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pxj9902

中集集团的探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5 14:3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楼上说的1--10--20--30的过程,
我们来列个表吧:

假设2001年的中集的集装箱业务是9,机场设备及其他是1,销售总量是10;


2006年时,集装箱业务是11,机场设备及其他是2,车辆业务是10[再造一个中集],总量是23;


到2012年,集装箱业务是13,车辆业务是32,罐式装备是17,铁路是2,其他是3,房地产1,金融投资2,总量是70;

意味着到2012年,中集的规模将是现在的70/23=3.04倍,年增长约25%


依据:
1.车辆业务
2006年车辆是8.8万辆,07年预计12万辆,此后年增长3.2万辆,到2012年是28万辆,是2006年的3.2倍,所以是“30”。

2.集装箱业务
集装箱业务2001年销售额是?,2006年销售额是?,2012年估计销售额是?

3.罐式装备业务
车辆业务销售额2006年是71亿,罐式装备2007年销售额就60-70亿,到2012年保守估计120亿,是2006年车辆的1.7倍,所以是“17”

4.
铁路无从考证,但是按其投资额估计至少是“2”,因为其参股中铁集装箱股份公司,出资10亿;建设大连铁路机车,出资??亿,....

5.
机场装备+环卫装备+混凝土泵车+消防车+.....
按铁路的逻辑,至少是“3”

6.
房地产,很不严谨地?个“1”,万一以后房地产走弱,那可没辙

7.
金融投资方面,以其一贯表现,?个“2”不为过吧

--------------------------------------------------
说明:上面的一些数据基本按销售额或产量测算,
也许到时中集销售额上去了,净利润没有跟上,
也许到时中集已经形成垄断,净利润更高了?
这个实在没法判断。
上述数据不甚严谨,请大家一起来校正一下。
本贴纯粹出于娱乐,千万勿据此作为投资依据,后果自负。


.............

(郑重说明:本人作为中集的投资者,可能会不够理性客观地看待这家企业,因为偏爱产生偏见,怕一人之见误导大家,也希望各位从不同方面泼些冷水!)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6 22:24:14 | 显示全部楼层

0039 今年3季度的综合毛利率竟然只有8%,粗略估计集装箱的毛利率不足7%,再粗略估计干货箱的毛利率在5%左右,历史上集装箱的毛利率最低值发生在2003年第一季度的11%,在今年3季度需求相对旺盛的情况下,毛利率如此之低另人费解,它是0039业绩不佳的源头,集装箱行业有其特殊性,毛利率与原材料成本并不负相关,竞争激烈也一直存在,以前0039规模小时在激烈竞争中尚有13%以上毛利率,另外因90%以上集装箱在中国生产,人民币升值及出口退税对行业影响也应该没这么大。

财务分析在此时是多么的苍白无力和无助,这才是投资最残酷的一面,否则会计师将会是世界最有钱的一群人,坚持信念(0039会象以前一样度过难关 ,信任麦团队)是现在继续持有0039的唯一理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7 11:31:34 | 显示全部楼层

PXJ老兄:

你信中集三季报吗?在双寡头的行业,销售和利润可能下降,但毛利率通常比较稳定。

我猜中集的经营层因为没有得到有利的股权激励方案,所以对股价升跌不关心。

你能否计算一下年底中集持有的长期股权增值能把每股净值提高多少?有没有可能大幅送股?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7 12:5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今年中集的25周年大会上,老麦宣布,中集的下一个目标未来五年的战略框架,在2012年:实现销售额1000亿元,上市公司市值1000亿元,净利润50亿元。http://www.scol.com.cn/economics/qyxw/20070925/2007925111707.htm
乐观? 保守? 吹牛?

中集2006年报的主营业务收入是332亿元,
如果真如老麦所料的,那么到2012年如果销售额达到1000亿元,那么成长倍数 = 1000/ 332 = 3.01
看来我上面的5年3倍的估算还有点谱,呵呵!

