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highlander

股神巴菲特18亿入股比亚迪股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 18:33:52 | 显示全部楼层

索尼再次遭遇电池召回事件

2008年11月01日07:26 索尼公司(Sony Corp.,又名:新力公司)表示,五家电脑制造商正在召回该公司生产的100,000块锂离子电池。对于遭受全球经济滑坡打击的索尼公司来说,这一负面消息又将对其构成冲击。 索尼公司周五公布,正在配合电脑厂商的召回工作。这批被召回的电池是在日本生产的2.15Ah锂离子电池,由惠普公司(Hewlett-PackardCo.)、戴尔公司(Dell Inc.)、东芝公司(ToshibaCorp.)、联想集团有限公司(Lenovo GroupLtd.,简称:联想集团)和宏?股份有限公司(Acer Inc.)在全球销售。 ==========================================================================================
<meta name="ProgId" content="Word.Document"><style></style><meta name="ProgId" content="Word.Document"><style></style>

索尼加大投资提升锂离子电池产量

<a href="javascript:ChangeFont(14)">

2008080510:51

尼公司(Sony Corp.)表示,将投入400亿日圆(约合3.71亿美元)提高消费类电子产品电池的国内产量,它也因此成为了积极投身蓬勃发展的锂离子电池业务的又一家日本公司。 索尼称,这项投资是公司为实现在两年内将电池月产量提高近一倍这一目标所作努力的一部分。可充电电池一般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和数码照相机等设备。索尼的产品包括PlayStation游戏机和随身听。 索尼表示,除此之外,还计划扩大在新加坡和中国的锂离子电池业务。这两项举措应该会在2010财年前把公司的电池月产量从目前4,100万块提高至7,400万。在 这些举措的推动下,索尼应该可以和竞争对手松下电器产业公司(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齐头并进,后者是松下品牌消费类电子产品的生产商。松下电器最近推出一项重大举措来改变其锂离子电池制造业务相对薄弱的局面。该公司决定斥资 1,000亿日圆在日本西部兴建一家电池生产厂,它的电池月产量也将因此提高两倍,至7,500万块左右。

三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Sanyo Electric Co. Ltd.)今年7月初证实,计划投入1,250亿日圆在未来三个财年中发展充电电池业务,其电池月产量也因此将从7,000万块提高至大约9,000万块。 Samsung SDI Co.等海外竞争对手对全球电池需求不断增长带来的商机垂涎三尺,日本的电子产品生产商也行动起来确保它们不会错过这场盛宴。据东京研究咨询机构矢野经济研究所(Yano Research Institute)的数据,2009年底前,全球对便携式电子设备用锂离子电池的需求很可能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之后,这一需求的年增长率将回落至5% 多一点。 7月下旬,索尼公布了的第一财季(截至630)收益,净利润下降近50%,因发达市场的消费支出疲软导致该公司高端手机和照相机的销售出现下滑。该公司还把本财年(截至2009331)的净利润预期调低了17% [此帖子已被 highlander 在 2008-11-3 6:53:25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2 15:36: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阳光兄,请说明资料出处。我注意动力电池,燃料电池, 超级电容等的进展已经有好几年。其间,确有一些公司宣称其超级电容性能超越电池,但从未看到过那样的产品面世。从化学物理的原理上考虑,能量密度与锂电池相当的超级电容的工业化制造是极其困难的。 [此帖子已被 highlander 在 2009-10-12 15:38:14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4 16: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artInfo">

北京再提成品油价格 汽车消费恐受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08日 08:23 21世纪经济报道</div> <div class="moduleParagraph">   10月7日,当北京市场成品油价格上调之时,很多市民并不知道这只是北京市的一次单独行动。此次成品油价格上调和之前北京市政府推出的交通“限行”措施意味着北京市的汽车消费和使用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

