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43|回复: 5

我国能源结构出现积极变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22 09:44: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国能源结构出现积极变化

在首都机场下飞机后,沿着机场高速,人们会看到很多装饰灯,这些灯所用的能源就是太阳能。8月1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在北京国际新闻中心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从2000年以来,我国能源供给能力明显增强,能源结构也出现了积极的变化。

  水电核电风电比重增加

  2000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折合成标准煤是12.9亿吨标准煤,截至2007年,产量达到了23.7亿吨标准煤。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2007年中国化石能源生产总量比2000年提高了5.39个百分点;2000年中国化石能源生产占全球的10.48%,2007年中国化石能源生产已经占到全球的15.87%;2007年与2000年相比,我国天然气的比重增加了1.1%,核电、水电以及其它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增加了一个百分点;2000年,原油在一次能源当中所占的比重为18.1%,天然气占2.8%,水电、核电和风电等其他能源一共占7.2%;而至2007年原油占一次能源比重下降到了11.3%,天然气的比重从2000年的2.8上升到3.9%,其它水电、核电、风电的比重从过去的7.2%增加到了8.2%。
  2007年,中国能源消费量总量是26.5亿吨标准煤,是世界上第二大的能源消费国:2000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占全球的比重是10.41%;截至2007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占全球的比重提高到了16.8%。而现在世界人均能源消费量是2.38吨标准煤,中国人均消费是1.87吨标准煤,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62%。
  为大力提倡使用可再生能源,我国制定了《可再生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在这个《规划》中提到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电价高出部分在全社会进行平摊等。为了鼓励风力发电,我国对风力发电减半征收增值税:一般增值税是17%,对于风力发电只征8.5%。最近几年,我国的风力发电飞速地发展,现在我国风力发电的装机容量已经达到了世界的第五位。仅去年一年,我国新增的风力发电装机容量就达到305万千瓦。在内蒙古、甘肃的河西走廊已经有一系列超过百万千瓦乃至一千万千瓦的大型风力发电基地在建。

  煤炭供应紧张造成电力紧张

  去年,我国燃煤火力发电厂平均的运行小时与前年相比,下降了133个小时。今年上半年燃煤的火力发电机组的运行小时又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0个小时左右。现在我国对煤炭价格是放开的,也就是说由市场来决定煤炭的价格,而电价却实行政府定价。
  张国宝认为,在本质上,我国与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主要国家的定价机制并没有什么不同。因为美国电力的价格也不是完全由市场的状况来决定的:通常在美国的电力价格要经过消费者、电力生产企业和政府部门三家的协商来确定。
  但是,由于我国这几年电力发展速度很快,煤炭的供应和电力发展相比,不能满足电力发展的需要;另外,煤炭和其它初级产品一样,国际市场价格也在迅速上涨。比如,去年日本的煤炭价格上涨至67美金/吨,而今年这一价格已经上涨到了将近170美金/吨,有的地方甚至到了200美金/吨。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及其它的因素,煤炭的价格在中国国内也有了较快的上涨。

  能源价格改革与国际接轨

  价格反映的是产品的供求关系。6月19日,我国适当地调高了汽油、柴油和航空煤油的价格。现在我国的原油价格已和国际接轨了,但是,我国成品油的价格由于考虑到各种国内可承受的程度,是采取逐渐与国际接轨的办法;目前,成品油价格还是没有完全和国际接轨,低于国际价格。在国内,奥运会后成品油价格是否调整取决于中国整体经济发展的情况,以及国内外的能源状况等因素,但奥运会后成品油价格是否上涨尚无方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5 22:0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一五能源战略重要点:太阳能发展展望

  近年来,可再生能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一些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市场应用和产业,如光伏发电、风电等年增长速度都在20%以上,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实现能源多样化、应付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替代能源,尤其是近两年,随着国际石油价格大的波动以及《京都议定书》的生效,可再生能源发展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广泛关注,成为国际能源领域的热点。随着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概念和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目标的提出,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步伐加快,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内容。

2005年2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该法于2006年1月1日开始实施,同时,国家已经开始制定法律相应的配套法规和政策,主要有提出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总量目标,制定可再生能源发展中长期规划,提出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具体管理办法(电价和费用如何分摊),出台可再生能源有关技术标准,制定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经济政策等,这些将有力地推动对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进程。

