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调查报告 (新华网:青海频道) 目前,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和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和1/4,人均矿产资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然而,就是在这种人均资源占有量较低的情况下,长期以来我们却一直以粗放型、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生产方式来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不仅使有限的资源加速耗竭,也造成非常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就成为中国经济绿色发展模式的理性选择,也成为“十一五”规划中的“重头戏”。 而在我省,素有“聚宝盆”之称的柴达木盆地,是我省资源开发的重点地区和重要的新兴工业基地,也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之一。2005年10月柴达木地区被列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确立,为青海的优势资源转换迎来了一次重要的历史机遇。 柴达木地区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引人注目:2006年青海柴达木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0亿元,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地区一般预算收入增长51.8%,达到30.59亿元,增幅居全省第一;工业增加值超过100亿元,居全省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5%,达到9691.37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3%,达到2586.92元,分别居全省第一位和第二位。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有何联系,循环经济试验区成立一年多来的成效如何,请看?? 上篇:机遇与挑战 背景: 2005年10月27日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被国家六部委列为全国第一批开展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同年11月,青海省人民政府成立了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进行试验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 亮点之一: 全面启动相关规划编制工作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2006年3月,试验区领导小组办公室积极配合省发改委编制完成了《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实施方案》,并已通过国家发改委评审。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投资和开发。为此,试验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项目的引进上,注重具有战略性的合作伙伴,引进有实力、有影响力、发展潜力大的企业。截止2006年10月,试验区共引进经济技术合作项目53个,总投资达234.95亿元,比2005年全年增加85.5亿元。其中矿产资源开发及化工项目占到36个,投资规模达220多亿元。 随着一批批项目落户柴达木,海西资源开发建设显示出了新的特点:以石油天然气、盐湖为重点的资源开发向煤炭、铁矿、金矿等多种资源开发迈进;以单纯加工利用盐湖钾、钠资源为主,开始向钾、钠、锂、锶、镁、硼等资源综合开发方向拓展;资源开发的主阵地从盆地西部的格尔木、茫崖、大柴旦开始向德令哈、天峻、乌兰等东部地区延伸。 亮点之二: 园区建设稳步推进 根据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资源分布、工业基础和发展条件,试验区重点发展了基础条件较好的格尔木、德令哈、乌兰、大柴旦四大工业园区,初步形成了以支柱或优势产业为支撑、以大型骨干企业为引领的能源、盐湖、有色金属、煤炭等产业集群,全面推动了试验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格尔木工业园区。由石油天然气、盐湖化工、冶金三个工业小区组成。石油天然气工业小区,利用盆地内石油天然气资源,着力发展油气化工产业链。规划建设年发电量30万千瓦燃气电厂和年产50万吨炼油扩建、90万吨天然气甲醇、123万吨尿素、20万吨醋酸、20万吨二甲醚和30万吨甲醇汽油等重点油气化工项目;盐湖工业小区,以察尔汗盐湖、东西台吉乃尔盐湖资源综合开发为依托,着力发展盐湖化工产业链,规划建设百万吨钾肥综合利用项目、东西台吉乃尔盐湖钾锂硼资源综合开发项目,年产10万吨高纯工业氯化钾、5万吨食用及医药级氯化钾等重点盐湖化工项目;冶金工业小区,以肯德可克、尕林格、野马泉等周边地区铁矿、铜矿和黑色有色金属资源开发为依托,着力发展冶金工业产业链。 德令哈工业园区。充分利用柯柯盐湖及察尔汗盐湖的废弃盐、德令哈的石灰岩和鱼卡、大煤沟的煤炭资源,着力构建盐碱化工产业链。园区占地面积15.14平方公里,远景用地规模达56平方公里。目前,已建成长江路延伸段、纬四路、新火车站站前路,园区内已入驻青海碱业、青海金瑞矿业、青海金锋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 乌兰工业园区。位于乌兰县察汉诺火车站南部,规划面积为10平方公里。以木里焦煤及茶卡、柯柯盐湖资源为依托,加快推进煤化工与盐化工的融合发展,着力发展煤化、盐化产业链。规划建设年产600万吨洗精煤、300万吨焦炭、10万吨煤焦油、30万吨煤气甲醇等重点煤化工与盐化工项目。 大柴旦工业园区。充分利用大煤沟、鱼卡、马海湖、大盐滩、昆特依等地丰富的煤炭、盐湖资源,着力构建能源、煤化、盐化工产业链。