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43|回复: 3

中国采取节能和发展可再生能源应对能源消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22 08: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采取节能和发展可再生能源应对能源消费

根据国际能源机构(IEA)的预测,从目前到2015年这段时间内,中国的能源需求每年将增长5.1%。国际能源机构中国能源项目经理辛顿博士和国际能源机构能源分析处研究员陈小宝最近在上海介绍世界能源展望研究报告时,对中国能源市场需求与供应、环境和政策制定所产生的影响作了深入分析,并建议中国积极采取提高能效、节能和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措施,确保能源安全。

  中国能源需求与消费飞速增长

  辛顿博士指出,在过去,中国的能源需求主要依靠自给自足,其能源消费量也很低。而如今,在不到一代人的时间里,情况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其增长势头也最为迅猛。据统计,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中国能源需求的增长速度慢于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能耗强度一直呈现下降趋势。在1980-2000年期间,中国一次能源需求增加了1倍,而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5倍。但是,在2000-2005年期间,一次能源需求出人意料地飙升了55%,而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了57%。实际上,能源需求仅在2002-2005这三年内就增长了44%,能耗强度也随之增长。这样的大幅飙升几乎要完全归结于燃煤发电和伴生的热量损耗。仅在2006年,中国就新建了多家电厂,其中绝大多数为燃煤电厂。

  辛顿博士认为,中国能源发展趋势之所以发生这样的逆转,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对电力的需求不断高涨,这部分需求主要依靠增加煤炭消费来满足;二、基础设施建设对金属、建筑材料和化工产品等制成品的需求激增;三、国内和出口市场对生活消费品的需求十分旺盛。为了满足国内市场和出口的需求,制成品的工业产量迅猛增长。同样,为了满足国内建筑行业的需求,建筑原材料的工业产量也在猛增。这些都推动了能源需求增长。

中国的能源资源(尤其是煤炭)非常丰富,但不足以满足其所有能源需求的增长。中国90%以上的煤炭资源都位于内陆省份,但最大的需求增长来自于沿海地区。这将增加国内煤炭的运输压力,而使沿海省份从海外进口煤炭更具有竞争力。中国在2007年上半年成为煤炭净进口国。据预测,2030年中国的煤炭净进口量将占到其煤炭总需求的3%,占全球煤炭贸易的7%。

运输业是推动石油需求增长的主要力量。国际能源机构的研究表明,2005年到2030年,中国交通运输业的石油需求将翻两番,占到中国石油需求总增长量的2/3以上。车辆数量将增加6倍,达到近2.7亿辆。到2015年前后,中国的新车销量将超过美国。中国2006年的石油消费量为710万桶/日,其中进口量达350万桶/日,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石油净进口量将增加到1310万桶/日。 

  收入的增加使住房、家电以及对供热和供冷的需求有了强劲增长。国际能源机构的研究显示,未来中国的一次能源需求将翻一番多,2005年为17.42亿吨油当量,而2030年预计为38.19亿吨油当量,年均增长率为3.2%。

  化石燃料消费的过热增长带来诸多问题

  所谓化石燃料,如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依然是全球一次能源的主要来源。国际能源机构的研究表明,大气中二氧化碳和其它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增加,大都来源于石化能源的燃烧,是造成全球温度上升和气候变化的原因之一。中国与能源有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预计在2007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排放国。1990年到2005年期间,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年均5.6%的速度强劲增长,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排放量将达到114亿吨。中国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也增长过快。

  国际能源机构能源经济分析处陈小宝研究员认为,能源需求增长对中国环境和气候变化已产生重大影响,环境恶化出现的酸雨、水资源匮乏、沙漠化问题日益突出,而气候变化更是中国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曾经历过季节性的极端温度情况,并且自然灾害的影响非常严重。

  另一方面,从能源市场和供应安全的影响角度看,中国也面临着应对世界能源安全的威胁。与通过自给自足的方式保证不间断的能源供应相比,任何国家增加对能源进口的依赖并不一定意味着可靠的能源供应将下降,所增加的贸易量可以为所有相关方带来互惠的经济利益,然而,它也可能增加能源消费国的短期能源安全风险。

