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petter9988

谈谈威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22 20: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教个问题:

象以前用机械喷油系统的老车,有机会改造成用电控喷油系统的车么?

成本高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4 09: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IEXIAO:

因为国内柴油电控还没有量产,即使可以换,成本还是很高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3 19:0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博世本地化产品亮相2009上海车展
现代柴油车引关注
  • 博世为中国市场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提供高性价比的柴油共轨喷射系统CRS1.3
  • 节能、环保、强劲:柴油乘用车为市场提供独具吸引力的解决方案
  • 中国汽车厂商展示应用了最新柴油技术的新型乘用车

2009 年 4 月22日,上海 ?? 2009上海车展期间,奇瑞、长城、江铃、华泰、东风柳汽等领先的汽车制造商展示了他们最新的、装配有博共轨系统 (CRS)这一现代清洁柴油技术解决方案的创新车型。

“CRS已经成为全球柴油乘用车市场的标准选择,” 博世汽车柴油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马儒韬(Rudolf Maier)博士表示:“我们很高兴地看到,适用于乘用车的柴油发动机在中国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由于具有满足EU4、EU5和EU6排放标准的巨大潜力及燃油经济性,CRS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能帮助我们的客户开发先进且高质量的柴油乘用车。”

博世于20世纪90年代末首次在世界市场上推出CRS,目前已累计生产共轨系统5,000多万套。

由于具有节能、环保、舒适及强劲的特点,CRS在全球市场越来越受到欢迎。通过精确控制喷油时间及喷油压力,CRS能有效降低油耗及二氧化碳排放。与汽油发动机相比,装配有CRS的现代柴油发动机能使油耗降低30%、二氧化碳排放减少25%。此外,柴油发动机的扭矩比汽油发动机提高了约50%,可以提供更大的加速度以及低速状态下更大的牵引速度,从而为消费者提供更愉悦的驾车体验。

显而易见的优势使柴油乘用车在国际市场上得到广泛使用。在西欧,约50%的新注册乘用车使用柴油动力,在某些国家如法国,这个比例甚至达到74%。如此高的市场份额要归功于柴油动力经济便捷的特点:消费者省却了频繁拜访加油站的困扰,同时还节省了油费。

对中国的汽车工业来说,博世的柴油技术同样能为节能做出突出贡献。为满足中国消费者对现代柴油技术日益增长的需要,2004年,博世与无锡威孚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成立博世汽车柴油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为本地汽车市场生产柴油喷射系统。在博世开发的一系列高性价比的解决方案中,专为中国市场开发的经济型解决方案CRS1.3可满足CN3排放标准,并能升级以满足CN4排放标准。该系统所使用的高压泵也是博世首款与合资伙伴威孚共同开发、并由威孚生产的高压泵。此外,另一款针对重型商用车的经济型高压泵也正由威孚生产,多款本地化产品也在开发中。

在本届车展上展示的柴油车中,由东风柳汽生产的风行菱智就采用了博世CRS1.3技术,预计将于今年上市。

针对目前中国市场上对节能、高性价比的技术解决方案及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马儒韬先生说:我们期待中国市场上的柴油乘用车比例在未来几年能有进一步的增长。我们将持续开发节能、环保、高性价比的本地化柴油解决方案,为中国建设节能环保型社会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做出贡献。”

一季报也许一如既往的难看,中报呢,个人依然痴心不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28 18: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petter9988:

不知你怎么衡量管理?我一般喜欢从管理的角度看公司的欠缺。

另外威孚公司的员工一万多人,人员包袱很重,而我又不喜欢可能会裁员的公司(打击士气)。

现在股价相对于未来的前景是很便宜,如果对威孚将来管理的的衡量确定了,把握是不是更大呢?

以后公司是博世亲自管理么?博世会怎么对待人员包袱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9 10: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IEXIAO:

因为在未来的竞争格局中,威孚借力博世有垄断能力,相比于这种地位,管理反而是其次的问题.值得高兴的是,它总体上是一家经营规范又不失灵活性的企业,管理能力是比较强的.当然,作为国企,也有一些通病,这我以后会细述.