我国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近年来其开发利用取得了较快进展。根据2004年的统计,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总量已经达到4亿吨标准煤,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占20%,其中传统方式的生物质能利用提供了2.5亿吨标准煤,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亿千瓦,提供1.25亿吨标准煤,太阳能、风电、现代技术生物质能利用等提供2500万吨标准煤的能源。可再生能源已经开始在我国的能源供应体系中发挥作用。

1、大型并网风电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大型并网风电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2000年到2005年期间的年增长率为28%。我国的并网风电在十五期间也得到迅速发展,到2004年底,全国风电装机总容量为76.4万千瓦,位居世界第10位,其中2004年新投入运行的风机容量为19.7万千瓦,年增长率达到34%。初步统计2005年底全国风电装机将超过100万千瓦。目前新装机主力机型为600千瓦到1.5兆瓦。我国已经建成了43个风电场,掌握了风电场运行管理的技术和经验,培养和锻炼了一批风电设计和施工的技术人才,为风电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我国在准备阶段中的风电项目装机已经又达到百万千瓦以上,十一五将进入我国风电场开发的黄金时期,根据国家发展规划中提出的目标,到十一五末期,全国风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500万千瓦。将在我国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即东部沿海和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建设30个左右十万千瓦等级的大型风电项目,从而在江苏、河北、内蒙古等地形成百万千瓦风电基地,营造出风电场开发的广阔市场。营造风电场开发市场的一个主要目的和基础是发展我国的风电制造业。

现阶段我国已经基本掌握单机容量750千瓦以下大型风力发电设备的制造技术,通过十五期间的科技攻关和863项目,又支持了兆瓦级的大型风电设备的开发和设计,2005年样机开始试运行。兆瓦级风电设备的产业化也被列入2005年3月出台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发展专项”的资金支持领域中。因此,在十一五期间,我国的风电产业一方面要实现1-3兆瓦风电装备的产业化生产和成功运行,另一方面还要根据世界先进技术,开发更大规模的风电设备。

  2、太阳能光伏发电稳步发展

我国有十分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据估算,陆地表面每年接收的太阳辐射能约为5×1022焦耳,约相当于17000亿吨标准煤。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主要是光伏发电,其用户分布在工业和商业利用、边远地区供电和城市照明电源等。2005年我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7万千瓦以上,主要为边远地区的居民供电。其中边远地区居民供电站50%以上,每年的增长速度在20%以上。除了在边远无电地区得到应用外,十五期间也开展了并网屋顶光伏发电的示范,取得了一定的技术和工程经验。光伏发电在工业和商业利用领域也有稳定的市场,城市照明灯具的年生产量超过了10兆瓦,占世界市场的70%。

2005年我国光伏电池的制造能力已超过10万千瓦,生产企业有10多家,近两年,国际市场,尤其是在德国和日本极为优惠的经济政策的激励下,光伏市场需求强劲,我国的光伏产品也大量出口,刺激了国内产业建设的热潮,目前还有几条万千瓦级的组件生产线正在建设之中。与其他发电方式相比,目前的光伏发电的成本还是很高,因此,考虑到经济成本和支持我国光伏产业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的光伏发电应采取稳步发展的原则和策略。

十一五期间,我国的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一方面还将以采用户用光伏发电系统和建设小型光伏电站为主,来解决偏远地区无电村和无电户的供电问题,将建设光伏发电20万千瓦,为200万户偏远地区农牧民(即目前我国三分之一的无电人口)提供最基本的生活用电。另一方面,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屋顶系统的经验,在经济较发达、城市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大中城市,在公益性建筑物和其他建筑物以及在道路、公园、车站等公共设施照明中推广使用光伏电源,到2010年建设总容量5万千瓦的屋顶光伏发电项目。此外,还将开展大型并网光伏系统的示范,为在光伏发电成本下降到一定水平时开展大型并网光伏系统的大规模应用作准备。十一五末期,光伏系统的这三个方面的应用总量将达到约40万千瓦。

