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感(十一) 2008-4-25 被期待多时的大反弹终于来了,气势如虹,压抑了这么长时间的多头力量的确需要一个宣泄口。 不想对反弹的高度妄加推测,只是觉得力度应该是比较强,对于波段操作者来说,可能是年内最佳的盈利机会。想谈的,反而是反弹的触发点及推导出来的逻辑结果。 推导出的结果,已由几个月前的模糊变得异常清晰:这个市场还将大幅贬值! 银行股一季度的业绩比去年底预想的还要好,这正是1月中旬深感市场不妙的理由,当最有确定性的板块的估值重心都在不断下移,说明市场转势已是确定无疑。但为什么市场先生的看法突然间发生了如此巨大的逆转呢?现在终于明白其中大部分的内因了: 反弹触发点,当然是管理层的利好组合了,很显然,3000点是管理层的心理底线,所以大家要什么就给什么了,甚至不惜改变游戏规则,这和年初的冻结多种商品价格思路是一样的。 资产重估是无法全部解释998-6124这波无一遗漏的超级大牛市行情的,因为即便是资产非常垃圾的公司,也涨得一塌糊涂。股改应该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对于这个制度的变革,我也觉得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而2年5倍的涨幅,其中带有相当大的色彩是市场对这项变革的深刻认同并给予了不少的溢价。 股票,作为一项资产配置的内容,首先被考虑的是什么呢?应该是风险回报比,对于大规模进出某一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尤其如此。当考虑到风险因素太高的话,必然要求预期回报率也足够高才愿意进入,而回报率足够高的前提是什么??就是性价比足够高,或者说是股价足够低廉。 而目前,摆在我们面前最大的风险因素是什么?不是什么美国次债、高通胀???,而是政策风险。当比赛规则可以在比赛中途随意改变,当印花税可以作为一项调节砝码随意在天平上加减,当政府一边鼓励外商和民营资本投资而另一边却剥夺投资人的产品定价权,当一方面倡导节约型社会节能减排而另一方面却扭曲能源价格鼓励浪费时,这个政策风险,在清醒的投资人眼中可能已经膨胀到了一个无可复加的地步。这亦很可能是股指自5522开始3个月不到,就连续下跌了近50%的原因。 制度的改良能产生溢价,制度的倒退应该就是折价了吧?上面这些是否属于制度的倒退呢?我们是否在重走一些计划经济和行政调控的老步子呢? 熊市的底部是怎么出来的?是长期价值投资人一笔笔买出来的。风险巨大,潜在回报就要求增加,股票价格就要贬值,估值重心就要下移,起码我自己对此已没有什么怀疑了。 对身边一位非专业的朋友说,这次反弹后,考虑把钱存1-2年的定期都可以,如果能配合加一次息就更理想了。 (以上内容纯属个人杂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读者请独立思考、自主判断)
[此帖子已被 lewie 在 2008-4-25 9:47:28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