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1

大宏观经济系统与证券市场的实证研究

[复制链接]
1
 楼主| 发表于 2008-9-14 21:0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LEWIE总提供的看法,LEWIE总,看来LEWIE总也是滞胀支持者! 个人觉得中国很快会走出滞胀的局面,因为上半年我国的财政盈余为1.16万亿,全年应在2.3-2.5万亿之间,再加上明年的财政盈余,单单这一方面,温总手上就有近6万亿,再加上其它可支配的财力,温总手头有10万个亿的现金. 作一个保守与简单的估算---对农民的补贴,每人补三千元的话,那么也只是能消耗国库的两万亿RMB而已,但这两万亿消费再加上其乘数效应,带动宏观经济走出困境是很容易的事情,而且他们消费的只是电视机,衣服等初级产品,没有资源约束,并且可以把出口的初级产品减少而带来的减少的就业机会补上.但这里有两点前提条件,第一温总找出直补农民的方法,不然钱进乡干部手里就没效了第二温总是可能不能去搞肢解垄断企业(例如把一二航再次分拆),不能去做有关政体结构的大变革,更不能实行象医改式的市场化改革.个人认为中国目前的环境,垄断可能是好宝贝,因为有垄断,税收就能喜刷刷喜刷刷的往上涨,我们必须靠税收来补贴弱势群体.而从日本成长的经验来看强势政府与保证资源在政府手中分配是保证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个人认为外国因为滞涨而带来的经济危机,更重要是政府手里面临的是财政赤字,政府手上没牌可打,而中国政府手上是盈余,大把牌打,不会造成危机仅供大家参考)

[此帖子已被 1 在 2008-9-15 20:28:30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15 23: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股市面临新一轮暴挫,一万点是挡不住的。在我们金色的十月,会看到美国小姐表演高台跳水,水花四溅。

按照廖子光先生的理念,只有提高工资才能促进内需。农民提高收入就相当于提高了工资,就可以消费,不用多,全国的农村家庭每家添置一台电视机,一台洗衣机,一个电脑,置办一套过得去的家具就足够了,GDP提高几十个百分点都有份。

也许有人问,农村这些还没有吗?呵呵,不但这些还没有,连电都不能保障使用的还有大把。我的老家是河南登封的一个中等偏下收入的村子,农民有钱就盖房子,盖两层以上都可能,但很多是先把一层盖好,一层以上部分可以先围上砖墙,没钱就停下,等有钱了再继续盖。但一进入房间,就马上理解了什么叫做家徒四壁。

农村搞好了,中国就好了,城市造的东西有地方消费了,那么不用出口也可以。到那时,中国才是真正的强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楼主| 发表于 2008-9-16 09:41:11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小时候看的京剧,在台上的演员特别会做SHOW,把台下的观众悠的晕端端的.真是相信他可是惊天地,闻者落泪啊! 下台以后演员们也知道那只是一场SHOW,还得拍拍三鹿的广告挣点小钱花花,这才是正道!象疯狂的债券事件中,大家也不看看其总裁是谁的公子,董事长是谁的秘书! 反FB?你是否在把全国人民当弱智!

[此帖子已被 1 在 2008-9-16 9:42:58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19 16:49:32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金融,人见人痛,估计小布什恨不得提前退休

中国稍稍积极一点,股市和金融就会有一个大提振。

不过多数时候,也就是中庸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楼主| 发表于 2008-9-21 23: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右手,好!个人觉得您可能理解错了温铁军老师的观点了,个人觉得您在图书馆里面把温铁军老师的观点,特别是有关其农业改革的观点看看可能更合适对问题的讨论!(摘自温铁军老师的观点,回答您上面的问题)

