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想着你的笑

1998年巴菲特在University of Florida商学院的演讲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14 09:50:51 | 显示全部楼层

(由lewie转)

2007     
序号企业股份数量控股比例买入成本市值
  (股)%(万美元)(万美元)
1华盛顿邮报172776518.21060136700
2可口可乐2000000008.6129888.81227400
3威尔斯法哥银行3034070689.2667700916000
4美国运通15161070013.1128700788700
5穆迪投资评级公司4800000019.149900171400
6白岭保险172420016.33690088600
7安海斯-布希(酒类)355632004.8171800186100
8宝洁1014720003.3103000745000
9沃尔马199443000.59420094800
10Conoco Phillips(康菲石油)175087001.1103900154600
11强生642719482.2394300428700
12浦项制铁34860064.557200213600
13Tesco(特易购)2273070002.9132600215600
14美国银行751760264.4241700238600
15USG Corp(美国石绵公司)1707219217.25360061100
16Burlington Northern Santa Fe6082881817.5473100506300
17卡夫食品1243938008.1415200405900
18Sanofi-Aventis171709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4 09:54:09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为什么不能成为巴菲特?(由aa33、petter9988转)

我即将告诉你们的是:我不是来教你们怎样成为一个伟大投资者的。相反,我是来告诉你们,为何你们中只有极少人敢奢望成为这样的人。如果你花了足够的时间去研究查理?芒格、沃伦?巴菲特、布鲁斯?博克维茨、比尔?米勒、埃迪?兰伯特和比尔?阿克曼等投资界巨子,你们就会明白我是什么意思。

我知道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超越常人的智力,并且是经过艰苦的努力才达到今天的水平。你们是聪明人中最聪明的人。不过,即便我今天说的其他东西你们都没听进去,至少应该记住一件事:你们几乎已经没有机会成为一个伟大的投资者。你们只有非常、非常低的可能性,比如2%,甚至更少。这已经考虑到你们都是高智商且工作努力的人,并且很快就能从这个国家最顶级的商学院之一拿到MBA学位的事实。如果在座的仅仅是从大量人口中随机抽取的一个样本,那么成为伟大投资者的可能性将会更小,比如5000分之一。你们会比一般投资者拥有更多优势,但长期来说你们几乎没有机会从人群中脱颖而出。

其原因是,你的智商是多少、看过多少书报杂志、拥有或者在今后的职业中将拥有多少经验,都不起作用。很多人都有这些素质,但几乎没有人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使复合回报率达到20%或25%。

我知道有人会不同意这个观点,我也无意冒犯在座诸位。我不是指着某个人说:“你几乎没有机会变得伟大了。” 这个房间中可能会出现一两个能在职业生涯中实现20%复合回报率的人,但在不了解你们的情况下很难提前断言那会是谁。往好的方面讲,虽然你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无法在职业生涯中达到20%的复合回报率,但你们依然会比普通投资者做得好,因为你们是哈佛的MBA。一个人能学会如何成为一般级别之上的投资者。如果你们聪明、勤奋又受过教育,就能做得足够好,在投资界保住一份高薪的好工作。不用成为伟大投资者,你们也可以赚取百万美元。通过一年的努力工作、高智商和努力钻研,你就可以学会在某几个点上超越平均水平。因此无须为我今天说的话而沮丧,即使不是巴菲特,你们也将会有一份真正成功且收入不菲的职业。但是你们不可能永远以20%的复合回报率让财富增值,除非你的脑子在十一二岁的时候就有某种特质。我不确定这是天生的还是后天习得的,但如果你到青少年时期还没有这种特质,那么你就再不会有了。在大脑发育完成之前,你可能有能力超过其他投资者,也可能没有。来到哈佛并不会改变这一点,读完每一本关于投资的书不会,多年的经验也不会。如果你想成为伟大投资者,那些只是必要条件,但还远远不够,因为它们都能被竞争对手复制。