  根据北京市发改委的公告,北京地区汽油零售价格每吨上涨200元,涨幅超过2%,柴油零售价格每吨上调290元,涨幅约4%。

  石油企业对此次提价的解释是,为了缓解成品油标准从满足国Ⅲ排放到满足国Ⅳ所带来的成本压力。据记者了解,在7月1日,北京市供应满足国Ⅳ排放标准的燃油之时,石油企业已经向中央政府有关部门提出提价申请并获得批准。但考虑到奥运会的召开,北京市政府决定在奥运结束后上调价格。

  尽管提价是石油企业的要求,但也符合北京市通过控制汽车使用缓解交通、环境压力的政策取向。

  此前,北京市一直不愿意采取类似上海那样拍卖私车牌照的做法来控制机动车数量,但机动车的迅猛增长让北京的交通和环境不堪重负。而奥运期间的单双号“限行”措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这坚定了北京市政府通过限制汽车使用来缓解交通和环境压力的决心。

  北京市石油流通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王顺增说,北京市场每年的成品油消费大约570万吨,年增长大约8%。奥运期间的“限行”措施降低了26%的燃油消耗,预计新近推出的20%的“限行”措施每年将节省燃油5%左右。这符合中央政府提出的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根据北京波尔卡汽车信息咨询公司提供的数据,2007年,中国乘用车市场上牌量为466万辆,北京作为第五大汽车销售市场的上牌量大约为33万辆,约占全国总上牌量的7.2%。2008年上半年,进一步滑落至第六位。随着北京汽车消费和使用环境的变化,北京市场的增长可能进一步降低。

  但亚运村汽车市场总经理苏晖认为,无论是“限行”还是成品油提价,都是消费者可以承受的措施,对于北京汽车短期销售有一定抑制,但影响不会持久。如果政府实行机动车总量控制,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本报记者 史宝华 北京报道

</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31 13:25: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文

新浪汽车讯 据外电报道,中国汽车制造商比亚迪汽车表示,比亚迪正就出售电动车电池同欧美汽车制造商展开谈判。

比亚迪总裁王传福在采访中表示比亚迪正在与一家美国和两家欧洲汽车制造商就出售锂离子电池展开谈判,但是王传福和比亚迪其他管理人员拒绝透露有关制造商的详情。

王传福表示可能向欧美汽车制造商出售的电池已经在比亚迪的F3(参数配置 图库)双模电动车上使用。F3双模电动车于去年12月在中国正式面向团体客户销售,尽管销售受限,但是该车在细分市场中属于先驱者,比丰田汽车公司计划在今年晚些时候发布的同类车型的上市时间提前了一年。

比亚迪的电池技术和美国知名电池供应商A123系统公司(A123 Systems)技术在设计上类似,如果比亚迪同欧美汽车制造商达成协议,比亚迪将成为A123系统公司的竞争对手。A123系统公司管理人士对此拒绝置评。

王传福表示,相对于外国竞争对手,比亚迪的优势在于较低的电池生产成本。去年,巴菲特旗下的中美能源控股公司之所以以2.3亿美元入股比亚迪,主要就是因为看好比亚迪的低成本电池生产技术。

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形势和环保形势,世界各汽车制造商展开对电动车和混合动力车商业化的竞赛。而锂离子材料是车用动力电池发展的主流方向,但由于其相对较高的价格、循环使用寿命时间不长以及不稳定易爆炸等问题,在应用领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王传福表示,比亚迪的锂电池采用的是化学特性稳定的磷酸铁技术,安全性能得到了保证,另外成本也得到很好的控制。

目前,比亚迪在全球电动车市场已经具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比亚迪在2008年12月底特律车展上展出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使汽车界震惊。如果此次比亚迪和欧美汽车制造商能够成功达成协议,将进一步提升比亚迪在电动车市场的声望。(路宁宁)

</DIV> [此帖子已被 highlander 在 2009-3-31 13:26:52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12:01:29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divCon bg008">