温铁军老师认为,看看中美之间的对比,米国70%的国土是平原,中国是10%(特别是分散的小农在众多山区中),亦即论相同的公共投入,我们会比米国负担多几赔的成本,其次再看看简单的资源对比,中国人口是米国的四倍多,我们消耗的资源以石油为算,人均消耗仅不到米国的十分一,(如果中印都达到米国的石油消耗水平,那么现在已勘探出来的石油在几年内全用光.)米国等市场化私有化彻底的国家同样没有出现问题,是因为其有巨大的资源投入,所以没有出现问题,你看看没有巨大资源投入的国家(菲律宾,拉美等N多国家)有那个地方能搞私有化与市场化,中国有没有如此多的资源消耗吗?如果没有的话,我们根本不可能搞其所谓的市场化与私有化,其根本的内在逻辑是资源问题.(亦即是忽视资源赋予的情况下搞私有化与市场化是一个根本性的错误)

其次上文引用假钞的例子也来自温铁军老师的例子,可能是我没有表达好,又或者可能是你错误理解他的意思了,他的含义是当你把市场化的盒子打开以后,所有东东都会跑出来的意思,亦即是用造假币的思维做农业,不是什么都归国有的意思!引用:"如果1兄认为农产品防治属于公共品领域'与因此,加大农业投入意味着政府所控制的涉农部门可能会得到投资,而当这些投资要求一比一配套的时候,也就都会转化为农民负担。”而这难道不是体制问题?有关这方面的论点建议右手兄再看看温铁军老师有关小农经济下的调控问题,应该不会再有任何争议了!

多谢右手兄参与讨论,个人觉得右手兄您全面了解温铁军老师的理论特别是其对农村合作金融等方面的理论后再讨论可能会更好!谢谢!

[此帖子已被 1 在 2008-9-21 23:29:38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21 23: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许小年:今年下半年和明年,经济形势会越来越严峻<A class=dig id=r_dig title=推荐此帖到排行榜 onclick=dig(); href="javascript:;">0 <DIV class=c id=p_tpc></DIV><DIV class=tpc_content id=read_tpc>  2008年9月19日-20日,由上海陆家嘴金融博览会组委会主办的“2008上海陆家嘴金融博览会第五届中国国际金融论坛”在上海浦东展览馆举行。新浪财经独家网络直播本次会议。图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许小年演讲。

  许小年:我的主题,如同我报给大会的题目,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的金融开放,主要是金融的对内开放。而不是对外开放。当然,对外开放也是开放的一个重要内容。

  正如有同志讲的,我们处在近年来最困难的时期。外部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下一个礼拜,将是非常关键的时刻。美国政府应对金融海啸如果得当,或许可以避免美国金融体系的崩溃。如果最坏的情况发生,将不仅是华尔街的一场灾难,对世界金融体系也是一场灾难。所以后两个礼拜非常关键。

  国际金融体系发生剧烈震荡的时候,我们的关注点,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我感觉直接冲击是有限的。我说的直接冲击,就是中国的金融机构买了多少雷曼兄弟的债券,中国的投资者包括国家作为投资者,买了多少两防债券,这方面我们有多大损失。这种直接的损失,我认为是有限的。不会对中国的经济构成重大的威胁。而间接冲击是我们目前要面对、要研究的。间接冲击,就是经过了这场金融震荡之后,美国的经济衰退现在看来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深度的衰退。美国经济衰退之后,会把欧洲、日本带下来,日本二季度的经济已经负增长3%,欧洲经济也正在下滑的过程中。西班牙和英国的房地产泡沫破灭,德国经济制造业指数在往下掉。如果美国率先进入衰退,日本、欧洲会紧随其后,我们的经济衰退迹象刚刚开始显现。 这对我们自己国家的经济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长期以来外贸拉动经济增长的这条腿,现在已经虚弱无力了。广州珠三角的大量中小企业发生了困难,正是外部需求减弱的现象。订单减少,劳动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最关键的是我们的中小企业这么多年来在低端的、简单的制造业开展业务,应对风险能够非常低,利润非常薄。对环境做出及时的改变,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这个能力非常的低。所以发生了这些困难。