作个类比,想想企业界的各种竞争策略吧。我相信你们在这里已经上过或者将要上战略课程。你们或许会研习迈克尔?波特的文章和书籍,这是我在进商学院之前就自学过的。我从他的书里受益匪浅,在分析公司时仍然总会用到这些知识。现在,作为公司的CEO,什么样的优势才能使你们免受残酷的竞争?如何找到合适的点来建立起广泛的巴菲特所说的“经济护城河”(economic moat)?如果技术是你唯一的优势,那么它并不是建立“护城河”的资源,因为它是可以、而且最终总是会被复制的。这种情况下,你最好的希望是被收购或者上市,在投资者认识到你并没有可持续性优势之前卖掉所有股份。科技是那种寿命很短的优势。还有其他的,像一个好的管理团队、一场鼓动人心的广告行动,或是一股高热度的流行趋势。这些东西制造的优势都是暂时的,但它们与时俱变,而且能被竞争者复制。 “经济护城河”是一种结构性(structural)的优势,就像1990年代的西南航空。它深植于公司文化和每一个员工身上,即使每个人都多少知道西南航空做的是什么,却没有别人能复制。如果你的竞争者知道你的秘密却不能复制,那就是一种结构性的优势,就是一条“护城河”。

在我看来,实际只有4种难以复制且能持久的“经济护城河”。一种是规模经济,沃尔玛、宝洁、家得宝就是例子。另一种资源是网络效应,如eBay、万事达、维萨或美国运通。第三种是知识产权,比如专利、商标、政府许可或者客户忠诚度,迪斯尼、耐克和Genentech即是此中典范。最后一种是高昂的用户转移成本,薪资处理服务公司沛齐(Paychex)和微软就受益于此,因为用户转向其他产品的成本实在高昂。

就像公司要么建立一条“护城河”,要么就忍受平庸,投资者也需要一些超越竞争者的优势,否则他就沦为平庸。现在有8000多家对冲基金和1万家共同基金,每天还有数百万计的个人投资者试图玩转股票市场。你们如何比这些人更有优势?“护城河”由何而来?

首先,大量阅读书籍、杂志、报纸并不是建立“护城河”的资源。任何人都会读书。阅读自然无比重要,但不会赋予你高过他人的强劲优势,只能让你不落在别人后面。投资界的人都有大量阅读的习惯,有的人阅读量更是超群,但是我不认为投资表现与阅读数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你的知识积累达到某个关键点后,再多阅读就会呈收益递减效应。事实上,读太多新闻反而会伤害你的投资表现,因为那说明你开始相信记者们为了报纸销量而倾泻的所有废话。

另外,任凭你是顶尖学校的MBA,或者拥有注册金融分析师资格、博士学位、注册会计师证书等等数十种可能得到的学位和证书,都不可能让你成为伟大的投资者。哈佛也无法把你教成这样的人,西北大学、芝加哥大学、沃顿商学院、斯坦福也不能。我要说的是,MBA是学习如何精确地获得市场平均回报率的最好途径。你可以通过MBA的学习极大地减少前进道路上的错误。这经常能使你得到丰厚的薪水,即使你离成为伟大投资者越来越远。你不可能花钱买到或是通过读书学习而成为伟大的投资者。这些都不会让你建起“护城河”,只是让你更容易获得进入这场赌局的邀请而已。

经验是另一件被高估的事情。经验的确很重要,但并不是获得竞争优势的资源,它仅仅是另一张必需的入场券。经验积累到某一点后,其价值就开始收益递减。如果不是这样,那么60岁、70岁和80岁就应该是所有伟大资金操纵者的黄金时代。我们都知道事实并非如此。因此一定程度的经验是玩这个游戏所必需的,但到了一定时候,它就不再有更多帮助。它不是投资者的经济“护城河”。查理?芒格说过,你们可以辨别出谁能正确地“理解”,有时那会是一个几乎没有投资经验的人。

因此什么是投资者必备的竞争优势呢?就像一个公司或者一个行业,投资者的“护城河”也应该是结构性的。它们与一些心理学因素有关,而心理因素是深植在你的脑子里的,是你的一部分,即使你阅读大量相关书籍也无法改变。我认为,至少有7个特质是伟大投资者的共同特征,是真正的优势资源,而且是你一旦成年就再无法获得的。事实上,其中几个特质甚至丝毫没有学习的可能,你必须天生具备,若无就此生难寻。