电动汽车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div>时间: 2008-11-07 11:30:35 | 文章来源: 中国机械网 </div> “现在是汽车业发展电动汽车的最好时机。”美国麦肯锡公司大中华地区咨询研究机构的一份研究报告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这份报告表明,面临能源成本居高不下、消费者和政府更加重视环境保护的情况,世界汽车制造商正加大对可替代能源性混合动力汽车技术的开发投资。该技术能极大削减燃料消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许多人把目光投向了日本和美国的汽车制造商,关心他们开发混合动力和电池电动车的进展情况。丰田Prius一跃成为世界上销量最好的混合动力车。美国的新兴汽车制造商Tesla motors,推出了该公司首部电池电力车,名为TeslaRoadster。截至2010年底,通用汽车公司计划推出备受赞誉的Volt混合动力汽车,而克莱斯勒公司最近已经宣布同样的计划正在进行中。   正当媒体将闪光灯聚向成熟市场时,中国正在扎扎实实地夯实基础。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市场,到2030年,预计将赶超美国,位列第一。如果中国的汽车业以当前12%的年均增长率发展,那么未来25年里,中国将新增2.7亿辆汽车。到2030年,中国的乘用车总量可达2.87亿辆,大约是那时世界汽车总数的30%。业界认为,这样庞大的汽车数量将对能源和环境产生巨大压力,中国需要采用更新的节油环保技术。   有关研究人员对几种可替代能源动力汽车技术展开了全球范围的研究,从诸多方面与传统的内燃机(ICE)进行了对比,包括汽车购买养护的整体成本、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空间,以及对进口燃料的节省程度。中国汽车制造商可以生产的诸多可替代能源汽车中(电动汽车,包括充电式混合电动汽车和电池电动汽车;全混合动力汽车;压缩天然气机车和改良型汽柴油内燃机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由于可以全面解决一些重大问题,如成本、能源消耗,环境影响等脱颖而出。   他们认为,除了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中国通过支持电动汽车的开发和生产可以在这个新兴而且迅猛发展的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一些中国企业正致力于将电动汽车引入市场,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天津清源电动车辆有限公司正在建造一个年产2万辆的电动汽车工厂,其中一半产品计划用于出口。深圳比亚迪(BYD)公司是世界领先的充电电池生产商,该公司宣布将于2008年年底推出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并计划于2009年推出一款电池电动车。   中国的汽车配件供应商也将从电动汽车生产的繁荣中大大受益。对电动汽车重要部件的需求在节节攀升,如电池、电动引擎、发电机以及像空调系统这样的非动力部件。据估算,假设电动汽车的渗透率为20%―30%,且每块电池的平均成本为3万―5万元人民币,那么中国电动汽车电池市场到2030年可达到1500亿―4000亿人民币的规模。一些中国公司在电动车电池的全球供应链中已经成为了积极的参与者。雷天能源集团是一家深圳的锂电池生产商,为美国、日本、意大利和芬兰的电动公交车提供电池。 电动汽车还将为软件开发商带来机遇。电力机车需要安装提示司机有关汽车重要数据状态的电子界面,包括燃料电池的使用情况、GPS导航系统的每秒更新等等。由风险投资支持的新兴公司Project BetterPlace正在开发一种名为AutOS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以告知司机最近的电池充电站的位置以及其他信息。虽然燃料电池和其他相关技术在大幅降低CO2排放量方面前景广阔,但是其商业应用仍需时日。当然,投资电动汽车并不意味着中国的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停止了对其他新能源技术的研究。事实上,电动汽车正在作为近期的解决方案,而其他技术,如燃料电池等,则作为一种长期的解决方案。因为一旦上述技术具有商业可行性时,将会带来可观的回报。   在减少燃料消耗方面,电动汽车具有胜过其他技术的明显优势。其他技术承诺每辆车的汽油消耗量可以降低41%―56%,而电动汽车可以100%地降低耗油量。鉴于所面临的挑战,政府将在电动汽车从构想转变为现实的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中国一直在积极地推动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体现在为研究所和行业企业提供研发经费、在几个试点城市推广电动汽车和充电设备。科技部正在积极地鼓励可替代引擎技术的开发。科技部已经规定中国到2012年之前有10%的汽车必须使用可替代燃料。为了支持这一宏伟目标,启动了旨在资助电动汽车技术研发的“863计划”。科技部最近还宣布了一项计划,将在2010年之前在中国的10个城市部署一万辆混合动力、电力和燃料电池机车。   报告得出结论,尽管中国已经建立了迅速发展的大规模汽车组装行业,但在动力技术开发方面仍落后于其他国家。美国和日本公司支配着由汽油驱动的传统汽车行业,而欧洲公司则重在发展柴油汽车行业。像丰田和本田这样的日本公司在混合动力汽车市场上一马当先。但在电动汽车领域,还没有一个行业领军者出现。中国有可能在这个新兴的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发展电动汽车产业对中国汽车产业而言,有利于其健康快速地发展,摆脱其对成熟动力技术的依赖,为汽车组装企业、配件生产商和基础设施提供商创造数十亿美元的新产业,并且通过成熟市场无法比拟的成本优势来搭建中国的全球竞争平台。所有现象都表明,中国可以在将电动汽车从一种昂贵的特有技术转变为应用广泛、可被大众接受的技术过程中成为领先者。当然,这也取决于政策如何奏效,行业的动态如何发展,但无论如何,中国正面临着重塑全球汽车行业的独特机遇,承载着消费者的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8 07:48:43 | 显示全部楼层
<meta name="ProgId" content="Word.Document"><style></style>

