高于上季的6.35亿美元,也高于分析师普遍预期的6.64亿美元,但仍远低于2004年第四季度的7.42亿美元。当季毛利率仅为12.1%,净亏损2060万美元。对于2006年第一季度的业绩展望,UT给出的数据是销售收入在5.05-5.35亿美元区间(分析师预期为6.31亿美元),毛利率在12-14%区间,净亏损在7800-9000万美元区间。</DIV><DIV> </DIV><DIV> UT至今未向美国SEC(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具有法律效力的10-K(年报)文件,很多数据尚不明朗。粗略算一下,2005年全年UT销售收入约为29.45亿美元(较2004年上升9%),净亏损约为4.6亿美元(较2004年下降730%)。分产品线来看,PCD(即2004年11月从AudioVox收购的CDMA手机业务)贡献了约13.7亿美元,Handsets(主要是“小灵通”手机)贡献了约4.7亿美元,这两个BU加起来占到年度销售收入的62.6%。Wireless Infrastructure(“小灵通”网络设备)销售收入约为5亿美元,Broadband Infrastructure(包括ADSL、IPTV、NetRing、GEPON等等)销售收入约为5.2亿美元,这两个BU加起来占到年度销售收入的34.6%。正如《吴鹰抱错“假上帝”》一文所言,“现在的UT与其说是一家电信设备制造商,不如说是一家手机生产商”。 UT的管理层表示,公司将在2006年末或2007年初重新实现盈利。这恐怕只是一种“意淫”。陆弘亮2004年末吹嘘说,2005年将做到40亿美元销售额、约2.5亿美元净利润,实际情况又如何?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2006年“小灵通”投资约为50亿元人民币,就算UT拿下一半,也不过3亿美元。三个“假上帝”中,孙正义爱莫能助,IPTV只是画饼充饥(虽然2005年11月曾炒作了一把),PCD相当于“乞丐的华服”?中看不中用。那么,UT到底凭什么实现盈利呢?吹牛容易,反正只消耗点口水,赚真金白银可就难多了。现在能看到的行动就是UT不断甩卖资产(可能是急于回笼现金吧),先以5690万美元卖掉在Softbank China中的股权,又把芯片设计部门作价2400万美Marvell 令投资者最不满意的是UT管理混乱。刚刚出炉的“美国十大管理最差技术类上市公司”(Ten Worst Managed Tech Companies),UT榜上有名。2005年4月因不能按时提交年报,股票险遭NASDAQ摘牌处理,现在又面临同样的问题,给人感觉UT这家公司连账都算不清楚,还有谁敢相信你?UT最高管理层最近也颇多动荡,不断进进出出,不知道是陆弘亮在搞大清洗、重新组建班底,还是有人在沉船之前主动跳船求生。2005年5月由CFO升任COO的Mike Sophie,在任不到一年就于4月13日宣布辞职了。UT中国区的“精神领袖”吴鹰也传出要离职的消息,联想到一年前周韶宁为2004年业绩不佳而“承担责任”,吴鹰走人并非不可想象(详见《谁是下一只“替罪羊》) UT这艘船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漏水,快两年了不但没堵漏成功,反而是窟窿越漏越大,进水越来越多。如果进水现象再持续一年多(到2007年夏季),到时候还没有把水排出去,船就可能彻底废了。即使陆弘亮总揽大权,亲自操刀上阵,也不一定能起死回生。 中兴:粉饰太平 第二个亮相的中兴通讯于4月7日公布2005年业绩,从表面上看好象还不错。按照香港会计准则,2005年中兴通讯销售收入215.75亿元,增长1.68%,净利润12.88亿元,增长1.19%,净利润率为6%。毛利率2001年为35%,2002年为35.9%,2003年为34%,2004年为34.9%,2005年为34.6%,基本保持稳定。资产负债率2004年为53.8%,2005年为52.3%,处于正常区间。 在年报的《董事长报告书》部分,侯为贵说“在董事会的领导下,管理层沉着应对,全体员工同心协力,取得了稳定的经营业绩”,“本集团在国内以及全球市场的竞争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似乎形势一片大好。其实,他是在粉饰太平。 中兴通讯前三季销售收入约为150亿,信息产业部数据显示截至到10月末的销售收入为167亿(平均每月16.7亿),也就是说11、12月销售了48.75亿(平均每月24.375亿)。最后两月平均数较前十月平均数上升了差不多50%,人为“做”上去的痕迹十分明显,要不然出现负增长就不好看了嘛。在中兴通讯10月下旬的内部会议上,殷一民说“我们依然有信心使得今年的收入比去年有10%以上的增长”,侯为贵也说“与去年比较,我们在收入和利润方面,要有一个百分比的增长,至少是10%-20%之间”。虽然最后没有实现侯为贵与殷一民设定的目标,可以看出来中兴通讯确实往他们所指引的方向“努力”了 再往下看,问题暴露得越来越多。2005年销售及分销成本上升了13.8%,“主要是由于国际市场销售的增加及海外销售平台的建设导致国际差旅费及运输费、租赁费增加”。2005年经营现金流为-2.86亿,较2004年的12.4亿骤降123%,其中存货增加了7.34亿,应收客户合约工程款增加了19.37亿。