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福尔莫斯

由平安巨额融资想到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20 15:4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安人寿可能负资产?周一601318中国平安会跌停吗?

马明哲在保监会吐苦水称利差损800亿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18日 23:18 经济观察报
平安人寿净资产正负仅在一线之间。

  11月中旬的一天,中国保监会召集全国各大保险公司一把手开闭门会,商讨财政部即将发布的保险业实施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有关细则文件。中国平安(54.55,0.00,0.00%)董事长兼CEO马明哲说出的一番话,使得举座皆惊。

  “他在保监会大吐苦水,称平安的利差损有800亿,一下子把所有人都震住了。”一位与会人士说。

  沉寂多年的利差损保单遗患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按此计算,平安人寿在实施新会计准则后可能出现负资产。而此时,平安仍处在收购深发展的关键时期。

  翌日,各保险公司紧急下令其投资总监抛售中国平安股票,平安股价开始连续数日大幅下跌,成交量成倍放大,引致证券交易所的有关人士致电保监会询问异动原因。

  中国平安,一场不为人知的紧急斡旋开始了。

  负资产风波

  “祸患”肇始于10年前的高额预定利率保单。1995-1999年,中国处于降息周期,一年期存款利率一度低至1.98%。

  保险销售人员每逢降息前便大肆销售保单,各家保险公司的销售额突飞猛进,但随之而来的是高额的利差损??这些保险公司以高额预定利率售出保单,但其投资收益却远低于预定利率,由此造成的亏损额急速上升。

  平安人寿是当时市场中风头最劲的公司之一。那时候蒙受的利差损失至今影响没有消除。平安人寿现在每年还需为此计提数十亿的资金作为寿险责任准备金。而财政部即将发布的新会计准则可能使这种影响一次性放大。

  12月8日,一位保监会的知情人士称,新的会计准则拟将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以15年期国债利息加风险溢价为基准,约4.17%-5.25%之间。寿险责任准备金与评估利率的关系是后者越高,前者的计提就越少,利润越多;反之评估利率越低,责任准备计提就越多,净资产亦相应递减,利润被摊薄。

  这一评估利率的变动,就像是一个天平。马明哲诉苦,就是希望将这一天平推向有利于平安的一方。

  业内普遍使用的一种计算口径是,按照20年久期的精算假设,评估利率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就会增加计提20%的责任准备金。上述知情人士称,若按新会计准则执行,目前平安人寿净资产为300多亿,减去由此新增加的400亿至500亿的利差损责任准备金,其净资产便出现100亿负值。

  4.17%-5.25%的水平是马明哲不愿意看到的,因为这比最近平安人寿执行的评估利率要低0.75-1.83个百分点。根据中国平安2008年报,截至2007年12月31日,中国平安将高于或等于7.5%的高定价利息率保单采用更稳健的评估利息率??下调为6%至6.5%,而在截止到2008年6月30日的6个月期间进一步下调为6%,使得中国平安在上述6个月期间的税前利润减少约38.11亿。

  如果评估利率降至4%左右,按照东方证券保险分析师王小罡的预测,2007年平安高利率保单以6%-6.5%评估利率计算的话,其高利率保单将要多计提546亿的责任准备金。

  新旧保单影响殊异

  然而,新会计准则对新旧保单的影响截然不同。旧的高利率保单会面临利润下降,而新的预定利率为2.5%的保单则因此能实现利润上升。

  据王小罡测算,目前平安高利率保单占寿险责任准备金32%左右,新寿险保单业务约占2/3。

  “就利差益保单而言,老保单净利润下降与新保单净利润上升互相制约。最新准则使得利差益保单的利润实现相对提前了,因此老保单净利润将下降,而新保单净利润将上升,最终使得公司年度净利润变动比较有限。”王小罡说。

  但另一位业内人士认为,即使新旧保单相抵,倘若没有政策支持,平安人寿净资产仍可能为负。对此,一位平安高管并未否认。他说:“按照会计新政,一次性将利差损负债摊销的做法比较极端,公司一下子也很难接受。”

  今年的年报将采用新准则,若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由之前的2.5%调高至4.17%-5.25%之间,就要重新计算平安人寿老保单 (其预定利率约7.5%)的责任准备金计提金额,原则上,由7.5%降至4.17%-5.25%,应追加责任准备金的计提,直接影响净资产;相反,新保单因为执行较为保守的法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2.5%,由2.5%提升至4.17-5.25%,则减少计提责任准备金,增加利润。