比亚迪F3首次跃居10月国产轿车销量榜首

2008年11月0710:24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最新统计,今年10份国产轿车销量呈较快增长,销售4096万辆,同比增长1233%。其中自主品牌轿车比亚迪F3自上市以来首次名列月度销量榜首。

统计显示,10月份F3销量为15343辆,名列当月轿车销量第一。第二名是捷达,销量为14945辆,第三名是卡罗拉,销量为14706辆。凯美瑞凯越雅阁夏利桑塔纳骏捷伊兰特位居第四至第十名。

  上述十个品牌的轿车共销售1274万辆,占当月轿车销售总量的3110%。10月份,自主品牌轿车共销售1129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757%,占有率较上月有所提升。外资品牌共销售2967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7243%。

=====================================================================

来源:新浪汽车  2008-11-10

比亚迪F3销售冠军的背后?

  令很多人感到意外,比亚迪F315343辆的当月销量一举超过捷达、雅阁、凯越、卡罗拉这些强势品牌,成为10月份的销售冠军,并且比亚迪整 体也以24416辆的销售业绩位列国内乘用车厂家销量排行第七名,在自主品牌中,仅次于奇瑞,成为国内自主品牌中最有潜力的一个汽车厂家。

  经济危机或将成就比亚迪

  在中国汽车已经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比亚迪F3能成为10月份的销售冠军,实属不易,但是比亚迪的产品大

多集中在国内二、三线城市销售,这样一来,在首先波及到大城市的经济危机中,对国内中小城市影响不是很大,购买力自然不会减少。

   因为国内的中小城市居民在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物质和财富积累后,正经历着一个汽车初次消费的高潮,这种原始财富积累不容易受到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因此得以保证汽车消费不会推迟或者取消。

   定位于国内二、三市场的比亚迪,或许将在此次经济危机中快速成长起来,因为经济危机将对城市居民影响深远,并且会切实影响到一线城市消费者的各种大额开支,如此一来,如汽车这种大宗消费品,必将首先被推迟或者取消。而定位于二、三线城市的比亚迪反而能利用其消费者的初次购车而快速成长起来。

  F3实力堪当家轿领头羊       比亚迪已经成为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发展的企业奇迹,依靠模仿起家的比亚迪F3在中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主要是比亚迪F3在上市之初就开始对F3做精准定 位,主要面向于二、三线城市私人消费者和中小企业主的公商务用车,这样有效避开了和成熟品牌的直接竞争,在中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机会。

