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48|回复: 2

环境能源将刺激产业升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25 17: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环境能源将刺激产业升级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在4万亿投资保增长的时候,中国当前能源问题依然十分严峻。

  一方面是确保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另一方面也要面对全球能源紧缺。这样的背景下,环境能源的开发、应用显得尤为重要。现在技术方面较为成熟的环境能源品种有核能、太阳能和风能。特别在太阳能和风能领域,在产业链的上下游均出现了一些较为优秀的上市公司,如无锡尚德、江西赛维、天威保变、金风科技、东方电气等。

  从未来全球能源结构调整情况看,在3~5年的短周期内,风能发展将快于太阳能,而推移至更长的时间周期中,太阳能无疑将具有更大的优势。

  能源结构调整

  2007年,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占35.6%,虽然比2006年稍有下降,但仍是比重最大的能源品种。其次分别为煤炭和天然气,分别占28.6%和25.6%。这三类不可再生能源合计占能源消费总量的80%;而在中国,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70.4%,其次分别为石油和水电,占比分别为20.8%和5.9%。

  与此同时,向高效、环保的核电、太阳能以及风能等方向演变和发展的趋势愈发明显,且不可逆转。各新能源机构的预测:到2020年,全球发电能源中,核电、风电以及太阳能的比例将分别达到5.1%、6.7%和2.1%;到2050年,三类新能源占总量的比重将分别提高到20%、20%和25%,合计将占总量的65%,从而取代传统化石能源(煤、气、油)的主体地位。这也将更加有效地促进其他产业的升级和结构调整。

  在核能方面,确定了我国到2020年核电装机总量将达到4000万千瓦,占同期装机总量的比重提高到4%。而2006年颁布的《可再生能源法》,也明确鼓励企业和政府加大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的投入。

  太阳能在可再生和环保等方面的优势是化石能源无法比拟的,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也将太阳能作为重点发展的新型环境能源产业。

  太阳能毛利短期下滑

  我国光伏产品主要供应给欧美市场,国内市场份额很小。近年来,由于欧美各国市场需求的增大,我国光伏产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最近5年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40%以上。在政策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的背景下,未来光伏产业的增长前景将更为广阔。

  光伏发电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主要包括的产业链条有多晶硅、硅片、电池片以及电池组件。在产业链中,从多晶硅到电池组件,生产的技术门槛越来越低,相应的,公司数量分布也越来越多。因此,整个光伏产业链的利润主要集中在上游的多晶硅生产环节,上游产业的盈利能力好于下游。

  目前,我国多晶硅生产获取的利润在最终电池组件产品利润总额中的比例最高,达到约52%;电池组件生产的利润占比约为18%;而电池片和硅片生产的利润占比分别约为17%和13%。

  但今年以来,多晶硅价格开始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目前,国内多晶硅现货价格已由500美元/千克回落至约220美元/千克。

  多晶硅产能扩张速度过快,而需求增长相对缓慢是导致价格下跌的主要因素。据iSuppi公司的预测,2009年,全球多晶硅供应量将翻一番,而需求的增长幅度仅为34%。因此,多晶硅的价格存在进一步下跌的可能性。iSuppi甚至表示,到2010年的时候,多晶硅现货价格将降至100美元/千克,这将大大降低多晶硅供应商的盈利能力。

  多晶硅价格下跌将增厚电池片生产商的利润,不过,纯硅片业务也存在很大风险。不论是上游的多晶硅供应商,还是下游的电池片制造商,制造硅片都不存在技术性难题。当上下游同时进军硅片业务的时候,硅片业务这一链条的利润受到大幅挤压。

  风能行业集中度将提高

  风能的优点是储量巨大,并且在安全、环保上相对其他能源有天然的优势,不过,其不足也同样明显,即能流密度较低、出力不稳定、电力品质低以及应用区域局限等。

  2008年,我国新增风能装机容量预计将达到550万千瓦,在最新的政策刺激下,我们预计到2010年这一数据可能提高到1500万千瓦,累计风电装机容量预计达到3000万千瓦。因此,我国风电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

  风能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主要有三个链条,分别是风机零部件制造、风机整机制造和风电场运营。

  目前,国内公司在风机零部件制造方面仍局限于叶片等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部分,而一些关键零部件,如轴承、控制系统、变流器、齿轮箱、轮毂等,都严重依赖于进口。

  风机整机制造方面,国内最大的三家公司是金风科技、东汽风电以及华锐科技,并且,在和外资企业对国内市场份额的争夺中,国内厂商的市场份额由2005年的23%提高到2007年的56%。

  由于风机整机制造需要很高的技术壁垒和资金壁垒,一些行业的新进竞争者将由于技术、资金方面的难题逐渐被淘汰或兼并,行业集中度有望在目前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并且,由于风电场的开发多由大型国有发电集团来完成,其设备的采用量较大,也更愿意选择大型制造商来完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6 09: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金融危机:我国能源产业的“历史机遇”

  福祸相倚,金融危机是“危”也有“机”。站在我国能源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此次金融危机,我们也许会发现存在不少机会,比如由金融危机导致的国际油价大幅下跌,已成为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之机、国家石油储备借势加大之机,也是国内能源企业“走出去”发展壮大之机。

  首先,油价过山车减速,带来了我国能源与金融平稳改革的时机。首都经贸大学教授、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及认为:“这次金融海啸意味着未来整个市场的理性和价值的全面回归,国际社会将构建一个新的体系,在未来很长时间里面,爆炒石油期货、流动性过剩将不会成为困扰经济的严重问题。这为我国能源与金融体系市场化、创新融合提供了有利时机。在这宝贵的时间里,应把整个能源体系的生产、流通环节做一个全面的改进。”

