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杰明?格雷厄姆被誉为价值投资之父,其名著《证券分析》被誉为“投资者的圣经”,而他的另外一本书《聪明的投资人》也被巴菲特高度推崇。格老善于剖析各类证券的内在价值,在其投资操作生涯中,在选股方面尤其偏爱操作那些股价低于有形资产价值(甚至低于现金资产价值)的廉价股票。而随着1948年之后股市逐步走高,格老的选股方法越来越没有用武之地,导致他晚年的投资似乎缺乏光彩,他的公司则在1956年他60岁时停业了。但是以他78岁时仍在撰写《聪明的投资人》的第五版,以这样的职业热情,难道格老就不能与时俱进、适应新的形势和环境,投资于绩优股和成长股,在这些股票上延续他的投资操作吗? 按照一般人的理解,投资于绩优的股票是一种常识,我们当年刚进股市的时候就学会了这种观点。从成长股的投资来讲,在股市中操作几年之后,也能明白成长股比静态的绩优股回报更高。一般的巴菲特迷也从巴老投资于长期的成长股获利N倍的方式中声称学到了很多东西,并且认为巴老如果只学了格老,成就未必很大,但是巴老学了费雪之后,成绩迟早会很大。那么我就有个疑问:以格老的渊深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读完了他的书您应该也会有这样的评价的),他为什么没能发展出成长股的投资方法呢?为什么发展出成长股的选股方法和投资策略,是由比格老小十几岁的费雪率先进行并汇总出相应的成果呢? 疑问和不解之处在于: 1、格老并非不懂成长股的奥秘,相反,他很懂。在《证券分析》第27章,格老引用了史密斯的观点,认为公司存留收益、资产等效复制,公司就能成长、内在价值就能提高。所以格老并非不懂成长股的秘密。 2、格老懂得绩优股价值的评估问题。《证券分析》书中多处举例,说明某某股票价值被低估,其中就有绩优股被低估的案例。这说明对绩优股的评价是格老的看家本领之一。 3、“在格老的那个年代,跌破净资产值的公司很多”。??这种陈述是对的,但是这并不能代表被低估的绩优股就少。因为那么多业绩一般或者业绩较差的股票纷纷跌破净资产值,显然也就会有很多绩优股跌到充分值得投资的价格。关键是格老为什么没有钻研在绩优股中淘金的方法。 4、“格老强调量化分析,从而不怎么重视质的分析结论。”??这种说法不一定成立。量化分析是一种好习惯,质的分析结论也必须建立在量的分析的基础上。费雪在研究股票时,也充分地进行财务分析,对一些公司的业务上的分析,也大量运用了量的分析方法。 5、“象费雪那样研究股票,必须经常进行上市公司的调研;格老可能疏于对上市公司的调研。”??这种说法似乎有点道理,因为按照巴老的回忆,格老跟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之间的接触是比较少的。但是格老年轻时为了摸清楚一家公司的真正的资产家底和盈利状况,到处找资料、搞调查是很勤奋的。格老年轻时的工作态度,似乎并不支持格老不喜欢调研的说法。 6、“格老认为成长股的投资是投机。”??格老书中确实对成长股的高定价表示不满,认为投机性很强,处处予以批评。这是格老无法发展出成长股投资理论之后格老的思想表现。但是我们关心的问题就是它本身:为什么格老不能认同成长股的投资,并且从他自己在华尔街50多年的经历中,总结出成长股的选股原则和投资策略。 格老为什么未能跨出一步,把他的理论延伸到成长股领域呢?其中到底是只能归结于格老自身的或者时代的局限性,还是因为有其他的、专业方面的原因呢?对于以上的不解之处,欢迎各位朋友予以提示和讨论。
[此帖子已被 星海测量师 在 2008-12-20 1:21:30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