3、太阳能热水器继续在能源供应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太阳能热利用方式主要是用于城乡居民热水供应,太阳能热水器技术在我国已经完全商业化,生产量和使用量都居世界第一,到2005年底,全国太阳能热水器使用量超过7000万平方米,约占全球使用量的50%,在过去十年中增长率达到27%,8%的家庭用户拥有太阳能热水器。目前我国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厂家超过3000家,生产量超过1000万平方米,全真空玻璃管热水器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太阳能热水器和建筑结合的问题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5年12月,建设部出台了“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太阳能热水器建筑一体化将是今后的技术发展和应用方向。

根据2004年的统计数据,如果不考虑水电和传统的生物质利用,在我国2500万吨标准煤的其它可再生能源利用量中,太阳能热水器就提供了一半。太阳能资源潜力巨大,热水器利用技术成熟,具有经济性和市场竞争力,因此太阳能热利用在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利用中,甚至在今后的能源的供应中可以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十一五期间,我国将继续在城市推广普及太阳能一体化建筑、太阳能集中供热水工程,并建设太阳能采暖和制冷示范工程。在农村和小城镇推广户用太阳能热水器。目标是到2010年,全国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达到1.5亿平方米,加上其它太阳能热利用,年替代能源量达到3000万吨标准煤。

4、生物质能现代技术利用多样化

我国的生物质能源资源主要是农业废弃物、森林和林产品剩余物及城市生活垃圾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分布广泛,其中农业秸杆年产量超过6亿吨,其中约三分之一可作为能源用途,农产品加工和畜牧业废弃物理论上可以生产沼气近800亿立方米。森林和林业剩余物的资源量也相当丰富。能源作物是具有商业开发前途的生物能源资源,适合我国种植的能源作物品种很多,主要有油菜籽等油料作物和一些野生植物,如漆树、黄连木和甜高粱等。

目前,我国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仍然以传统的燃烧技术为主,现在,逐步发展了生物质气化、液化和发电等技术。气化以厌氧发酵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为主,同时发展生物质能源的直接气化技术,目前,全国已经建成小型户用沼气池1200多万口,大中型沼气工程1500多座,年产沼气50多亿立方米。在生物质能源液化技术方面中国尚处于探索和试验的阶段,目前主要开发和利用的技术是乙醇燃料技术和生物油技术,全国已经建成南北两大乙醇燃料生产基地,形成了100多万吨的生产能力,生物油产量已经达到5万吨左右。生物质能源发电技术主要集中在糖厂的热电联产和稻壳发电,其装机约200万千瓦,其他形式的生物质能源发电,例如气化发电、混合燃料发电技术的应用还不具备规模。

根据目前我国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状况,生物质能利用重点将是生物质发电、沼气和生物质液体燃料等。生物质发电主要有农林废弃物发电、垃圾发电和沼气发电。在十一五期间将形成500多万千瓦的装机能力,在资源丰富区,建设区域型的兆瓦级的以秸秆、稻壳、蔗渣、灌木林和木材废弃物为原料的生物质发电厂;在经济较发达、土地资源稀缺地区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工业废水处理和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沼气工程,合理配套安装沼气发电设施等。

沼气和农林废弃物气化技术产生的沼气可以为农村地区提供部分生活用燃气,生物质气化技术还可以作为解决农村废弃物和工业生产废弃物环境治理的重要措施。因此,十一五期间将继续扩大农村地区的户用沼气、特别是与农业生产结合的沼气技术的应用范围,在城镇发展以大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和工业废水沼气工程为气源的集中供气。生物质液体燃料是重要的石油替代产品,主要包括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近期内我国重点的技术研发方向是利用非粮食原料(主要为甜高梁、木薯以及木质纤维素等)生产燃料乙醇技术和以麻疯树为原料制取生物柴油,并建设规模化原料供应基地,建立生物质液体燃料加工企业。到2010年,燃料乙醇的年生产能力达到约200万吨,生物柴油的年生产能力达到20万吨,总计年替代200万吨成品油。

5、水电是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领域

水电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在今后二三十年内仍将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领域。我国水电资源十分丰富,根据最新水能资源复查结果,全国水电资源技术可开发量为4亿千瓦,分布广泛,遍及全国30个省(区、市)的1600多个县(市),65%的小水电集中西部地区。西南地区的小水电资源占全国的50%以上。我国政府对水电的开发实行了积极的扶持政策,小水电被纳入农村电气化发展和建设规划,水电已经在中国的电气化,特别是农村电气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10 09:3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利用总量居世界首位 中国成为可再生能源大国

