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福尔莫斯

中国未来能源问题靠核能还是可再生能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5 10:36: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欲打造后京都时代新能源体系

  22日激发能源产业变革

   年前落幕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让全球看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中国的形象。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提出了到2020年GDP碳强度与2005年相比下降40%-45%的承诺。而早在去年9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联合国气候变迁峰会时,已代表中国向全世界作出了四个低碳减排承诺,并制定目标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比例增至15%。

   业内专家认为,提出这样一个高目标,对于一个工业化程度尚未完成的中国而言,将面对的不仅是严峻的挑战,更是未有的机遇。因为这促使国内经济结构的发展从粗放型和低效率型向精细型、高效率型转变,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长期以来,中国不少地区一直单纯强调GDP的增长,忽略增长过程中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而减排40%?45%,这意味着,一方面要尽量减低单位GDP的能耗,另一方面对中国的产业升级提出更高的要求。

   中国是目前世界第二位能源生产国,减排对国内能源产业自身已迫在眉睫。一项调查揭示,当前科技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40%左右,除了能源消费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外,能源在开采、炼制及供应过程中,也产生了大量有害气体。

   很显然,作为一个碳排放大户,能源长期占据了GDP的榜首。而现阶段,能源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短期内难以转变,煤炭约占能源消费构成近70%,这就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而更为严峻的是,中国能源资源并不富余。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中国煤炭、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分别占世界的11%、1.4%和1.2%,人均占有量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55%、11%和5%。

   按权威机构的估计,中国煤炭剩余可采储量为900亿吨,可供开采不足百年;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为23亿吨,仅可供开采14年,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为6310亿立方米,可供开采不过32年。

   在碳经济发展战略的整体构架下,中国能源产业变革即将步入快车道。

   依据专家的判断,若要达到减排要求,在10年左右的时间内,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发展速度要达到每年20%-30%左右。而目前的现况是,新能源所占的比重还不到3%,其行业的上升发展空间无比巨大。

与此同时,中国国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大有可为。

   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国内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约2.53亿千瓦,地热资源的远景储量为1353.5亿吨标准煤,探明储量为31.6亿吨标准煤,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储量更是属于世界领先地位,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折合年发电量为6.19万亿千瓦时,经济可开发年发电量约1.76万亿千瓦时,相当于世界水力资源量的12%,列世界首位。 打造新能源体系

   值得关注的是,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刚刚落幕的第三天,由中法共同注资167.4亿元的台山核电合营有限公司在在北京举行了广东台山核电站开工仪式,身为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高调出席。

   这一国内电力领域投资规模最大的中外合资清洁能源企业的运营,被国外视为“中国打造新能源体系的重要战役”。据悉,该台核电站一期工程采用欧洲先进压水堆技术穴EPR雪建设两台机组,单机容量为175万千瓦,是目前世界上单机容量最大的核电机组,两台机组计划分别在2013年底和2014年投入商业运行。

   核能作为被世界公认的不排放温室气体的产能形式,可最大限度的减少发电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目前,中国的核能比例不足全国发电总量的2%,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身份极不相称。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推进核电的发展是重要方向。”业内专家分析称。

   据了解,截至2009年,中国等待审批的还有125个核反应堆。而这些核反应堆能如期实现上网发电,届时中国的核能发电量预计将占全国总发电量的15%以上,核反应堆数量、核能发电量和核燃料使用量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核能第一大国。

   当前加快天然气发展是中国打造新能源体系的现实选择。

   来自权威机构的统计,2000年以来中国天然气储量进入增长高峰期,年均增长4753亿立方米。截至去年底,累计探明地质储量6.34万亿立方米。剩余可采储量由1998年9405亿立方米增至2008年3.2万亿立方米,年均增长2260亿立方米。

   在市场方面,天然气呈加快增长态势。统计资料显示,2000-2008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由245亿立方米增至807亿立方米,而在2000-2005年年均增量为45亿立方米,2005-2008年年均增量为113亿立方米。天然气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也由2000年的2.4%提高到2008年的3.8%。

   业内专家分析,2000年以来中国天然气产量年均增长14%,煤炭产量年增10%,石油产量年增2%。而世界天然气产量年增3%。天然气增速明显快于煤炭和石油,并在全球领先。
   清洁煤开发与利用是中国打造新能源体系的又一现实选择。

