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福尔莫斯

巴菲特投资思想的精髓有哪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12 01: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是一名投资者,这个占所有股票市场中的比例不到1%;

对一种价值的认可,尤其是那种内在的,并不被众生看好的内在价值.这个只有1%能做到;

然后长期持有,并不理会报价器显示的价格,只是信守那份执着,这个依然只有1%能做到;

本身投资的股票所在的公司要有长期运营的潜力,这个只有1%的公司才有;

真正有几位投资专家可以不理会现实的套利呢?这个也折算成1%

那么我可以知道1%x1%x1%x1%x1%x1%=0.0000000001,通俗点讲,就是100亿人,可以诞生1个老巴,基本上算复制成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12 13: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福探风格更像林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12 14: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当中最值得深究的是安全边际,他多次说过,安全边际是投资的基石,哪怕百年之后也管用。

安全边际除了能充分保障本金安全外,还有更重要的作用,那就是赚到大钱。因为,只有确认了安全边际,才有可能下重仓,日后在价值回归时才能赚到大钱。而确认安全边际之时,很多时侯正是市场不认可,走势低迷,公司处于迷雾的时侯,此时应重仓出击,而不是日后追高。

巧合的是,投资大师重视安全边际,投机大师也高度重视安全边际,索罗斯重拳击垮英磅之战,更是把安全边际发挥到了极致,真是异曲同工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12 15: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现在的福探风格更像老巴,把几个企业搞得很透彻。

林奇是分散投资,每个企业知道个大概,和福探不太一样。

[此帖子已被 古道荒城 在 2007-3-12 15:11:16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12 16: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摘录一篇文章.

凯恩斯在这场世界性的货币灾难中也失去了净资产的四分之三,其中主要是商品损失,1931年时他甚至想过要把两幅最好的收藏画(马蒂斯的《脱衣》和瑟拉的《静物》)出手卖掉,只是在最低心理价位上仍然没有找到买主。但凯恩斯比费雪在灾难中学到的东西更多,在他1930年至1931年写作的《货币论》中,承认自己过去的过分判断是错误的。然后,凯恩斯于1932年重新进入华尔街,到了1936年时,他的净资产已超过了50万英镑,相当于今天的1,600万英镑。在这段时间里,他的资本升值了23倍,而华尔街的股价同期仅仅翻了三倍,伦敦的股价则几乎没有动。
  《凯恩斯传》的作者罗伯特?斯基尔斯基指出,此时的凯恩斯早已把过去的投机习惯抛诸脑后。在20年代,凯恩斯把自己看成是一个科学的赌客,他在货币和期货上进行投机,想按照经济周期来玩一把,这时他相信“预测的高峰期,他认为可以通过预测短期变化规律,在这些市场上成为赢家。即便是在1936年,凯恩斯偶尔也会玩玩这种赌博的直觉,他一次投机小麦期货失败,不得不从阿根廷向伦敦调运够全英国吃一个月的小麦,凯恩斯计划把小麦囤积在国王学院的小教堂里,但亲自丈量后,认为只能装下一半的小麦。凯恩斯灵机一动,要求把远道而来的小麦铺洒在地上,将虫子挑出来,检查质量,结果花了一个月时间。而这时小麦的价格又上去了,凯恩斯因此化险为夷。
  不过,到了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形成了新的投资哲学??要牢牢地守住几只经过精心挑选的股票(他把它们称为自己的宠物”),在股市下跌时,一个投资者应该是买,而不是卖,找到便宜货的期望要比屈服于大众的恐慌心理更加理性些。
  美国当代著名的投资基金经理彼尔?米勒在2005年的演讲中声称,自己的投资理念来自于凯恩斯,并指出“这位伟大投资家早在一份备忘录中就已经说明,“逆向性思维才是他的投资哲学真谛。
  的确,凯恩斯多次提到类似的投资哲学,他在1937年9月给一位法国金融记者的信中写道:正是在生活和行动的这个领域里,胜利、安全与成功从来总是只属于少数人,而不是多数人。如果你发现有人同意你的看法,你就应该改变你的主意。当我能够说服我的保险公司的董事会去买某只股票时,按照我的经验,这就是应该卖掉这只股票的时候了。
  如果我们认真阅读《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第十二章,会注意到凯恩斯在叙述“大傻瓜和“选美两段后,紧接着写道:
  