■2007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利用总量居世界首位;

■2007年,中国在不包括大水电的可再生能源项目上的投资较上年增长了91%,达到108亿美元;

■2007年,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投资总额达120亿美元,名列世界第二,排名仅次于德国;

■中国有望在2009年成为可再生能源项目投资总额最多的国家。

以上是来自国际权威机构的最新调查数据和预测,中国快速发展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受到国际高度关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日前表示:“通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整体规模已居世界前列。”

可再生能源发展势头强劲

传统能源日趋枯竭,价格持续飙升,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世界各国纷纷把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未来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再生能源成为世界能源中发展最快的领域。

据李俊峰介绍,按统一口径计算,中国可再生能源利用总量(不包括大水电)已居世界首位,小水电利用总量占世界一半。在可再生能源投资方面,中国已提前一年超越德国,位居世界第一。

另据介绍,2008年中国太阳能发电产量已达150万千瓦,居世界第一;风力发电产量达500万千瓦,居世界第二。预计到2012年也将居世界第一。

此外,“绿色奥运”理念也为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契机。2007年,中国在非水电的可再生能源上的投资增长4倍多,达108亿美元。

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确定

多年来,中国政府始终致力于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相继公布实施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等,并提出力争2010年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0%左右,到2020年达到15%左右的目标。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目前石油对外依存度已接近50%,2020年有可能达到60%至70%。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的战略举措。

李俊峰指出: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投资风险大,成本高,单靠市场作用难以获得足够发展空间。以政府主导型的模式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是国际通行的方式。

国际科技合作有步骤展开

联合国规划署报告显示,可再生能源全球投资正持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在全球投资中所占份额,从2004年的13%上升到2007年的23%,市场扩张了14倍。其中,中国、印度和巴西合计吸引了绝大多数投资,占2007年发展中国家投资的82%。

为了加强国际合作,中国以政府牵头的形式开展的对外合作正有步骤地展开。2007年12月,由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制定的可再生能源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正式开始实行。

“和国内其他产业一样,中国可再生能源技术投入和研发能力都还比较薄弱,国际合作对中国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李俊峰说。

目前,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领域与世界上10多个国家建立了研发、技术转让和示范等各种形式的合作关系。如与欧美一些国家在太阳能氢能和燃料电池、建筑节能、风能发电、生物质能开展了许多合作等。

掌握核心技术乃当务之急

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取得了多个指标达“世界第一”,但有关政府部门却表现出了相当的谨慎态度。

“不能盲目乐观,虽然中国在制造规模和利用总量上已居世界第一,但核心技术很多还是国外的,发展仍受制于人,代价成本也很高,所以无论政府还是企业,必须真正增加研发的投入。”李俊峰表示。

目前,中国正在从人才培养、政策连续性上继续完善原有的法规和政策,同时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以期从机制上解决问题。李俊峰表示,中国已经是可再生能源制造大国,如果研发能力再跟上的话,中国真正成为可再生能源制造大国、研发大国、使用大国,将指日可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21 18: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国可再生能源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9月21日电记者从在此间刚刚闭幕的第二届中国(太原)煤炭与能源新产业博览会上获悉,2007年我国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投资总额已达到120亿美元,名列世界第二。自2006年1月可再生能源法实施以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后除大力发展水电外,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的技术开发应用示范和产业化在政府的支持下得到稳步发展。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环表示,中国去年可再生能源利用量约2.2亿吨标准煤,占一次消费总量的8.5%,这为2010年中国实现再生能源占全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10%的目标迈出了坚实一步。

资料显示,在水电方面,2006年新增的小水电装机容量已超过大水电的新增装机容量,2007年,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45亿千瓦;在风电方面,我国通过特许经营权的招标等措施,积极推进风电规模化发展,2006年一年全国风电装机达到133万千瓦,超过此前20年的总和,2007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约340万千瓦,风电装机容量达到了600万千瓦,提前3年超额完成原定的2010年的目标。

同时,2007年我国生物质能发电200万千瓦,农村沼气池为8000万中国农民提供清洁的生活燃料,大型沼气池1500多处,年产气达到10多亿立方米。此外,近年来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进展加快,2006年生产能力达到2千多兆瓦。

