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pxj9902

中集集团的探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23 22: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持有中集很长时间了,到目前为止我仍然认为它是个伟大的企业。然而从追求回报的股东角度来看,最近对它有些小小的想法:

1、最好的商业模式应该是,产量、利润和市场份额同时提高,或者至少在其中某一个或者某两个方面提高的同时不会导致其余的降低。中集似乎并不具备实现上述情形的条件。

2、中集集装箱业务的下游都是些大头头们,很难伺候。一不小心得罪了人家,人家立马反戈相击,比如前年开始马士基在东莞设厂并且挖走了中集不少的人才。车辆业务可能稍稍好些,但在未来物流业整合的背景下,主要的需求方可能也会是一干大头头们。

3、根据波特的理论,因成本优势而建造的护城河是最为脆弱的。

4、从前集装箱从无到有,而现在拖着集装箱的沉重包袱,增长恐难再现辉煌。举个例子,10年实现从1-10,复合增长是25.9%,而10年实现从10到20,复合增长就只有7.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3 23:43:1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中集讨论的真是激烈。我拿中集的时间还很短,才几个月,应该说我开始投资股票的时间很短,才几个月。中集是我投资的第三个股票,前两个都扔掉了。

不太同意楼上所说的,确实现在中集你在指望他有几十倍的增长,已经不可能了,似乎投资的回报率很低。但是请注意中集是白马股,不是黑马股。对于白马股而言,成长的前景本来就是有限。您上面举的那个例子,我要指出一点,从1-10的增长率是很快,但是其中充满的不确定性,有多少公司就死在了从1 - 2的过程中。而从10 - 20虽然增长率低,但是确定性高了很多。

现在回过头来看,当然我们都知道那些公司能够从1 - 10,但是在当时呢?谁能有这个把握呢?

我的观点是,我们找的是白马股,最差也要是半黑半白的(比如天士力)。如果纯粹找黑马的话,我自认为没有这个能力,对我是一种赌博。

我不赌博,我做投资,我追求的是15%到20%的收益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4 10: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说的极是,我绝不主张去买什么黑马股,每年15-20%的回报已能满意了。可问题是,当其他足够我们构建组合的白马股能够更具确定性地带来这样的回报,而中集实现这一目标的确定性稍逊时,要如何选择?

另外,未来某几年的业绩增长并不是我担心的重点,楼上有些舍本逐末。:)重点是公司的商业模式,无法实现产量、利润和市场份额的三赢。

其实我每每想到中集,想到极具远见卓识的老麦等人,都会觉得有一丝遗憾。无论是集装箱还是车辆业务,两个领域都无疑是红海,中集在其中的搏杀颇有些惨烈。

价值投资、长期持有是个动态的东西,需要对投资标的持续的跟踪分析,也需要给自己泼上一两盆冷水。从相对估值的角度来看,中集今年业绩是1元左右,动态PE在30倍左右,而过去这么多年它的估值中枢在15-20左右。(请注意这是在复合增长20%的情况下的估值中枢)如果说牛市把所有公司的价值中枢都提高了,那么我们来看看绝对估值,用老巴的方法,以07年作为基期,未来10年10%的增长,永续3%,贴现9%,中集值39倍。相对于现在的PE还有30%,考虑到未来每年10%的增长,综合来看10年的复合回报是11.85%。

最后,重申一下,中集是伟大的企业,并非没有投资价值。只是,不在我们的最佳之列。

[此帖子已被 君须怜我 在 2007-10-24 10:53:16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4 17:24:4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说得好,徐星论坛带给我们的是一个宽松的讨论范围,在这里我们的思想碰撞产生火花。

中集A的估值远远高于我可承受的范围,所以并不在我的考虑之内。中集B才是我们价值投资者应该看重的。应用格雷厄姆的10项分析法则,中集的价格在13.5以下是绝对低估区,所以现在如果能够在15元以下买入的话,那还是有很大的安全边际的。