规划建设年产1200万吨原煤、100万吨煤气甲醇、20万吨尿素、15万吨电石、10万吨精制硫化碱、5万吨硼酸等重点项目。目前这些项目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亮点之三: 工业经济发展明显加快 青海中信国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我国最大的碳酸锂项目???年产3.5万吨碳酸锂和5万吨硼酸项目,已于2006年8月试车,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工业生产总值12.8亿元。青海中浩天然气化工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我国最大规模的甲醇生产线,首期总投资15.7亿元,生产规模60万吨,预期总规模将达100万吨,总投资为25.399亿元。同时,青海中信联宇有限公司15万吨硫酸钾镁肥、青海地矿集团年产10万吨氯化钾、青海大地石材有限公司石材加工、金诃藏药公司唐古特白刺系列产品高技术产业示范工程等项目进展顺利。 2005年盐湖集团启动的百万吨钾肥产品的综合利用项目,首次打造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盐湖资源与天然气资源相结合的循环经济产业链。2006年销售收入将达43亿元左右,对青海工业经济的拉动作用也将越来越大。 青海庆华矿冶集团是一个集采矿、选矿、炼焦、煤化工产业为一体的大型矿产资源开发企业集团,该集团将着力建设乌兰煤化循环经济工业园和格尔木冶金循环经济工业园,现已开工建设天峻木里煤田聚乎更矿区煤炭资源开发项目、乌兰察汗诺200万吨煤化工项目和格尔木肯德柯克矿区500万吨铁矿采选项目,创造了海西资源开发历史上洽谈时间短、进驻时间快、投资规模大、建设效率高的记录。乌兰察汗诺煤化工项目,建设规模为年产200万吨焦炭,总投资13.8亿元,一期工程100万吨焦炭,项目已于2006年1月开工建设。 亮点之四: 循环型产业链的框架初步形成 柴达木地区资源类型全、品位高、品种组合好、产业关联度高,相互间的融合性较强。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很容易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在项目的引进上,试验区注重引进有实力、有影响力、有潜力的大企业,尤其是着重引进了资源深加工项目,为形成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奠定了基础。其中,电力、石油天然气化工、盐湖化工、煤化工、有色金属、建筑材料等产业已横向链接起来,初步构建起了循环型产业链,如“油气-盐化工”产业链、“煤?焦?盐化工”产业链、“有色金属?天然气?盐化工”产业链和“铁矿?焦炭?钢铁”产业链,以便最大限度地做到“吃干榨尽”,物尽其用。同时,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在建立之初,就已经把保护生态环境的问题考虑其中,力争在这方面走出一条新路子,其最终目标是资源的再利用、废物的零排放。目前,入驻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许多大、中型企业已经能够对企业废弃物进行有效处理,加工再利用,在没有造成生态环境大破坏的基础上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亮点之五: 有关核心技术取得突破 2001年,青海中信国安科技发展公司综合开发钾、锂、硼、镁等盐湖资源的项目拉开了序幕。2002年,开始建设年产500吨碳酸锂工业性试验装置并于2004年完成试验工作。经过反复研究试验,解决了从高镁锂比盐湖卤水中制取碳酸锂的问题,成功破解了高镁锂比盐湖卤水镁锂分离的技术难题,并通过了国家级技术鉴定。 依靠不懈的科技攻关,中信国安公司先后获得了13项国家发明专利,拥有了盐湖卤水中钾、硼、锂、镁综合利用成套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该公司发明的物理脱钠技术,使钾的总回收率达到了90%以上;而硼镁共沉淀反循环新工艺,则使锂的回收率达到80%以上,远远高于世界上平均50%的回收率水平。运用这些新技术,实现了对盐湖所有存在提取价值原料的循环使用,形成了一个完整封闭的产业链,有望真正做到“零排放、无浪费”。 下篇:启示与走向 启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建立与发展,提高了资源的精深加工度和综合利用水平,是我省实施资源转换战略的集中体现,走出了一条颇具探索意义的循环经济之路。一年多的发展给我们的启示是:发展循环经济是柴达木实现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必由之路,而资金、核心技术的突破,则是推动资源转换的关键环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提高加工生产能力和综合利用水平,缓解资源约束的矛盾,是柴达木实现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根本出路,这一点已取得社会各方面的共识,是勿庸置疑的。 同时,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在国家确定的第一批13个循环经济试验区中具有矿产资源富集,环境容量大,发展空间广阔,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良好等优势;但与全国其它试验区相比,又有着地处边远,交通相对不发达,运输战线长,资金、核心技术缺乏等不利因素。目前,全球资源供应紧张、价格高涨,这为柴达木地区产业和产品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而发展循环经济,解决资源利用效率低、产出率低、综合利用水平低等问题,离不开资金、核心技术的支持。比如,青海中信国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3.5万吨碳酸锂项目和5万吨硼酸项目,成功破解了从盐湖中提锂的世界性难题,实现了盐湖钾、镁、锂、硼、硫、氯、氮等元素的综合利用;青海碱业公司利用青海盐湖工业集团钾肥生产中的尾盐做纯碱生产原料,纯碱产生的废液又无偿供给青海金锋实业公司生产氯化钙等项目,这些都成倍增加了资源开发的附加值。