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感(十二) 2008-7-10 决定不再在徐星论坛上发言后,毫无疑问,倦怠了。离上篇杂感已过去二月有余,虽然也累积了不少东西,但始终提不起写的欲望,终于,今天一个冰冷的淋浴后,内心的我战胜了肢体的我,写吧。 之前几天,把香港的老牌证券分析员林森池先生(《投资王道:证券分析实践》和《平民资本家:市场错价与股市泡沫》两书的作者)从2006年8月到2008年6月间,在香港电台普通话台“e线金融网”节目的数十段访谈内容重听了一遍,主要是为了记录每段录音的提要,方便以后的资料查找。作为有数十年分析功力的高手,林先生对企业的基本分析可以说到了相当高的境界,同样是在看一份年报,但他却能告诉你很多隐含的信息,令人钦佩。不过,林先生对市场走势变化的预测,却多次出现错误,尤其是去年11月初至今年1月中旬,恒生指数到达接近32000点的高峰开始回落后,他依然对2008年的发展非常乐观,认为今年将到达34000-42000点,当时林先生自己也承认港股已在泡沫之中,但他认为美元的贬值会继续带动港币资产价格的膨胀,所以,想等泡沫再吹大点看完烟花再走,结果当然是事与愿违了。一个拥有30多年证券分析经验的老行家、一个已拥有亿万家财又生活朴素乐善好施的长者,尚且不能抵御泡沫的诱惑、贪恋最后的烟花灿烂,可见,在大牛市的最高位时实在没几个人能认识到顶就在眼前,如果你能在离最高点打八折前察觉,可能已经是先知先觉者了。 最近《听我非常道》中有一期是张卫星和水皮的辩论,死多的水皮说政府当然应该救市等等,一大通以后,被张卫星问了一句“既然你这么看好,现在还看创新高到8000的,那怎么还要救市呢?想救市本身就说明你内心其实看得比我还空!”水皮无语。(补充:8月底,爆出张卫星的高德黄金爆仓清盘的新闻,可见,在投资市场中,最致命的并非是看错做错,而是用了杠杆借贷。) 如果大家去故纸堆里,找一些前十几二十个月的卖方报告来看,会觉得非常有意思,同样一个企业,同样的分析员,只是隔了若干月份,但对企业的定价可以完全掉个。国内的卖方研究,应该是2000年以后开始风行的,研究员更是年轻人为主,在没有栽过大跟头之前,又怎么知道之前的风光原来都是市场给的,自己只是适逢其会而已。还有那些经常吹嘘自己在某某黑马潜伏时就开始发掘,历经数月没涨的煎熬,最终换来1年10倍回报的基金经理,很多都已被市场教训得晕头转向,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既然你搞不清为什么它能够1年涨10倍,你又怎能理解它3个月腰斩呢。 2001年6月牛市的顶部是2245点,跌到2005年6月的998点,到2007年10月上升到6124点。以2001年12月31日,两市合计1130家股票计算,到6124点时,仍然有205只股票(含已退市转到三板的)未能回到2245点时的股价水平(复权后),比例是18.14%,近五分之一强,也就是说,在指数离低位涨了超过500%,五只股票中依然有一只是“还没解套”的。随着权重股对指数影响的集中度越来越高,加上998-6124这波牛市的泡沫程度,相信到下一波牛市,指数创新高甚至真的上万点时,这个“还没解套”的比例可能会比18%还高不少。 看了金岩石最近的几个访问,觉得他真的不错,近期的一些观点触及到市场的内涵问题尚在其次,倒是他肯公开地道歉认错,是极为难得的,有大家的风范。其实,看错是很正常的,如果每次都看对的话,就象邱吉尔说的,一个月之内世界就是我的了。如果为了顾全自己的脸面,找各种理由搪塞自己的看错,那你永远只能沉浸在低层次的神拜中,因为真正的高手其实知道自己也没少看错,只不过能够管理好这种看错所带来的风险而已。 从基金经理要讲政治,到禁止基金经理出境;从调低印花税、强改大小非减持规则,到再发新华社通信。希望股市稳定回升之心,昭然若揭,但又不免显得黔驴技穷。一方面希望民间资金入市,另一方面又严控央企买卖股票和基金,唉,其实,上头对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是很清楚的。如果东西真的是又好又便宜,还有人会笨到自己捂紧钱包却拼命叫人快买快买的吗?这么朴素的原理,就是去菜市场买菜的老大娘也明白呀! 无可否认,有些企业的价格已经跌到有吸引力了,例如,招行用3.2倍PB收购一个城市银行,而民生银行0.3以下的PEG却在以2倍的PB在出售。记得芒格好象说过,别以为自己有多聪明,当你对所有资料经过一翻精心研究,并信心十足地实施买进时,可能有一个和你一样聪明的人,在看了同样的资料、做了同样精心的研究后,觉得应该把票卖给你,所以你们才成交了。通过历史的统计,我发现,优质企业的长线底部具有换手率很低的特点,而概念股、题材股、重组股的大型底部则具有高换手率的特点。优质的企业总是稀缺的,而市场中人也不总是盲目的,为什么好公司的底部成交总是如此有限,因为它大部分的股东都不愿意在此价位把它卖掉,为什么烂公司在构筑底部的时期成交如此活跃,因为它大部分的股东知道它烂,所以看到有人大量接手时都赶紧放手。当你确信你要买的是好公司时,不妨等待市场寂静的那一刻到来,这样有可能为你节约一些时间成本。那一刻现在到了吗?好象还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