石定环认为,未来我国可再生能源的战略地位将更加突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资源、环境已经成为未来发展严重的制约因素,因此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不仅是世界能源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能源战略的必然选择。

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在此间的相关论坛上谈及中国能源的“多元发展”问题时强调:“大力发展水电、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积极推动核电建设,优化能源结构,实现多种能源的互补,保证能源稳定供给。”

在我国公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确定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将占到能源总消费的15%的目标。根据这个目标,水电装机容量要达到3亿千瓦,风电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

专家认为,按照现在的发展速度,到2020年我国实际风电装机容量将可能大大超过3000万千瓦的目标,生物质能总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生物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年利用量将会达到1200万吨,太阳能发电总容量将达到180万千瓦,太阳能热水器面积将会达到3亿平方米,再加上海洋能、地热能等,到2020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利用总量将相当于6亿吨标准煤,对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发挥更大作用。

对于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目前面临的问题,专家认为,主要体现在政策体系和激励措施不完整不配套,力度不够;市场保障机制不够完善;科技开发能力和产业体系比较薄弱,特别是缺少大量专业化的人才。

为解决这些制约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瓶颈问题,政府要求各地将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考核指标,并且逐步建立持续稳定的市场需求,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推动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优惠的价格政策和强制性的市场配额政策,以及加大政府投资和资本市场的融资,实施政府特许权,政府采购等措施。同时加大财政投入和税收优惠力度,增加科技投入,加快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

此外,中国政府还将进一步在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据悉,中国政府包括科技部和发展改革委已经制定了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国际科技计划,通过该计划,进一步促进中国和外国政府及民间的科技合作,促进可再生能源的进一步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9 10:31:47 | 显示全部楼层

2000年以来我国能源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周期性调整阶段,经济增速已经连续三个季度出现回落,宏观调控政策也出现了结构性松动的迹象。与此同时,资源价格改革的步伐却呈现加速推进的趋势,继成品油价格、电价、煤价做出调整之后,水价、热价调整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在这种背景下,能源经济必将在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能源与经济相结合也已经成为正确分析当前经济发展态势一个必不可少的视角。为此,应加快制定节能型财税政策,继续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尽快提高重要资源型产品资源税税率和矿产资源补偿费标准,促进资源合理利用;针对不同种类能源矿产资源,抓紧研究计税方法改革方案,尽早实施能源税。

   能源生产与消费增速由升转降

   以2005年为界,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增长速度由升转降。自2000年以来,我国能源供给能力明显增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能源生产国。统计数字显示,2007年中国能源生产量为23.7亿吨标准煤,是2000年的1.8倍,7年年均增长7.1%。2007年中国化石能源生产总量占全球的15.87%,比2000年提高了5.39个百分点。

   进入2000年后,能源消费速度开始加快,并且逐步超过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2007年中国能源消费量总量达26.5亿吨标准煤,中国占据了全球能源消费增长的一半,成为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十五”时期能源消费年均增长率为11.3%,这是改革开放后能源消费年均增长率最高的时期,特别是2003年和2004年,能源消费年增长率分别达到15.3%和16.1%,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高达1.5和1.59,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率最高的两个年份。

   如此之高的能源消费,造成了能源生产和运输供应异常紧张,石油能源进口大量增加,石油安全甚至整个能源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环境保护受到严重挑战。2005年以来,能源生产和消费增幅均有较大幅度下降。其中能源消费年增长率在2004至2007年分别为16.1%、10.6%、9.6%和8%,下降趋势明显。

   能源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减缓。受需求与价格因素的影响,“十五”期间我国城镇能源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加快,2000至2005年投资规模增长了1.68倍,在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14.3%,比2000年提高2.1个百分点。在能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中,煤炭和石油加工两个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幅度最大,分别增长了4.5倍和3.6倍。投资增长幅度最小的是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只有0.85倍。电力行业投资增长1.59倍,低于煤炭开采业与石油加工业,但是其基数大,在能源工业中仍保持最高的比重。

