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ICE

[软件行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28 10:05:54 | 显示全部楼层

软件公司一定不能是项目型的

<DIV style="LAYOUT-GRID: 15.6pt none" class=Section0>

乔东

PMBOK中,将项目相关的组织结构,分成了职能型、矩阵型和项目型三大类。这种组织结构的分类是组织级的,需要与组织内外各方面的条件相适应。

针对软件公司而言,由于主要处于乙方地位(即使是甲方内部的部门,相对于其他业务部门而言其实也是乙方),而且软件的实施过程也经常体现为项目的管理方式,所以在一些软件公司中就比较偏重项目管理,甚至把公司的运营管理模式也建立为项目型的。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反思,我认为软件公司一定不能是项目型的组织结构。

软件产业是知识经济的典型代表。软件的创造者将其头脑中的知识经验,以软件的形式固化下来,并利用软件的易复制性进行广泛的销售。软件的复制过程非常廉价,而软件中所蕴含的知识经验却往往是众多专家长期知识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所以软件的核心价值不在于其介质载体,而在于其内容。就像书籍一样,其价值绝非在于纸张和印刷本身。因此,软件产业的商业模式,核心应体现为智力密集型,软件公司中确实也是绝大部分成本都体现为人力成本。所以开发软件的过程具有很高的成本,然后以低廉的成本进行复制,通过大量的销售来分摊成本,从而获得较高的利润回报。这是软件产业应有的商业模式,微软就是这样的典型。

有许多软件公司不是开发软件产品的,无法实现类似微软公司那样的商业模式。这些公司承接一个个项目,在项目中按照客户的需求定制开发软件,结果就相当于开发了一个软件只销售一次,这种情况下其价格应该是非常高的,使得甲乙双方都面临一定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软件公司都必然的努力寻求软件复用,在不同项目之间寻找相近、可服用的软件模块,从而降低后续项目的开发成本,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开发风险。作为甲方来说也更愿意接受这样的开发模式,同样可以降低甲方的价格压力和项目风险。软件复用是这类非产品的软件公司降低成本和风险的主要出路。从更深层来说,软件复用使得项目中开发出来的软件模块具有可继承性,能够在更多的项目中被复用,间接实现一个软件模块的多次销售。

要复用项目成果,就必须避免每个项目都是“狗熊掰棒子”,要对软件(模块)的生命周期进行管理,使得软件(模块)具有更好的通用性,这与开发产品的思路是相近的。显然,此时的软件生命周期是大于项目生命周期的,也就要求有超越项目的对软件生命周期进行管理的职能存在。软件(模块)在项目中被复用,并在项目中被不断丰富和完善,对此最有利的组织结构就是矩阵型,软件生命周期的管理与项目生命周期的管理,形成矩阵关系。如果是纯项目型的,则会失去对软件生命周期的管理,难以在项目之间形成对软件的复用,结果导致公司缺乏积累,项目成本难以降低。

目前市场中对于软件项目经常以工作量计价,把人按照角色分成几档,每档有一个单价标准,然后根据各种角色在项目中投入的工作量计算项目总价。这种计价方式使软件产业变成了劳动力密集型,而把软件开发本身所需要的知识经验抛在一边,这时的软件开发人员也就变成了蓝领工人,软件公司也会更加注重人力的销售,而不愿意承担领域专家的高成本。久而久之,软件公司将失去活力,最后退化成为软件人力资源外包公司。

这一点对于甲方中负责软件的部门更为重要。甲方中的软件部门,必须要对软件生命周期负责,项目只是实现软件生命周期的具体过程,除了项目以外,在软件维护中还有许多非项目的软件升级的过程,同样需要进行管理,要保证不同项目、不同维护的过程中,软件生命周期的延续性和一致性。

</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1 09:4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内建筑信息化市场龙年跨龙门!

2012年03月01日

2010年国内建筑信息化处于肇始元年,2011年成为国内信息化进程急剧升温的一年,2012年开始国内众多施工企业则开始真正认识到信息化升级的迫切性。

信息化建设不是简单的上软件,而是一次对企业自上而下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的“改造”,尤其是房地产市场调控日益严厉的背景下,住建部对国内施工企业的资质审批也随之抬高,这对施工企业的内部升级提出了更高要求。

外部利好:政策夯实信息化基础

据中国建筑业协会12月14日发布的数据表明,1985年至2010年25年间,建筑业总产值增长140多倍,建筑业增加值增长60多倍,其中信息化已成为建筑业快速发展的制胜武器,信息化发展进度与建筑业前进的步伐密切相关。

纵观2011年,国家针对建设工程领域信息化建设要求可谓是频频出招,住建部出台的《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对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出要求,而工信部印发的《中国“两化”融合发展报告》,则对发挥信息化助推作用,实现与工业化融合提出强烈需求。这些给建筑行业带来多重利好的政策,将促使建设工程领域信息化需求呈迅猛态势增长,其市场空间之广阔也可想而知。

