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感(十五) 2008-9-8 中报统计,全体上市公司盈利增长是16%,媒体最爱讲的一句是:如果剔除石油石化、电力等政策性亏损行业,盈利增长是41%。呵呵,这就是中国媒体的特色,头脑清醒的投资者,应该想想,如果剔除掉14只银行股,总体利润会倒退多少呢?大家须明白,银行是金融服务业,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自身并无多少新价值的创造。当一个市场来自银行业的盈利超过了40%的比重,可以想象实体经济已虚弱到了一个怎样的程度。 从政府到经济学家再到各种媒体铺天盖地的唾沫中,我们的出路好象就是两条了:1、产业升级;2、刺激消费。 关于产业升级,郎教授说的很到点:你以为升级改造,提高技术含量,做高附加值产品就是产业升级吗?根本不是???。他的观点我深有感触,数年前,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曾在一个民营的隐形冠军企业任职次高管(最高管当然都是家族人了),后来和几位同事选择了自己创业,几位都是公司的骨干人物,想来成功的几率应该颇高,结果不出一年就结束了。后来聊天时问他,怎么就干不下去呢?朋友的回答是这样的:象我们这样出来的,一般都是干回本行,我们当时想得比较天真,因为我们对原来企业的产品很了解,知道他们有什么缺点,我们想,只要我们弥补了这些缺点,而且提供的价格更低,那一定能有市场。结果,我们发现,我们的思路完全错了,因为我们的主要客户都是出口的,而且想从原来的东家处争取过来,但你可知道,在我们国外客户的Catalogue上,他们的终端价是我们这里出厂价的4倍,你想一下,他手里已经有300%的毛利空间了,他还会在乎我们额外提供的20-30%的价格折扣吗?对他来说,产品的批量稳定、品牌包装才是要注重的,而原来东家多年来所积累的知名度是很难撼动的,尤其是我们做的属于有一定档次的消费品。这实在是郎教授的6+1理论的一个生动实例。《经济半小时》前段时间到全国各地采访,在报道困境企业同时,还采访了不少今年依然增长的成功企业经验,几乎都是靠的产品升级换代,我自己一边看一边在替这些刚刚完成大笔资本开支的企业担心,本质上,你还是一个没有定价权的净生产者,只不过在吃阶段性供求的蛋糕而已,过几年,别人也完成改造了,你照样面对现在的困境企业的局面,除非你继续掏钱升级,但越升级,需求的圈子就越窄,这是一条死胡同,累积几年的现金流,又一次性地投出去了,没完没了。真正的升级是什么?是一种无须增加资本开支的升级,是可以掌握自主定价权的升级,张化桥简单归纳为??没有工厂的公司。 关于刺激消费,一直在疑惑,难道我们的消费还没刺激起来吗?消费是什么?就是衣食住行吗,一点不空泛。好好想想,如果消费没起来的话,这几年地产、汽车及其配套行业的风光无限是哪来的呢?你还想刺激些什么内需呢?药是要按时按量吃的,人民群众总不能把一天三次、一次十粒的丹滴楞给自己加到一天六次、一次二十粒吧?食品饮料好象也是这个道理吧?一天最多也就两盒牛奶,总不能逼自己喝四盒吧?基金经理,你要想凭刺激这些东西来令消费大幅增加,不实际吧。 市场当然有非理性的时候,但你也不要总把别人看成是白痴,毕竟人家砸出来的股票也是有价资产,大手沽售的行为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样说,可能有些“盘面反映一切”的宿命,但市场的结果总是各种因素成分都有一些,做个比喻,这是一杯鸡尾酒、不是纯净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