  其次,提高了我国加强石油储备的国际博弈能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认为:“中国应该抓住时机,以真诚的、互赢的合作态度去帮助一些产油国稳定外汇储备,获取对方的石油供给,共同推动世界经济稳定增长。”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秀成教授预计,2009年油价应该在80至100美元之间波动,原因在于美元贬值、投机资金参与,和产油国防止油价过度下跌的努力。当前油价已经跌破50美元,中国石油储备“建仓”的时机来临。

  第三,能源企业的国际并购能力上升。“如果他们想要投资我们的石油和天然气部门,我想象不出我们会有任何的异议”,在中国人对中海油竞购尤尼科公司(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受阻仍记忆犹新的今天,美国能源部副助理部长黑格博格如此表示。目前国内能源企业的财务基础较为坚实,国际并购是有利时机,但情况似乎并不像想象得那样简单。11月11日,国资委主任李荣融通过视频会议,告诫央企当前应“现金为王”,他要求央企必须加快应收账款的回收工作,加强现金流管理,有效巩固资金链,他说,“现在不要盲目并购,留着现金,好好挑选值得投资的公司,今年或许有很多好的企业值得投资,但是明年会更多。”

  第四,提供了下一轮能源战略路径的选择机会。国务院国资委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忠明认为,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迅速增长的新兴市场不仅有日本和德国,也包括墨西哥、阿根廷等拉美国家。40年后日本、德国成为了发达国家,而墨西哥、阿根廷等拉美国家依然处在发展中阶段,原因在于他们选取了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日本、德国在经历上世纪70年代的高油价后采取了很多节能、降耗的政策,日本能源使用效率在过去30年当中整整提高了一倍多。而发展中国家却采取补贴、价格管制等方式刺激需求,目前能源利用效率还不及发达国家70年代的水平,能源问题日益成为发展瓶颈。所以,中国未来能否跻身于发达国家的行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未来的能源政策选择。

  正如美国能源基金会主席杨富强所说,“现在是和国际能源价格接轨的时机。这个窗口如果没有抓住的话,恐怕还需要再过五六年”。这个“时间窗”,正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历史机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0 09:56:37 | 显示全部楼层

能源金融带来新能源商机

  随着世界经济的衰退,能源金融发展中的问题已日益显现出来。国际能源形势的多变性,对全球能源金融安全构成了严峻的挑战。能源金融作为世界各国政府所密切关注及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已被提上议事日程。

  能源和金融密不可分

  世界能源金融事关重大,能源金融不仅是能源和金融发展中的战略问题,还是经济发展中的核心问题,全球所面临的能源经济现实问题亟待通过能源金融一体化来解决。能源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将极大地刺激能源经济,为能源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带来良机。在能源资源重点开发地区,能源工业已成为金融业重点支持的行业之一和行业利润的主要来源。金融支持能源工业发展、能源企业积极参与金融市场、能源市场与金融战略的结合,正是能源金融一体化的具体体现。

  面对起伏跌宕的油价,有人将其称为游荡在全球经济和全球资本市场周围的幽灵,但也有人认为这是机会。

  按照美国石油大亨皮肯斯的设想,在美国德克萨斯州西部至美国与加拿大边境有一段尚未被开发的“风力走廊”,资源丰富程度“让人难以置信”,可以让美国成为“风能版沙特”。一旦这些资源被开发,风能将部分替代发电所需的天然气,目前美国22%的电力来自天然气。

  而且,被风能“置换”出来的天然气资源可以被用于汽车等交通工具,从而减少对汽油的需求量。皮肯斯预计,如果这一方案得到政府及其他投资者的响应,将有助于降低美国三分之一的进口原油量,每年可节省2300亿美元。

  绿色能源产业全球性崛起

  美国瞄准可再生燃料大做文章,英国致力于发展核能与风能,德国在生物中寻找可再生燃料……能源向绿色可再生方向发展成为了世界能源金融市场的大趋势。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在2008年天津达沃斯论坛上发布的《全球增长面临风险》报告统计,2007年全球清洁能源产业的投资总额达到1400亿美元,而2002年这一数字仅为330亿美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最新报告显示:2007年,世界各国对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总额比2006年增加60%,预计2012年将达到4500亿美元,2020年将超过6000亿美元。报告指出,对清洁能源的投资不断增加,充分显示出各国对能源安全的关注。

  金融杠杆撬动能源转型

  能源战略的转型成为当务之急。其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无疑是最引人瞩目的焦点。而能源产业作为资本高度密集型产业,其可持续发展,往往与金融政策的支持及金融资源的配置密切相关。因此,虽然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为我们展现了美好的未来,但新能源产业发展也面临一些现实困难,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初期投入资金量很大。

  那么,金融的杠杆能否撬开新能源一个光明的未来呢?

  据了解,近年来全球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每年达300亿美元以上。美国、日本、欧盟各国等都从可持续发展和能源安全的战略高度,在国家能源战略层面上制订了新能源发展的路线图,并不断加大对新能源研发的投入。在新能源开发上从不落后的日本,从1993年起就开始实施“世界能源网络”计划,近年来日本产业经济省平均每年投入约2.7亿美元用于相关项目的研究。

  同时,联合国有关报告称,全球转向可再生能源的投资资本2005年为800亿美元,2006年增加到1000亿美元。投资者2006年在这个行业上倾注的资本,与2005年同比增长了25%,新能源也因此成为最热门的投资机会。

  “从成本收益的角度看,只要油价大于新能源的单位成本,新能源技术就有利可图。油价越高,投入新能源技术的预期收益就越高,资本和人力资源越可能涌入这一领域。”世界能源金融业界的人士如是说。

  由此可见,由金融而带动的能源转型已经浮出水面。能源和金融,注定成为一对互相依存的统一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9-14 11:32 , Processed in 0.02052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