  中小企业目前的困难,表面上是宏观形势引起的。实际是微观层次的问题,企业缺乏抗风险的能力。外部需求减弱的同时,我们看到国内的投资增长速度正在下降。所以我们三架马车,一架熄火,一架减速,还剩一架是国内消费。而居民消费只占GDP的35%。要想消费,在短期内减少外部需求和投资衰弱所造成的经济拉动力的损失,可能性不大。今年下半年和明年,经济形势会越来越严峻。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怎么去应对?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永远会发生。你不能幻想在一个稳定的一成不变的外部环境中。这不可能。外部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的切断下,我们怎么办?这就需要增加我们经济的弹性,增加我们经济的灵活性,增加我们企业的弹性和灵活性。我们现在在应对外部冲击、内部经济发生问题的方面,我们存在着制度的刚性。由于制度的束缚,我们的经济、我们的企业不能及时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这是我们最感到忧虑的。以中小企业融资为例,我们注意到中央银行增加了5%的贷款额度,是戴着帽子给中小企业的。但这5%的额度,很少会真正放到中小企业哪儿去。做银行工作的都知道,现在你敢不敢给中小企业放款。就算你也资金,敢不敢给中小企业放款,现在你敢不敢给房地产企业放款。不是说信贷额度怎样放松,问题不是说银行的资金不够,银行有大量的资金、可贷资金。宏观形势变化,计划了我们微观方面的矛盾。中小企业融资,从来就是一个问题,不光是现在。过去就是问题,将来还会是问题。所以它不是宏观问题,不要把微观问题宏观化。同样,也不要把宏观问题微观化。我们现在老是把这块混在一块。中小企业融资明显是个微观问题,我们偏偏把它看成一个宏观问题。控制通货膨胀明明是宏观问题,我们偏偏把它微观化。我们老把它搞反。也许是我把它搞反了。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是要靠接触金融管制。我都不愿意讲金融创新。世界上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到处都是,没有创新问题。问题在哪里?问题在于过度管制。我们PE马上不起来,VC发展不起来,为什么 ?VC要审批的,PE要审批的。为什么PE要审批我搞不清楚。PE两个字,是私人股本的意思,私人股本为什么要政府批准呢?成立基金为什么要政府批?企业需要钱,这是民间私下的契约,自愿基础上的行为,这要政府批吗?今天晚上我吃上海菜还是光对菜,需要政府批吗?这是实际上的个人行为,不需要政府批准的。今天VC、PE形不成气侯,就是审批拦路。凭什么要你政府批评?你是股东吗?我这个钱涉及公众利益吗?这个“P”,指是私人,不是指“Public”。现在的政府,过度管制。我们给中小企业融资的信贷机构,到现在也不能形成气侯。孟加拉的穷人银行可以拿诺贝尔奖。我说这个奖,我们中国人丢得太可惜了。中国有5亿农民,有多少中小企业,这种确认银行应该首先在中国出现。结果孟加拉的穷人银行拿了这个奖,它是给穷人、中小企业解决问题的。我们拿不到诺贝尔奖也就算了,我们在江浙、沿海地区活跃的钱庄,这个运行得很好,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这些地下钱庄,哪有我们的民营企业?政府应该做什么事儿?不能够抡起非法机制的大棒子,把他们都赶入地下。为什么是非法?政府要做的是接触管制,把中小企业融资的道路从法律、监管上打开,出一道法律,从下个月开始,所有地下钱庄一律合法,到工商去注册一下,要满足最基本的监管要求,也就是资本金的要求。就可以了。你把它合法化,让它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这不挺好的吗?已经都在这儿了,不需要你创新。创什么新啊?要你承认旧事务,但又带有创新意义,对中国经济非常重要。但目前还处于灰色地带、非法地带的金融机构,浮出水面。政府要监管,但不是像现在的监管。现在根本不是监管,现在的严管已经变成了行政管理,哪里是监管?管人家的操作、管人家的风险控制、管人家的机构设置、管人家的人事安排,这是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主管部门干的事儿。把行政管制和监管,又混为一谈。要想中小企业在新的环境中能够在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你要做一系列的法律、监管、制度上的配套。我不需要你给我什么特殊贷款,你就让我在市场上自由经营,就对了。如果没有非法的事,中国的经济改革走不到今天。中国的改革大潮是由安徽小岗村的农民发起的,他们自己包产到户、分田单干的时候,完全处于非法状态。因为非法,大家都知道这里的风险,所以农民都要关起门来,把窗户堵上开会,而且还意识到后面的风险。大家商量好,如果村长、书记带头干的出了事儿,抓起来了,我们有责任把他们的子女养到成人。看到这一段,心酸。农民为什么?为了能吃饱肚子啊,为了有口饭吃啊。最后风声透露出去了,县委写了一份报告,走资本主义,严肃处理。幸亏当时安徽省委书记是万里,幸亏当时主持中央经济工作的是小平同志,否则中国的经济改革从哪儿开始我们不知道。包产到户,分田单干,到1989年才合法,到89年我们修改宪法,承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一种形式。这已经是十几年以后的事情了。十几年的过程,都是非法的。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哪一个不是非法出来的?刚开始,做单干的时候,哪一个不是资本主义道路?雇佣工人7个以上,就形成剥削行为。