   综所周知,中国能源结构特点为富煤贫油,煤炭占国内目前能源消费总量的2/3。在2007年,中国发电厂碳排放上升到了3120百万吨,占全球第一,且超过美国10%。而电力工业实施的“上大压小”,将上大机组与关小机组挂钩,加快关停小火电机组,其功效显著且无法根治污染的排放。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发展无污染的清洁煤发电技术必然成为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IGCC(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将成为未来煤电主流。而这将决定清洁煤的整体质量与市场规模效应。

   除此之外,风能、太阳能、沼气、地热能、海洋能等新能源的联动开发,从中长期来看,将迎来一个大的增长空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7 09:39:53 | 显示全部楼层

低碳能源五看点 煤层气列队其中

  1月27日讯 除了我们熟知的太阳能和风能外,低碳能源还有很多种,近期表现出广阔开发前景和利用价值的至少有以下5种。

  ①生物质能

  生物质能是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主要蕴藏在各种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中,通常包括木材、森林废弃物、农业废弃物、城市和工业有机废弃物等。其利用主要有直接燃烧、热化学转换和生物化学转换三种途径。

  秸秆是生物质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吨秸秆充分利用后相当于1吨标准煤,每吨约可减排2.4吨二氧化碳;沼气是我国生物质能利用的重要方式,每亿立方米沼气相当于替代约15.16万吨标准煤,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约36万多吨。

  ②核能

  核能是通过转化其质量从原子核释放的能量,现在核能主要被用来发电,即利用铀燃料进行核分裂连锁反应所产生的热,将水加热至高温高压,利用产生的水蒸汽推动蒸汽轮机并带动发电机。

  核反应所放出的热量较燃烧化石燃料所释放出的能量要高很多。采用核燃料发电,每吨相当于替代5.15万吨燃煤,而发电每亿千瓦时,可减排二氧化碳11.7万吨、二氧化硫0.64万吨。

  ③煤层气

  煤层气俗称“瓦斯”,其主要成分是CH4(甲烷),是与煤炭伴生、以吸附状态储存于煤层内的非常规天然气。我国煤层气资源量达36.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三位。目前,可采资源量约10万亿立方米,累计探明煤层气地质储量1023亿立方米,可采储量约470亿立方米。

  煤层气热值与天然气相当,是通用煤的2倍?5倍。1立方米的煤层气热值相当于1.13千克汽油、1.21千克标准煤,可以发出3.2千瓦时?3.3千瓦时电,还可减排约16.07千克二氧化碳。

  ④热电联产

  所谓热电联产就是发电厂既生产电能,又利用汽轮发电机作过功的蒸汽对用户供热的生产方式,是指同时生产电、热能的工艺过程,较分别生产电、热能方式节约燃料。热电联产要求将热电站同有关工厂和城镇住宅集中布局在一定地段内,以取得最大的能源利用经济效益。造纸、钢铁和化学(包括石油化学)工业是热电联产的主要用户,不仅是消耗电热的大用户,而且其生产过程中所排出的废料和废气(如高炉气)可作为热电联产装置的燃料。城市工业区及人口居住密集区也是发展热电联产的主要对象。

  ⑤超超临界燃煤发电

  火电厂超超临界机组和超临界机组是根据锅炉内工质的压力分类的。锅炉内的工质都是水,水的临界压力是22.115MPa,临界温度是347.15℃;在这个压力和温度时,水和蒸汽的密度是相同的,就叫水的临界点,炉内工质压力大于这个压力的就是超临界锅炉,炉内蒸汽温度不低于593℃或蒸汽压力不低于31MPa被称为超超临界。这种状态下,水由液态直接成为气态,热效率高。超超临界机组供电效率可达44%?45%,供电煤耗为每千瓦时283.2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9 11:0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内首个磁浮磁动风力发电项目落户高青

  全国首家磁浮磁动风力发电项目一期工程将于7月在淄博市高青县动工建设,预计年底可运营发电。一期工程完成后,二期工程的10台风力发电机组也将投入建设,预计2011年底运营发电,发电总量为15亿度。

  风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利用风力发电的尝试,早在本世纪初就开始了。随着环保问题日渐突出,风能的利用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不过,现有的三翼水平轴风能发电产品转换效率低、制造成本高、运行成本高,其电价市场难以承受。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对风速的要求较高,导致供电质量差,风速低于6米/秒或大于24米/秒时就发不出电,因而在业内风电常被称为“垃圾电”。

