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petter9988

抛砖引玉,也谈天士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7 23:0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中药FDA认证的版本太多了!

2001年9月11日,肖伟听到世贸双塔被炸后的第一个反应是:糟了!我的FDA认证。而王振中的第一个反应是:我失业了,申报FDA要停了。肖伟是江苏康缘药业的董事长,王振中是研发总监。

有相当一段时间,他们没有任何关于美国代理机构的消息,甚至以为那两个合作人已“列入失踪者名单”。巨大的失望与沮丧曾持续萦绕在这两人心头,但是他们谁也没有表露出来。

事情要从上个世纪90年代说起--

排头兵

1996年,国家科技部“中药现代化研究”项目启动,并提出了“敲开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FDA)大门”的口号。1998年,科技部在攻关项目和国际化示范项目当中,推荐了8个企业的8个中药品种以药品形式申请美国FDA认证,江苏康缘药业的桂枝茯苓胶囊就是其中的一个。

“当时科技部一号召,企业全动起来了,选品种,写标书,先给省里报,省里再选送给科技部。”肖伟告诉《医药经济报》记者,当时国内掀起了“中药现代化”、“中药国际化”的高潮。

当时的连云港中药厂(即现在的江苏康缘)并没有多大优势,“一不是百年老店,二没有具有说服力的销售规模”,但作为“技术派”,对于产品,肖伟还是比较有信心。

据了解,在选品种时,康缘起初考虑了两个:一是只有2味药的天舒胶囊,治疗偏头痛;另一个是治疗女性内分泌紊乱的桂枝茯苓胶囊。“后来考虑到西医治疗偏头痛的药太多了,而在妇科疾病上却几乎没有什么药物,虽然桂枝茯苓胶囊有5味药,但我们还是选择了这个比较有潜力的品种。”肖伟告诉记者。

品种上报后,进展很顺利。1999年9月,科技部就批下来了。康缘药业从此进入了中药国际化的“排头兵”行列。

但在FDA严格的药品注册规则面前,“排头兵”不是好当的。

FDA的“槛”

FDA药物评审及研究中心(CDER)第一药品审核处副处长、植物组负责人陈绍琛博士近年来比较频繁地在国内参加学术交流和讲课。陈博士告诉记者,以国家新药(NDA)在美国上市,需执行一系列申请手续,FDA要对该新药的药理、毒理及安全性等做严格的技术检测,包含23项试验,大约1000例临床,约需8年时间,费用在1亿美元以上,是FDA申请形式中程序最复杂、时间最长、成本最高,但利润最大的一种。

天士力的复方丹参滴丸在1997年取得IND号,是中国最早取得IND号准备进入Ⅰ期临床的产品。但其在进入Ⅰ期临床时遇到了两个问题:一是临床方案,二是质控问题。由于复方丹参滴丸临床方案是用于急性心肌梗塞的,因此,在临床方案中要采用平板试验,而美国医生不愿意使用此药。原因并非歧视,而是由于美国医学界一直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使用硝酸甘油就可挽救病人的生命。另外,美国FDA要求对复方丹参滴丸含有的丹参、三七及冰片3种成分及含量配比原因进行阐述,即为何要使用这3种药物、3种药物分别有何功效及此种配比有何原因。

在森严的“门槛”面前,天士力放缓了在FDA注册的脚步。 由此,肖伟意识到,桂枝茯苓胶囊要顺利进入临床,之前要做好两个准备工作:一是选好适应症,这个适应症一定要能填补西医药的空白或者说对其临床起补充作用;二是做好临床方案。“与代理公司沟通之后,得到了更为清晰的思路。”肖伟深有感触地说。

FDA在2000年1月13日通过了桂枝茯苓胶囊的临床申请。而从1999年到2001年,肖伟的团队花了3年时间,在北京数家医院补做临床试验,筛选适应症。桂枝茯苓胶囊配方源于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是个经方,用于妇科血瘀证、内分泌紊乱造成的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原发性痛经等,所以,其在国内的产品说明书的适应症很多。但向FDA申报时最好锁定单一疾病。通过调研和综合考虑,康缘最终将适应症定在原发性痛经上。

按照规定,在FDA批准某个产品临床申请之后,该产品一定要在2年内启动临床。因此,康缘一边在国内做试验选适应症,一边整理相关论文和数据。到2001年8月,桂枝茯苓胶囊的临床预审材料都准备得差不多了,并计划在9月13日就向FDA递交。

然而就在这时,著名的“9?11”事件爆发了。这不仅几乎毁灭了所有的注册材料,而且也使康缘与合作机构失去了联系

进入Ⅱ期临床

FDA在2004年通过《植物药指南》,这才打开了植物药作为治疗性处方药注册的大门。而康缘经过几年的努力,也通过了FDA的临床预审(即Ⅰ期临床)。2004年11月,FDA9位CDER的专家约见了桂枝茯苓胶囊的申报团队。与国内药品审评不同,FDA是采用回答申请方提问的方式进行辅导的。