   进入十一五以来,在国家节能减排方针下,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投资受到调控压力不断增大,受其影响,能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在2006年高位回落,2007年仍保持下降趋势。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下降速度最快,由2005年的68.5%下降到2007年的23.7%;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由2005年的31.6%下降到22.4%;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由2005年的34%下降到8.7%。2008年1-8月煤炭开采及洗选业同比增长39.2%;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投资1442亿元,增长33.4%;电力、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增长10.2%,原材料、能源价格的大幅上涨是高耗能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快的主要原因,扣除价格因素后,其实际投资增速下滑趋势已较为明显。

   石油资源不足的矛盾突出,严重依赖进口。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变,我国对石油的需求不断增长,能源需求结构逐步发生变化。进入“九五”和“十五”以来,虽然我国的能源生产和建设能力大大提高,但是我国的石油资源有限,尤其是主力油田的开采已进入中后期,石油资源不足以支持高速增长的石油需求。受资源限制,我国原油产量一直增幅不大,已连续十五年低于消费需求的增长幅度。能源生产结构难以随着需求结构的转变而转变,由此导致的能源供需结构性矛盾,不得不依靠石油进口加以解决,并且进口的数量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大。

   经济蓬勃发展对燃料的旺盛需求和国内供应增长滞后,使中国石油净进口量持续上升。包括原油、成品油、液化气和其它油品在内的石油净进口量在2006年跃增18%后,2007年全年,中国原油进口量达1.63亿吨,同比增长12.3%,比2000年增长了1.32倍;全年原油出口389万吨,同比大幅度下降38.6%,比2000年降低了62.3%,一增一降间凸现我国石油严重依赖进口的窘境。此外,包括原油、成品油、液化气和其它油品在内的石油净进口量在2006年跃增18%后,2007年又增长8.4%。2007年,中国石油净进口量创纪录地达到1.8348亿吨。

   近年来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急速增长,由2000年的30%提高到2007年的50%。重工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将促使中国石油需求继续保持旺盛增长,但国内原油产量增幅仍将缓慢。预计国内石油消费量到2010年和2020年将分别增加到4.25亿吨和5.72亿吨,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将达到55%和66%。

   节能减排取得明显进展。2005年初,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环境可持续指数”评价,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排序中,我国位居133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生态和环境恶化。经济发展与环境制约的矛盾日趋尖锐。“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全国上下加强了节能减排工作,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采取措施加强环境执法和制度建设,实行“区域限批”,遏止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过快增长。2007年,中央财政全年共安排235亿元用于支持节能减排,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各地区也相继作出了工作部署,加强了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工程的节能工作,积极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加大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力度,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2007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了3.27%,节能8980万吨标准煤。全国有1.2亿千瓦燃煤脱硫机组建成投产,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能力1300万吨/日,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1381.8万吨,比2006年下降3.2%;二氧化硫排放总量2468.1万吨,比2006年下降4.7%。全国两项指标首次实现了双下降。在单位GDP能耗指标中,北京市同比下降6.04%,降幅最高;海南省同比下降0.8%,降幅最低。在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指标中,北京市同比下降10.81%,降幅最高;海南省同比下降2.63%,降幅最低。在单位GDP电耗指标中,黑龙江省同比下降5.95%,降幅最高;内蒙古自治区同比上升10.13%,升幅最高。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污染物总量减排除新疆、西藏、青海和海南外均有不同程度的降幅。节能减排成为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的一个重要标志。

   通过能源净出口,我国已成为间接能源供应大国。中国一方面是能源资源需求大国,另一方面也间接充当了能源出口大国的角色。受国际分工、产业转移等影响,我国近年来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高耗能产品的出口,更是趋于盲目发展。作为一个世界加工厂,中国40%的产品用于出口,而生产这些产品所消耗的能源却计算在中国的能源需求总量之内。相对于企业而言,出口过快是成绩,但是从我国能源工业总体看,我国出口的“两高一资”类产品与国际上其他国家价格相比则显低廉,出口“两高一资”产品,实际上是在变相出口能源资源。

   我国历年贸易顺差商品的生产中所需要的能源,即间接能源出口量,1980年至2005年年均增长14.22%。扣除能源进口量,近几年我国能源净出口逐年递增,由1999年的0.77亿吨标油,增长到2005年的2.22亿吨标油。1980年至2005年间,我国出口商品的生产用能年均增长13.46%。海关公布的数字显示,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额在2006年创历史最高记录的基础上,再次猛增近50%,达到2622亿美元。2008年外贸顺差继续创新高,8月份我国对外贸易当月顺差286.94亿美元,比7月份上升34.16亿美元。而在“两高一资”产品裹挟下的能源消耗和能源的变相出口也愈发严重。我国贸易顺差的扩大和高耗能产品的大量出口,使得我国已经成为了一个内涵能源净出口的大国。