  将于本月在高青县开始建设的风力发电项目,据称可全风速发电,微风即可发电。工作风速为1级风~12级风,风车转动抗湍流能力强,能适应风向360°方向随时变化,风能转化效率提高了10余倍。更为优越的是,每台风电机组都配备了储能堆,储能堆首先将风力机获得的能量储存起来,尔后视用户的需求发出相应的高品质电流。储能堆发电技术改变了传统风场的概念,中国的广大地区都可变为较佳的风场。据称磁浮磁动风电技术成功地解决了现行“风力发电机组具有随机性;间歇性;需反向调节性;无有功、无功调节;缺乏低电压穿越等的基本功能缺陷”,有望为风电摘掉“垃圾电”的帽子。同时,磁浮磁动风力机组使用寿命40年左右,发电成本相当于火电(0.35元/KWh),从而将风电综合成本大大降低。

  在高青县建设的这个风力发电项目,是我国首个采用磁浮磁动技术的项目。一期工程投资2.2亿元,在山东耀微玻璃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建设15MW磁浮磁动风力发电研发试验站项目,第一台机组今年7月份动工建设,12月份建成投产。二期投资15亿元,在黄河高青段沿47千米黄河大堤及滩区建设10台15MW磁浮磁动风力发电机组,2011年底运营发电,发电总量为15亿度(kwh)。目前高青县的年用电量5亿度,该项目建成后,不仅满足了高青县的供电,还有一大部分通过电网向其他地区供应,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保效益都非常显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3 15: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2012年中国将成核电大国

中国的核电政策已由“适度发展”调整为“积极发展”,预计到2012年,中国将成为核电大国。

26日,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核与辐射安全中心主任田佳树在出席“2010第五届绿色财富(中国)论坛”时,透露了这一消息。

根据2007年国务院批准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全国核电装机容量4000万千瓦,在建核电容量1800万千瓦左右,共5800万千瓦,占电力装机的4%。

“规划正在进行调整,预计2020年运行和在建核电机组总容量将达到7500千瓦,在建4000万千瓦以上,占电力装机的5~6%。”他说。

我国目前运行的核电机组共有11台,总装机容量906.8万千瓦,占我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的1.1%。2006~2009年11月,已经获得建造许可证的核电机组22台。

田佳树说,预计到2012年,我国运行和在建核电机组将达到50台(法国、日本现有规模),成为核电大国;2020年将达到100台(美国现有规模),成为世界核电前二名。

田佳树认为,由于水能、风能、地热能和太阳能的作用或利用有限,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因此,大力发展核能,势在必行。

根据环保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的调查,百万千瓦级火电厂每年耗煤200~300吨,而相同功率核电站每年只需核燃料30~42吨。核能的利用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煤炭、石油,也极大地减轻了相应的交通压力。

“相对于常规火电产生的大量温室气体和废渣来说,核电厂的废物排放量非常低,可以认为是零排放。”田佳树说,核电厂也需要排放放射性的废气,废水和废渣,但在排放前会经严格的“三废”处理,保证其放射性和数量对于环境的影响在安全限值之下。

而对于核电的经济性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赵仁恺表示,“只要核电造价降至1500美元/千瓦,核电就能有经济竞争性。”

据国家核安全局对2000年后建造的核电厂经济性研究表明,除德国、英国外,100万千瓦核电厂的基础价均低于1500美元/千瓦,其中韩国为1495美元/千瓦,美国为1237美元/千瓦,法国为1179美元/千瓦。

“可以看出,核电完全可以与煤电竞争。”田佳树说。

目前,我国核电国产化率还相对较高。田佳树说,降低核电站造价是提高核电竞争力的重要措施,而核电国产化是降低核电造价的重要途径。

据国家核安全局的调查,随着国产化比例的提高,核电发电成本明显降低:国产化达到50%时,核电较火电高出约10%;国产化达到70%时,核电已较火电略低。

在论坛上,田佳树还驳斥了一些国家正在缩减核电规模的传闻。他举例说,美国2001年通过“保障美国未来能源”法案,支持建设新的核电机组,2020年新增核电装机5000万千瓦;俄罗斯已计划大幅提高核电比重,由目前的17%提高到2030年的25%;印度规划到2030年前建成核电5000万千瓦(目前为348万千瓦);日本为削减CO2排放,计划核电比重提高到2030年的40%;韩国宣布核电由目前的38%提高到2035年的65%。

田佳树称,国际能源署近日预测,到2050年,核能发电量可能会占全球发电量的25%,届时,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可减少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9-14 07:33 , Processed in 0.019776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