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发布 生物医药成重点 科技部28日发布《"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表示将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十二五"期间我国生物技术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推动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产业快速崛起。 《规划》指出,至2015年,我国生物产业整体布局将基本形成,力争推动生物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生物技术人力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一,生物产业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5%以上。 生物医药是重点 五大类产品将成为产业发展重点,包括生物医药技术及产品、生物农业技术及产品、生物制造技术及产品、生物能源技术及产品、生物环保技术及产品。 其中,生物医药技术及产品将针对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突破临床诊断、预测预警、疫苗研发和临床救治等关键技术,研制新型诊断试剂和新型疫苗,有效降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的新发感染率和病死率。 《规划》表示,将建立疫苗和抗体的大规模和快速反应生产新技术、系统的疫苗效果及质量评价技术体系、人源化抗体构建及优化技术;对传统疫苗进行改造增效,针对新发、再发重大传染病和多发感染性疾病研制新疫苗和抗体药物;针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重大非感染性疾病,研制治疗性疫苗和抗体药物。 此外,12项核心关键生物技术将成为"十二五"期间突破重点。包括"组学"技术、合成生物学技术、生物信息技术、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技术、基因治疗与细胞治疗技术、分子分型与个体化诊疗技术、生物芯片与生物影像技术、生物过程工程技术、生物催化工程技术、药靶发现与药物分子设计技术、动植物品种设计技术和生物安全关键技术。 加大财政投入 为保障以上目标实现,《规划》强调,将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增加中央财政投入,创新支持方式。整合政府科技计划和科研基础条件建设等资金,加大财政对生物技术及产业的支持力度。 将制定完善的税收支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建立适应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制度,促进金融机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鼓励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生物技术领域创业投资。同时,促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生物技术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建立良好的激励制度;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模式,扩大国际与地区合作。 《规划》指出,当前,生物技术正在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全球生物产业的销售额每5年翻一番,年增长率高达30%,是世界经济增长率的10倍,生物产业已成为增长最快的经济领域。 截至2010年底,全球约有生物技术企业4700多家,其中上市生物技术公司622家。上市生物技术公司总收入846亿美元,研发投入228亿美元,净盈利47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30%。 我国2009年生物产业产值达1.4万亿元人民币左右,其中医药产业产值为10381亿元,生物农业约1200亿元,生物制造约1800亿元,生物能源约280亿元。2010年我国生物产业产值超过1.5万亿元。(中国证券报) 3万亿盛宴开席在即 生物医药行业连获"强心剂" 一支30μg(微克,1微克等于一百万分之一克)的药物,每瓶最高零售价为345元。钻石级的天价令人咋舌。 更不可思议的是,这种药物来源于老鼠的下颌,而一只清洁级老鼠的价格也就几元钱。 与普药"战场"硝烟弥漫的乱局相比,生物医药俨然置身一片宁静深远的"蓝海",高增长、大品种带来的诱惑实在难以阻挡。 就连资本市场也被深深吸引。在11月14日开始的一周内,生物制药板块涨幅为1.87%,超越同期医药板块1.48%的平均涨幅。被业界视为指路明灯的《生物医药"十二五 "规划》将于何时出台,一下子成为各方关注的话题。 工信部一位参与起草该《规划》的权威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目前《规划》已经定稿,并已向国家有关部门送审,将于12月初出台。 据透露,产业规模平稳较快增长是主要发展目标。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生物医药总产值年均增长20%,到2015年达到3.1万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到2015年达到1.2万亿元。同时,中央和地方财政扶持资金规模将比"十一五"翻一番,达到400亿元。 具体而言,人源化/人源单克隆抗体药物、疫苗、基因工程蛋白质及多肽药物、血液制品等被列为重点发展对象。 政策、市场双重驱动,生物医药3万亿盛宴即将开席。这片"蓝海"的空间难以想象--倘若有人攻克癌症、艾滋病、遗传病等难题,那么生产这种产品的公司能赚多少钱? 难怪,连比尔?盖茨都预言:下一个首富可能是生物技术的投资者。 高利润的吸引力 探秘生物医药诞生地 在一个大雾弥漫的秋日,记者来到北京经济开发区荣盛东街的一栋建筑前,这座4层小楼外表毫不起眼,却隐藏着一间间先进的制药"实验室"。 与普通的药物工厂不同,这里没有刺鼻的味道,工作人员都身着洁白的大褂,生产车间更像是戒备森严的实验室。 在生产车间里,记者看到,不同的区域用黄色、绿色和红色来划分,产品的最终生产区是C级(洁净度最高),巨大的冻干机24小时不停地运转。 