为了缓解现金压力,中兴通讯可能只好想方设法推迟支付供应商的货款,表现在应付贸易账款及票据增加了19.44亿(从2004年的43.4亿升至62.7亿),否则经营现金流的负值就更大了。对此,年报中解释道,应付贸易账款及票据大增“主要由于本集团从供应商处获得较多的信用额度,可以延期支付货款所致”。 中兴通讯国内销售收入2005年为138.743亿,较2004年的166.445亿下降16.6%,毛利率约为32.5%(2004年为33.7%);海外销售收入2005年为77.016亿,较2004年的45.756亿元上升68.3%(除中国之外的亚洲区增长87.4%,非洲区增长85.7%),毛利率约为40.5%(2004年为47.4%)。而海外销售收入的大幅增长,又是以更低的售价(表现在毛利率下降较多)与“本集团为客户提供更为优惠的商务条件”换来的。不管海外项目合同价多低,也不管海外客户的信用记录是否良好、财务状况是否健康,只要能把产品卖出去就行。这种“为销售而销售”的短视做法,虽然一时维持了虚假繁荣的表象,却必然引起应收客户合约工程款上升(2005年末已达46.9亿),导致坏账风险放大。 中兴通讯2005年税前利润约为16亿(2004年为1.59亿),减掉政府资助1.39亿(2004年为6871万),增值税津贴、豁免及退税4.56亿(2004年为3.95亿),实际税前利润率从2004年的5.33%进一步下降至2005年4.68%,反映出中兴通讯的真实盈利能力日益低下,越来越依赖政府给予的种种优惠。 华为:扑朔迷离 华为早在1月16日即发布了中文与英文版业绩通告。中文版通告称“2005年销售收入达453亿人民币”,英文版通告则以“Huawei 2005 Global Contract Sales Hits USD8.2 Billion”为题。4月10日举办“2006年全球分析师大会”,中文新闻稿称“2005年华为销售收入达453亿人民币,同比增长超过40%”,英文新闻稿称“In 2005, Huawei's contract sales reached 8.2 billion US dollars, representing a year-over-year growth rate of over 40%”。这就很好玩了:“82亿美元”是合同销售额,“453亿人民币”是实际销售收入,华为以前只公布合同销售额,不知道为什么到2006年突然改变了对外口径。更让人捉摸不透的是,为什么华为在中文宣传中使用“实际销售收入”数据,在英文宣传中使用“合同销售额”数据?难道是想吓唬老外? 华为虽然很早就公布了合同销售额与实际销售收入,但其它财务指标仍显得扑朔迷离。华为英文官方网站的“Financial Highlights”与“Annual Report” 仅载有2000年至2004年五行财务指标,对2005年只提了82亿美元。华为中文官方网站“2005年经营状况”仅列出三项:“销售收入”453亿元,“国地税及各项海关关税、增值税”40亿元,“研发与开发投入”60多亿元。 “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排名名单显示,华为2004年上交税金38亿元(确切说是380,644万元)。在2005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超过40%的前提下,上交税金仅增长了5%,如此悬殊的增长不同步给人的直观感觉是利润应有大幅下降,因为“利” (利润)、“税”(税金)两项指标如影随形,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信息产业部公开数据显示,2004年1-10月华为实现销售收入227亿,利润总额(即税前利润)29.4亿,2005年1-10月华为实现销售收入327.2亿,同比增长44%,上交税金27.9亿,“利润总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出现了大幅度下降”。按照中国的统计口径,所谓“大幅度下降”的底线是大于或等于30%;即使保守一点,以下降20%来算,则华为2005年1-10月的利润总额约为23.5亿,税前利润率7.2%。假设华为2005年全年的税前利润率达到7.5%,则利润总额应为34亿元;扣除10-15%的企业所得税,净利润应在30亿左右,与《453亿说明了什么》一文中的预测非常接近。 分析数据可知,在同一年度内、对于同一家公司,销售收入、上交税金与利润总额三者之间存在基本稳定的比例关系。华为2004年1-10月上交税金21.7亿,除以利润总额29.4亿的比值为0.738,全年上交税金38亿,除以利润总额50.2亿的比值为0.757。按照中国会计准则,中兴通讯2005年前三季度销售收入150亿,利润总额10.25亿,比值为14.6,全年销售收入215.75亿,利润总额15亿,比值为14.4。中兴通讯2005年1-10月实现销售收入167亿,上交税金19.2亿,1-11月上交税金21.6亿。根据这个比例关系(167/19.2),可以推算中兴通讯前11个月销售收入应为188亿(12月约为28亿),全年上交税金应为24.8亿(2004年为25.1亿),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DIV><DIV> </DIV><DIV> 2005年11、12月,华为实现销售收入126亿,平均每月63亿,较前十月平均数(32.7亿)上升了93%,人为“做”上去的痕迹比中兴通讯更为明显。