  在比亚迪F3成功立足之后,在07年继续推出比亚迪F3白金版,搭载三菱更为经济的1.5升发动机,从而大幅降低整车成本,在车型售价上也进入了57万元的售价区间,这使得比亚迪再次成为中国经济型家用轿车的实力派车型。

  比亚迪F3自从054月上市,经过连续3年多的销售,目前市场保有量已经超过20万辆,在国内二、三线城市和中小企业主中人群中获得良好的使用口碑,而比亚迪主打的经济实用和高配的策略也很好的迎合了潜在消费人群的认可。

  再接再厉 F0接力F3

   比亚迪F0 9月底上市,9月份销量超过8000辆,10月份销量为7059辆,上市前两个月销量达到8000辆的销售级别,已经达到微型车这个级别销 售领头羊的地位。而纵观国内微型车市场,去年销量冠亚军车型为夏利和QQ,均已是老旧车型,对于追求时尚潮流的微型车消费人群来说,已经不太适合,而国内 微型车连续几年来也一直没有新产品加入,此次比亚迪F0的加入,可以说正好迎合了微型车消费者人群追求时尚的心理需求。

  中国和华尔街的 经济学家预言,中国目前遭受到美国经济危机的波及还不是十分严重,中国真正受到的波及的时间应该是2009年初,经济危机虽然是一场灾难。但是对于有志于 发展的企业来说,也是一场千载难逢的机会,上个世纪30年代北美第一次经济危机,就成就了通用这样的世界汽车巨头,不知此次经济危机能否让王传福实现他 2015年中国称霸的愿望。

[此帖子已被 highlander 在 2008-11-10 14:11:03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1 17:3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吉利:

**************************************************************************************************** 问:这些产品背后,吉利的整体战略规划是怎样的?    答:我不赞成看到国外什么产品好,就拿过来模仿,这种没有规划的前进,最后会越走越乱。我一直认为,平台战略至关重要。丰田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平台的成功。相比之下,通用的失败就是在于其平台都是买来的,改变起来很麻烦,因此虽然都在通用这个大旗下,却没有统一的战略。   目前,吉利规划出5个技术平台,只要前后悬架和发动机舱都一样,那么我们就把这叫做同一技术平台。平台规划好了,我们才能共用零部件、共用动力总成,我们才能够多快好省地做产品。 ******************************************************************************************************* <meta name="ProgId" content="Word.Document"><style></style>

2008061801:31  

老总访谈:专访吉利集团副总裁赵福全

  研发不能靠忽悠   ??专访吉利集团副总裁赵福全   过去的一年半多时间对于空降吉利的赵福全来说,过得并不轻松。 在离开华晨汽车后,他于20069月加盟吉利。表面看起来,他在华晨和吉利都是负责全盘的产品研发,但二者很大的不同是,华晨底子好,之前有和意大利设 计公司合作开发的整车为基础;而在赵福全来之前,吉利一直未能摆脱模仿开发的批评。