  随着全球剩余的石油储量越来越集中在一小部分国家中,主要是中东的欧佩克成员国和俄罗斯,它们在市场中的主导地位将增强,所需的产能投资速度因此可能面临不确定性。在高经济增长情景中,欧佩克成员国的全球市场份额都将增加。对这些地区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增加得越大,它们就越有可能寻求从出口中获取更高经济收益,并且在较长时间内通过延迟投资和限制产量来维持较高价格。较高的价格尤其会为那些仍然寻求通过补贴来保护其消费者的发展中国家带来繁重的负担。

  节能和发展可再生能源,中国应对全球能源挑战的重要途径

  中国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采取行动构建一个更为安全、低碳的能源体系。辛顿博士认为,尽管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生变化,但其面临的能源相关问题实际上是世界其他国家都经历过的。与其他国家一样,中国的能源政策挑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目标决定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需要以更公平、更具环境可持续性的方式保持经济快速发展和国民产出增长,只有这样才能使能耗强度低于目前水平。

  陈小宝分析,中国对煤炭的高度依赖是近来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政府举措应侧重于抑制燃煤发电站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快速增长,提高能效和节能应该在抑制电力需求激增和减少发电原料消费量方面扮演主要角色。核电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也能对减排起到重要作用。洁净煤技术(特别是CCS技术)是最有希望实现长期减排的途径之一,尤其在中国、印度和美国这三个煤炭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中。如果CCS技术可以进行大规模示范并且存在足够优惠的投资条件的话,那么它将可以化解长期持续使用煤炭和需要减排之间的矛盾。

  国际能源机构的研究显示,可再生能源将超过天然气成为仅次于煤炭的第二大发电原料。欧盟已经制定了更严格的政策来推动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预计实施这些政策会使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需求中所占的比例达到15%。中国的“十一五”规划承诺,到2010年实现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到总发电量的10%,并在2005至2010年期间使整体能耗强度下降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29 09:2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国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本网记者齐正平报道 为了提升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在中国和全球的发展和应用技术水平,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将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计划。这是记者从15日举办的“能源、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合作战略研讨会”上获悉的。
据悉,“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以下简称“计划”)由科技部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旨在推动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的国际科技合作,解决我国能源利用中存在的关键和迫切问题,带动国际社会共同参与到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的发展中来,共享可再生能源创新成果。
根据“计划”,太阳能发电与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生物质燃料与生物质发电、风力发电、氢能及燃料电池、天然气水合物开发的基础科学与应用技术研究将是重点支持的领域。我国将发展新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促进各国技术优势互补,并在吸引国外先进技术向中国转移的同时推动中国的先进技术走出去,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合作。还将建立与发展一批大的示范项目、建立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推进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规模化发展,并合作培养从事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研究与开发的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
另外,我国将安排专项资金启动“计划”,吸引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资金共同推动“计划”实施。同时重视吸引国际大型能源企业以及其他企业和私营资本投入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24 11: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节能减排为新能源发展提供契机 科学时报

2008年是实现“十一五”规划节能减排工作的关键一年,而不断创出新高的国际油价更使新能源发展和节能减排工作刻不容缓。

数年来,我国政府一直把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作为一项事关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来抓,上上下下采取了多种措施,进展很大。从1990年到2005年的15年间,我国单位GDP能耗降低了46.6%,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8亿吨。更重要的是,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环境与经济关系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一是思想认识有了提高。“科学发展看环保,和谐社会看民生。”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意识已经深入人心。二是环保投入不断加大。两年来,全国环保投入达到了5500多亿元,占同期GDP的1.24%。三是出台了多项环境经济政策。国家打出了经济政策的“组合拳”,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节能减排的价格、财税、金融、证券等政策,并且加大了减排目标责任的考核力度。四是综合运用了多种环保手段,形成了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但目前我国节能减排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如经济增长速度依然偏快,产业结构重型化格局还没有改变,企业主动淘汰落后产能和放慢“两高”产品生产的动力还不足,节能减排的一些重点治理设施建设比较滞后等。

为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去年11月,国务院发布了节能减排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要求对各省级人民政府和千家重点耗能企业每年的节能减排情况进行统计、监测和考核。评价的结果要作为实施责任制、问责制的一个重要依据。笔者认为:今年五六月份全国各地的省长市长首次迎来的“大考”??节能减排考核不仅催生新能源经济时代的到来,更为新能源健康发展提供良好契机。