读者也许会提出问题:假如一个人运用自己的才能,不受这种盛行的游戏的干扰,根据自己所作的长期预期继续进行投资,那么,在长时期中,他肯定能从其他游戏者手中获得大量的利润。对这一问题的答案是:的确有如此态度慎重的人,不管他们对市场的影响是否超过其他游戏者,都会使投资市场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我们必须补充一点,在现代投资市场上,存在着许多压制这种人的影响的因素。基于真正的长期预期进行投资在今天实在是太困难,以致极少有实现的可能性。试图这样做的人,肯定要比那些试图以超过群众的精确程度来猜测群众行为的人花费更多的精力,而且还要冒更大的风险。在智力相同的情况下,前者可能要犯较多的灾难性的错误。经验中还没有充分的资料可以证明:对社会有利的投资也是利润最大的投资。战胜时间和消除我们对未来的无知所需要的智慧要超过起跑在枪响之前所需要的智慧。而且人的寿命有限,人性总是速效的,所以人们对迅速致富有着特殊的兴趣,而一般人对将来所能得到的总要打许多折扣才能使它变为现在的价值。对于那些完全没有赌博本领的人来说,玩这种职业投资者所玩的把戏会使他们感到讨厌,甚至会使他们紧张到无法忍耐的程度。然而,那些乐于此道的人却愿意为它付出应有的代价。还有,不甚重视市场近期波动的投资者为了安全起见,必须拥有大量资金,并且不能用借来的全部资金进行大规模的投资。这是为什么智力相等、资金相等的两个人,从事消遣游戏的人反而可以得到更多的报酬的又一个理由。在投资基金由人数众多的委员会、董事会或银行管理的情况下,在现实中,招人品评最多的人恰是那些最能提供社会利益的长期投资者,因为他们的行为在一般人眼里,一定是怪癖、不守成规、又过分冒险。如果他们有幸获得成功,得到肯定的也只能是人们对他们的评语。在短时期中,如果他们遭受了失败(这是很可能的),那么,他们不会得到多少同情与怜悯。处世哲学告诉人们:就人们的声誉而言,循规蹈矩的失败者要好于独出心裁的成功者。
  也就是说,凯恩斯在1935年写作此书的时候,他自己未必赞成大傻瓜”和选美”的投机游戏,但这里论述的是大多数人的投机行为模式,没必要把自己的逆向性投资哲学”等成功心得作番表白。
  唉,《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部创造力极强却很难读懂的大书,如果我们没有凯恩斯的投资实践记录及许多书信备忘录,恐怕难以发现他真正的投资理念是什么。
  现在我们知道,凯恩斯想说的是坚持逆向性投资或真正的价值投资所遇到的巨大困难。斯基德尔斯基发现,凯恩斯参与管理的投资公司或项目,他直接控制的力度越大,投资效益也越好。一个突出的例子是他所掌管的“学院公款基金,由于完全在他的掌握之下,它的资本在1920-1936年间增长了近六倍,从3万英镑增加到20万英镑,而其增值大多发生在30年代里。“国民共同基金和“地方保险公司的投资决策由董事会决定,而凯恩斯只是其中的一名董事,其收益远远没有那么好。
  到了1944年,凯恩斯仍为自己的投资理念到处碰壁感到无奈。1944年3月初,凯恩斯建议伊顿公学买进澳元债券,而当时一位银行家雷德利以未来美元和澳元的声誉不一定可靠为由拒绝。凯恩斯写了一封信给雷德利:
很抱歉在电话里吵了一番,我投资的中心原则是采取与多数人意见反向的操作。理由是,如果每个人都认同某个项目的优势,那么,其价格一定很高,因而没有吸引力。现在很明显,我不能两方面兼顾??即要大多数人同意我的投资观点。所以,如果其他有关人员对此没有足够的信心让我去投资,事情的实质就成了我必须从这个不平等的战场中退下来。你会据理力争地说,一个机构这样做是错误的,即使事后证明你成功了。那样的话,我为什么要浪费精力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12 16: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坚持价值投资也是一件难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12 18: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现在的福探风格更像老巴,把几个企业搞得很透彻。

林奇是分散投资,每个企业知道个大概,和福探不太一样。这样把老巴和林奇区分开我不敢认同.呵呵.

很多人只看到林奇的分散,没有注意到他对企业的研究,跟踪,我觉的林奇是深谙费雪的闲聊法和葛雷厄姆的安全空间并集大成者的一代投资家.费雪的闲聊法跟林奇辛勤的调研这个大家理解应该没有问题,提请大家注意的是林奇说过低价位是投资者真正的圣杯,大家不妨翻翻战胜华尔街这本书,林奇选股的着眼点正是基于低价位,并深谙市场会在什么情况下给予一些公司低价位,我的理解这就是安全空间.也许老巴是最伟大的,但林奇使我明白世界真的狠完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13 21: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价值投资核心就是买入安全边际的股票,长期持有,这里要考验投资人的投资哲学观及评估企业的能力,耐心是成功首要条件;相对于利用行业周期转换,寻找行业龙头股票投资不失为平衡价值投资的一种方法。比如,近半年来,航空股、银行股或封闭式基金巨涨都是行业转换所发挥的投资功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13 22: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1。把股票当成企业。

3。安全边际

5。能力圈界限比能力圈大小重要得多

个人认为这3条是精髓中的精髓。另外,不太赞成“长期持有”是精髓!

长期持有只是价值投资的副产品,并非最终的目的。我们进行价值投资的目的是为了等待价值实现,如果预期经过“长期”才兑现的企业价值由于市场的波动性在“短期”就体现了,难道还应该继续抱着明显“高估”的价值而让自己难以安眠吗?(当然,高估与否全在于个人的判断)因此,我对“长期持有”持保留态度。

价值投资者买入之际,应该作好持有10年的心理准备,但并非一定真正要持有10年。除非真正碰上自己无法想象其顶的百年不遇好公司,否则当价值高估之际,可能就是离场之时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13 23: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我们就讨论巴菲特的投资思想吧,别去讨论我象谁谁。把我与大师门去比,就太抬举我了,这是在骂我,这点自知之明我还是有地。

楼兰:

呵,说也奇怪,2、4条恰恰是我近年来才逐渐体会到其深邃意义的。简单说,对第2条没有充分理解或去掉,巴菲特的成就不可能执行和取得(会成为纯粹理论上的“空中楼阁”)。我在一篇老贴《价值投资实施上的困难》中对此有专门的阐述。

而第4条,我认为同样不可或缺。否则是不可能理解巴菲特的股票投资为什么不但不预测宏观经济,甚至连行业景气都不理会。有人我把说的这一点说成是“自大狂”(其它论坛上),说明这种人完全不懂价值投资是怎么回事,把他理解的“按经济基本面操作”当成了价值投资??这一点恰恰是国内机构们在理解价值投资上的一大误解。那是“主题投资”而不是价值投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7-4 00:16 , Processed in 0.021912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