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79|回复: 2

未来30年我们有足够的能源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21 09: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未来30年我们有足够的能源吗

140美元/桶!7月初,国际原油价格又一次创了纪录。世界各国陆续出现了针对油价的抗议和示威,但至今并未改写油价的上升曲线。看起来,中国的司机们远比国际同行幸福??尽管不久前中国宣布将成品油价格每吨上调1000元(人民币),但价格仍只相当于国际价格的60%左右。
现实其实严酷。我们的麻烦丝毫不比别国少,从短期到长期,能源愈来愈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约束条件之一。
一个被广泛传播的乐观预测是,考虑到城市化、工业化仍未完成,以及中国政府对经济的驾驭能力,即使保守估计,中国经济还可以再快速增长30年。只是,这个预测中没有回答:未来快速增长的30年,我们有足够的能源吗?
我所在的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最近完成了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假定到2020年重工业比例有所下降、能源效率有所提高、城市化水平为60%,如果经济保持每年增长9%,中国一次能源消费将达到53亿吨标准煤,大概是2007年的2倍。将经济增长率下调到7%,能源需求将减少到45亿吨标准煤。
2006年中国GDP占世界总量的5.5%左右,而钢材消费量大约占世界钢材消耗的30%,水泥消耗大约占世界水泥消耗量的54%。这些与能源密切相关的高耗能产业快速增长,使2003到2007年5年间,中国能源年消费总量都接近双位数增长。经济学的实证研究表明,城市化是引起能源需求增加的主要原因,中国的情形并不是特例。
2006年全国城市化率(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为43%,距离中等收入国家61%、高收入国家78%的差距甚远。按此估计,到2020年,中国大约有3亿人口将迁移进城市居住和工作(相当于目前美国总人口)。城市化进程推动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需要大量的水泥和钢铁,这些都只能在国内生产??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为中国生产这么多的钢材和水泥。
目前的国际贸易分工也使中国固化在低端高耗能的产业结构中,只要出口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一驾马车”,这个产业结构就很难根本改变。
中国目前的人均能源消费是1.7吨标煤,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6%,美国的17%,日本的32%,英国的35%。根据我们的预测,2020年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费水平大约为3.2吨标煤,仅相当于日本1969年的水平,美国的人均能源消费量在19世纪初已达到10吨标煤。中国显然不能按照美国的高耗能方式发展,但即使像日本一样走节能路线,中国到2020年人均能耗很有可能达到3.2吨标煤。
我们的研究还预计,与能源需求相对应,中国电力装机将在2020年达到15亿千瓦,其中75%是煤炭发电。按此预测,中国2020年的人均用电水平大致是4600千瓦时,相当于美国上世纪60年代初期、德国70年代初期、英国和日本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中期,韩国90年代后期至2000年的水平。届时75%的煤电意味着需要电煤约27亿吨。
因此,2020年中国年煤炭消费达50亿吨是可能的。假如这一数字是可能的,接下来的问题是,中国还有多少煤炭可用?
2006年底,对中国煤炭储量有三种估计:《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中,中国探明原煤储量为1145亿吨(指经过详细勘测后可用现有技术开采的储量);国土资源部调整的剩余经济可采原煤储量为1893亿吨(在当时技术经济条件下,扣除已采出的部分,可从探明储量中开采出来的数量);中国统计年鉴的基础原煤储量则是3335亿吨。
如果经济依然高速增长,预测的结果是:按照BP数据计算的中国煤炭探明储量在2035年将被耗尽;按照国土资源部计算的国内煤炭剩余经济可采储量将在2045年被耗尽;即使相对于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中国的煤炭基础储量也只能使用到2065年。