  但平安人寿的问题可能在于,在其2/3的新寿险保单业务中,如果按照新准则保费分拆方式计算的话,由于其寿险业务结构中投连险、万能险占比较大,所能释放出来的利润有限。

  “尽管有着一正一负的相抵,即新保单释放利润,旧保单‘吞噬’利润,若一步到位执行新会计准则的话,中国平安或许难逃净资产为负值的‘厄运’。”一位国有保险公司高管说。不过,他认为监管部门不会任其发生。

  “这很敏感,但毕竟是历史遗留问题的产物,定会有妥善解决办法。”他说。

  “目前中国平安高利率保单的规模已超过了股东权益的规模,因此重估准备金将会大大减少平安当期的利润规模,并很有可能对下一步投资深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业界人士分析。

  马明哲诉苦

  平安显然意识到了可能的不利影响。

  11月中旬的一天,保监会召集全国各大保险公司一把手开闭门会,商讨财政部即将发布的保险业实施《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有关细则文件。马明哲在会上大诉苦水。据与会人士称,他坦陈平安人寿的利差损余额接近800亿元人民币,希望新会计准则实施时能有一个过渡机制,以缓冲不利影响。

  “看来情况真的比较严重,否则中国平安方面不会那样‘着急上火’。”一位国有保险集团公司负责人说。

  马明哲的话震惊了在场的其他保险公司高管,此前他们也没料到平安人寿的利差损历史包袱仍如此之重。翌日,各保险公司紧急下令其投资总监抛售中国平安股票,平安股价开始连续数日大幅下跌,成交量成倍放大,引致证券交易所的有关人士致电保监会询问异动原因。11月17日至27日期间,中国平安的股价由62.02元跌至55.37元,跌幅达12%。

  不过,上述国有保险公司人士称,平安人寿利差损估计仅在400亿-500亿之间,马明哲的说法可能有些夸张,但也不难理解??期待争取多一些的政策支持。

  “我们正在争取一些的自由度,希望能有一个缓冲机制??拉长负债期限,负债不在一年之内计提完。”一位中国平安高管曾表示,“此外还包括或将得到财政部的退税政策。”

  这位平安高管还认为平安人寿的利差损没有400亿之多,但他无法提供支撑依据。“因为,财政部和保监会相关文件细则尚未正式出台,缺乏计算依据,惟有标准量化后才可能做出准确判断。”他说。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家有影响力的上市公司,中国平安正处在收购深发展的关键期,净资产计算结果事关其发展大计,中国平安必然要提出自己的主张。

  幸运的天平

  原定12月中旬发布的新会计准则,以及随后的保监会相关配套政策至今尚未出台。知情人士称,马明哲的斡旋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所幸的是协调结果大致方向已定,此次年报的编制就会体现出5年期的宽限政策,同时也许会得到财政部退税政策的支持,宽限政策不会只针对中国平安一家,太保集团也将适用。”一位消息人士说。

  换言之,此次会计新政或令中国平安化险为夷。“启用宽限政策后,非但对净资产没有影响,而且还略有增值。”该人士说,其实施新政后的财务情况不像原来担心的那样,短期还是利好,毕竟新会计准则的大原则是平稳过渡,并与国际准则靠拢,总体上利于保险业价值的释放。

  中国平安新闻发言人盛瑞生则表示,会计新政细则尚未正式出台,无法对其做出准确定性的评估。

  可是,马明哲这样的努力或许并不讨好投资者。在业界人士看来,拉长负债期限、分期摊销的说法不甚专业。王小罡认为,就投资者而言,不喜欢如此操作,不如一次性解决问题,一步到位,完全与国际准则接轨,让日后的利润得以暴发式增长。

  “何况,与利差益保单相抵后,负面影响有限,选择一个合理的评估利率就可以了。”王小罡给出的数据是,评估利率若调为4%的话,中国平安净资产将下降1.25元/股。

  与平安人寿相仿,中国人寿(29.47,-0.77,-2.55%)也在争取“权益”,因为受益新政,责任准备金计提减少,净资产提升,利润增厚,但税金也相应增加。

  但他们没有平安幸运。“我们向监管部门表述了豁免或减免的想法,但用处不大,仍需要补交很多税金,有些出乎意料。”一位中国人寿高管表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0 15:45:55 | 显示全部楼层