由于新能源除具有清洁环保等典型特征外,还可以降低对煤炭、石油的过分依赖,保障能源安全。在石油危机频现以后,发达国家通过实施能源多元化战略,积极促进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发展,降低石油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挑战即机遇,从目前许多国家的能源战略来看,提高能效、减少排放、大规模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各国未来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欧盟在去年春天通过了三个“20%”的能源政策,即到2020年,要提高能效20%;二氧化碳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20%;可再生能源的比例要占到欧盟能源消耗的20%。德国和法国还提出,到2050年,两国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要超过两国发电量的50%。日本的生物能源预计投资2600亿日元,从2010年起在全国建500个示范区。东盟十国也制定了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计划,包括利用地热、水电、风能、太阳能和来自棕榈或椰子油的植物燃料等。按东盟计划,到2010年各成员国的可再生能源电力将达到2.75万兆瓦。去年9月,履新不久的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也表示:中国政府将在今后三年内投入100亿元人民币支持新能源及节能减排技术开发。

新能源代表着发展的方向是不容置疑的。面对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全球能源供应面临严峻挑战;日趋加速的气候变化,更使能源也成为世界关注的话题。我们完全有理由期待,一个以节能减排、以开发新能源为标志的全球合作新时代也正在朝我们走来。我国有着丰富的新能源,可再生能源资源潜力巨大,主要有水能、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其中,可开发水能资源约4亿千瓦,5万千瓦及以下小水电资源量为1.25亿千瓦,遍及全国1600多个县、市;我国的风能资源也比较丰富,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及附近岛屿,以及内蒙古、新疆、东北、华北北部、甘肃、宁夏和青藏高原部分地区,海上风能资源总计可安装风力发电机组10亿千瓦;我国2/3的国土面积年日照时数2200小时以上,属于太阳能利用条件较好地区;农业废弃物等生物质能资源也分布广泛,每年可作为能源使用的数量相当于5亿吨标准煤。当前关键的问题就是要提高认识,加大资金投入,提升新能源的研发能力,降低新能源的生产成本,让消费者可以自由地选用新能源。随着中国重工业化的进展,中国能源消耗数量与比重越来越高,新能源显著作用将进一步提升。期待各地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新能源经济时代的到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30 10: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洁发展首重机制创新 中国财经报

  财政部2008年安排了270亿元专项资金,在中央建设投资中还配套安排了148亿元支持资金,用于奖励十大重点节能工程、淘汰落后产能、“三河三湖”及松花江流域治理、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及节能基础工作等。同时,财政部正在研究探索建立支持推进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这是财政部部长助理朱光耀日前在2008中国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论坛上透露的。

  朱光耀说,建立支持推进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一是建立财政“以奖代补”新机制,逐步改变过去企业层层报项目、政府批项目的传统做法,采取财政奖励资金与节能减排量挂钩,多节能减排多奖励,达不到目标的要实施处罚;二是逐步形成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税收制度,其中包括所得税优惠、改革资源税、研究开征环境税等措施;三是建立城市污水处理和排污收费机制,改变长期以来企业排污成本与治污成本倒挂的局面;四是探索建立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制,如碳交易制度、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等,达不到政府规定节能减排量的企业要向有节能减排量的企业购买,交易价格由市场决定。

  朱光耀说,中国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今年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一年,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是新一届政府在2008年的重点工作。为此,财政部门制定了《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重点支持生物能源、风电、建筑中太阳能与浅层地能利用;配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定了《关于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的实施意见》,加大公共建设能力投入,通过支持示范与共性关键技术产业化,带动建筑领域规模化推广、营运可再生能源;与环境保护部共同制定了《中央财政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确保主要污染物减排的指标、监测和考核体系建设顺利实施,推动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的实现;会同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联合颁布了《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旨在通过“以奖代补”的新机制来激励企业积极进行节能减排。

  朱光耀介绍,2007年6月,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作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重大举措,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与相关部委通力合作,成立了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及其管理中心。这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开创性工作,它作为一个创新的资金机制和国际合作平台,将支持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能力建设和公众意识提高活动,支持节能、提高能效、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减缓气候变化行动和适应气候变化行动,促进《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实施。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及其管理中心已与一些多边双边国际机构和私营部门建立了密切务实的合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探索新的合作渠道和合作模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9-14 11:45 , Processed in 0.02080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