关于楼上所说的商业模式,这只是一种理论,从中集第一天进入集装箱市场开始,人们就有这样的担心,可是中集增长了34倍,现在就看他能不能复制到半挂车。

不过从另一个方面来是中集的增长前景确实不大,我的估计也就是再翻个3-4倍左右,年增长率应该是低于15%的。但是我是把它看作利息高于债券,风险低于一般股票的一种投资,作为我组合中的抵御风险的股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4 17:2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说得好,徐星论坛带给我们的是一个宽松的讨论范围,在这里我们的思想碰撞产生火花。

中集A的估值远远高于我可承受的范围,所以并不在我的考虑之内。中集B才是我们价值投资者应该看重的。应用格雷厄姆的10项分析法则,中集的价格在13.5以下是绝对低估区,所以现在如果能够在15元以下买入的话,那还是有很大的安全边际的。

关于楼上所说的商业模式,这只是一种理论,从中集第一天进入集装箱市场开始,人们就有这样的担心,可是中集增长了34倍,现在就看他能不能复制到半挂车。

不过从另一个方面来是中集的增长前景确实不大,我的估计也就是再翻个3-4倍左右,年增长率应该是低于15%的。但是我是把它看作利息高于债券,风险低于一般股票的一种投资,作为我组合中的抵御风险的股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5 15: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原文由 edwardxiong 发表于 2007-10-24 17:28:22 :

楼上说得好,徐星论坛带给我们的是一个宽松的讨论范围,在这里我们的思想碰撞产生火花。

中集A的估值远远高于我可承受的范围,所以并不在我的考虑之内。中集B才是我们价值投资者应该看重的。应用格雷厄姆的10项分析法则,中集的价格在13.5以下是绝对低估区,所以现在如果能够在15元以下买入的话,那还是有很大的安全边际的。

关于楼上所说的商业模式,这只是一种理论,从中集第一天进入集装箱市场开始,人们就有这样的担心,可是中集增长了34倍,现在就看他能不能复制到半挂车。

不过从另一个方面来是中集的增长前景确实不大,我的估计也就是再翻个3-4倍左右,年增长率应该是低于15%的。但是我是把它看作利息高于债券,风险低于一般股票的一种投资,作为我组合中的抵御风险的股票。


呵呵,从进入挂车开始到定义为“为现代化物流提供装备和服务”,麦总的远见卓识不可谓不值得敬佩。只是无论是打基础的集装箱还是第二、第三梯队的产品,似乎都无法摆脱成本领先、规模经济的竞争模式,而公司又不得不在这条路上走下去,毕竟总是需要有企业做这些产品而中集有具备良好的基础向这些产品上衍生。在未来的几年,即便用复制挂车、再造一个中集又如何?始终是10到20的转变。而在挂车达到均衡之后的第三梯队,要实现的就是20到30的转变了,其间的比例会更低。

中集在发展壮大、获得市场地位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优秀的整合能力、对行业周期风险的防范及化解能力,在上市公司中无不属于最优之列。但非常遗憾,他们所处的行业决定了他们只能应用那样的商业模式。这样的遗憾恐怕天士力的阎总或许也曾时有感慨,正如福版主曾经提及的那样。

但值得庆幸的是,中集或许在未来,会给投资者树立一个与“增长率陷阱”相反的典型。当它的实际增长超过大家的预期时,惊喜或会如期而至。

在这里,第三次重申我们在这些年的投资中逐渐形成的观点:在挑选投资标的时,选择产量、利润、市场份额能够同举共进的企业,将有助于提高投资的确定性。A股中这类上市公司的数量,足够构建组合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8 21:54:3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最近买入了中集B,买入的道理很简单:

1、中集B销售收入大幅增加,这个很关键。

2、中集B价格比A股低。

3、持有港币相对人民币贬值。

4、既然中集的业绩增长了这么多年了,而且是真实的增长,分红就可以说明问题。我相信它还会增长。

我是从闽发看到中集的帖子,进而发现了贵论坛,我觉得找到了组织。我内心一直是坚持价值投资的理念,但对价值的判断确实没有把握。来到这里,向大家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31 20:36: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邮基金被套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 18: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原文由 君须怜我 发表于 2007-10-25 15:10:43 :
引用
原文由 edwardxiong 发表于 2007-10-24 17:28:22 :

