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06|回复: 2

对招行收购永隆的质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23 15:49: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在是行业景气阶段,出手收购不合适。不仅价格高,而且景气度很可能掩盖了永隆的毛病,让你当冤大头。

行业不景气时才是收购好时机,这时没有那么多人跟你争、抬价。而且你可以用换股等方式,避免用现金。行业不景气时,招行的股票应该会被低估,有很大的升值潜力,人家当然愿意跟你换股,毕竟永隆单独来看潜力实在有限。

现在招行拿出那么多现金,把家底都掏空了,万一碰上行业不景气接踵而来或者其它要用钱的时候,怎么办?

永隆就这么值得招行不顾一切吗?肯定不值得!而且成功整合的难度不小。

为什么非要全部收购呢?控股不行吗?我有点小人之心:管理层有不可告人的私心吗?老巴说过得罪一大片人的话:管理层喜欢全部收购而对像伯克夏这样的部分收购不感兴趣,是因为全部收购让他们更风光。难道招行也……?

总之,招行成功的话,好处很有限,但失败的话会有大麻烦。军事家不会打输不起的仗,企业家也应该学学。

也许有人会说结果如何要过几年再看,相信招行能处理好整合。但请不要忘记“多算胜,少算不胜,何况无算乎?”。

补充一点:招行应该学汇丰,将业务分布在成熟市场和新兴市场,以利用两个市场不同的风险特性来提高抗风险能力,平衡银行自身所特有的高杠杆风险。在这次次贷危机中汇丰安然无恙,而花旗等主要集中于成熟市场的大行则损失惨重,这充分说明了汇丰战略的成功。

香港就在招行的家门口,内地不景气的话香港也跑不了。基本上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8 18:04:43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一点:招行应该学汇丰,将业务分布在成熟市场和新兴市场,以利用两个市场不同的风险特性来提高抗风险能力,平衡银行自身所特有的高杠杆风险。在这次次贷危机中汇丰安然无恙,而花旗等主要集中于成熟市场的大行则损失惨重,这充分说明了汇丰战略的成功。

香港就在招行的家门口,内地不景气的话香港也跑不了。基本上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香港当然基本上算成熟市场,但受内地的影响太大,基本上是正相关的,起不到分散风险的作用。

管理风险不是主要的考虑因素。汇丰对被收购方基本上不输出管理,而且也不干涉其经营管理,身边的例子就是交行、平安。

香港以外的这三个网点我觉得意义不大,可以忽略。

我的意思是招行去年已经获准在美国开设分行,需要的话可以自己再开。

“按香港法律的规定,收购53%将自动启动全面收购”、“该行大股东伍氏家族决定以竞购方式出售手中53.12%的股权”不成其为理由。不想触动全面收购条件的话可以少收购一点伍氏的股权,51%就可以了,另外给伍氏点补偿应该就可以了。

上述方法如果不行的话,香港还有不少中小银行,再等等应该可以找到出让股权比例少点的其他银行的卖家。而在美国有几百家上市银行,其中不少区域性中小银行的估值相对合理得多,现在又逢次贷危机,没人会出价3倍PB的。市值几亿到几十亿的都有,任君选择。

芒格推荐的《影响力》一书中有N多例子告诉我们,在众人抢购时参与其中的话,最后买到东西的人基本上都是有苦说不出的,而没有买到的人反而会是赢家。

我在前面的回复中已经提到永隆美国网点对招行意义不大是因为招行已经在去年就获准在纽约开设分行。而且永隆在美国仅有的这一个网点,只能是聊胜于无。

如果招行在美国新开网点很困难的话,永隆也一样,因为美联储不是傻子,肯定知道永隆是招行的全资子公司。

对于招行的发债,我觉得更能说明招行此次收购的不明智。08年一季报显示,招行的股东权益为748亿元,而此次将发行300亿元债券。也就是为了此次收购,招行将使自己的净资产负债率提高40%。现在是景气高点,理性的的选择应该是降低杠杆,招行倒好,还在拼命放大。

对于在如此景气的情况下,还出现08年一季度亏损的情况,永隆对于招行的价值真的值得我们去质疑。

没错,但招行在纽约开分行后,再到美国其他地方开分行就容易多了.

没介入次级债的银行也很多.

老巴的《积累财富的秘诀:不要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是主编投资者文摘(12)中文章。里面有相当的篇幅是论述并购的:老巴指出经营与投资是一个整体中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大多数CEO都是并购方面过于自信的门外汉、主张部分收购、指出管理层热衷于全面收购是出于私利。真是一针见血啊。我主要是受这篇文章的启发写的这个帖子。

[此帖子已被 吴佳平 在 2008-6-28 18:05:19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30 23:08: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7-4 01:33 , Processed in 0.01981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