内存需求:国内龙头企业引导市场稳定向上

十二五纲要的实施,将带动勘察设计类企业、工程总包类企业、施工类企业等数万家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如果再加上房地产公司、中介机构等近4万余家相关企业的全面信息化。据此,工程项目管理软件预计将存在每年近百亿的市场。我国建筑业信息化正步入快车道,产业发展亦进入放量增长期,2012年,建筑信息化将迎来市场爆发年。

在此背景下,致力于为建设工程领域提供信息化服务的国内首家上市公司广联达(002410),2011年前三季度业绩同比增长60%,预计全年业绩同比增长高达50%~70%。2010年5月,广联达登陆深圳中小板,成为建筑领域信息化产业的首家上市软件公司,在2010底和2011年初,广联达先后以9434万元和3.2亿元超募资金收购了北京梦龙软件有限公司和上海兴安得力公司,不断通过新产品的开发,区域重点布局,来实现对国内市场潜力的挖掘,并对国外市场持续开拓。

延续强劲增长 2012将迎市场爆发

面对飞速增长的建筑信息化需求市场,我国建设工程领域面临越来越复杂的环境。“十二五”纲要的实施将促进建设工程领域的信息化发展,建设工程领域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机会。

随着施工信息技术的升级和优化,突破资源整合的技术瓶颈,将无形的服务有形化,将分散资源集中化,将孤立系统集成化,将成为建设工程领域关注的重点。同时,BIM、绿色建筑、集成平台等前沿技术将成为促进建设工程领域的快速发展的利剑。作为行业领军企业的广联达把握行业发展趋势,针对市场需求,沿着可研、设计、采购、施工、运维整个项目生命周期延伸,通过升级和推出新产品与服务,朝着管理的方向从执行层向管理层决策层扩展,携建设工程信息化行业步入稳定增长期。

2012年,在“十二五”期间,实现产业升级是我国宏观调控的一个大方向,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实现产业升级的一个主要手段。目前占国民经济比重较大的建设工程领域将是未来信息化增速最快的领域之一。

[此帖子已被 xds5188 在 2012-3-1 9:46:45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11 09: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文京:软件行业首先面临云计算商业模式的挑战

<DIV style="WIDOWS: 2; TEXT-TRANSFORM: none; TEXT-INDENT: 0px; LETTER-SPACING: normal; FONT: 14px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ORPHANS: 2; COLOR: rgb(0,0,0); WORD-SPACING: 0px;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webkit-text-stroke-width: 0px">

发布时间:2012.03.05 13:52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刘燕

<DIV class=temp>

全国人大代表,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文京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中国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进程中,云计算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中国软件企业来说,云计算是战略机会,把握住了就有可能实现超越式发展,错过这个机会,则将可能滑向衰败。”

云计算产业瓶颈尚未完全显现

王文京认为,云计算不仅可以改变传统行业的信息化部署与应用模式,使得企业信息化实现“多快好省”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可以推进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向“云制造”、“云服务”的转型升级。而云计算第一个会改变的,就是像用友这样的软件企业的商业模式。基于云计算模式,软件企业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多商业价值和信息化体验,也可以改变自身的业务模式并提升赢利能力。

尽管整个业界对“云计算”始终热度不减,甚至有些妄自沉迷,导致在云计算的部署和投入上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但王文京认为,对云计算的空前关注和重视总体上是好事,不同行业、不同企业最终都会通过市场获及商业模式获得评价和回报。市场化、产业化的瓶颈,可能还需要一两年的投入期才会逐渐显现,尤其是面向小微型企业市场的云计算服务。

“在云计算领域,我国与国外大体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国内一些互联网公司的成功就是证明。国内软件企业在向云服务、云平台转型中,在技术和业务模式具有后发优势,因为我们客户基础庞大、技术与业务模式方面的包袱小。”王文京说,“但是,云计算需要的是更适合客户需要、更符合行业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在政策上,王文京希望能够尽早就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云计算发展尽早制定及推出适合的统一性规范,让包括用友在内的信息化产品和方案提供商,以及企业客户能够明确方向。

据了解,用友的云战略推进取得了初步进展,2010年底,用友发布了“用友云战略”,明确了战略目标(亚洲最大、全球领先的企业云服务提供商)、战略框架(Software + Service)、战略定位(PaaS + SaaS)以及平台战略;2011年底,用友发布了用友云平台V1.0。

企业私有云建设无需一步到位

创新是软件企业的生命线,“用友一直非常重视技术创新,我们判断技术和业务创新成功,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必须在商业上获得成功。因为用友首先是个企业,企业创新,一定是面向市场和客户的。”王文京说。

正如王文京所说,在自身创新的同时带动用户创新是用友一贯的企业思维模式。用友正在和中国医药集团、海尔集团、南方水泥等很多用友服务的大型企业一起进行企业私有云的创新。

集团大型企业组织架构复杂、管控模式多样、业务方向多元化,企业自身随着市场环境和管理进步不断发展变化,日益需要IT应用提供更强的敏捷应用和即需应用服务。“企业私有云为企业应用提供了一种新的IT架构方法和创新应用模式,未来将成为大型企业IT核心平台和应用架构。”王文京说。