楼上说得好,徐星论坛带给我们的是一个宽松的讨论范围,在这里我们的思想碰撞产生火花。

中集A的估值远远高于我可承受的范围,所以并不在我的考虑之内。中集B才是我们价值投资者应该看重的。应用格雷厄姆的10项分析法则,中集的价格在13.5以下是绝对低估区,所以现在如果能够在15元以下买入的话,那还是有很大的安全边际的。

关于楼上所说的商业模式,这只是一种理论,从中集第一天进入集装箱市场开始,人们就有这样的担心,可是中集增长了34倍,现在就看他能不能复制到半挂车。

不过从另一个方面来是中集的增长前景确实不大,我的估计也就是再翻个3-4倍左右,年增长率应该是低于15%的。但是我是把它看作利息高于债券,风险低于一般股票的一种投资,作为我组合中的抵御风险的股票。


呵呵,从进入挂车开始到定义为“为现代化物流提供装备和服务”,麦总的远见卓识不可谓不值得敬佩。只是无论是打基础的集装箱还是第二、第三梯队的产品,似乎都无法摆脱成本领先、规模经济的竞争模式,而公司又不得不在这条路上走下去,毕竟总是需要有企业做这些产品而中集有具备良好的基础向这些产品上衍生。在未来的几年,即便用复制挂车、再造一个中集又如何?始终是10到20的转变。而在挂车达到均衡之后的第三梯队,要实现的就是20到30的转变了,其间的比例会更低。

中集在发展壮大、获得市场地位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优秀的整合能力、对行业周期风险的防范及化解能力,在上市公司中无不属于最优之列。但非常遗憾,他们所处的行业决定了他们只能应用那样的商业模式。这样的遗憾恐怕天士力的阎总或许也曾时有感慨,正如福版主曾经提及的那样。

但值得庆幸的是,中集或许在未来,会给投资者树立一个与“增长率陷阱”相反的典型。当它的实际增长超过大家的预期时,惊喜或会如期而至。

在这里,第三次重申我们在这些年的投资中逐渐形成的观点:在挑选投资标的时,选择产量、利润、市场份额能够同举共进的企业,将有助于提高投资的确定性。A股中这类上市公司的数量,足够构建组合了。


刚刚去了次闽发sosme的讨论贴,看到这张帖子被人转贴了。第一次看到我的浅见被人重视,但是仔细找了一圈,好像没有我的署名。

本来想注册说两句的,但是闽发竟然要手机号码,我人在国外,没有中国的手机,郁闷一下。所以以后还是多来这里讨论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5 13:53:1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10到20,从20到30,恐怕不止吧?

.......

中集从2002年启动的车辆业务,从无到有,到2006年,车辆这一块的规模就相当于2001年整个集团的总产值,相当于再造了一个中集(原文见2006年报)。

当中集于1999年做到集装箱市场占有率50%以上时,恐怕不少人就会认为都到天花板了,不可能再有奇迹了,却没意料到会再来一个“车辆”吧。

中集的车辆业务2006年产量是8.8万台,今年至少12万辆,在未来,光国内、东南亚、欧美,估计至少还有2-3倍的增长空间

另外罐式装备,今年销售量就已将达到60-70亿(合并安瑞科和博格),这一块的毛利率要比集装箱和车辆高不少,预计2012年销售量是120亿,成长速度绝不会低于车辆。

中集还在进入铁路物流行业,大连铁路机车的项目年底会投产,中国的铁路物流领域的市场容量现在还不知道会有多大...

还有青岛环卫装备,垃圾车、混凝土泵车、泡沫消防车。。。。;

随着中国空运的快速发展,机场设备的年增长率也不可小视;

中集庞大的现金流甚至可以进入金融业、房地产业,以其经营实业的那种务实和前瞻的风格,也将是无往不利的

年初传闻的想进入工程机械领域,造船业,恐怕也不是什么空穴来风。

我觉得楼上对中集的竞争优势的判断为:成本领先、规模经济,恐怕这只是其表像。

.............

(郑重说明:本人作为中集的投资者,可能会不够理性客观地看待这家企业,因为偏爱产生偏见,怕一人之见误导大家,也希望各位从不同方面泼些冷水!)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7-3 16:57 , Processed in 0.02243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