请大家一起探讨一下:中集未来的对手是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7 13: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原文由 pxj9902 发表于 2007-11-6 22:24:14 :

0039 今年3季度的综合毛利率竟然只有8%,粗略估计集装箱的毛利率不足7%,再粗略估计干货箱的毛利率在5%左右,历史上集装箱的毛利率最低值发生在2003年第一季度的11%,在今年3季度需求相对旺盛的情况下,毛利率如此之低另人费解,它是0039业绩不佳的源头,集装箱行业有其特殊性,毛利率与原材料成本并不负相关,竞争激烈也一直存在,以前0039规模小时在激烈竞争中尚有13%以上毛利率,另外因90%以上集装箱在中国生产,人民币升值及出口退税对行业影响也应该没这么大。

财务分析在此时是多么的苍白无力和无助,这才是投资最残酷的一面,否则会计师将会是世界最有钱的一群人,坚持信念(0039会象以前一样度过难关 ,信任麦团队)是现在继续持有0039的唯一理由。


呵呵,老麦终于“下毒手”了,干货箱毛利率下降不止三个点,是想干掉胜狮,顺便把外围的都收编了?还是在为收购前两年剩余产能的谈判中增加砝码?一点遐想,呵呵。要是干货箱遇到激烈竞争,毛利下降还好说的话,半挂车毛利突降,就让人不得不怀疑其股权激励的背景了,遐想两点,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7 18:5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原文由 pxj9902 发表于 2007-11-6 22:24:14 :

0039 今年3季度的综合毛利率竟然只有8%,粗略估计集装箱的毛利率不足7%,再粗略估计干货箱的毛利率在5%左右,历史上集装箱的毛利率最低值发生在2003年第一季度的11%,在今年3季度需求相对旺盛的情况下,毛利率如此之低另人费解,它是0039业绩不佳的源头,集装箱行业有其特殊性,毛利率与原材料成本并不负相关,竞争激烈也一直存在,以前0039规模小时在激烈竞争中尚有13%以上毛利率,另外因90%以上集装箱在中国生产,人民币升值及出口退税对行业影响也应该没这么大。

财务分析在此时是多么的苍白无力和无助,这才是投资最残酷的一面,否则会计师将会是世界最有钱的一群人,坚持信念(0039会象以前一样度过难关 ,信任麦团队)是现在继续持有0039的唯一理由。


原材料的大幅上涨不可能不对成本构成压力,何为“并不负相关”?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也会造成压力,压力在加大。不过如果相信管理团队,会找到应对的办法。在目前的时刻,选择站在麦一边,加以时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7 19:06:32 | 显示全部楼层

Solino

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当然推动成本上涨,但箱价也会上涨,上涨幅度有时会超过原材料的上涨幅度,毛利率反而会上升,2004年就是这一情况,你可以看04年年报的介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7 21: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中集未来对手的思考,我先发言吧。

先说集装箱领域,我认为中集未来的对手只会出现在其他国家

集装箱产业的趋势必然是不断向低成本的新兴国家转移。中国近几十年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资源成本,旺盛的进出口贸易,形成了目前拥有全世界90%以上集装箱产量的局面。未来成为新的集装箱生产基地的国家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才可能取代中国:更低的劳动力成本、不断兴旺的进出口贸易。潜在的对手可能是印度、越南、巴西这些国家,印度巴西都有非常丰富的铁矿资源,钢铁产业也不错。
这几年人民币不断升值、劳动力工资不断涨、原材料价格也不断升高,确实会让人疑虑集装箱产业是否会提前转移。但是我们要看到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才升值4-5%,而从今年1月份到现在,印度卢比对美元累计升值幅度已经高达12.8%,这一点大家彼此彼此。

由于集装箱是大宗体积的产品,生产出来后,运价昂贵,据说空箱百公里运价在60美金左右,这就决定了箱东都会尽量在贸易的港口附近购买集装箱,所以要取代中国的集装箱产业,那个国家的进出口贸易量也要很大,这就要求港口要发达,国内制造企业生产旺盛。我们知道,建设港口的周期很长,航线要畅销要一个过程,另外进出口企业从投资到投产,也需要较长的时间,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配套产业环境绝不是几年就可以一蹴而就的,所以老麦在今年股东会上谈到,他认为集装箱在中国至少还有10年的盛景。

