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的事,后必再有 总觉得这段时间有点像以前的一些时间,在股市的人们也许很多人都经历过,茫然的人群,不知所措的心情,还有恐惧,一切都似曾相识,又似乎有些新的内容......
看2006-8-7 阿慌的网络实景话剧.股市变奏曲
(大幕徐徐的拉开,舒缓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响起... ..)
旁白: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
已行的事,后必再行。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只要人性中贪婪和恐惧存在,
股市里就没有什么新鲜事发生.
2006年5月16股市雷雨大作,
下跌的序幕开始了...
这里记录的是进入雨季里的真实景象,
看看大家和周密都在想些什么?
做些什么?
慢慢的看,
细细的瞧,
故事里有你,
有他, 还有我,
有人星夜赶科场,
有人辞官归故里, 有人 ... ..
看2004年的<鱼来了>里面的描述:
熊市是什么样子呢?
涨在市场中积聚了一段时间、积聚了可观的幅度,股票价格远远偏离了其公司的价值。但是人们仍然不切实际地向更高的地方梦想。此时,股市正酝酿着一轮熊市。
每一轮向上的暴炒,终会用下跌来表达代价。
美国于19世纪因为运河的修建,凿通了南北交通,极大地刺激了经济的发展,股市也迎来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牛市。当时纽约一派繁荣景象。从1820-1860年的40年间,纽约人口从十几万人增长到一百多万人,纽约对外贸易也于同期内从占全国9%增长到62%。那些年间,纽约市,特别是曼哈顿区,日新月异,从城市面貌到经济贸易都以令人吃惊地速度发展飞跃,大量的资金从富裕地涌来,投资的人、投机的人跃跃欲试,华尔街的股市牛气冲天。10美元的股票被炒至180多美元。有关交通、金融的股票被炒上天价。
牛市是人们向往的,但是如果牛市发展成为一头疯牛,它的代价是巨大的、惨痛的。
人们借钱、贷款,把钱投入股市,期望更多地获利。但是当大家都这样做时,政府感到了危机??当时的银行贷款同期增长了4倍,经济热、股市热、房地产热,使得贷款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资金被投在虚幻的泡沫上,泡沫越来越多。政府连忙采取一系列措施,收紧银根。
接着,股票市场因为没有资金的推动而下挫,第一个最大的牛市引发了第一个最大的熊市。许多外国投资者纷纷撤资,股市中的公司传来破产的消息``````人们的信心被摧毁,纷纷慌不择路抛出手中的股票,最火的运河股票也下跌50%以上,债券几乎变成废纸一般。经济下滑,股市暴跌,危机遍及全国,90%的工厂破产,商业冷落,证券商和证券投资人是最大的受害者。
另一轮牛市熊市,美国人现在还记忆犹新:
一战使美国成为最大的受惠国。一战后,美国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全国电力、公路建设、汽车、钢铁、橡胶带动整个经济增长,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了50%。具体到股市里,从1920-1929年,道琼斯指数上涨了4倍多。华尔街热火朝天,市场上的投机之风愈演愈烈:小银行可以从中央银行以5%的利息借到钱,小银行再以12%的利息把钱借给经纪人,经纪人再以20%的利息放给炒股人。
每到泡沫积聚到令政府不安之时,熊市也就来了。
1929年是美国股市的灾难之年。股市开始雪崩。到1932年指数跌到41点。与1929年的高峰相比,下滑了将近90%。此后用了20多年的时间股指才超过1929年的高点。
20世纪30年代初,经济一片大萧条,数以万计的银行宣布破产。1930年国民生产总值较上年下降50%,失业率高达25%。
巨大的打击使国家和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都经历了一处类似“休克”的感觉。我们喜欢牛市,但牛市是依附经济的发展;我们喜欢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给我们带来长久的牛市。我们不要疯牛,它总是冲动地超过了经济发展的水平,并在最后把整个经济也拖下了水,疯牛会把经济发展的水平倒退几十年。
看到了美国200多年来大大小小的牛熊市,就不难理解其期望经济持续发展所采取的种种手段、措施。就不难理解格林斯潘为什么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不难理解美国人民对他的热情程度远远超过了总统。他天才的理论和调控手段,使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十几年,多次化解了经济过热或衰退的产生,实实在在的影响了美国,影响了世界。
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只有十几年,我们也经历了三次熊市,当然这三次熊市难以与美国的大熊市相提并论,我想当我们的股市发展到100年的时候回顾这三次熊市,最多只能算是开设市场初期的震荡或是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一轮大牛市中的几次回调。具体到我们经历的这一小段时间,我们现在姑且用微观的眼光认为向下的比较剧烈的震荡为熊市。
我经历了三次熊市。
1994年-1996年初;
1997年下半年-1998年末;
2001年下半年-2003年。
(现在2007-2008年的50%以上的回落,也可以算一次了...)
