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33上面转的老虎基金的罗伯逊当年的这封信,我以前也看过。这值得深入揣摩。 其实,任何投资人,严格说都是一种“风格”型投资人,即在市场的某个时期都会很容易取得市值的高速增长。但真正搞明白的人投资人都应该清楚,某时期的优秀业绩,其实运气都占了很大成分,不要把这期间的高业绩认为完全是自己的“能力”所致,只不过是你的方法恰巧是市场当时认同的类型而已。上面罗伯逊的信,表达了对市场某时期的无奈,但是他其实应该清楚,自己过去18年所取得年均31%的投资业绩,如果投资认识和研究上不再扩大,那么他的“风格型”的投资方法迟早会有不适合市场的时候,或者他的高历史投资业绩迟早要被市场修理。“无奈”是没有用的,再动听的“价值投资”的词和口号也感动不了你的客户。99年-2000年,巴菲特不适应,罗伯逊不适应,但投资方法类似的凯斯勒、比尔米勒(也是美国口碑很好的“伟大价值投资人”)就很适应。 其实,根本就没有一种投资观念和方法是永远都能战胜市场的。好的投资方法(比如某种风格的“价值投资”)是自己能理解、把握,且在尽可能长的时期内能取得良好业绩。如果某时期自己的业绩不理想,不要去抱怨市场,明白这种现象是迟早要出现的,只是属于你的时期还没有到。对投资人来说,理性的态度是:要么忍受市场的冷落,坚持自己的风格,直到市场又开始“喜欢”你的风格;要么不断去研究投资、认识投资,扩大自己的投资能力和认识范围,尽可能地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去发现价值。从根本上,这才是更现实的态度,别无他法。 2000年Nasdaq总体的确是疯狂的、非理性的。但那时的所有IT股和新型行业的股都没有投资价值了吗?现在来看,那时抱怨市场、宣称“再也找不到投资机会”了的人,其实只不过是暴露了自身的投资眼光太窄,大量的好公司好品种他没有发现而已。
[此帖子已被 福尔莫斯 在 2013-7-7 16:03:12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