屋漏偏逢连阴雨,每次大盘危难之际,这个平安就要来火上浇油。

周一看戏!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4 21:5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原文由 bftfans 发表于 2009-12-24 18:10:14 :
引用
原文由 yyw1 发表于 2009-5-23 0:03:07 :
引用
原文由 十年 发表于 2009-5-17 13:52:40 :

保险股平安还是首选,为什么我对平安的看法和大家相反,难道是因为我对网络的言论看太少,而在现实中被迷惑,我到过很多平安的分公司,我总被他们的热情洋溢和进取心感动。我也接触过马总,我觉得他非常了不起,但股民似乎喜欢把他的原话改得变味了,再拿出去传播。平安是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损失最严重的中国企业,我们抛开偏见,看看平安的自我修复能力如何?平安的发展史上,每次危机都能转换为动力,我看到的平安依然乐观向上。

深圳的企业,从万科到招行到平安,有个优点就是他们能造就行业内最优秀的人才,机制可以复制,但人才的复制是很多内地企业力不从心的。


十年兄对保险业似有很深的研究,“AIG”涨了600倍,能详细说明一下吗?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有如此涨幅,哪怕只有一个这样的保险股,应不会从巴菲特、林奇、索罗斯、米勒等人之手中都漏掉,更不会逃过西各尔这样的研究家学者的视野。

此外,兄上面的一个说法值得商榷:“机制可以复制,但人才的复制是很多内地企业力不从心的。”此话按与通常教科书的说法正好相反:机制最难复制,而人才是市场化的,最易平均化。任何人才都决不可能为一家企业所垄断。

[此帖子已被 yyw1 在 2009-5-23 0:05:10 编辑过]


对于平庸的人才,复制肯定是容易的(比如说大学的学士,留学生\访问学者) ,但顶尖的应该是唯一的,比如巴菲特\盖茨\鲍尔默.

而中国自己的高校也很难培养如杨振宁\钱其琛等大师级的科学家.这里确实有土壤的问题(当然这不代表今后100年也如此,就像我们历史上也有4大发明一样)

马明哲是否能最后成为人们敬仰的大师,现在不好说,但他也属于天才级的人物,不可复制,这是一定的.


在谷歌上可以查到股票30多年来的股票价格,AIG可如下查:

http://www.google.cn/finance?q=NYSE%3AAIG

可看到该股在1978年的最低价为16元多,2000年底见到历史最高价达到了2000元出头(估计是后复权的算法?)并在9年后的今年3月跌回到一个历史低点7元钱,跌幅度达到了99.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4 22: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原文由 福尔莫斯 发表于 2008-2-28 9:59:25 :
万科和平安再融资的简评

近期,有人为平安的巨额融资“打报不平”,说去年万科的百亿大融资怎么市场完全接受,所以,平安的融资只是市场时机不好,否则大家还会拥护的。
这里面,我觉着说这话的人犯了两个无知的错误:
1。高估了平安决策人在金融市场方面的智慧。这样的公司号称还是做金融理财的,那你就可知这是多么的危险;
2。玩弄游戏,以为市场都是傻瓜。其实就跟一个人做了坏事,当时没被抓住,事后才发现了,你能说这个人还是个“好人”吗?去年万科也是在4500多点开始要增发的,31元的增发价,现在是多少价了?!把新股东统统套在上面,这是一个“好公司”的特征吗?!
万科,一个自称行业的“领跑者”,一个自称以“社会责任”为己任的公司,就干出这样的套牢股东的融资行为,表面上看它很聪明(好象它很"无辜",你们愿把我的股价推到这么高,我为什么不增发?),很会利用市场,但这离一个百年公司、一个高价值公司还差得很远很远!
我只知道一个事实,投机本领过剩的公司,其未来面临的危机也将越大,根本不可能走得太远!

