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福尔莫斯

由平安巨额融资想到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23 09:55: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平安,不能够说他一定是百年企业,但他的战略思路是非常清晰的.在中国有清晰战略和思路的金融企业非常非常少,几乎都是到那个山头唱那个歌.即使是投资富通失败了,我也未看到他战略和思路有任何改变,但他在吸取教训,只是放缓了其创新的脚步,开始筑固其国内保险主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23 10: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安的老师是花旗、美国银行、汇丰和美国国际集团,每一家的年龄都超过100年.这次百年不遇金融危机,平安的老师们都出了问题,这对平安来说或许是好事,他能从中吸取教训.平安是一家学习型企业.应该去相信他的学习能力,学好了,或许徒弟的路会走得师傅好,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23 10:5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说了那么多平安的好话,这会儿都说一说平安的痨话了.马明哲说的有过河的桥,我们为什么要自已涉险泗河呢?从战略上说,金融危机,让哪些过河的桥都垮了,构造这些桥的材料是否可靠?平安的路到底在何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23 11:01:2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微观上侃侃平安的风险与不足:营销网络、保费管制、历史上高利率保单的利差损、偿付能力相对较低(富通投资失败及国内的大熊市后,集团偿付能力300%,低于人寿)以及银行入股保险构成对平安保险主业一定竞争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23 11: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总之:如果说长期投资平安的是一个勇敢者的游戏的话,那么长期投资中国其他大型金融企业则是平庸者的生活,而长期投资国内其他小型金融企业则是钢丝绳上跳舞的把戏.呵呵,一家之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23 21: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完整地看了《大道平安》这本书,感触良深,平安的优点就不说了,说说不足之处。

第一,完整地分享平安成长过程的是平安职工持股会,马有0。16%,孙有0,18%的股份,这些股份已增值数百倍。也就是说平安很大之后,才上市,投资人已经无法分享平安早期成长。回报率预期不可过高。

第二,平安早期奋斗极其艰辛,数次危机都通过努力化解了。管理层可共患难,但是是否可共富贵不可知?马的野心膨胀在企业小的时候是好事,大了就未必!

第三,马一直是钻政策空子的高手,经常闯政策红线,政治风险不得不考虑。

第四,平安历史账面税收是否有问题?平安很早就和高盛还有摩根合作,还是第一个请国际注册会计师的企业,应该问题不大。

第五,平安的资产管理理念特别是投资理念一直不是很清晰,平安的管理层中人才济济,债券投资如火纯情。却独缺
股市运作高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23 21:26:43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斌对马有个评价,说马精通官僚文化,看得我怕怕的。很多事情可能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要不当初连个保险牌子都拿不到、

我个人是希望平安能有一个稳健的继任者,马功成身退,不过有点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23 22: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原文由 awqyxjs 发表于 2009-5-23 21:18:38 :

今天完整地看了《大道平安》这本书,感触良深,平安的优点就不说了,说说不足之处。

第一,完整地分享平安成长过程的是平安职工持股会,马有0。16%,孙有0,18%的股份,这些股份已增值数百倍。也就是说平安很大之后,才上市,投资人已经无法分享平安早期成长。回报率预期不可过高。

第二,平安早期奋斗极其艰辛,数次危机都通过努力化解了。管理层可共患难,但是是否可共富贵不可知?马的野心膨胀在企业小的时候是好事,大了就未必!

第三,马一直是钻政策空子的高手,经常闯政策红线,政治风险不得不考虑。

第四,平安历史账面税收是否有问题?平安很早就和高盛还有摩根合作,还是第一个请国际注册会计师的企业,应该问题不大。

第五,平安的资产管理理念特别是投资理念一直不是很清晰,平安的管理层中人才济济,债券投资如火纯情。却独缺
股市运作高手


呵呵,很客观.不过,我从别-侧面辩解.1,早期投资收益大,但风险亦大.目前平安已成规模,稳定性和确定性亦高了.正因为这一点,你就没办法以太低的价格买入,港H股比A股稳定得多,这应该是主要原因.但是莸得稳定持续的权益增长仍然可以期待.2,数次化解危机,说明管理层是一帮子有能力的人,同时平安没在同一处地方摔倒,譬如07年保险业虚热,与平安关系不大.说明他善于吸取教训.至于马的野心膨胀的事,在富通上已摔了跟头,当以清酲许多,事实上,在经营上已体现,譬如近期筑固保险主业,银行的扩张以脚踏实地的开分行为主,没发生蛇吞象的危险并购动作.3.平安曾有以行业发展引导政策变革的思路,目前这思路有所变化,从张子欣谈"危机过后的国际金融服务业"的报告中可见一斑.4,对近几年平安税务检查,不会产生原则性问题,估计只会出一些技术性小问题.-家大规模的,以国际化为目标的金融企业不可能去患这些傍门左道得不偿失的错误.5, 这样的公司并不缺股市运作高手,从过去几年平安在股市里获取的收益远高于同业竞争对手可以看出来,只不过是投资模式有区别巴老爷子的伯刻希尔公司.带有很大的收益不确定性,还好其权益类投资占比较小,风险可控.<DIV class=item-label> </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8 22:2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原文由 solino 发表于 2009-5-18 20:15:33 :

保险公司和银行基本都是借助廉价的资金杠杆为本金赚取收益。假如保险公司的获取资金成本为3.5%,而又没有很好的投资渠道和管理的话,恐怕不如银行,银行的资金成本显然更低一些,而放贷的利差是实实在在的。

市场上的共识,即中国处于保险业的成长期,还没到赔付期,成本低,成长空间大。我倒觉得可能有认识上的误区。由于老百姓的保险意识薄弱,需要额外的市场开拓(加大成本),不像成熟市场保险是日常开销,只是选择而已。至于赔付不赔付,资金的成本总是在那里的,关键看拿来的资金能否为股东产生收益。


你的看法很有道理.中国人以前很习惯亍自已存款,为自已和家人的未来提供保障,或许是因为以前收入低的原因.随着收入提高,保险和理财意识自然增强,我不知道其中原因和逻辑关系,但事实却是这样发展的.经济发达地区的保险密度和琛度较落后地区高而广,富裕人土比平民入保的积级性更高.从一些研究统计数据表明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2000-3000美元,几乎都毫无例外的进入理财和消费阶段.只要政府有效调控和监管,行业不出现恶性竞争,市场开拓成本是可控的.中国保险行业进入良性的黄金发展期是可以期待的大概率的事.而作为已具有相当规模的平安,其发展的确定性是较高,又由于其管理,营运,人才等优势,保持和超越行业平均发展速度也不是太难的事.资金能否为股东产生收益的问题,也就是说每笔保单能否有创造长期利润的问题,精算师们的测算无疑是为了有利可图的目的,在保费规模足够大时,其赚钱稳定性则更强.至于股市资产配置的这一块,由亍其不确定性和波动性大,其风险是有的.事实,任何生意和投资不可能没有一点风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8 22:31:37 | 显示全部楼层
而中国监管对保险业投资的各种约束,就是为了风险的可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7-5 00:50 , Processed in 0.02184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