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汇源果汁07年的会计收益中, 近50%来自财务性收入(IPO资金利息及结构性存款收益). 以此观之, 可口可乐针对其核心业务的出价甚至还远不止"28倍PE". 逻辑其实也不复杂, 从多年来可口可乐及其它著名国际快销品牌的数据中, 不难感受到其增长的停滞, 甚至无奈. 资本, 总是要寻求出路的, 总是派息/回购, 多少也有不求上进之嫌. 我以为, 近年来频繁出现的, 外资高溢价购并中国本土品牌的事件, 可以理解为对当前, 尤其是未来, 中国巨大内需市场及其份额的出价.... 有趣的是, 自家的中国资本市场, 正在惊恐于大洋彼岸的次贷危机之中而难以自拔, 彻底彰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古训. 然而, 13亿人口渴了, 喝什么, 喝多少, 和一小部分美国朋友还不上按揭了, 真的很有关联吗?? 2. 到底是港股中高估了银行地产股,还是港股远低估了中国制造和消费类的股? 相对高估于银行及地产股, 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数十年的光荣传统. 与其经济结构特征和社会心理密切相关. 不过, 作为中国大陆银行/地产/制造/消费品的顾客, 我们应有信心, 比那些端坐于湾仔豪华写字楼上的大行雇员(分析家)们体会更深, 认知更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