05年年报披露员工2766人,因此你的人员包袱问题不知道从何谈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29 17: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Petter9988:

不好意思,是我弄错了,一万人是威孚集团的员工总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30 18: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摘录:

这一现状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发改委日前宣布启动十大重点节能工程,计划“十一五”期间实现节约2.4亿吨标准煤的节能目标。排在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之首的,就是节约和替代石油工程,而汽车节能方面更是重中之重。发改委表示,要大力推广机动车节油技术。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小虞对此认为,柴油机将因此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张小虞表示,柴油机比汽油机节能30%是业界早已达成的共识,在当前燃油紧张和排放限制日益严格的形势下,柴油机的这一比较优势就当仁不让地凸显出来。
  “从排放角度考虑,新技术能源如氢能源固然是最好的选择,但是由于制氢需消耗本来就紧缺的电能以及配套设施建设不足等等原因,利用现有低耗能源技术如柴油技术成了缓解能源和排放危机的唯一途径。”张小虞说。
  清华大学汽车系教授、发动机专家刘峥也认为,大量使用汽油发动机,会浪费大量资源,对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相当不利,比较现实的方法是采用柴油发动机。若实行燃油税,柴油发动机轿车的经济性更加突出,可为用户节约更多的燃料费用,柴油轿车将更受市场青睐,这一切都为柴油轿车打下了良好的基

[此帖子已被 petter9988 在 2006-7-30 18:08:49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3 23: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 ? 原创:xuxun88  2006-08-03 00:33 】  

  威孚这个企业在未来的若干年里面,完全可以实现内生型增长;同时公司也承诺一段较长的时间内不会再融资。
  威孚的发展已经走上了既定的轨道,只要抓好内部管理和安全生产,同时尽量给博世扩大代工和出口;需要做的工作实在是并不太多了。
  如果我是许良飞,年龄也快到站了,现在确实是个大机会,解决一下股权激励的问题。我们作为中小散户也是支持威孚的经理层快点推出股权激励方案,毕竟这样才能妥善解决激励和约束的问题。
  有人说许良飞和威孚的管理层会为了更好的股权激励方案而打压股价做低业绩,我分析了一下觉得可能性不大。理由是:1 威孚历史上似乎曾经和二级市场配合过,也投过乱七八糟的项目,但显然并没有捞到什么东西,而威孚的高管们确实认识到了问题,并妥善的给予解决。这在当时浮躁的国人思想和证券市场是很正常的,知错而及时改很是难得。 2 威孚过去做低业绩确实经常有之,但我以为他们目的往往是平衡周期性行业的业绩,并没有太多其他的想法。3 打压股价赚取更好的股权方案确实来钱多而快,但威孚的高管层是我所见过的上市公司中最谨小慎微的高管,同时如果许良飞拿了太多,大家认为李荣融就不会有看法和想法吗?
  

<A class=ToolLight href="javascript:ToolBox(1000,478739,-3309017);">工具箱  

<DIV align=left>
【 ? 原创:xuxun88  2006-08-03 00:46 】  

  东方证券的毛头发了一篇关于威孚的报告,立意乍看很新颖,但完全是错误的,这个研究员还没有搞清楚行业和公司增长的基本问题。他预测威孚06年0.18元。
  紧接着招商证券的机械研究员调低了威孚的评级和06年业绩,预测06年0.24元,报告还没看到。
  券商报告的中心思想基本上一致认为威孚不可能实现他三年8.5亿元的承诺,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我总体感觉最近一阶段机构报告的质量下降的实在厉害,充斥着无知,跟风,甚至是传谣造谣,很是悲哀!(不是单指581的报告)

PETTER摘录

</DIV>

[此帖子已被 petter9988 在 2006-8-3 23:08:33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petter9988 在 2006-8-3 23:10:13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petter9988 在 2006-8-3 23:15:16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7 19: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降低能耗 谁在与国家政策博弈

从国家机关到汽车业界,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开征燃油税将使得“有车付费”变为“开车付费”,“多用路者多付费”,是利大于弊。然而,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酝酿的“费改税”,年年被热炒一番,却年年不了了之。燃油税难产,表面上看是由于国际油价太高,但归根结底是各个部门利益博弈的结果。

