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很尊重默克公司的经营理念,但受巴老巨大影响,还是要站在投资人的角度去想象,如果是巴本人,他会如何看这件事.我们能明确预期天士力的生物药这块业务,在十年二十年后是怎么一幅景象吗,能持续吗.目前虽然有七八年的耕耘积累,与辉瑞,默克几十年累计几百亿美圆投入,特别是人家的众多人才相竞争,我们的定位是什么. 确实国外有不少药物的原创是小企业,他们的出路是卖给大公司,因他们无法持续,无法全球销售,没有那么多的钱可斗下去. 公司的钱已扔出去了,也只好认了.我和大家一样迫切希望,公司能早日出海.不过我的想法是,呛几口海水,没有父亲(祖国)照着,对公司整个状态及我们的投资收益或许大有好处. 公司在国内药业里地位不低,对手弱且没睡醒,政府大力支持,福探老师在民间大力抬举,人是很容易被宠坏的,以为自己无所不能,结果是太多的"巨人"倒下了.我认为不少好公司之所以好是因为生于忧患,危机感极强,可乐不倒说不准是因为巴的及时介入才免于安乐死( ,个人猜测),相关话题在论坛"伟大的公司"里来自华为的朋友也有涉及. 从柳化,微软来看,起步时本身的条件都很差,微软起步时巨头林立,产品是最差的一个,只不过别人不重视这块市场,他的性能价格比高,功能刚能满足个人需要,和运气.但创业时强烈的危机感伴随着企业从最小的小弟发展为行业老大. 国外发展植物药,汉方药也有不短的时间,我不了解日本人做汉方药是否一如他们平常的风格-精益求精.假如公司出国后发现国外对手更不堪一击,其实对公司的发展未必是好事. 企业如何平衡追求力所能及的大事业和追求高回报,取决于领袖的商业直觉,这是最难弄的一部分.现在中国有很多创业的知识分子象阎一样,来自于实验室,而中国小孩的早期教育完全没有商业这块,风投对纯知识分子越来越不感冒了. 我个人也长期跟踪,持有天士力,最希望他能拥有强烈的危机意识,这需要某些事件的触动,或许是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