“FDA就像个辅导老师,在注册过程中会指导你需要做什么,不需要做什么,双方承诺了都必须做到,比较客观。”王振中说,当时会议开得挺成功,由于西方医学在治疗妇科痛症上的药物缺乏,专家组对桂枝茯苓胶囊很感兴趣。

而康缘的团队提了16个问题,其中有2个颇为关键:一是关于复方中药的药代动力学问题,FDA的审评思维是寻找活性成分,这对复方植物药来说没有任何经验,桂枝茯苓胶囊有5味药,每味药的成分都非常复杂。对此,FDA的回答是,在进行随机、临床双盲对照试验证明了药物的确切疗效后,康缘在成分辨识上能做到什么程度就做到什么程度。二是在生产方面对药材有什么要求,中国的GMP是否能得到承认,还有环保的要求如何等。对此,FDA认为关键是在临床上能够证明产品的安全有效性,质量控制方面的要求可以再探讨。

专家会之后,FDA随即批准了桂枝茯苓胶囊可以进入Ⅱ期临床。但是肖伟并没有马上启动。从2004年到2006年两年多的时间,他做了3件事:从美国300多家CRO公司当中选择了做过妇科药、植物药并有一定规模、失败率低的百奥克公司;考虑到在试验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难以和美国医生交流沟通,他用了很长时间选择聘用了两位中西医结合、做过临床、懂英文的临床专家;第三,聘用了一位懂中文、懂医药的资深美国律师。

一切准备妥当之后,在2007年4月,康缘终于启动了桂枝茯苓胶囊在FDA的Ⅱ期临床。据了解,目前,该项试验已经招募到100位志愿者进行试验,临床试验进展顺利。 值得关注的是,康缘的国际化之路已经不再是那种带有浓重政治痕迹的示范故事,而是一个中药企业扎扎实实的努力。当机会派、市场派、资本派和管理派都未能取得成功的时候,或许只有“技术派”才具备这份坦荡与自信。也惟有坚持,才能成为第一个真正吃“螃蟹”的人。

[此帖子已被 antaiz1975 在 2008-1-7 23:06:37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8 19:55:4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原文由 petter9988 发表于 2008-1-8 16:41:29 :

FDA的争吵未必是件坏事,至少让我们多了一个了解的侧面。并且,天士力也会知道,自己并不一定是FDA赛跑理所当然的冠军,有了其他竞争者参与,天士力也应当增加些紧迫感。

08年是天士力第二轮高成长的起点,这个大家基本是共识。但是,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起跑?这是一个很大的悬念。招商在得到最佳医药分析师的同时却将天士力由08年由0.7下调到0.53,这真的很幽默。


呵呵,说得是。

近来看到一些券商的报告,有个奇怪的问题,这些券商在论述哪些医药股有“长期投资价值”的时候,列了几个因素:有业绩支撑,产品受惠于国家医改政策鼓励,所得税下调,等等。

我奇怪的是,既然要说长期投资价值,那么上述因素与“长期”有何干系?

即便是某年的业绩,真的对一家公司的价值很重要吗?天士力08年的业绩究竟是0.53还是0.7,与这家公司今后的发展结局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真把某家公司未来的可能很好的前景看清楚了,我倒希望这家公司现在或近年的业绩越低越好,因为这可以降低市场对之的“估值”,再也不用考虑其股价是否高估的“烦恼”,想持有的人就可以安心持有了。因为很简单,无论今年它年末的股价收盘是10块也好,20块也好,30块也好,与未来有何干系?与你本来想持有5年、10年后的结果有何干系?

呵,这就是短期投资与长期投资人思维上的根本性差别。

[此帖子已被 福尔莫斯 在 2008-1-8 19:59:44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9 09:4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原文由 petter9988 发表于 2008-1-8 16:41:29 :

FDA的争吵未必是件坏事,至少让我们多了一个了解的侧面。并且,天士力也会知道,自己并不一定是FDA赛跑理所当然的冠军,有了其他竞争者参与,天士力也应当增加些紧迫感。

08年是天士力第二轮高成长的起点,这个大家基本是共识。但是,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起跑?这是一个很大的悬念。招商在得到最佳医药分析师的同时却将天士力由08年由0.7下调到0.53,这真的很幽默。


“...08年是天士力第二轮高成长的起点...”,看不出来是大家的共识;至少从市场层面来看,对天士力的分歧还是不小的。但是,针对公司的分析和价值估量,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理解和取得共识的事情,如果是那样,也就不存在超额的利润和独到的眼光了。

从个人的仓位配置和收益来衡量,天士力的确是表现最差的品种,但是这种现象,应该不会持续太长时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9 11:31:17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市场普遍预期535在08年有50%的成长,09年后稳健成长,股价也已经反映了这个情况。天士力能做到吗?康缘的肖伟已经在网上交流会明确了FDA的二期进度,桂枝茯苓胶囊预计在2008年完成二期临床和总结,力争在年内推进3期临床,如果3期临床做完,应将要两年的时间桂枝茯苓胶囊进入3期临床的话,应该做1000例的临床病例,估计应该是两年左右的时间.

向董事长 肖伟提问:桂枝茯芩胶囊FDA二期认证什么时间有结果?