一位资深的业内人士曾对我说,在中国这个产业环境中,不能指望某个人来拯救一家企业,或者给一家企业带来巨大的变化。今年4月的北京国际车展上,吉利拿 出23款新车,并且毫无重复,作为产品研发副总裁的赵福全并未抢功。他说:我的作用是制定一个大的框架和方向,具体的事情,首先是要集团高层领导支持, 其次则要有很好的团队来完成。中国不缺浮躁的人,但是缺少能够带领团队踏踏实实做事情的人。  赵福全努力赋予吉利一些新的面貌,并且通过产品展示出去。即使是一些旧车,他也赋予了新的技术成分,比如远景是CNG(压缩天然气)动力,自由舰是4AT(四速自动)变速箱。   事实上,赵福全来到吉利的时期,正好是吉利从低价产品向技术领先转型的过程。这或许是他的幸运,让他有个很好的平台和机会来实现自己的想法。   吉利的23款展车中70%80%在未来的两三年内都会面世。赵福全说:我们的步幅是,从今年4月起,每个季度都推出一款新车。按照计划,今年上市的将是金刚两厢和小车熊猫,跑车中国龙也会在年内投产。    和吉利过去两年的沉寂比起来,这个计划看上去有些庞大得不切实际。在今年1月的吉利经销商大会上,赵福全曾经和经销商讲过这些产品开发计划。经销商当 时的反应是我在给他们画饼充饥。他们会觉得兴奋,但30%的人还是感觉有忽悠的成分。赵福全说,但此后吉利展出的东西和我当初讲的一模一样。   而另一个让吉利经销商感到兴奋的,可能是来自产品方面的反应。无论是业内还是业外人士,都感觉如果吉利展台的车标拿走,可能没人能猜到这是曾经以低价车切入市场的吉利。中国汽车产业若干年前曾经认真地讨论过,进入汽车制造领域是不是要高起点。这个问题被当年吉利的低价加模仿战术搞得很是无奈,现在看来, 高起点依然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吉利向技术转型,已经证明了这个判断是正确的:汽车需要高起点来保证质量和品牌。在走过一段摸索前进的曲折道路后,吉利已经找到正确方向。   转型后的吉利可能需要加快发展步伐来巩固转型带来的成果。吉利去年未能完成既定的销售目标,今年的目标是30万辆。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说:一季度我们卖了6万多辆。全年的目标是去年12月份定下来的,争取30万辆,确保24万辆。现在看来,实现30万辆产销的希望是 很大的。要完成这个目标,吉利需要更多适应市场的车型,在4月的车展后,对这个问题的质疑有了很好的回答。   转型是个困难的事情,特 别是在全球的汽车市场包括那些领先企业都有些失去方向感的时期。眼下的重点是新兴市场、低成本市场以及小型车,但谁都知道,欧美等发达市场尽管增长缓慢甚至下降,但每个成功的企业还得把未来的宝压在那里。即使吉利,它的长期计划中,也是划出2/3的产品出口。   赵福全说:在过去的10 年,尤其是最近的五年,自主品牌的研发能力,我认为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这既体现在产品上,也体现在研发人员的能力和素质上,同时也体现在研发能力的应用软件的建设上。比如说几年前,国内的很多自主品牌企业对研发的流程是模糊的,研发的积累都非常有限,手段很不丰富。现在,国内的所有自主品牌企业都有了很大 的飞跃。  他也承认,国内自主品牌企业的加速度发展非常快,但是从绝对值角度来说,差距比较大,从规模上没有人家强大,从硬软件能力 上,还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积累,这不仅仅是能力的问题,还有资金大投入的问题。赵福全可以带领吉利规划出5大产品平台、40多款产品以及10多款发动机,如果没有吉利的资金支撑,这些计划也很难实现。幸好,董事长李书福和我在产品开发上一样疯狂。赵福全说。   问:今年国际厂商其实并没拿很多好东西过来,如果我们的自主品牌一直拿不出很令人惊讶的东西,也会影响这个市场的发展。令人兴奋的是,吉利和两年前比起来,变化很大。   答:我还是一种观点,不做瞎吹是没意思的。人要先干出东西来,才能出去说。我们展出的车,所有的产品都有量产计划,而且每个数据的参数都是经得起推敲的。量产的时候在底盘、结构等方面是不可能变化的了,只能在前脸或者细节造型上改变一下。   问:这些产品背后,吉利的整体战略规划是怎样的?    答:我不赞成看到国外什么产品好,就拿过来模仿,这种没有规划的前进,最后会越走越乱。我一直认为,平台战略至关重要。丰田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平台的成功。相比之下,通用的失败就是在于其平台都是买来的,改变起来很麻烦,因此虽然都在通用这个大旗下,却没有统一的战略。   目前,吉利规划出5个技术平台,只要前后悬架和发动机舱都一样,那么我们就把这叫做同一技术平台。平台规划好了,我们才能共用零部件、共用动力总成,我们才能够多快好省地做产品。   问:这些产品,未来将如何分配到不同的生产基地?   答:吉利现在有6个现成基地,还有3个基地正在造。实际上我们的产品压力是很大的,我们得拿出足够的产品来喂饱这些基地。   现在的规划中,哪个产品进哪个基地都很清楚,不仅是产品进基地,而且是平台进基地。因为只有平台进基地,你才能围绕平台建设供应商体系,建发动机和动力总成工厂,以及物流和销售体系。   按照计划,吉利到2015年每年推出什么车型都很清楚。未来的困难依然很多,就是一步一步按照规划做。只要董事长支持,我们就能坚持下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1 17:35:53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auto.cyol.com/content/2008-10/29/content_2410793.htm

