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福尔莫斯

彼得林奇与巴菲特的比较及启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14 08: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让我们试着做个实证研究,呵呵,我要拿着说事的股票是鑫富药业,我们假如有两个投资者,其中一个由于对行业的了解或就是业内人士,通过其对范酸钙的价格跟踪,在鑫富处于行业低谷并不受人关注时,他通过研究判断买入了,理由很简单现在就是最坏的情况,供需即将变化,注意的是这些其实都在他的能力范围内,你觉的他真的承担了多大的风险吗?还有一个我们比如他通过技术分析或者什么量价关系再或者吃错药了也在低位买入了,呵呵,我们都假设他们挣了10倍,表面上看,事实是他们都挣了10倍,实质上我们引用葛雷厄姆所说一个是投资一个是投机。我想说的是要严格把他们区分开真的很难,毕竟难以求证,谁更有道理,更具逻辑性,这里我只能通过常识。呵呵

我们再引申这个例子,里面的第一个不变,另一个通过研究(当然了绝对是价值研究,呵呵)买了茅台两三年里也挣了10倍。先前这个好像挣的更快,哈哈。应该说他们都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投资,都是有道理的,难道买茅台的就是所谓的巴菲特式的投资即真正的价值投资吗?呵呵或者说一个是价值投资一个是价值投机。呵呵。我只能说市场经济有一支看不见的手股票投资也有,我的理解他就是价值,而我们只能遵循它做一个聪明的投资者。因为我们相信他决定了我们的利益。

我最后想说投资是有道理的,这道理也许并不是一些条条宽宽。当然更不是空中楼阁,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14 11: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错误投资获得的利润是毒药! 致富第一个例子中吃错药的那个人如果获得了十倍的利润,实际上就是摸彩票中了大奖.估计他后半辈子要倾家荡产地买.临终弄不好连买棺木的钱都成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14 12: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林奇的投资观念里,有没有“能力圈”的概念,如果林奇也承认“能力圈”,那巴菲特岂不是成了农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14 12: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思考致富兄的表达可能有问题。林奇和巴菲特一样,都是理性投资者,而不是凭感觉乱投资的人(看他们相同点的第二条)。他们的区别,我觉得有点象中国传统文化中讲得读书时“不求甚解”与“精益求精”的区别。

林奇的研究涉猎面很广,但他对一家公司虽然不象巴菲特那样搞得那样清楚,但基本上都能把握住其未来的基本趋势。这是一种能力。所以,在林奇的组合中,可以有超过1000多股票,其中很多到头来还是亏损的股票。但总体表现良好,特别是其中有一些tenbagger;而巴菲特则把一家公司看透彻后才决定买卖,他的组合中也就十来个公司。

本贴的原意是,应结合自己的秉性、个人情况来形成自己的投资风格,而不是去表面地学大师们的形式上的东西。比如,如果你向学林奇,那么你得有那么多精力去研究各种公司,具有那种一眼看穿企业要害的能力;而如果你向学巴菲特,那么你得有把一家公司研究得”比他们的老总还了解”的自信和能力。否则,就成了“鹦鹜学舌”。

但是,非理性的投资,无论其历史上多么辉煌,在证券市场上,最终可能都如广告风兄说的“到头来连买官才的钱都赔进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14 13: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认为,巴菲特式的投资方式更适合个人投资者或者业余投资者。

认识和理解一个企业在某种程度上与了解一个人是很类似的。简而言之,投资者做的事情如同看一个人的过去(通过出身、受教育程度和生活经历等等信息)来判断这个人是否能在未来取得成功,并且决定自己是否能分享这种成功。对于一般人来说,持续的接触、交流才会带来更深的认识和了解,我们对一个认识接触5年的朋友必然会比另一个认识5天的朋友了解更深;但有的天才初次见面就能把对方的未来趋势把握得八九不离十,林奇也许正是在这方面有独特的天赋。相对而言,巴式投资方式更容易被我们所理解和模仿。

林奇的投资方式比较累人。想一想如果要自己持续跟踪几十只、甚至上百只,非专业投资者肯定难以承受这样的方式。

另外,巴和林投资风格的差异除了是由于2位大师的性格和世界观的不同外,个人认为和他们所处的位置有很大关系:巴经营自己的公司,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去玩;而林是个基金经理,无可避免更容易感染市场先生的情绪,所幸林很好地在个人性格、业绩压力和投资方法取得了平衡。

一个设想:如果巴处在林的位置,也许已经在某个时期被炒了鱿鱼吧!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14 16: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林奇退休以后,也只投资很少的公司了,看来林奇当时也是因为身在江湖,因为他的公募基金经理的身份,不得以而为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14 18: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总结的不错

最近也在看林奇的那本书。蛮对胃口。

很多人之前都说集中投资,偏偏我就没这么做。从书上读到,林奇的投资分散程度和我差不多。呵呵。

华尔街最近又站起来个女人--艾比.科恩。楼主可以一起分析分析啊。

我觉得国内的小投资者其实更适合做林奇。

因为我们不可能对一个上市公司了解的非常透彻,也不可能象巴非特一样把企业收购了。

如果你集中持股,股价跌了,在对公司了解不透彻的情况下难免会对自己的选择产生动摇。

[此帖子已被 stoneyang 在 2007-5-14 18:23:09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15 09: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个人认为老巴同林奇最大的不同是对待风险的态度上,老巴极度厌恶风险他的原则就是不亏钱并牢牢记住这原则,他还认为如果不能持有10年就不要拥有一天.呵呵.林奇的观点是只要有60%的胜率就能挣很多钱他认为一个投资组合比如有5支股票其中一个是TENBAGGER其余两个亏光剩下的不赔不挣结果就能很不错.老巴谨小慎微,把企业琢磨透了才买入然后长期持有,但不能否认即使是他买入的股票也不能保证持有10年,他也有后悔买入,并想尽早摆脱的股票,呵呵.但无疑他的胜率是极高的.

从林奇的书中得知他还同时管理一个企业年金账户比他的基金要做的好,用他的话说因为没有仓位的限制,可以拥有更多自己喜欢的股票,可见他也不是为了分散而分散.其实严格来说风险并不来自于分散或集中.当然了,关键是能象林奇那样找到足够多的TENBAGGER.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15 14: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认为巴菲特是私募的偶像,林奇是公募的榜样。

个人投资者呢,两者都不适合,找基金经理要好过找股票,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16 18: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彼得林奇的选股法

*名字听起来很傻

*公司的业务属于乏味、郁闷和令人厌恶型

*通过抽资摆脱做法独立出来

*机构投资者不会购买它的股票,分析家也不会关注其股票的走势

*关于公司的谣言很多(与有毒垃圾或黑手党有关)

*处于一个增长为零的行业中

*它有一个“壁垒”

*人们要不断购买它的产品

*它是高技术产品的大用户

*公司的职员购买它

*它在回购自己的股票

避而不买的股票

*最热门行业中最热门的股票

*那些被吹捧成某某公司第二的公司

*避开“多样化”的公司

*当心那些被“小声议论的股票”

*小心供应商公司

*小心名字花里胡哨的公司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7-2 19:44 , Processed in 0.02165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