   能源经济运行问题突出

   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2007年全球能源消费总量为110.993亿吨油当量,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目前虽然核能、水电能等能源比重在逐步加大,但石油、煤炭和天然气仍然在能源格局中处于主体地位。石油平均占35.6%,比2006年下降0.2%;天然气平均占25.6%,比2006年上升1.9%;煤炭平均占28.6%,比2006年上升0.2%,核能平均占5.6%,水力平均占6.4%。

   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结构中,多以石油为重,其次为天然气,石油一般占38%左右,天然气一般占23%左右。而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所占比例由2001年的27.6%下降到2007年的20.8%,天然气所占比例由2001年的2.96%上升至2007年的3.3%,所占比例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主要能源消费国的一般水平。相对其它国家来说,煤炭在我国的能源格局中处于重要地位,2007年比重达到70.4%,远远高于28.4%的世界平均水平。预计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难以改变。由于煤炭消费是造成煤烟型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因此相对落后的煤炭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压力。

   能源效率仍处于偏低水平。综合能源效率是衡量经济与能源协调发展状况最重要的指标。中国自从上个世纪实行“综合能源效率战略”以来,保证了20世纪“经济翻两番”目标的实现,综合能源效率有了很大提高。据1982年首次测算,1978年中国综合能源效率(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之倒数)只有364美元/吨标煤,比日本低6倍,比法国低4.8倍,比德国低3.9倍,比英国低2倍,比美国低1.4倍,比印度低1.9倍,是全世界100多个国家中综合能源效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或者说,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全世界最高的国家之一。

   20世纪由于大力推行现代的广义节能科学理念,取得了巨大的节能成果,中国综合能源效率有了很大提高。2006年,中国综合能源效率为1076美元/吨标煤,比日本5877美元/吨标煤低4.5倍,比法国5993美元/吨标煤低4.5倍,比德国6171美元/吨标煤低4.7倍,比英国7343美元/吨标煤低5.8倍,比美国3961美元/吨标煤低2.7倍,比印度1508美元/吨标煤低0.4倍,差距快速缩小。

   虽然我国能耗水平提高较快,但是同20世纪80年代初期一样,中国综合能源效率仍然是全世界最低的国家之一。这是因为在我国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综合能源效率都有了更大的提高。另外,美国等发达国家能耗偏低不仅因为这些国家能源的高效利用,还得益于这些国家能源的高效利用,也由于这些国家第三产业发展迅猛,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一般都在2/3以上,美国高达70%,部分新兴工业国家的比重也在50%以上,而我国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小,约在40%以下。现在,我国的工业占整个能源需求的70%、六大高耗能产业占整个工业能源需求的70%,因此节能增效已经刻不容缓。除此之外,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也存在很大问题,我们一直以煤为主,不仅效率很低,还很容易造成环境问题。

   石油资源严重依赖进口带来安全问题。由于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可能对国家经济安全产生的不良影响。随着我国石油需求对外依赖度的提高,国际石油价格变化和进口石油供应的中断对中国经济损害的风险越来越大。