吉利战略转型初见成效 净利同期增长2倍

2008-10-29

 受原材料上涨以及成品油价格攀升等因素的影响,2008 年以来,国内汽车市场遭遇了“寒流”,整个车市持续低迷。对于自主品牌来说,竞争更为残酷。吉利汽车在销售上却保持稳定态势,2008 年1至8 月一直位居行业销量第九位,旗下的自由舰、吉利金刚则占据自主品牌汽车单品牌销售前十。

  据吉利销售公司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吉利实现整车销售121,690台,同比增长11.8%,其中金刚、远景车型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5.83%、220.99%,超额完成年中目标,为完成全年生产经营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上半年吉利净利达2.61亿港元,较2007年同期增长2.17倍。

  众所周知,价格策略一直是吉利得心应手的竞争手段,但2008 年,面对全球性的原材料上涨,价格已经不再是自主品牌的法宝,吉利汽车在销售上能够保持势头,倚仗的是不断突破的先进技术。

  吉利汽车2007年在自主品牌中率先提出战略转型后,将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从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转变为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核心竞争力从成本优势重新定位为技术优势。吉利战略转型实施一年来,企业竞争力和品牌认知度达到了新的高点,并且凭借战略转型的成功实施,顺利在2008年实现销量和品牌价值的双增长。

  据悉,吉利在战略转型在产品结构调整就已初见成效。吉利曾经的主打产品“老三样”豪情、美日和优利欧逐渐退出市场,“新三样”自由舰、金刚、远景迅速开拓市场,吉利的产品档次已从最低端的经济型轿车,向功能齐全、经济耐用的中端轿车进发。从吉利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吉利去年上半年“新三样”所占比例为71.2%,而今年同期骤升至93%,“新三样”对“老三样”的成功转换,不仅提升了吉利的利润、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也让吉利摆脱了低端企业的形象。

  此外,吉利将战略转型、技术营销作为拉动销量增长的引擎。吉利自去年实施战略转型以来,围绕“技术领先、品质领先、客户满意、全面领先”,在技术、产品、管理上发生了许多明显转变,整体保持了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特别在技术上凭借BMBS爆胎监测与安全控制技术问鼎底特律车展技术大奖,赢得了强势品牌效应。在产品质量管理上,进行了“奥林匹克”等质量改善活动,使顾客满意率较去年有了很大进步,吉利产品形象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同时,面对地震灾难,吉利勇挑社会责任,以资金、教育报国,这些给吉利这个民族品牌加分不少。

  不断取得的成绩让吉利规划了更为广阔的未来。为实施国际化战略,集团已制定了十年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10年将拥有以左、右舵兼顾,满足各国法规和消费习惯的较宽系列的5个技术平台15个产品平台,9个产品系列,40款产品,及满足国内、外法规要求的汽、柴油发动机、手自动变速器;紧紧围绕安全、节能、环保开展领先技术的研发,目前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到2015年,吉利将形成年产200万辆汽车的产销能力,在海外建成十五个生产基地,实现三分之二外销的目标。而在产品上,预计至2015年,吉利汽车将拥有电动及混合动力与清洁燃料为主体的15个系列42款整车,包括SUV、MPV等。

  目前,吉利集团也已经开始全面进入战略转型,以客户为中心,从单纯的成本领先向成本、技术、人才、质量、服务全面领先战略转型,以“营销链、研发链、供应链”等核心价值链,在提升品牌竞争力、业务流程再造、经营管理创新、人力资源体系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全面实施信息化等方面展开卓有成效的工作。