保守一点,那至少6年之内集装箱行业将无人可与中集对抗。而且以中集全球化的眼光,真有集装箱行业从中国转移出去的那一天,相信他也会提前到新的接班国家布局的,不会犯当年韩国的失误。今年据说中集就有和合作伙伴在印度投资,不过是在车辆领域。

至于智能集装箱,我个人认为很大可能只会发展成集装箱上附加一个小智能设备,不会对集装箱的形状、规格和制造工艺产生很大的影响,毕竟集装箱的主要用途是一个标准化的货物容器。所以将来拥有智能集装箱专利的企业不会对中集产生威胁,甚至于中集很可能会成为智能集装箱的标准制定者之一。

结论:在未来数年,放眼世界,在集装箱领域,中集没有真正的对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7 21:5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道路车辆领域,

先说规模,目前全国除了中集,没有大的专用车辆集团,
车辆的主要原材料是钢铁,中集一年钢铁需要量在数百万吨(含集装箱用量),这么大宗的集团采购,钢铁企业能不给最优惠的价格?原材料成本比其他小企业低几个百分点就不得了。

再说产业布局,与集装箱一样,新产车辆交货的运输也有成本,谁能就近提供产品,谁的成本就更低。
目前中集基本完成了全国的布局,并还在不断把一些区域响当当的企业收入囊中,无论你在东南西北那个区域,都能供货。
中集还在不断完成全球布局,美国、欧洲、泰国、印度....(我一直觉得很奇怪,为什么美国的道路车辆领域没有出现什么巨头,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公司也没超过10%)

其次是服务布局,如果是你买车,你肯定青睐那种在全国都有维修和服务网点的厂家,在半挂车领域,目前就中集在全国开始4S店布局。虽然这个布局需要一段时间,但同样地,以后如果竞争对手要这样做,也要一段时间。

另外,我觉得随着中国物流的不断发展,大大小小的物流企业将逐渐集中,最终形成几大物流巨头,这样中集就和集装箱领域那样,打交道的都是巨型企业。巨型企业一般都是集中采购,而且重视服务。那些小打小闹的改装小厂将逐渐被驱逐出去。

将来可能会成为潜在对手的有两种:车辆底盘厂家向专用车发展,国外机械制造巨头向中国发展
中集目前已经与大多数的主流车辆底盘厂家联盟,那些底盘厂家要向车辆发展也有一些局限性,这就好比我们省有个给肯德基供肉鸡的,钱赚多了,就想自己做快餐连锁,结果赔了夫人又折兵。
国外机械制造巨头要向中国发展,凭什么?技术吗?专利吗?可惜好像半挂车这种商品不需要很大的技术含量。
(巴菲特在一年致股东信中说,那些能够几十年都很赚钱的公司往往从事的都是十分传统的行业,因为这些行业很少发生突变。一向被大家鄙视的集装箱和车辆难道不正具有这种特质?简单却又有壁垒)

我认为无论是谁,想成为中集在道路车辆领域的对手,都要面对规模效益、产业布局、服务布局这几道栏杆。目前看来对手还没有出现。

当然中集还有其他招数,比如应收账款证券化等财务手段,政府人脉...那些小的车辆企业更吃不消啦。

[此帖子已被 seetomorrow 在 2007-11-7 22:15:26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seetomorrow 在 2007-11-7 22:16:38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7 22:5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贴由于seetomorrow,adwardxiong等高手的加入而变得越来越精彩!

刚才seetomorrow分析了集装箱和车辆业务,实际上罐式设备未来几年将会是39的黑马,这是老麦现在仍然底气十足的原因之一,罐式设备可以说是中国物流业的消费升级品, 未来其赢利不会比集装箱差,39迷们请耐心等待.

请seetomorrow继续分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7-3 16:41 , Processed in 0.027984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