“企业私有云的建设无需一步到位,”王文京说:“借助于用友私有云方案,企业可分步实施、逐步演进。关键是今天的解决方案能支持企业未来应用的云集成与云扩张,从而推动企业私有云建设和云端企业战略,满足客户企业信息化升级和创新的需求,并推动客户迈向云端企业。”

具体到大企业私有云的建设步骤,作为企业私有云IaaS的集成服务商、PaaS和SaaS的主流产品商与服务商,用友将提供完整的用友云服务框架以及云服务方案。

据此,企业不仅可以提高应用性能、降低总体拥有成本、实现规模效益,还可以通过计算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相结合,使产业链得到整合和延伸,在商业模式创新的同时获得更大的商业价值。

另据王文京透露,移动计算和云计算将是用友未来几年的主要业务方向之一,用友在这两个领域里的投入将继续加大。

</DIV></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1 09:35:20 | 显示全部楼层

建筑业信息化进入放量增长期

发布时间: 2012年03月01日 09时52分

“十二五”期间,实现产业升级是我国宏观调控的一个大方向,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实现产业升级的一个主要手段。目前,占国民经济比重较大的建设工程领域,将是未来信息化增速最快的领域之一。业内人士指出,我国建筑业信息化正进入放量增长期,2012年将是建筑信息化的市场爆发年。

中国建筑业协会2011年12月14日发布的数据表明,1985年至2010年25年间,建筑业总产值增长140多倍,建筑业增加值增长60多倍,而信息化已成为建筑业快速发展的制胜武器。

2011年,国家针对建设工程领域信息化建设要求可谓是频频出招。住建部出台的《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对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出要求,而工信部印发的《中国“两化”融合发展报告》,则对发挥信息化助推作用,实现与工业化融合提出强烈需求。这些利好政策将促使建设工程领域信息化需求呈迅猛态势增长。

“十二五”纲要的实施,将带动勘察设计类企业、工程总包类企业、施工类企业等数万家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如果再加上房地产公司、中介机构等近4万余家相关企业的全面信息化,工程项目管理软件预计将存在每年近百亿的市场。

作为国内首家致力于为建设工程领域提供信息化服务的上市公司,广联达在2010年底和2011年初,先后以9434万元和3.2亿元超募资金收购了北京梦龙软件有限公司和上海兴安得力公司,不断通过新产品的开发,区域重点布局,来实现对国内市场潜力的挖掘,并对国外市场持续开拓。2011年前三季度业绩同比增长60%,预计全年业绩同比增长高达50%-70%。

随着施工信息技术的升级和优化,突破资源整合的技术瓶颈,将无形的服务有形化,将分散资源集中化,将孤立系统集成化,将成为建设工程领域关注的重点。同时,BIM、绿色建筑、集成平台等前沿技术将成为促进建设工程领域的快速发展的利剑。作为行业领军企业的广联达,把握行业发展趋势,针对市场需求,抓住科研、设计、采购、施工、运营维护的全产业链,通过升级和推出新产品与服务,引领建设工程信息化行业步入快速增长期。

观察家们指出,信息化建设不是简单的上软件,而是一次对企业自上而下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的改造,尤其是房地产市场调控日益严厉的背景下,住建部对国内施工企业的资质审批也随之抬高,这对施工企业的内部升级提出了更高要求。(李敏)

(责任编辑:丁慎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18 15: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2015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收入预计突破4万亿

  新华网北京4月6日电 工业和信息化部6日发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务收入将突破4万亿元,占信息产业比重达到25%,年均增长24.5%以上,软件出口达到600亿美元。信息技术服务收入超过2.5万亿元,占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总收入比重超过60%。

  同时,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体系,软件业务收入前百家企业的研发投入超过业务收入的10%。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软件、业务支撑工具和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自主发展能力显著提升。技术水平和产业化能力进一步提高,具备主要应用领域安全可靠解决方案的提供和实施能力。基本形成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标准体系,各类技术和服务的标准、规范得到普遍推广。

  规划还提出,到2015年我国将初步建立安全可靠的软件应用推广体系,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办公软件等基础软件的成熟度、可靠性、安全性全面提升,与整机和应用系统的集成应用能力、系统协同运行水平和综合服务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基于安全可靠关键软硬件的产业生态链基本形成,在国民经济重要领域得到规模化应用推广,对国家信息安全的保障能力取得实质性提高。

  此外,产业集聚度进一步提高,创建若干中国软件(600536)名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示范基地,形成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能够发挥区域协同效应的产业发展格局,有力支撑城市经济社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到2015年,形成10个以上产业收入超过千亿元的城市,培育2到3个产业收入超过5千亿元的产业集聚区。

  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十二五”时期,伴随信息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的不断深化,软件与网络深度耦合,软件与硬件、应用和服务紧密融合,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将加快向网络化、服务化、体系化和融合化方向演进。产业技术创新加速,商业模式变革方兴未艾,新兴应用层出不穷,将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和转型升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11-3 01:48 , Processed in 0.020005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