而对于平安的巨额增发,我只想说,就跟我们看人,平时是难以看出一个人真实的一面和你想要知道的东西的,只有在它出现危机、出现利益纷争或者出现环境出现大转变等等特殊的时候。只有这个时候,才能看出这家公司高管真实的价值观,他们是否诚实是否值得信赖,是否具有真正的理财能力。

[此帖子已被 福尔莫斯 在 2008-2-28 10:00:11 编辑过]


福探的话值得玩味。联想到楼上铜板兄提供的aig的数据,我做如下遐想:

好的投资标的某种意义上可以分为两类:1、类似于佛山照明一样的高派现公司,有些人认为成长性太差,不过他让长期(例如5年以上)持有人100%赚钱即使明年股票退市;2、象伯克希尔一样的不分红但高成长公司,可是等到巴菲特故去了,是否有可能伯克希尔也会像AIG(我不知其是否派现分红)一样(其继任者或者继任者的继任者盲目购并,最后象aig一样破产),但最后总有一天使得在中途退出的股东获得历史上最完美的收益,而使那些一直持有的股东最后血本无归(不管你持有20年还是50年)---这符合事物一定有生有死的规律。

纯属不着边际的遐想,大家不要认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4 18: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原文由 yyw1 发表于 2009-5-23 0:03:07 :
引用
原文由 十年 发表于 2009-5-17 13:52:40 :

保险股平安还是首选,为什么我对平安的看法和大家相反,难道是因为我对网络的言论看太少,而在现实中被迷惑,我到过很多平安的分公司,我总被他们的热情洋溢和进取心感动。我也接触过马总,我觉得他非常了不起,但股民似乎喜欢把他的原话改得变味了,再拿出去传播。平安是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损失最严重的中国企业,我们抛开偏见,看看平安的自我修复能力如何?平安的发展史上,每次危机都能转换为动力,我看到的平安依然乐观向上。

深圳的企业,从万科到招行到平安,有个优点就是他们能造就行业内最优秀的人才,机制可以复制,但人才的复制是很多内地企业力不从心的。


十年兄对保险业似有很深的研究,“AIG”涨了600倍,能详细说明一下吗?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有如此涨幅,哪怕只有一个这样的保险股,应不会从巴菲特、林奇、索罗斯、米勒等人之手中都漏掉,更不会逃过西各尔这样的研究家学者的视野。

此外,兄上面的一个说法值得商榷:“机制可以复制,但人才的复制是很多内地企业力不从心的。”此话按与通常教科书的说法正好相反:机制最难复制,而人才是市场化的,最易平均化。任何人才都决不可能为一家企业所垄断。

[此帖子已被 yyw1 在 2009-5-23 0:05:10 编辑过]


对于平庸的人才,复制肯定是容易的(比如说大学的学士,留学生\访问学者) ,但顶尖的应该是唯一的,比如巴菲特\盖茨\鲍尔默.

而中国自己的高校也很难培养如杨振宁\钱其琛等大师级的科学家.这里确实有土壤的问题(当然这不代表今后100年也如此,就像我们历史上也有4大发明一样)

马明哲是否能最后成为人们敬仰的大师,现在不好说,但他也属于天才级的人物,不可复制,这是一定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4 18: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肯定更愿意相信王石,而怀疑马明哲,但如果说马曾经是司机,就不应该掌管平安,这于理不通(那贩草鞋的刘备和要饭的朱元璋,做皇上难道就是中华的耻辱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8 23: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证监会网站公告,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行审核委员会定于2010年2月1日召开2010年第23次发行审核委员会工作会议,审核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配股申请。根据之前公告,公司本次配股总融资额不少于180亿元人民币,且不超过220亿元人民币;配股比例为每10股配售不超过2.5股。

????

哈哈,又一个超级的“大烂臭”要伸手要钱了,而且是超预期地要钱!

NND,06-08年每年“高”增长,赚了那么多钱,现在又没钱了?

以后谁再提银行“高增长”,就去为这些“大烂臭”捐款吧!

以后会看到,银行股的PE从15 到10倍,再到5倍,突然到30倍,再突然成负的了。别急,伴随的是一路的跌,越跌市盈率越高!就像当年的四川长虹!

才入市不到10年的,不知道当年四川长虹为什么越跌市盈率越高,很多人越来越愤愤不平冤枉再到无奈,再到绝望,……交学费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7 17:55:55 | 显示全部楼层
招商银行和万科和同行比还是一些差异化的竞争力的,平安就不好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7-4 16:56 , Processed in 0.02117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