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0231|回复: 147

由平安巨额融资想到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8 23:3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招商银行、万科、平安,可以说是深圳经济给全国的“三张名片”(当然还有IT业的华为等),被公认为中国在金融、地产业里“最好”的三家公司。从它们前十几年的经营历史来看,应该对得起“伟大公司”的称谓。
但是,如果我们把伟大公司的标准再往上提一点,比如在时间上提到三十年以上,那么,这三家公司还能继续称得上“伟大”的公司吗?我觉得现在还不是做答案的时候。因为说实在,在这些行业中,要想诞生三十年以上“伟大”公司,难度实际上是非常大的。
首先,行业特性决定了这类公司真正要“长大”非常难。因为在这三大行业中,同质化经营的特征很难改变,其业绩的辉煌80%得益于行业的景气因素。很多投资人容易将在经济景气时业绩辉煌的公司"崇拜化",进而认为其业绩可以长期辉煌下去,给予过高的预期(或股价的溢价)。
其次,这三家公司成功的共同特征仅在于机制的领先。深圳企业领先于内地的主要的地方就在于现代企业制度。但是,如果一个家企业的竞争优势仅仅来自于企业机制,那么其优势是难以持久或风险较大的。因为成功的企业,机制只是必须的要素,而不是能保障必然成功的要素。可以看到,内地企业在现代企业制度上正在迅速赶上深圳企业。以前来深圳的人会觉得深圳与内地多么多么不同,但是现在呢?
招行、万科、平安的主要问题在于它们现在还未行业内建立其独有的商业模式。不错,其机制的领先在目前仍然有一定的优势,但这种优势正在被消弱。而商业模式的建立则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建立的。理解这一点,只要听听招行的马行长的一句话就知道了:“招行只是比别人想得早一点,做得好一点,……”。在商业模式上,它们与同行的企业其实没有实质的差别。这也是行业特征决定的。其实,理解这一点,只要思考一个问题就清楚了:为什么深圳没有一家制药企业做得很好的?要知道,成功的医药企业是高度差异化的经营和要有长周期建立的。其实,深圳至今没有在容易产生竞争优势的行业里诞生出一家“深圳名片”式的企业!这是发人深省的.
招行、万科、平安这类企业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在具备了机制和规模领先后,急于扩张。但其竞争优势的内涵和商业模式建立起来吗?他们的观念是:先把规模做大再说。于是,万科创下了近几年来A股融资速度的最快记录;招行在上市后的不长时期内,急速的融资也曾让基金们大骂;而平安今天的超级融资,只不过是前两者的继续而已,“遗传基因”在共同起作用。
从在国内企业经营的角度来说,这种先做规模再考虑其它的思路也许有道理。因为行业特征决定了其商业模式很难有多大的差异和创新,只能靠规模去拼。但是,企业的风险也随着产生。我以前写过一篇小文,如果回报股东是以短期内的会计业绩来衡量的,那么几乎所有企业都可以成为“伟大企业”,只要给我钱,把竞争对手收购合并报表利润不就上去了吗?想增长多少就能增长多少!今天的平安,只是这种“野心”更加赤裸而已。
但是,据我的观察,世界上还没有一家长期伟大的企业是靠收购来实现的,除非它早已建立起颠覆同行的差异化经营模式。
所以,平安的融资,不必去骂。这是这类行业中企业的一大特征和局限性所致。 [此帖子已被 福尔莫斯 在 2008-1-29 0:10:36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28 08:5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原文由 midsmile 发表于 2011-9-26 16:55:25 :

“无论你多么了解保险股,你都不了解保险股。”关于保险股,这样说不知道是否恰当?


嗯,比较赞同. 郑裕彤虽然减持了,但是其71hkd的仍购价是目前a股价格(35人民币)的1.7倍. 我选择少量买人, 我不信郑老板能够在股票高估50%以上的价格参与增发. 如果byd跌到6元人民币,我也会买人,那就是巴菲特也不会把一个企业看走眼30%.

傻子过年看街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26 13:30: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平安是怎么回事?港股平安暴跌13%,A股暴跌8%?

又回到了08年9月份时的股价,当时跌是因为平安在欧洲的投资一次性损失了几百亿,现在都3年多了,又回到当时的股价,是否低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26 16:55:25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论你多么了解保险股,你都不了解保险股。”关于保险股,这样说不知道是否恰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5 22:32: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万科、平安的黄金发展期是不是告一段落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9 01:0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理解的金融系统的成功的商业模式之一应该是:客户资源管理(CRM),即抓住了一个优质客户后,从贷款,到理财,再到保险,全部的金融问题一站式解决。

从这个层面说,相较招商银行,我更看好平安保险。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混业经营。

据说公司要求平安的员工不但要会保险,还要会证券和银行业务,绝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9 09:35: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看法,金融业的成功本质上是投资能力上。就跟巴菲特的“以保险为零成本的资金来源”的证券投资商业模式一样,其核心是巴老的投资能力而不是其业务方式。

混业经营的竞争优势不在规模和种类的齐全,而在于一整套的投资保障能力上。客户关系是外在的,是需要时间积累形成的。相对于客户数量,我个人更看重客户忠诚度。

我有个平安的做某个险品种主管的亲戚朋友,至少在现在从他那里我感觉不到平安能对客户产生强大吸引力的长远因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9 10: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次美国次按风波,同样国内银行都买了次级债,招行去年很早就抛出了,中行持有一肚子直到现在被迫大幅计提,能说明一点问题的。

招行的投资能力,从这一点看非常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9 10: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九、海王的垮掉其实正是典型的深圳企业“机制领先+规模扩张”后的结果,只不过这两者不幸是在一个本来要求高度差异化的行业里,在一个要求很长周期的投入积累的行业里。所以这两者的垮掉速度就最快了。

还有,象当年的深石化等结局一样。

凡是内地没有或以前不怎么发达的行业,深圳的企业都能在这十几年里脱颖而出;而凡是内地以前有传统的行业,深圳的企业基本上竞争不过人家。??这个现象说明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9 14:46:34 | 显示全部楼层

福探,招行还是有差异化服务的。他的特殊处在于“全球的资金管理视野”+“本土的服务和智慧”。最近同很多银行交流,综合比较招行还是很不同,特别体现在为企业提供全球性的资金服务上。感觉招行的优势远远不是马行长谦虚的“好一点”而已。从早期优秀的个人金融产品到现在发力的企业资金服务,招行都靠一种内涵的特质做得很好。招行目前最不好的是股价过高,除此之外感觉招行很象本土的汇丰

[此帖子已被 keiffer 在 2008-1-29 14:49:02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7-4 23:37 , Processed in 0.02328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