根据2005年1-10月华为销售收入与上交税金之间的比例关系(327.2/27.9),推算出全年453亿销售收入所对应的上交税金应为38.6亿,与华为公布的数值(40亿)相差甚微。信息产业部公开数据显示,2005年1-11月华为上交税金31.5亿,据此推算前11个月销售收入应为369亿,则2005年12月单月计入销售收入约84亿,一个月相当于前十月中的两个半月,可见华为“做”业绩的水平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再根据2005年1-10月华为利润总额估值与上交税金的比例关系(23.5/27.9),推算出全年40亿上交税金所对应的利润总额约为34亿,与上文的估算一致。这说明基于比例关系的预测在一定程度上是简单有效的,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在2005年最后两个月中,华为的税前利润率并没有大幅提升(实际上也不大可能)。侯为贵2005年10月下旬的内部讲话不点名地提到,华为“销售收入比我们要好一些,但是它的盈利也不甚理想”,可为佐证。 媒体报道2005末华为每股净资产3.96元,网上流行说法是总共有42亿股,则2005年末华为净资产总额约为166亿。华为自己宣传说,2004年末总资产为360亿,从1999年到2004年总资产年复合增长率为32%。假设2005年总资产增长率下降为15%,则2005年末总资产应为414亿,资产负债率已然飙升至60%(2004年末为53.6%),直追2000年的62.6%(详见《华为:“选择性”高调的背后》)。 综上所述,华为2005年盈利能力应出现迅速下降,经营现金流可能如中兴通讯一样大幅缩减,同时资产负债率高企,因此有理由相信华为正面临沉重的流动性压力,人力资源盘点、暂停录用新员工可能即为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华为蠢蠢欲动,想卖掉在Huawei-3Com合资公司中的49%股份就很好理解了:其实质与2001年出售安圣电气并无二致,就是迫于还本付息的巨大压力,不得不以“鸡蛋”(非现金资产)换“粮票”(现金)。等到2006年11月Huawei-3Com成立满三周年,届时华为急于获取现金、3Com急于独资,双方竞价要看谁更有耐心、更有实力一轮一轮地磨,率先沉不住气的一方将成为另一方的“猎物”。 在1月27日宣布Scott Murray出任CEO的新闻稿中,3Com提到了他以前曾有带领公司拓展欧洲和亚洲(特别是中国)业务的成功经验。4月17日,Scott Murray的前下属Robert Dechant被任命为3Com负责全球销售与市场的高级副总裁,<A href="http://www.lightreading.com/document.asp?doc_id=92671&print=true">新闻稿特别指出他有在全球关键市场(比如中国)的直接工作经验。不难看出,3Com董事会痛下杀手、突然废黜Bruce Claflin是因为对Huawei-3Com业绩非常不满,从外部聘用Scott Murray是想掌握中国业务的主动权。有一句西谚说得好,“Fool me once, shame on you. Fool me twice, shame on me. ”,3Com于Bruce Claflin任内在Huawei-3Com上吃了大亏,现在已经学精了,正积极招募精兵强将,厉兵秣马,准备在谈判桌上与华为周旋到底。从理论上说,3Com未必处于被动地位。 “强弩之末” 《“囚徒困境”下的集体“沉沦”》一文大胆预言,2005年中国“Big Three”集体“沉沦”,看来是不幸言中了。UT因“资源枯竭”而没落,华为和中兴则是深陷无解的“囚徒困境”,国内国外大打“价格战”把自己的利润都打没了,口头上还要标榜“从胜利走向胜利”。在过去几十年中,粉饰太平、制造虚假繁荣已成为一种国民集体无意识,演绎了一场场颛颟者的狂欢派对。任正非和侯为贵都是过来人,想必对此并不陌生,似应引以为戒。 牺牲利润的增长背离正常商业逻辑,是彻头彻尾的自戕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华为和中兴比在国外遭遇反倾销的中国织厂、鞋厂、彩电厂、DVD厂……高明不到哪里去。中国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就讲“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空谈了十几年终于要在2006年采取实质性行动了。正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增长方式的转型同样适用于华为和中兴:这两家公司需要的是健康、良性的增长,而非饮鸩止渴、竭泽而渔。
[此帖子已被 xialuoke0089 在 2006-5-13 8:21:49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