因此,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要真正循环起来,就要积极突破发展循环经济所需的资金、技术瓶颈,不断引导和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可以说,资金、技术等要素是柴达木资源开发的关键。而未来在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发展中也会有许多问题需要加以克服和解决?? 一、水资源问题 柴达木盆地属干旱地区,特殊的自然条件决定了水资源的严重短缺,而柴达木盆地的工业项目大多属于高耗水工业,加之水资源区域分布与工农业生产布局不相匹配的矛盾,更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预计“十一五”期间,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项目的全面实施将使水资源用量呈现阶梯式增长,到“十一五”末,试验区内开发建设的项目用水量与“十五”末相比平均增长7倍以上,尤其是格尔木、德令哈地区平均增长将达10倍以上。2010年工业需水量2.73亿立方米,供水能力缺口将达1.34亿立方米;而到2020年,缺口将达2.47亿立方米。按照目前的用水水平,格尔木河流域、巴音河流域水资源量将无法满足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水资源供需矛盾将会成为资源开发和发展循环经济的一大重要制约因素,这就要求试验区的发展需更加注重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因此,建议省上加强盆地水资源的勘探与研究,在进一步详查盆地水资源的基础上,从试验区主要河流流域综合利用规划及水资源配置规划编制、重点水源工程建设、灌渠及节水改造、水土保持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加快蓄集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同时,应将开发柴达木水资源列为国家发展规划项目,以便综合开发柴达木盆地的水资源,保证盆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资源开发的收益问题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是全国13个试验区中惟一以民族自治区为整体的试验区,也是我国最西部的试验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但由于现行的资源税率为固定税率,而矿产品的价格目前来看有逐年上涨的趋势,于是出现了企业增效和地方效益不同步、不协调的问题,影响了地方财政收入和地方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因此,建议省上将资源税率由固定税率调整为比例税率,按照产品市场价格的一定比例征收资源税,以促进资源保护和资源的永续利用,加快资源输出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使资源开发的成果更多地与地方经济共享,促进共同发展、和谐发展。 三、试验区生态补偿金问题 试验区对下一步引进的项目应提出更高的环境和能耗要求,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目标,遵循“宁缺勿滥”的原则,以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性与成熟。同时,柴达木盆地有草场面积1.44亿亩,可利用草场面积为1.06亿亩,基本属于典型荒漠化草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将难以恢复。由于海西州又是全国循环经济试验区和全省重点资源开发区,随着全州境内国家、省级重点工业项目建设的不断增多,必将对海西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压力。因此,省上应尽快建立生态环境补偿金制度,以利于更好地保护柴达木脆弱的生态环境,有效解决资源开发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矛盾。 四、政策倾斜问题 随着西部大开发以来矿产资源开发的力度不断加大,柴达木盆地地质勘查工作相对滞后、基础地质工作薄弱、开发地质依据不足、后备资源保障程度低等矛盾日益突出,已不能适应大规模资源开发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目前除几个大型矿山及部分盐湖矿产勘查工作程度较高外,其余矿产勘查程度均较低。因此,应进一步加大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内基础地质和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查明重要成矿带的资源潜力和找矿潜力,重点对重要成矿区开展区域地质调查,加强对东昆仑成矿带和祁连山成矿带矿产资源富集区的调查评价。同时,柴达木盆地各园区内公路运输、电力供应、给排水、通讯等基础设施虽然有较大程度的改善,但与发展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柴达木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建议将试验区水、电、路、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相关规划,加大建设的力度。受青藏铁路西格段增建二线应急工程、铁路电气化工程施工及上行车皮不足的影响,试验区产品积压较多,建议省上加大公路、铁路分流的政策支持,积极解决产品外运问题。 对于那些凭借资源优势,既有发展前景、投资又上规模,而且废弃物通过循环利用基本能够实现工业生产零排放的项目,应加以鼓励和扶持。比如试验区的石油天然气、煤炭、有色金属、盐湖化工等技术含量较高,极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应适当放宽能源开发项目的金融贷款和探矿权、采矿权的审批权限,从产业政策上予以倾斜和鼓励。(作者孙发平詹红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