桂枝茯苓胶囊在美国申报FDA二期临床工作已初步完成临床病例180多例,由于该品种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复方中药品种,存在着文化的差异及美国年轻女患者性格等方面的差异,脱落病例相对较高,给我们原来计划在今年年中完成二期临床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我们为了保证患者的依从性和美国临床验证公司共同研究了很多对应方法。因此,估计能在今年3季度内完成全部的二期临床总结。力争今年年内推进三期临床。谢谢!

535情况不知怎么样了,作为股东真的很关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0 11:43:51 | 显示全部楼层

福探:对于535的2008新增长,你认为工业收入增长能超过50%吗?这轮增长能持续多久?可能没有确切的答案,可以给个估计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0 13: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说一件事:

我去年10月份也曾经就天士力去年三季度合并报表中中药工业部分实际增长接近20%一事与多个现在“著名”的券商医药行业分析师探讨,得到的回答是:“中药工业部分我只看母公司的报表”、“哦,没注意这个问题啊”。……

经常看到那些最成功的投资家多次地劝告:不要去看华尔街大投行的研究报告,更不能迷信他们。……

我这些年算是明白了这些大投资家说那些话的意义了。说句严重的话,我从那些分析师的回答中感到的是,他们可能压根就没有仔细阅读过公司的年报、季报等公开信息资料,而却热衷于从“调研”得到某内部人士嘴里说的“内部消息”;或者根本就不具备分析能力。

这对于精明的投资人是件好事。没有错误的市场,是不可能有长期的超额利润的。没有这个信心,也只能成为人云亦云和随波逐流的羊群。

[此帖子已被 福尔莫斯 在 2008-1-10 13:13:33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0 13: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原文由 福尔莫斯 发表于 2008-1-10 12:57:58 :

回keiffer:

很多人似乎更关心某年度的业绩表现,而不管这种业绩是在公司什么阶段和情况下取得的。此外,更关心会计利润。凡此种种,可以说都是股价的涨跌导致的。但是,如果把你自己当作个想参股投资的人来看这家企业,你还会这么看吗?

这个贴子过长,很多问题都是在反复讨论和叙述。比如,去年10月份公布三季报后,我们这里有个讨论,如果从更能反映一家公司在医药市场回暖时的销售业绩??工业销售收入来看,上规模的中药企业中,天士力是唯一一家处方药类企业中销售收入同比增幅超过两位数(测算结果已接近20%)的企业。虽然会计收益同比下降,那是因为一些非经常性的费用所致。这个时候,能说天士力在行业复苏时候却“独自”下降,又推演到所谓“要用经营战略的问题”来解释吗?为什么几乎没有一个分析师来看待这个最重要的的现象呢?

至于某年会不会如何如何增长,真是一个人想参股某家(不上市)企业要考虑的问题吗?某年增长了又如何,没有那么增长又如何?某年的增长是能“计划”出来的吗?

如果某年的增长那么重要,那么对一家公司价值的判断真是太容易了(就象上面中信证券把自己预测的同比增长一排队,就把“投资价值”排出来一样);这个贴子里这么多网友的探讨也就毫无意义了。

[此帖子已被 福尔莫斯 在 2008-1-10 13:04:02 编辑过]


福兄,好像有些明白你的意思了。就是短期的增长难以判断但是长期的价值值得投资。还有两点确认一下:

1. 工业销售收入从5~10年的长期看,能取得大概20%左右的增长?

2. 在2007半年报中发现工业销售收入增长率为7%,3季度报中没有提供分部报表,你文中的20%是从其他的渠道得到的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0 13: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keiffer: 请仔细阅读3季报,稍微一算就知道了(怎么能说“没有提供”呢),这还需要从其它“渠道”来得到吗??

或者翻到这个贴以前的部分(多少页忘了),专门有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0 15: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keffer: 也许你我看公司的方式和着眼点不同。你的问题不是一句话能概括或的,就跟一名教练看他手下的运动员,你只关心他未来能给你拿多少冠军,而我只关心他的素质如何、训练决心和计划及细节如何。至于未来能拿到什么,我觉得一句话:功到自然成。

另外一个就是,我们这里讨论的仅仅是一家有特色的公司,而不是一个确定的、成熟的公司。所以,我认为这个时候既不是给它估值的时候,也不是确定它未来“能多少多增长率的”时候。

希望对这个贴感兴趣的网友能理解这一点。而以此为据来投资的,更是要风险收益自负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0 15:01:31 | 显示全部楼层

2年的复合增长难以预测,10年的复合增长会更容易吗?如何能确定10年的复合收益超过某数值?

行业空间、占有率变化、利润率趋势,这些是可以找到一些线索的,尽管都来源于假设。

新的市场、新的需求、新的模式,这些似乎无从确定,尽管这才是最最重要的。

高校的技术创新是最多的,孵化成产业的很少。中国不缺少技术创新,但太缺少商业模式创新。从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区别看,天士力究竟是技术创新,还是商业模式创新呢?思考I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7-5 00:52 , Processed in 0.018170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