  如果你到处卡得这么死,不要说创新了,就是市场中原有的、能够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组织形式、生产方式、金融机构,都没有办法生存下去。所以现在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要解除管制,要让市场发挥它的作用。在市场中个人和企业知道如何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我们现在的过度监管,把经济中的灵活性、弹性、应变能力,全给管住了。这对中国经济的转型,是非常不利的。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制度刚性之间的矛盾,在将来一个时期将会长期的困扰我们。环境全变了,经济的微观单位,个人也罢,企业也罢,怎样去应对,我现在没有办法应对,我手脚全被捆住了。我们讲中国经济的转型,是要从外向转向内需驱动。内需驱动里投资又不行了,就转向消费。而我们消费只占GDP的35%,而美国是70%。老百姓为什么不消费,为什么老存钱,他能不存钱吗?到农村看一下,家里有人生病,这个农民家庭就破产了。他花不起钱到医院。我看到一个农民生病,问农民生病为什么不去医院,老这么拖下去怎么办啊?他说扛着呗,扛过去就好,扛不过去就是运气不好。很多农村的孩子,考上大学了,5000元的学费交不起,就失学了。这反映出我们的社会保障,跟不上社会的发展。社会保障在这儿制约,我们就没有办法把经济增长动力从外资转向消费。要老百姓消费,必须解决老百姓的生存问题,这样他才会去消费。制造业我们搞了这么多年,很多制造业资源要游离出来,很多厂关了,没有办法再开了。我们的经济结构已经是严重的向制造业倾斜。GDP的构成中,制造业占了50%,而服务业的比重不到40%。这个不到40%,不仅远远低于美国80%多的水平,低于日本65%的水平,就是和经济发展程度不如我国的印度相比,也低了10%。印度的服务业占GDP的50%。所以我们现在急需把经济发展重点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可是我们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又碰上困难。为什么?因为我们大多数的重要服务业,都处在政府严格控制下。我想转移,但进不去,因为准入壁垒、审批制。重要的服务业,有金融服务。现在想搞金融方面的业务,第一个事儿就是跑北京,拿批文,审批。电讯服务、交通运输、港口机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媒体娱乐等等。这些都是未来我们解决就业的出路所在。解决就业靠制造业,是靠不住的。尽管我国的制造业占了GDP的50%,可是它在就业方面的贡献,只有27%。而服务业虽然占GDP的40%,但它在就业方面的贡献是在30%以上。剩下来的这些就业,还在农村。我们还有不到一半的人口和劳动力在农村。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会继续下去。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来,到哪里就业?将来都在服务业。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个迫切任务就是把发展重点从制造业转到服务业。要解决我国服务业,首先要解除对服务业的过度管制,降低准入壁垒,以便资源、人力、财力能够更快的进入服务业。在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适度放慢的时候,能够提供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我们确实要面临着挑战。经济环境确实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我们怎样去应对?我们如何增加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的灵活性?如何增加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的应对能力?关键在于继续深化改革。而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解除管制,又是一个极为迫切的任务。当然解除管制,也是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难,就是难在即得利益。这个就需要我们有社会共识,把中国经济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谢谢大家! </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楼主| 发表于 2008-9-21 23:4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曹总,你几时转左做空头啦! 看来你接了夏总空客董事局主席个位了!