仓库里,工作人员一年四季都被羽绒服包裹着,从一个常年低温(2-8摄氏度)的密闭冷库里,管理员取出了一个长方形的盒子。里面装着的,就是舒泰神的当家"花旦"--苏肽生,一支30μg,每瓶的最高零售价格为345元。 "新厂房马上就要落成投产,现在老工厂的产能有些不够。"舒泰神的生产负责人王女士告诉本报记者,老厂还没来得及招聘新工人,现在产品供不应求,不得不加班加点扩大产量。 这是一种鼠神经生长因子药物,用于治疗神经损伤。毫不夸张地说,到2015年,这类药物面对的是一个20亿元的巨大市场空间。 目前在我国,除了舒泰神之外,还有海特集团、北大之路和丽珠集团等寥寥几家企业拥有同类产品。而舒泰神的市场份额早在2009年就超过了50%,留给竞争对手的空间并不多。 今年三季度,舒泰神的业绩增长相当"养眼":当季实现营业收入5393.10 万元,同比增长74.93%;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565.57 万元,同比增长106.70%。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医药行业三季报的平均水平是: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9.63%,归属上市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11.1%。 "其实三季度的增长属于正常水平,"公司董秘张洪山对全年业绩增长胸有成竹。他的信心来源于一线的销售人员。据了解,在苏肽生进入全国医保的背景下,公司目前已经从代理制向自营转变,一支自营团队正在建设中。 在这个代表先进科技的行业,像舒泰神这样的高增长公司并非个案。 今年前三季度,生物医药行业的净利润增长率为19.04%,远远领先于中国医药行业的其他子行业。 一位投资界人士在仔细研究过天士力的新药"普佑克"后表示,相信这个重组人尿激酶原基因工程重组药的毛利率能达到95%以上。"简单地看,就是拿细胞进行培养来获得有效成分。几乎没什么成本。"该投资人士叹为观止。 无独有偶,张洪山也向记者透露,苏肽生来源于老鼠的下颌,一只清洁级的老鼠的价格也就几元钱。 "一种生物药的售价动辄上万元,而成本不过区区百元,如此暴利空间已是公开的秘密。" 一位风投合伙人告诉记者,近年来,诸多外行人士也蜂拥生物医药行业,投资极度繁荣。但他同时提醒,尽管目前投资生物医药已是大势所趋,但成功几率非常低。 "100个项目中能成功一个就不错了。仅研发就得投入至少几百万,投资一个GMP标准的生产车间高达1个亿。"该合伙人称,必须承受高投资、高风险的双重考验,才有望分享生物医药高利润的盛宴。 大品种的爆发力 政策倾力护航市场需求无忧 生物医药迅猛发力,离不开大品种的特殊贡献。 来自创业板的翰宇药业是多肽类生物制剂行业的龙头。作为中国生物医药营销领域的资深人士,公司营销副总刘煜曾参与研制推广全世界第一个基因治疗药物--"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在他看来,生物制剂在国内市场的销售时间不长,有望保持持续高增长的态势。 "全球多肽产品已达50个之多,市场规模上几百亿美元,而中国目前只有10几个,多肽制剂"钱途"无限。"刘煜说。 多肽产品成为大品种是多种现实原因造成的。刘煜指出,近年来,由于老百姓饮食结构调整造成心脑血管疾病高发,与此同时,环境污染导致肿瘤发病率增加,再加上中国社会迈入老龄化等因素,多肽产品的市场需求一路无忧。 "只有好的品种才是保证增长的确定性因素。"刘煜说。 与之媲美,享有"生物导弹"之称的单克隆抗体产品因具有"精确"治疗疑难杂症的优势,也成为生物医药行业发展最快的领域。 数据显示,全球抗体药物的市场规模从1997年的3.1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440亿美元,13年来的复合增长率高达51.13%。业内预计,随着"十二五"期间多项优惠政策保驾护航,我国生物医药领域将逐步迎来单抗新药的黄金期。 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抗体药物生产企业之一,中信国健总裁助理王锡林向记者介绍,公司主导产品"益赛普"已于2005年成功上市,是国内首个上市的全人源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在国内抗风湿类生物制剂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并于2006年实现对哥伦比亚的出口。 另外,中信国健的单抗产品"健尼哌"主治器官移植排斥,已于今年4月上市。而抗肿瘤领域的数个重磅新药,也将在不远的将来陆续上市 品种!品种!品种!对品种的选择成了衡量生物医药企业是否具有爆发式潜力的考量标准。 民生证券行业研究员李平祝认为,"十二五"期间,大品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大品种方面的创新和储备能力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 "放眼全球高科技生物医药行业,靠一个重磅品种起家,最后实现几十亿美元销售的公司比比皆是。"上海天士力公司副总经理赵群同样认为,品种选择对中国的生物医药企业而言至关重要。 名词解释 生物药物是指运用微生物学、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的研究成果,从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体液等,综合利用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药学等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制造的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制品。 从今年三季度起,在业内广泛征求意见的《生物医药"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指出,要在"新药创制、产业化、国际化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四个方面开展重大行动。具体包括组织实施重大新药创制,肝炎艾滋病防治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组织实施自主知识产权化学药、基因工程药物、单克隆抗体药物、疫苗、诊断试剂等品种的产业化专项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