吉利销售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吉利上半年在品牌提升、产品结构调整、销售服务流程、新营销业务开展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下半年随着吉利金鹰、金刚二代、双燃料动力车、装配有BMBS系统车型的深入推广,以及雄鹰品牌吉利熊猫的面市,吉利有望持续目前良好的销售势头,完成全年目标。

[此帖子已被 highlander 在 2008-11-1 9:48:08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 16: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合资厂向低价车扩展对自主品牌是很大的压力。 吉利研究: 1。感觉李书福是个刘备型人才。以使命感和悲情意识吸引,感召各路人马。看样子吉利已走向正规化。 2。吉利的“5个技术平台15个产品平台,9个产品系列,40款产品”---规模很大啊, 各位高手如何看待其可行性? 吉利与BYD: 1。感觉在传统汽车技术领域,吉利有优势。 2。感觉在产品定位,消费者心理把握上,BYD优势明显。 3。吉利与BYD,到底谁更有成本优势? 欢迎各位指正。 [此帖子已被 highlander 在 2008-11-2 18:36:21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16 10: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锂电池重大突破:

A new technique could pave the way for improving the workhorse lithium ion battery used in automobiles, cell phones and other devices so that it can recharge in seconds

By Adam Hadhazy

March 11, 2009

A new twist on the familiar lithium ion battery has yielded a type of power-storing material that charges and discharges at lightning speed. The finding could offer a boost for plug-in hybrid and electric vehicles and possibly allow cell phone batteries to regain a full charge in seconds rather than hours.

Scientists at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 report in Nature today that they devised a way for lithium ions in a battery to zip in and out about 100 times faster than previously demonstrated. "We took a basically great material called lithium iron phosphate [LiFePO4] and we tried to improve it further," says study author Byoungwoo Kang, a graduate student in M.I.T.'s Department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echargeable lithium ion batteries are small and light, yet can store copious amounts of energy, making them ideal for use in everyday electronic devices such as iPods and laptops. This valuable property, called energy density, can be scaled up for hybrid cars as well as for the all-electric Roadster built by Tesla Motors that relies on lithium ion batteries (6,831 individual cells) and the similarly powered Chevy Volt plug-in electric, about to hit the market.

One downside: lithium ion batteries do not dispense their charge?carried by lithium ions and electrons, hence the power source's name?very quickly compared with some other types of storage batteries. Like a huge auditorium that only has a few doors, getting a large volume of patrons (lithium ions) in and out is a drawn-out affair. This phenomenon explains why some electric vehicles (the rip-roaring $109,000 Tesla Roadster with its massive battery pack excluded) can reach high speeds, but they suffer from poor acceleration compared with the propulsive force unleashed by the rapid succession of mini explosions in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The slow exchange of ions also means lithium ion batteries recharge slowly?just think of how long you have to charge your tiny cell phone.

In an attempt to pick up the pace, the M.I.T. researchers coated the lithium iron phosphate material with an ion conductor, which in this case was a layer of glasslike lithium phosphate. Sure enough, the charge-carrying ions traveled much faster from their storage medium; a prototype battery the scientists built completely charged in about 10 to 20 seconds.

The results have impressed some battery experts. "I think this work is a really exciting breakthrough with clear commercial applications," says Yi Cui, an assistant professor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t Stanford University.

Two companies have already licensed the technology, according to Kang. Researchers are not sure how much these batteries will cost when they hit the market, but Kang says they should be reasonably priced, given that it should be relatively cheap to produce them.

The study notes that residences cannot draw enough energy from the electrical grid to quickly charge a hybrid car's battery containing the new material, though smaller batteries for gadgets and perhaps power tools should not have that catch. But future roadside plug-in stations (service stations selling electricity instead of gasoline) with greater power pull could do the trick for vehicles, Kang says.

</DIV> [此帖子已被 highlander 在 2009-3-16 10:24:46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7-5 20:58 , Processed in 0.024128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