个人认为,此次宏观经济走出困境是靠对农业的补贴,依靠内在的自主内生性消费系统走出来的.虽然现在中国与全球经济面临很大问题,个人认为现在的滞胀依然是在轻度的范围内,明年是经济周期的底部(中国的十年正负一年),个人还是坚持原有的观点吧! 当然,个人分析肯定会存在错误,只要个人认为出错(肯定在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前),会马上出来向大家认错,并作观点修正!

曹总,等你下次小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楼主| 发表于 2008-9-13 21:46: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阳光兄,我乃土人一个,只是秉承经世致用的角度出发,亦即先从实践,能否行得通的角度出发,切入点是全球化视角下的宏观经济! 个人觉得我们从日本的成长角度看,60年代末,日本是由生产衣服等轻工业品的,但是他没玩衣服等产品的产业升级,而只直接玩生产电视机,甚至汽车等重工业品!因为日本认为,生产汽车能产生N重链条的税收,而衣服则不能,政府可以通过那N重的来征税,来支持转移农村的劳动人口!结果是它成功了! 有关衣服等轻工业品不能出口而带动的就业问题,我们可以满足国内的内需,以及通过城市化来创造其他需求来满足就业的问题.这里的关键是阳光兄得多交税!

吃猫的鱼总好!这次出口的衰退,主要是广东等地的轻工业品的出口有很大问题,因为广东没有什么重工业的积累,而东北三省等有重工业基础的地区出口继续高增,特别是对俄罗斯的出口!


根据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我国的顺差继续新高,高增来源于机电产品!


286.9亿美元 8月贸易顺差创历史新高http://finance.QQ.com  2008年09月11日05:01   中国证券报  卢铮  我要评论(0) 海关总署昨日公布,8月我国出口1348.7亿美元,增长21.1%,增速低于7月和去年同期;进口1061.8亿美元,增长23.1%,为今年以来最低增速。当月贸易顺差达286.9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数据显示,1-8月,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达17233.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7%。其中,出口9376.9亿美元,增长22.4%,增速比去年同期减缓5.3个百分点;进口7856.9亿美元,增长30%,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10.4个百分点。1-8月,我国累计贸易顺差1519.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6.2%,净减少100.8亿美元。

前8个月,我国机电产品出口5386.5亿美元,增长24.7%。此外,初级产品主要品种进口均价快速上涨,使得前8个月我国进口初级产品2592.5亿美元,增长70.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14 05: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些个人看法:

CPI是一个这样的过程:刚开始的时候,消费力还在,所以终端价格可以涨,企业盈利就增加,这是CPI前段的红利期。到后来,PPI开始涨了,但消费需求到达顶点后,不再增加,企业不敢加价,最惨的是,工厂的产能是摆在那里的,甚至还有新增的产能在不断投产,一般企业的经营思维是不会减产的,工厂还是千方百计维持原来的工人和产量,降低自己的利润来维持,希望能熬过去,这是今年上半年的经济特征。刚开始衰时,初期总是开足工但减价,CPI就降了。到发现实在不行了,就减产减员,甚至直接关闭,这样,企业就大批倒闭,失业率上升,消费就自然下降啦,然后就会由通货膨胀转向通货紧缩。消费一降,生产力就显得更加过剩了。出口已经在衰退,消费还在高峰,因为还没传导到失业率这步。中国历来是3大动力吗,出口、消费、投资。投资主要是国家在牵头,大量基建投资,但民营企业借不到钱做下去,这样就出现了二元现象(教授的观点),就是GDP增长还很强,还在8-10%,但民营企业就大量倒闭,大量失业。所以,有的观点认为GDP就算跌到8%以下都不错,其实,真的是到8%以下,等于是经济衰退,因为整个经济体系中最有活力和创造最多就业及消费力的那群死掉了。现在根本看不到转机,真正的恢复是要国家改变现在政府主导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鼓励创业,减轻税负,让民营企业可以生存,但现在还看不到这种政策转变。或者说,现在情况还没恶化到能令政府决策层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因为你光看CPIGDP是没问题的。只有当失业人口大幅增加,消费疲软不堪时,才会醒悟。还有,中国公布的统计数据也是滞后反映问题的,象前晚的《经济半小时》就提到一个奇特的现象,浙江的纺织企业,有不少上半年的利润都大幅萎缩一半以上,但他们上缴的税收却还在持续增长,因为税收征缴的口径中有一大块是产值规模,由于材料人工成本贵了,你产值自然大了,从一个侧面反映GDP回落那几个百分点,其实对企业的杀伤力并不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14 22:0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前几天进行过简单的调研,调研的对象是我的三个同学。

第一个是美国一家户外体育用品销售公司在中国的代理,他专门负责在中国采购商品(帐篷、弓箭等等,技术含量不高),发到美国由美国公司销售。按照他的说法,美国那边的销量近期没有什么改变。户外体育用品属于消闲类,这足以说明近期的次贷危机还未实质性地影响到美国的实体经济(那些房子被没收的人本来就不够条件不应该有房),而且我问他中国方面的议价能力如何,他说他们接受合理的提价。也就是说中国公司提高的成本可以转嫁出去。他主要在长三角采购,属于一般贸易类。

第二个同学在东莞开了一家手袋厂,雇佣了几百个工人,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她说她的生意还能支持得住,因为她只为一个大客户提供产品,这个大客户比较有实力,产品也是出口(我见过她的厂生产的法拉利提箱、各种各样欧洲名牌的手袋等,不过都是正版的,到了欧洲后一贴牌就变成了欧洲公司的终端产品了)。她说利润是减少了些,但还有,价格方面也提高了一些,买方也能理解。我问她其他同类的厂家如何,她说倒闭了相当多,不过这种倒闭和我们以前所理解的倒闭不同,他们都很灵活,一发现订单没有利润,他们马上就不接了,工人解雇,机器封存,厂房是租的退掉,并不产生产品的积压和现金流的损失,随时可以重新开始。而且有重要的一条原因是刚刚通过的劳动法,很多厂家也是借机倒闭,回避了很多问题。这个同学可以代表珠三角的加工贸易类。

第三个同学是北方公司的,是个典型的腐败分子。他是进出口都做,而且动不动就是几亿美元的单子。他自己做的最主要的应该属于机电产品,按照他的说法,以前他的利润最大的来源是出口退税,现在这方面越来越少了。民品方面利润受到的影响主要来自汇率,不过影响可以接受。他们公司有个好处,是可以在出口方面少挣点,但进口方面,由于进口的都是高精尖产品,利润丰厚,可以弥补出口的影响,所以他的日子过得还很滋润。他们公司的利润给国家带来的好处就是税收。他应该可以代表国企。

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了解,我的感觉是:中国的出口从总量上来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太多的减少,而且中国企业的议价能力还是有一些的。目前中国自己的品牌正在逐步的建立,很多停产的小厂的未来就是被这些成熟的品牌收编,做代工工厂。代工到设计、贴牌到品牌、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过程,就是新一轮经济起飞的过程,这个过程正在一步步进行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7-5 12:12 , Processed in 0.02245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