1994年初,我卖掉所有股票,进到STAQ法人股市场做交易员,当时只感觉自己已经远离了深沪股市,直到有一天,STAQ市场里也连接上了深沪股票交易系统,一些客户和券商开始在那里操作深沪股票,我才得以看到行情。
1993年底股指在1000点左右,到了1994年7月股指最低到达了325点。市场上,人们持有的股票价值均下跌了60%以上。这7个月居然连个像样的反弹也没有,而相类似的暴跌惨状只有2001年6月至2002年1月的7个月可以与之相比。
在那时,报纸上很少有证券版,关于股市及股市引发的事件很少有刊载,所以从正规的渠道很少能有什么炒股人的辛酸故事,只是在业内流传着一些故事,到现在我也无法证实是否真实。
据说,一股民向单位借了2万元钱,买入延中(现在的方正科技),价格在14元左右,过了几个月,股价一路下滑,当价格跌破6元时,他的精神被“最后一根稻草”压垮,想到无力偿还债务,他选择了自杀。而令他没有想到的,也是我们感到最遗憾的是:仅在两个月以后,股价又因为大盘的强势反弹回到了14元,甚至15元多的价位。
人们议论集中于三点:第一,他不该借钱买股票。第二, 他赶的时候不好,晚几个月买好了。第三,他多等一段时间好了。
这件事给我很深的影响,我一直不敢借钱炒股,即便是牛市,我也会自己留出一部分资金周转。如若有朋友希望我为他炒股,我也会告诉他:股市有风险,能承受多少就做多少,不要用急用的钱做股票,因为不是所有人入市的时间都那么巧,做股票有时需要漫长的等待。所以,急用的钱、借的钱都不合适。风险和收益是相伴随的,我不会去给朋友承诺保底,但我总是比对自己的账户更为理智地对待朋友的账户。
8年下来,我发现:无论以前在多高价位买的股票,只要时间留得足够长,基本上在下一轮牛市中都会有解套的机会。当然今后如果有了退市机制,就不能这样认为。还有一些被庄家恶意(用欺骗、引诱等手法)暴炒至高点的股票,很容易因为资金链断裂、公司的问题暴露了等问题发生,导致股价一落千丈,只有高点时的10%以下,那么这样的股票就会无法翻身。股市上有那么多的股票,每个股票代表一个公司,我们有充分的选择权。选择时,我们首先要避开预亏预警的公司,其次避开那些在媒体上四处“讲故事”、宣扬自己“神话”般经营业绩前景的公司。
我们可以从行业、从财务报表、从这些年的经营发展情况、从最近那家公司在做什么的公告``````来自己分析,选择较好的几个股票来时常关注。
在价格上,起码有一个大体的标准。无论用市场比价还是用市盈率来推算一个公司的价值都可以、都是一种正确的做法。这比只听别人推荐、不顾价格高低杀入股市,已经强过100倍。具体到一个公司股票到底值多少钱这个课题,至今还没有确定公式。但是我们可以根据所知道的一些信息推算出一个心中的价位。当股价远远偏离心中的价位,即可买入。
做到以上,避开过差过险的股,在避开买入价格时的不理智,我们的“赢利之战”已经成功了一半,然后就是等待,等待时机的来临。
有不少朋友入市的时候正好赶上牛市之末,赢利的日子很短暂,之后就被漫长的熊市困扰住。如果在选股上没有落入“陷阱”,在一轮熊市中即便下跌50%,在下轮牛市中也有解套获利的希望。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个买延中的人,他如果能坚持拿着股到1999年,他的获利除现金分红外,在股价上能获得4倍的利润,即便到了2003年的今天,应该还有2倍的利润。这还不算在这些年中有许多可以做差价的机会,
熊市总是令人难熬的。
熊市里的市场很寂静。每日成交量少得可怜。记得1995年底我刚入市时,市场里没有几个人,到处都是空位子。再看看上海、深圳的股票,上海每天成交八九个亿,深圳每天成交三四个亿,有一天深圳市场只成交了两个亿。和现在相比,那时一周的成交量也只是现在半天的成交量。现在如果深圳市场每天成交20个亿,专业人士都会呼喊着地量。无论是哪一轮熊市,地量的日子,人们都在缺少希望中煎熬。(现在2008年,一天的成交金额在400亿以下,都可以说是地量了!)