  编者按

  最近,政府对汽车产业又有新政,汽车节能环保认证制度即将实行,北京也要提前在2008年实现新车国IV的排放标准。节能与环保,又一次成了汽车行业的焦点。大气环境问题日渐凸现、油价不断攀升,汽车数量激增所带来的社会影响有目共睹,如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产生的危害不仅会影响汽车行业,更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本版从不同层面探讨汽车的节能与环保问题,谨供读者参考。

   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介绍,目前国内石油消费量呈现大幅上升趋势,今年上半年的原油、 成品油进口增长都在16%左右。据有关资料显示,车用燃油已经达到中国石油总消费量的1/3。因此,汽车降能耗的问题引起了政府的重视。然而,在大力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今天,面对降能耗这件事,却总能听到中央和地方两个声音。

  利益博弈

  燃油税迟迟难产

  从国家机关到汽车业界,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开征燃油税将使得“有车付费”变为“开车付费”,并且“多用路者多付费”,是利大于弊。然而,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酝酿的“费改税”,年年被热炒一番,却年年不了了之。

  长期以来,“油价太高”被普遍认为是燃油税迟迟不能出台的理由。有关人士指出,燃油税难产,表面上看是由于 国际油价太高,但归根结底是各个部门利益博弈的结果。

  海南省政府于1993年12月9日发布了《海南经济特区机动车燃油附加费征收管理办法》,将养路费、过路费、过桥费、运输管理费等四费合一,征收燃油附加费。这一举措,使得海南省交通厅的收入锐减。而这也正是交通、公路部门所担心的。“费改税”后,交通部门不仅失掉了一大块收入,而且失掉了上路稽查的权力。

  在涉及交通和税务两大部门之间利益分配的同时,燃油税还涉及地方和中央如何分配收入的问题。据了解,在我国公路建设的投融资体制中,中央财政投入只占15%,而地方政府、国内商业银行的贷款却占到80%以上。业内人士认为,一旦开征燃油税,这笔钱将上缴国家财政,地方和银行等部门再难获利。

  地方政策

  限小扶大暗对抗

  国家出台《关于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的意见》后,北京市随即取消了小排量车上长安街的限制,上海也取消了小排量车不能上高架桥的规定。

  但是,“解禁”并未落到实处。据了解,上海市的汽车牌照已经拍卖到3.8万元,而一辆1.0升排量的夏利车总价还不到3.4万元。高达3万多元的牌照费和禁行的道路政策,使得小排量汽车在上海道路上仍是阻力重重。

  另外,有些地方则通过其他规定间接“限小”。南京市的个体出租车司机张师傅,今年连续两次申请要求更新排量为1.3升的夏利车,遭到南京市客运管理处的拒绝。原因是南京客管处对出租车换型有要求:发动机最大功率不低于70kw,轴距不小于2650mm,尾气排放不低于欧III标准。这三大要求,将汽车排量限定在1.6L以上,从而将小排量车拒之门外。而北京、杭州等城市,皆以经济型车不方便乘客乘坐、影响城市形象等为由,禁止小排量车作为出租车上路运营。

  有关专家指出,这些地方政府部门制定的“土政策”,已经“架空”了国家鼓励发展小排量汽车的产业政策。

  柴油汽车

  仍然处处受歧视

  发改委发布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对轿车柴油化的发展方向予以了肯定和支持。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发布《柴油车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提出对柴油轿车不应采取歧视性政策。

  然而,有关人士告诉媒体记者,一些地方政府在面对柴油车和汽油车时,采取“双重标准”,人为地为发展柴油轿车设置了障碍。

  据称,北京之所以禁止为柴油轿车上牌,是因为柴油轿车固体颗粒物排放过高,且目前的柴油品质也不能满足环保需要,除非柴油能达到欧IV或者欧V水平。

  这么充足的理由,令一汽-大众这个在国内力推清洁柴油动力的“先行者”,面对北京市场束手无策。因为他们从油品生产部门得知,依目前的技术水平,要使油品达到上述排放标准很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1 22: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petter兄:

我有遇到一点疑惑。今天威孚走势确实强势,但我觉得它和600978在5月15日的走势一样,

15日大盘大涨,16日大盘大跌,而两股的走势也一样,包括K线组合。我觉得是否又是QFII在介入?

这两只股票我今年都作了。所以有此感受。

[此帖子已被 多力 在 2006-12-12 21:27:14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7-3 22:06 , Processed in 0.021744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