这些预测包含了多项重要假定: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没有重大变化、能源政策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一次能源利用技术无重大的突破、一次能源储量无重大的发现,以及保持目前的能源进出口水平(包含间接能源)。如果这些假定的前提条件出现变化,那么,预测不一定成为现实。
在这些假定不变时,如果煤炭真的短缺了,中国经济会如何?
直观的结论是中国煤炭不能出问题。
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所占比例很大。2006年,美国油气占其能源消费总量近64.8%,中国只有23.4%;全球石油需求总量中,美国占24%,中国仅占8.7%。油价快速上涨对发达国家的冲击会大一些。当然,中国因油价上涨而遭受的损失也不小:目前油价每涨一美元,中国每年就得多付十多亿美元的辛苦钱(多少双鞋子?)。但是,真正可以对中国经济造成重创的是煤炭价格上涨??中国煤炭消费已占全球总量的40%。
理论上,石油和煤炭不会用完。资源的稀缺将以价格来体现,价格会上涨,直至有效的能源替代出现。按中国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煤炭价格大幅上涨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实质性影响。进一步说,一旦中国出现煤炭短缺而需大量进口,将对国际煤价产生重大影响。如果现在把煤炭的低价体现在钢铁等高耗能产品上,将它们大量出口,煤炭短缺时再以几倍高价买煤回来,我们是不是白辛苦在为人打工?
根本的解决之道是,不要让年煤炭需求达到50亿吨。如此大量的煤炭烘烤经济,经济是要出问题的。想一想相应的交通和环境问题,经济增长会因此打怎样的折扣?
虽然人们普遍认为能源资源是有限的,但没人知道这个限度是多少。比如,原油、煤炭、天然气的探明可采储量会随技术进步而不断增加,而且随着能源价格上涨,新的开采技术还将使原来不经济的开采变得经济可行。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会因为本身成本下降和矿物能源价格上涨得到大量开发。中国未来的能源问题或许没有那么严重。
但对能源供给持不谨慎的乐观,并无益处。目前确认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相对于常规能源,总量太小和价格过高,因而不能有效替代。如果不对能源需求加以控制,供需缺口将逐步扩大。不需要短缺出现,稀缺预期本身就足以推动能源价格上涨。现在不抑制能源需求,后果就是今后更高的能源价格,其经济后果是持续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甚至是滞胀。
有一点是确定的:中国的人均能耗还很低,经济增长、城市化和提高生活水平会提高能源消费量,中国能源消费的上升空间还比较大。由于人口众多,一旦消费增长,任何资源都将稀缺。
小国的能源需求可以通过国际市场满足而不影响国际市场价格,但中国不同。一旦出现大量稀缺,必将推动国际价格上涨。美国还有很多煤炭,但不知道会以什么样的价格卖给你。现今,除了石油疯狂之外,铁矿石也已经成了疯狂的石头,今后煤炭会不会成为疯狂的煤炭?中国长久可靠的能源安全应当立足于国内储备,因为只有国内的能源才是价格和数量最终可控的。战略上需要考虑尽可能保持国内能源储备充足,需要限制能源以及高耗能产品的出口,以及尽可能利用国外的能源资源。
若不抑制需求,中国的能源稀缺可能会比其他国家严重,节能是中国国情的需要。节能的中心问题是能源价格。不想让能源价格持续上涨,就必须合理控制需求。主流能源的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的,稀缺性会日益增强。只有将需求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价格才可能下行或不上涨很快。由于能源需求的“刚”性,发展中国家 (“后来”能源消费国)的需求会增长较快,在全球能源需求中所占的权重将日益增大。对于不可再生资源,如果没有有效的替代,当总需求量大到足以导致稀缺预期时,推动需求快速增长的不是供给,而是价格。如果各国政府能源政策不当,能源价格将继续上行。
目前,无论是已知的,还是猜测的能源来源以及期望的技术进步,都不足以消除我们对能否有供给充裕、价格合理的能源和环境来支持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担忧。
(作者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4 09:28: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统计局27日报告:中国能源总自给率达到90%