   以石油为代表的全球性的能源价格上涨已对我国经济形成了明显的影响,石油安全成为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石油安全问题指由于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可能对国家经济安全产生的不良影响。随着我国石油需求对外依赖度的提高,国际石油价格变化和进口石油供应的中断对中国经济损害的风险越来越大。依赖进口石油实现能源供需平衡意味着我国的能源供需平衡已由封闭式平衡转向开放型平衡。目前我国石油净进口量已超过科威特和阿曼两国一年的石油产量,居世界第二位。随着进口数量的增长,世界能源供需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对我国越来越重要。一旦供应中断将对国民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节能减排任务完成情况不容乐观。据测算,如果2010年我国单位GDP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新建项目环保措施都落实和GDP年均增加10%的情况下,要实现减排目标、二氧化硫和COD需要从老污染源中分别减排670万吨和570万吨,相当于2005年排放量的26.3%和40.3%。2007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了3.27%,尽管这说明我国单位GDP能耗是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与年均下降4.4%的目标距离还很大。若按照目前这个速度,降耗目标就无法实现,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十五”期间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的势头,究其原因,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仍然粗放,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较低,导致排放水平升高。二是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许多应该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没有退出市场,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产能扩张尚未完全遏制,结构性污染增加了减排压力。由于工业结构中高耗能产业比重比较大、耗能装备技术水平较低等原因,国内很多地区的单位GDP能耗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历史阶段,提高能源效率,减少能源消耗,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虽然国家和地方都下达了降能指标,并将之纳入考核,但与节能相比,GDP总量在地方官员心目中的权重仍是不可替代的。节能降耗工作与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密切相关的。我国目前的经济结构存在明显的重工业化倾向,耗能高的产业增长比较快,这种趋势还将持续一段时期。同时,节能降耗技术的进步及其在生产领域的推广和应用需要一个时间和过程,也增加了节能降耗的艰巨性。

   油价高位运行威胁经济的持续发展。近40年来,国际原油供求关系始终在短缺和过剩之间循环,油价因此也经历了多轮涨跌周期。石油价格持续处于上升态势迄今已逾六年。从2007年下半年起,国际油价进入了史无前例的快速上涨期。特别是今年年初以来,纽约市场油价不仅在历史上首次突破每桶100美元大关,并且在7月上旬一度逼近每桶150美元关口,7月11日创下的每桶147.27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尽管近期油价从最高点有所回落,然而油价在未来数月仍将维持高位的可能性却不会改变。

   油价风险对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首先,据世界银行估计,国际原油价格每桶上涨10美元并持续一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降低0.5个百分点,其中发展中国家将降低0.75个百分点。同时,油价居高不下对消费产生抑制作用。其次,石油消费的经济代价越来越高。高企的油价表明人们必须支付更多的货币以满足相同的需求。与发达国家比较,中国经济抵抗高价石油的冲击能力相当脆弱。不断高企的国际油价,恶化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外部条件。

   目前,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50%,国际油价的持续上涨必然会导致我国进口成本大幅上升,巨额国民财富净溢出。同时,国际油价、粮价等初级产品价格大幅飙升,导致我国输入型通胀压力进一步上升。再次,油价爆涨使得我国能源发展和能源安全上的弱点更加突出,进而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美国和日本曾凭借动用石油战略储备,安然度过1973年的石油危机;在本轮石油价格上涨行情中,日本因为储备充足,受到的经济影响远远小于中国。而我国的石油储备工作刚刚起步,战略石油储备状况并不乐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8 09:03: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央投资8亿将用于风核电设备改造

国家千亿中央投资中,已确定有8亿将用于我国核电和风电装备技术改造的补助。

据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黄鹂介绍,目前地方已经报上来申请补助的项目资金总需求比较多,已经远大于国家能够提供的补助资金,因此这8亿将主要只用于补助国家重要的核电和风电设备的制造企业。

黄鹂说:“国家能源局考虑主要用于补助国家重要的核电和风电设备的制造企业,大概补助的比例10%左右,要求这些企业通过这次拉动内需提高装备水平,提高自主研发的能力,适应国家核电和风电这两种能源发展的需求。”

目前我国风电、核电发展最大的掣肘一个是没有自己的标准体系,受制于国际,一个是无序扩张、一哄而上。以风电为例,即使是在风电发展居世界前列的丹麦,其风电装备制造企业也不过才3家左右,而在我国,能够纳入统计的就高达20多家。黄鹂表示,这次补助的指向性非常明确,就是改善这两种现状。

黄鹂说:“建立自己的标准体系是我们国产化最重要的前提,也是我们目前组织企业和行业开展的工作,另外,无论是核电还是风电,都要有序发展,防止一哄而上。防止布点过多,防止产品水平和产品质量受到影响的不好现象出现。

function doZoom(size){ document.getElementById('zoom').style.fontSize=size+'px'; } 第1页 "); //document.write("第1页 "); _sPageName=_sPageName.replace(".htm",""); for(var i=1; i第"+(i+1)+"页 "); } } //WCM置标 createPageHTML(1, 0, "t20081125_264136", "htm");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9-14 11:26 , Processed in 0.02298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