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在“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废物零排放”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 马力强 二○○七年四月四日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中日专家、学者以及各界代表共聚一堂,围绕与“循环经济”、“零排放”相关的理念、案例、经验等开展交流探讨,这对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节能减排,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受解振华副主任委托,我代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向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远道而来的日本朋友和与会的各位来宾表示诚挚的欢迎。 进入21世纪以来,能源安全、气候变暖、生态恶化等问题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紧迫课题,也是中国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近二十年来,中国经济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增长,但由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资源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发展的进程中,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增加,能源和资源供给不足、环境容量有限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能源环境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在发展中最有效地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华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惟一选择。 循环经济强调资源的高效利用,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追求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是当前我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和可持续发展长远目标的必然选择。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废物零排放方面,开展了多方面的实践,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有许多成功的做法和经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还处在探索和示范推广阶段,我们将学习和借鉴日本等国家的经验,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企业要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从生产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废物产生和排放。工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实现区域或企业群的资源最有效利用,废物产生量最小,努力实现零排放。在一定区域内的主要城市,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把工业、农业,生产、消费,城区、郊区,行业与行业产生的能流和物流作为一个大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大范围资源综合利用的生态型城市。在消费领域,将废旧家电、报废汽车、废纸、废塑料等回收循环利用,形成“静脉产业”。全面提高资源利用率,力争形成循环型社会。 按照这个思路,近年来我国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实践。2004年9月召开了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随后,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去年12月,国务院召开了发展循环经济电视电话会议。启动了首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不少试点企业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在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同时,能源、水、原材料基本上不增长甚至负增长,主要废物产生量显著降低,有的还实现了废渣、废水的“零”排放。各有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建设清洁生产先进企业或环境友好企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和生态城市。目前,全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已达56%,钢铁工业年废钢利用量相当于粗钢产量的20%,废旧金属年回收利用量相当于年产量的25%。 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工作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上看仍处于起步阶段。“十一五”期间要实现单位GDP能耗下降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10%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为此,国家将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发展循环经济,采取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等综合措施,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组织好、落实好发展循环经济的各项工作。 一是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今年重点组织编制钢铁、有色、煤炭、电力、化工、建材、制糖等重点行业循环经济推进计划,制定和发布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二是促进结构调整。着力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行业和企业发展。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合理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三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尽快出台循环经济法、修订节约能源法,出台《废旧家电回收处理管理条例》。抓紧制定废旧轮胎、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配套法规。 四是继续深化试点示范。认真抓好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适时启动第二批试点。制定经济激励政策,多渠道增加投入,鼓励和支持循环经济发展。今明两年废旧家电回收处理、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工作,力争取得实质性进展。 五是鼓励技术创新。组织实施一批循环经济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示范专项。支持一批循环经济重点项目。编制和发布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循环经济支撑技术。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六是完善政策机制。尽快出台运用价格机制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意见,继续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增加循环经济发展资金,形成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入机制。 女士们,先生们: 中国要走的发展道路,不能简单重复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汲取世界各国工业化的经验和教训,立足于当今时代经济科技发展的新水平,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日本在构建循环型社会方面有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推进计划和支撑其发展的相关技术,有许多成功经验值得中国借鉴。我们愿进一步加强中日双方在节能环保、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领域的深入交流与务实合作,促进两国、区域和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好人类共有的家园。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也祝愿在座的各位日本朋友、中国同行身体健康,生活愉快!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