1994年,有一位交易员朋友给我讲叙了他的一位客户的情况。
那时一个当时拥有百万元的客户,年纪不过35岁左右。当时已经是熊市进行了一段时间,这一天交易员见他很早就来到了股市,样子和平常一样,可是那天股市盘整了一会儿,就忽然下挫,这一天市场受恐慌盘打压一路单边下行,临收市收在了全天最低点。
令交易员十分惊诧的是,从背影看几乎不相信坐在电脑前的是那个小伙子:因为早晨的时候,他的头发还是乌黑发亮的,而下午三点收市的时候,他的头发已经变成一团灰色,凌乱不堪。按交易员的话说:我真不敢相信,几个小时就能把一个人折磨成这样??一下子老了十几岁。交易员后来了解到他的账户损失了75%。
后来,四十多岁的老马和三十多岁的小刘说:“可不是吗,你看我们。”老马的头发花白。他说:“在做股票和期货前我一根白头发也没有,现在有一半都白了,这才几年的时间。”小刘已经是开始秃顶了。他说:“老马是越干头发越白,我是越干头发越少。”到了2003年,大户室里为数不多的老股友里,老马是其中一个,而我发现无论是在牛市还是熊市,他上午心情都十分好,每天从家走到股市来,闭市后再从股市走回家,几年下来,除了变白了的头发没有黑回去,精神格外好,身体也格外健康,看到新股友有什么困扰还一心去劝解。在1999年底老马对我说,他感觉股市已经跌到了尽头,该加仓了。这与我的感觉相同,果然当年迎来了一轮牛市。2003年下半年他又与我提到现在是黎明前的黑暗,将有走好的希望。其实,我也是这样认为的,而且感觉到那将是一轮不可小视的行情。当然,这还要付出等待。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1997年下半年到1998年的熊市:1996年股市在深发展和长虹带领下,走出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牛市行情,股指由500点上涨到12月份的1250点。其间,深发展的涨幅超过700%。最吸引人眼球的是10月份的一天,东北电当日涨幅超过100%。那年12月份之前,几乎没有人赔钱。但是12月16日的社论刊出,股指从周一到周三连续三天跌停。管理层的这种泼盆冷水式的降温方式遭到股民普遍的抱怨。但抱怨归抱怨,在1997年初,股市还是不可抑制地涨起来,终于管理层又一次出手降温股市:第一,抬高印花税,第二,扩容,用市场的办法让市场降温,许多股民知难而退,股市走入了漫漫一年多的熊市。股市里的信心是这样容易积累起来,又是这样容易消散而去。大盘从1997年中的1504点下跌至98年底的1195点。
深发展从47元下跌至22元(复权价),长虹从62元下跌至30元(复权价),除去送股因素都下跌了50%。如果没有及时抛出1996、1997年买入股票的人,感觉到账面富贵一场,终于回到了起点。周围的朋友在不同的时期忍痛割肉,虽然这次熊市仅下跌了20%,幅度相对不大,但习惯于1996、1997年牛市操作的朋友,来来回回进出多次,损失也是很巨大的。
在1997年,我头一次听说有的证券公司向客户透支,并把透支作为一种特殊服务,向有关系的大户提供。我的一个朋友被吸引到一家可以透支的营业部,做了大量的透支,我想在1997年上半年赢利尚可,在下半年就极为难受了。透支给客户的证券公司也扮演了“晴天送伞”、“雨天收回”的角色。
1998年时,股市的规模已经很大了,每天在比较淡季的市场下,沪市还有二、三十亿元的成交量,入市的人也已经有上千万。更多的人感受到了下跌的伤害。
但更大规模更深的伤害还在后面:让我们来看看2001年的爆发的熊市。
2001年的熊市已经蔓延到了今天,股市里的人们亲历了这漫长的熊市。数以万计的人们要遭受损失,调查表明90%以上的人赔钱,赢利的人已经凤毛麟角。而赔钱的人中60%以上的赔了一半以上。
众所周知,这次的熊市是由于“减持国有股”直接导致的。
三个月内大盘从2245点下跌到1600点,跌幅达30%,市价总值损失了1.8万亿元,流通市值则蒸发了6000亿。众多机构、券商、咨询机构资金被击垮,亏损达30%以上,险些引发一场证券公司、企业、银行的各类危机。
但股市中的“灾难”在短时间内无法控制,失去信心的人们又在几个月内把股指抛向了1300点。
2002年6月,终于传来停止国有股减持的声音。郁闷已久的股市在一天之内齐刷刷涨停,这就是著名的6.24行情。然而好景不长,继而又是绵绵不绝跌声一片。
低迷、低迷`````````
熊市什么样子??没信心的样子。
没信心的极端什么样??寻底、寻底、再寻底。
问题永远 改革永远
牛市熊市会交替,发达国家证券史上出现过的问题也会在中国出现,发达国家制度一步一步完善也会在中国看到,历史总是这样重复的。
