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58|回复: 0

新药的未来不在大公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11 09: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文汇报

诺贝尔奖获得者费里德?穆拉德在京示,大型制药公司将逐渐陷入研发困境,未来新药物分子的发现主要出自学术界,以及小公司。

穆拉德在参加“生命科学与生物医学产业发展论坛”时作出了这番预测,同时与会的另一位诺奖得主阿龙?西查诺瓦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但他进一步对目前创新药物的研发环境表示了担忧。考虑到目前国内生命科学和新药研发方面的状况,两位诺贝尔奖获奖者的“高端视角”完全有理由给中国以启示。

穆拉德以他同时置身在学术界和工业界15年的经验告诉大家,大制药公司的资源已经越来越少,除了临试验,他们作出的新发现越来越少。他说,15年前,大制药公司把收入的17%-19%投入研发,而现在只有不到12%。穆拉德把此归结为大公司过多注重短期盈利目标。

穆拉德希望通过加强学术界和商界之间的联系,来为新药研发助力,不过,他对双方合作的现状并不满意:“工业界不了解学界,学界也不了解工业界,双方理应形成合力。”他的意思是:双方要建立一种有效的沟通合作机制。

西查诺瓦同样看好学术界和小公司的创新前景,同样的,他对目前欧美的实验室成果走向产业化的活动也表示了担忧。欧美高校和科研机构近年来遇到了越来越严重的融资问题,因此无法集中精力于科研。

西查诺瓦说:“我看到了许多实验室被一分为二,一半搞研究,另一半却像个公司。两部分之间交流非常少。”他表示,学术界和产业界必须分工明确,前者是科研的主体,不能不受约束地和公司合作,并从而获利。科研机构和高校可以在研发完成后,再同企业合作。“这是基本的发展战略,你必须搞清楚你在干什么。”西查诺瓦说。

基于此,西查诺瓦提出,国家应该给予高校更大的财政支持力度。根据他提供的数据,目前来自国家的财政支持在高校研究经费中的比例为7%,西查诺瓦认为,这个数字至少应该达到20%。对于小公司的前景,西查诺瓦说,小公司要成功,离不开规范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一个好的运营团队、以及持久的大规模资金支持。如果这其中的条件无法满足,那么90%的小型制药企业将无法维持。

“现在很多科学家都在自己开公司,他们也许没有认识到药物研发的复杂性。”西查诺瓦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9-19 15:57 , Processed in 0.01897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