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45|回复: 0

太阳能光伏:G安泰诠释非晶硅薄膜电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21 10: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DIV align=left> 中研网讯

</DIV>
太阳能光伏产业是近年成为了热门话题。近日,全球薄膜太阳能电池龙新秀德国ODERSUN公司CEO默赫塔里在北京国际材料周进行发专题演讲,介绍了新型低成本的以铂为基材的铜铟硫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CISCuT,引起与会人士的极大兴趣。由于ODERSUN自2004年开始就与G安泰(000969)合作,本报记者就该技术的特性、适用性与发展前景等问题,与ODERSUN、G安泰有关人士 ,以及有关业内专家进行了交流。

我国光伏产业“两头在外”

业内人士介绍,进入21世纪后,全球光伏组件的年平均增长率更是高达30%以上,2004年全球光伏电池的产量首次突破1000兆瓦。2004年全球光伏行业的销售收入高达70亿美元,到2010年将达到300亿美元。我国从1973年就开始太阳能电池的地面应用,1979年就开始生产单晶硅太阳电池。根据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10年,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总容量将达到400兆瓦,2020年达到2200兆瓦,这意味着每年光伏发电装机量都将超过过去多年的总和。

我国光伏产业目前的显著特点是“两头在外”:九成以上的原材料依赖进口,九成以上的产品出口。目前市场上主流光伏产品是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也是应用最广泛的产品,其原材料是高纯度硅。每生产1兆瓦晶体硅电池需要17吨高纯度硅。但高纯度多晶硅在我国却十分短缺,绝大部分需要依赖进口。由于技术瓶颈,我国每年都只能将从石英石中提取的大量的工业硅,以1美元/公斤的价格出口到德国、美国和日本等国,而这些国家把工业硅加工成高纯度的晶体硅材料,以46-80美元/公斤的价格卖给我国的太阳能企业。解决高纯度硅的问题迫在眉睫。

围绕降低硅光伏电池的成本,业界进行了很多创新,但这些创新都未能如愿地实行大规模产业化。比如若把硅太阳电池硅片的厚度从目前的240-280微米降至150微米的极限,生产成本仅下降5-8%,而要达到150微米的厚度在实验室里面可能还需要2-3年的时间。根据国外经验,而出于规模效应,太阳能电池的生产规模每扩大一倍,成本大约下降20%,但成本下降是有限度的。产业化程度发展到今天,多晶硅电池市场售价约为3.50美元/wp,成本为2.90美元/Wp。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发电成本虽然不断下降,但对中国而言还是相当高昂。据测算,目前我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在4-5元/度。如果广泛推广,需要政府大量补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9-14 05:49 , Processed in 0.01958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