第一个特质是,在他人恐慌时果断买入股票、而在他人盲目乐观时卖掉股票的能力。每个人都认为自己能做到这一点,但是当1987年10月19日这天到来的时候(历史上著名的“黑色星期一”),市场彻底崩溃,几乎没人有胆量再买入股票。而在1999年(次年即是纳斯达克大崩盘),市场几乎每天都在上扬,你不会允许自己卖掉股票,因为你担心会落后于他人。绝大多数管理财富的人都有MBA学位和高智商,读过很多书。到1999年底,这些人也都确信股票被估值过高,但他们不能允许自己把钱撤离赌台,其原因正是巴菲特所说的“制度性强制力”(institutional imperative)。

第二个特质是,伟大投资者是那种极度着迷于此游戏,并有极强获胜欲的人。他们不只是享受投资的乐趣??投资就是他们的生命。他们清晨醒来时,即使还在半梦半醒之间,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他们研究过的股票,或者是他们考虑要卖掉的股票,又或者是他们的投资组合将面临的最大风险是什么以及如何规避它。他们通常在个人生活上会陷入困境,尽管他们也许真的喜欢其他人,也没有太多的时间与对方交流。他们的头脑始终处在云端,梦想着股票。不幸的是,你们无法学习这种对于某种东西的执迷,这是天生的。如果你没有这样的强迫症,你就不可能成为下一个布鲁斯?博克维茨( Fairholme Funds的创始人,选股思路深受巴菲特影响,组合集中、低换手率、很少越界)。

第三个特质是,从过去所犯错误中吸取教训的强烈意愿。这点对于人们来说是难以做到的,让伟大投资者脱颖而出的正是这种从自己过去错误中学习以避免重犯的强烈渴望。大多数人都会忽略他们曾做过的愚蠢决定,继续向前冲。我想用来形容他们的词就是“压抑”(repression)。但是如果你忽略往日的错误而不是全面分析它,毫无疑问你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还会犯相似的错。事实上,即便你确实去分析了,重复犯错也是很难避免的。

第四个特质是,基于常识的与生俱来的风险嗅觉。大部分人都知道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1990年代中期的国际四大对冲基金之一,1998年因为俄罗斯金融风暴而濒临破产)的故事,一个由六七十位博士组成的团队,拥有最精妙的风险分析模型,却没能发现事后看来显见的问题:他们承担了过高的风险。他们从不停下来问自己一句:“嗨,虽然电脑认为这样可行,但在现实生活中是否真的行得通呢?”这种能力在人类中的常见度也许并不像你认为的那样高。我相信最优秀的风险控制系统就是常识,但是人们却仍会习惯听从电脑的意见,让自己安然睡去。他们忽视了常识,我看到这个错误在投资界一再上演。

第五个特质是,伟大的投资家都对于他们自己的想法怀有绝对的信心,即使是在面对批评的时候。巴菲特坚持不投身疯狂的网络热潮,尽管人们公开批评他忽略科技股。当其他人都放弃了价值投资的时候,巴菲特依然岿然不动。《巴伦周刊》为此把他做成了封面人物,标题是“沃伦,你哪儿出错了?”当然,事后这进一步证明了巴菲特的智慧,《巴伦周刊》则变成了完美的反面教材。就个人而言,我很惊讶于大多数投资者对他们所买股票的信心之微弱。根据凯利公式(Kelly Formula,一个可用于判断投资和赌博风险的数学公式),投资组合中的20%可以放在一支股票上,但很多投资人只放2%。从数学上来说,运用凯利公式,把2%的投资放在一支股票上,相当于赌它只有51%的上涨可能性,49%的可能性是下跌。为何要浪费时间去打这个赌呢?这帮人拿着100万美元的年薪,只是去寻找哪些股票有51%的上涨可能性?简直是有病。