国家统计局27日发布的报告显示,目前,中国能源总自给率达到90%。

统计局表示,能源不仅关系到经济能否取得稳定的增长动力,还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因此,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增加能源供给。

30年来,通过不断大幅度地增加能源投入,我国能源生产能力大大增强。

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23.5亿吨标准煤,比1978年增长2.8倍,年均增长4.7%,已经成为世界上除美国之外的第二大能源生产国,能源总自给率达到90%。在主要能源中,2007年原煤产量25.26亿吨,居世界第一位,比1978年增长3.1倍。

2007年末,我国发电装机容量7.18亿千瓦,比1978年增长11.6倍,年均增加9.1%。2007年发电量达到32816亿千瓦小时,比1978 年增长11.8倍,年均增长9.2%。与此同时,可再生能源开发效果明显,水电、核电、风电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例由1978年的3.1%提高到2007年的8.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2 09: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油价降了还需要新能源吗?

  事件

  国际原油价格冲向140美元一桶的时候,我们呼吁加紧新能源技术的研发;而如今,伴随着金融海啸,高耸的油价也直落 100美元,在油价不到 50美元一桶的时候,我们似乎不再为居高不下的用车成本发愁了,那么我们还需要替代能源吗?汽车厂商还需要在危机中花大把大把的钞票研发新能源车型吗?

  周展

  尴尬的新能源

  一度高达140美元/桶的油价曾经把新能源技术在世界范围内捧成了人人想要的香饽饽,也让通用汽车等技术先行者一度颇感先见之明,而如今低于50美元/桶的油价,却又让现实的投资者们开始质疑上百亿美元的新能源投入是否属于浪费,陷入破产危机的通用汽车也不得不犹豫,选择新能源难道错了吗?

  石油终有一天会枯竭,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实,而尽早研发替代新能源,显然也是毋庸置疑,可问题在于,在如今石油依然是世界运转主要动力的时候,把企业的再次崛起押宝在尚未确定的技术规格上,是否太过冒险。在一切欣欣向荣的经济繁荣期,这么做自然会吸引全世界的注意,争取到股东的投资,可一旦碰上如今这样的全面危机,短期内看不到收益的研发自然就再也无法呼风唤雨。从这方面来看,欧洲造车者的策略显然要成功很多,虽然他们也有自己的新能源战略,但更多的投入却在于对现有内燃机的改造,不断提高燃油的使用效率。

  作为一名环保主义者,我当然希望未来大街上跑的都是无污染的电车,这里抱怨一下无非希望当下一定会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新能源研究不要就此搁浅,也许用有限的资金却做些现有燃油技术的升级,能更有效地帮助渡过难关。

  刘科

  我们也要蓝蓝的天

  对于开车的人来说,油价降了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事情,听说在未来的两周内,国际原油价格还会降到30美元一桶呢。问题来了,当油价像载上了火箭蹭蹭蹭往上涨的时候,汽车厂商呼啦啦地都在研发替代能源车型,什么油电混合动力车啦,氢能源车啦,燃料电池车啦,等等。现在油价又像漏了气的氢气球,一个劲儿地往下跌,不少汽车厂商又面临现金流断裂的困境,那么,我们是否还有必要去研发新能源车型呢?

  我当然希望用车成本越低越好,但是我也特别希望每天抬头就能看到清澈明净的蓝天。所以,汽车厂商们千万不能放弃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尽管普锐斯、混合动力CR-V的销量只是整个汽车市场中的冰山一角,但是它们也让我们看到了市场的需要。一款新能源车只有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好环境里,才能卖得好。我相信,这一天迟早会到来,谁先抢占了市场,谁就能分享美味的蛋糕。

  新能源是战略问题,和油价无关。我赞同这样的说法。无论油价是涨还是跌,清洁的能源终究将替代石油。只是油价的上涨会加速新能源技术的研发,下个月我国就将对成品油征收消费税了,这也为新能源的研发提供了契机。不过,对于新能源的研发,厂家也不必着急,因为消费者还没着急嘛。

  小党

  步子大了就要摔跤

  当原油价格回落到50美元/桶时,普通消费者可以继续选择购买汽油发动机的轿车,可对于厂商来说,这种境地就十分尴尬,低油价让他们的替代能源技术犹如概念车一样只能用来瞻仰了。

  人类的汽车总有一天会不烧汽油或柴油,但是这一天是哪一天呢?现在的汽车市场可以说是瞬息万变,没有一家汽车厂商敢说自己是万年青。美国通用汽车濒临破产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我们不去评论它没落的原因,可以肯定的是,目前美国通用所研发的那些环保技术及替代能源技术绝对不会成为他们的救命稻草,相反为了开发这些项目而占据的大量资金还会加速通用的破产速度。这个道路就如同小孩学步,步子迈大了就会摔跤,更不要说跑了。

  替代能源的大量使用终归会成为现实,但目前不是。现在的汽车主要燃料还是石油,而且短时间之内不会改变,所以与其大力去开发替代能源的使用,还不如着眼于目前的燃油技术做技术的改进,如大众的柴油机技术和缸内直喷技术,这些都是符合当前汽车发展的技术。要未来,更要现在,把握住今天的汽车市场才是占据未来市场的前提,路要一步一步走,跳着走不但会让自己摔跤,还会让消费者们跟不上你们的身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9-14 09:32 , Processed in 0.02033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