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45|回复: 0

内蒙古风电投资商撤离谁之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12 11: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机电商报

一个月前召开的“2006长城世界可再生能源论坛”风电价格政策研讨会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业内很多专家人士借此表达的对于风电价格形成的观点,无疑给很多媒体以“可乘之机”。而在近期结束的第四次风电特许权项目招标中,内蒙古辉腾锡勒项目的中标者北京国际电力新能源有限公司的中标价格更是创出了全国最低价0.382元/千瓦时,这更直接促使媒体广泛关注内蒙古风电项目投资商撤离的事件,有关“内蒙古风电投资商因特许权招标形成不合理风电价铬而最终撤离”的报道很快见诸报端。

理性看待投资商撤离在有关内蒙古投资商撤离的报道中提到,投资商中签订协议的有50多家,但按照国家发改委能源所所长李俊峰的说法,一般这种协议只是相当于签订了合作意向书,没有什么实质的内容,投资商撤离时,其实项目还没有真正开始。“不排除媒体有炒作之嫌,”李俊峰对记者表示,如果是某个项目批了,开工建设了,投资商因各种原因撤资了,项目下马了,这才算是真正的撤资。而投资商撤离现象在风电领域和别的领域都很多,属正常现象。看来,“撤离”和“撤资”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区别还是很大的。

争议特许权招标而此次撤离事件围绕的焦点,一直锁定在风电项目特许权招标制度上。究竟特许权招标有什么制度硬伤呢?据了解,对于特许权招标制度的争议已经由来已久。“业内普遍对目前中国在风电领域实施的招标电价制不满,因为低价中标的结果几乎是无利润可言。”一位业内资深人士表示。但是李俊峰认为,首先电价低的项目其实只是少数几个,而且有其特殊性,例如有些传统的发电公司,考虑到将来国家对于可再生能源发电可能采取的配额制,也就是说在所有发电资产中,必须有一定比例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他们必须不惜血本,争夺风电场这个有限的资源。“同时,有些项目电价低,也可能是由于有些投资集团不懂风电项目,想低价拿下来之后再进行调价,但是现在调价有着严格的规定。不符合规定是不能随便调价的。”李俊峰说。中国风能协会秘书长秦海岩则表示,虽然特许权招标造成了一些项目的价格偏低,但是不能把价格低完全归罪于特许权招标。各类企业有各不相同的投资初衷,各项目有不同的实际情况。而记者也发现,此次媒体报道中即将撤离的中国著名民营新能源企业华睿集团,曾在2003年一举中标江苏如东风电场,中标价为0.436元/千瓦时。这是国家发改委批准建设的首例风电特许权项目。业内虽然有人高呼标杆价格加补贴价格的办法,秦海岩则表示,这种办法考虑不到国家各地区风能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有“一刀切”的嫌疑,不适用。而对于特许权招标的制度本身,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处处长史立山曾对媒体表示,其目的在于通过招标降低电价,促进国内设备制造商发展。

但是很多专家提出,特许权招标无疑把风电完全推向了市场,现阶段中国风力发电还没有形成产业,市场尚不成熟,全国去年风电装机容量仅占整个电力装机的千分之二,在这种情况下,不能把它全面推向市场,而应小心培育。“国家还会加大力度扶持风电产业,”李俊峰十分中肯地说,“当然,一个制度不可能尽善尽美,我们也在不断地完善特许权招标制度。”虽然风电上网价格中,有些项目的价格是偏低,而地方审批的一些项目,有些项目的价格却是很高的,据介绍,湖北省有个风电项目的电价竟然达0.8元多。对于此,李俊峰认为,电价并不是越高越好,因为如果全网平摊了补贴的电价,一个地方的电价较高,是要全国人民为其买单的。为了避免这种电价过高的情况,目前发改委等相关部门,正在酝酿补贴电价分摊具体实施办法和风电最高限价政策的出台,预计明年会有结果。 该给风电降降温了其实所有企业一哄而上,也是造成招标电价过低的一个原因。“很多体制都不能尽善尽美,但是现在风能太火了,企业似乎疯了。”一位专家认为,是该给风能发电降降温的时候了。据了解,今年到目前为止,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国家发改委在内蒙古只审批了100万千瓦的项目,而内蒙古自治区已经自行审批了260万千瓦的项目(因为《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里规定,风电投资中,总装机容量5万千瓦及以上项目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其余项目由地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内蒙古自治区内总共风电项目装机容量就达到了360万千瓦。而到2010年,全国风电装机容量的目标是达到500万千瓦的装机总容量。如此说来,如果明年稍微发力,就能完成2010年的目标。也就是说,现在风电投资的速度已经超出了国家的预期,虚火太旺,“稳定的增长不是疯长,这样会造成设备制造商在供货能力和电网接受传输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困难。”李俊峰也表示。目前在我国累计的风电市场份额中,进口风电设备占了82%,而风电设备又占了风电成本的80%,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风电成本偏高,一些企业无法承受。在当前虚火过旺的情况下,如果继续依靠大量进口设备来发展风电,成本难有下降的空间,要想大规模开发和利用风电,还是需要国内设备制造商技术水平的尽快发展,这种发展需要国家加大政策支持,同时也需要时间和理性来规范市场的需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9-14 07:50 , Processed in 0.01986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