牛市的时候,人们无暇思索,忙于赢利,而到了熊市才开始认真思索、探讨市场里出现的问题。在熊市里,许多报刊开始冷静的探讨股市存在的问题,其深入程度是牛市无法相比的。
问题源于牛市,探讨和解决在于熊市,市场又会迎来牛市,又有问题产生,又探讨和解决在熊市中。如此反复,问题永远,改革永远。我们处在这样的年代。
我们是发展中国家,证券市场才开始十几年,其游戏规则自然不如已搞了上百年的国家。但我们的发展是必然的,历史的车轮不会因为谁而倒转。我们的发展还是快速的,因此,我们要在几十年内暴露发达国家几百年的问题,又要在几十年内完善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制度。这样显示在市场里的,就是牛市熊市更替比较快,一般都是牛一两年、熊一两年,关于股市的政策经常出台,关于股市的游戏规则经常有改动,这是十分正常的“规范”和“发展”。
先让我们来谈谈问题。
如果不翻开美国的历史,还以为证券历史上的腐败、欺诈、信用危机、信心崩溃只有我们才有。其实,只要是我们暴露出的问题都不是证券史上的新鲜事。
美国也有腐败。
19世纪中期的美国,整个美国国家权力机制不完善,腐败比比皆是,不仅司法`行政,连立法部门都是腐败盛行。所谓三权分立还没有发生制衡作用,官商勾结,一度发展到股市。
在双方争夺股权的战斗中,买通法官做有利于自己的判决以挤垮对方时常发生,更有超级大户能量大到通过改变立法,迫使对方收购失败。
另外,美国也有挪用“客户保证金”的丑闻。
美国也有信贷资金流入股市,泡沫膨胀的情况。
美国也有财务造假。例如:安然公司。
今天,我们也会常常看到这一幕幕在中国的股市上演。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该做点什么呢?
看到这些问题,并记住这些问题。而不是只会操作,像个股盲。
思考这些问题,而不是漫骂,也不是被这些问题吓倒。
呼吁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沉默,像个傻瓜。痛,就喊出来。也许就是你的这声呼喊,使改革进程加快了。
利用这些问题,而不是忽视问题。
我们在哪里――发展中
现在是入市的时机吗?
股市到底了吗?
开炒了吗?
我认为,如果看到飞速的“发展”,我们现在时时都是入世的时机。对于5年、10年之后而言,也许现在的任何一个点都是底。何况现在还是阶段性的低位。
股市里有这么多的问题,我怎么敢投资,朋友问。
我在股市里这么多年,也经常和股友们讨论各种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莫过于股票市场的生存问题。在这些年的讨论中,我发现问题是这样变迁的:
93、94年,股市低迷时,我们讨论过“股市会不会关门呢”,因为92年邓小平南巡时讲过“股市要大胆试”,那么如果“试”不好,会不会就关了呢?
98年,股市低迷时,我们讨论“股市是不是先天不足,生下来就是怪胎,将来能成长起来吗”,“会不会越来越弱,直到死亡”。
2003年,股市低迷时,我们讨论“股市缺乏吸引力,会不会边缘化”,言外之意是国家会不会不管股市了。
这是多么明显的变迁,先开始时大家怕股市会关门,几年后是怕股市发展不起来,现在是怕股市不受重视。这里暗含着股市发展的情况:股市没有关门――股市发展了--股市很重要。
更加有趣的是:悲观的观点总是出现在低迷的世道,而悲观的观点普遍时,又是市场的转暖之际。
也许正因为我国的证券市场产生的时间短,还不完善,加上众多的投资者才刚刚接触到这样新兴加转轨的市场,人们才会对证券市场的生存问题加以担忧。
而发达国家在世道低迷时绝对不会考虑时吹不会关门,市场是不是不发展或者是不受重视,而是考虑经济因素。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在用短的时间去追赶发达国家的水平,并很有成效,我们将来要讨论的问题也必将会升高一级。
问题很多,只要解决就好。
就象孩子,总要在“烦恼”中成长。
我们在哪里?
我想强调的是:
??我们在“发展”的时代里!
??这也是我主张朋友们投资的最基本的原因.
---------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
已行的事,后必再行。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看历史,知未来......
又到了投资股票没有面子的时候了...
又到了价格低迷的时候了...
这个时候,还有谁在?
真诚地祝福这些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