第六个特质是,左右脑都很好用,而不仅仅是开动左脑(左脑擅长数学和组织)。在商学院,我曾经遇到过很多天资聪颖的人。不过主修金融的人,写的东西一文不值,他们也无法创造性地看待问题,对此我颇感震惊。后来我明白了,一些非常聪明的人只用一半大脑思考,这样足以让你在世上立足,可是如果要成为一个和主流人群思考方式不同的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投资家,这还远远不够。另一方面,如果你是右脑占主导的人,你很可能讨厌数学,然后通常就无法进入金融界了。所以金融人士很可能左脑极其发达,我认为这是个问题。我相信一个伟大投资家的两边大脑都发挥作用。作为一个投资家,你需要进行计算,要有逻辑合理的投资理论,这都是你的左脑做的事情。但是你也需要做一些另外的事情,比如根据微妙线索来判断该公司的管理团队。你需要静下心来,在脑中勾画出当前情势的大图景,而不是往死里去分析。你要具备幽默感、谦卑的心态和基本常识。还有最重要的,我认为你也得是一个好的写作者。看看巴菲特,他是商业世界里最杰出的写作者之一,他同时也是古往今来最好的投资家之一绝非偶然。如果你无法清晰地写作,我认为你也不能清楚地思考。如果不能清楚地思考,你就会陷入麻烦。很多人拥有天才般的智商,却不能清楚地思考问题,尽管他们心算就能得出债券或者期权的价格。

最后、最重要的,同时也是最少见的一项特质:在投资过程中,大起大落之中却丝毫不改投资思路的能力。这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当股票开始下跌,人们很难坚持承受损失而不抛出股票。市场整体下降时,人们很难决定买进更多股票以使成本摊薄,甚至很难决定将钱再投入股票中。人们不喜欢承受暂时性的痛苦,即便从长远来看会有更好的收益。很少有投资家能应对高回报率所必须经历的短期波动。他们将短期波动等同于风险。这是极不理性的。风险意味着你若押错了宝,就得赔钱。而相对短时期内的上下波动并不等于损失,因此也不是风险,除非你在市场跌到谷底时陷入恐慌,被损失吓得大乱阵脚。但是多数人不会以这种方式看问题,他们的大脑不容许他们这么想。恐慌本能会入侵,然后切断正常思考的能力。

我必须申明,人们一旦步入成年期就无法再学到上述特质。这个时候,你在日后成为卓越投资者的潜力已经被决定了。这种潜力经过锻炼可以获得,但是无法从头建立,因为这与你脑组织的结构以及孩童时期的经历密切相关。这不是说金融教育、阅读以及投资经验都不重要。这些很重要,但只能让你够资格进入这个游戏并玩下去。那些都是可以被任何人复制的东西,而上述7个特质却不可能。(作者为对冲基金Sellers Capital Fund创始人,曾在晨星担任首席股权战略师,本文为其最近在哈佛所做演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6 09:35:4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原文由 福尔莫斯 发表于 2008-3-14 9:50:51 :

(由lewie转)

2007     
序号企业股份数量控股比例买入成本市值
  (股)%(万美元)(万美元)
1华盛顿邮报172776518.21060136700
2可口可乐2000000008.6129888.81227400
3威尔斯法哥银行3034070689.2667700916000
4美国运通15161070013.1128700788700
5穆迪投资评级公司4800000019.149900171400
6白岭保险172420016.33690088600
7安海斯-布希(酒类)355632004.8171800186100
8宝洁1014720003.3103000745000
9沃尔马199443000.59420094800
10Conoco Phillips(康菲石油)175087001.1103900154600
11强生642719482.2394300428700
12浦项制铁34860064.557200213600
13Tesco(特易购)2273070002.9132600215600
14美国银行751760264.4241700238600
15USG Corp(美国石绵公司)1707219217.25360061100
16Burlington Northern Santa Fe6082881817.5473100506300
17卡夫食品1243938008.1415200405900
18Sanofi-Aventis17170953


在原料等上涨的周期,为什么老巴买了卡夫食品,大家有没有想过是为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6 17:0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巴菲特2007年买了什么?

假设你在1965年以1美元购入标准普尔500指数,到2007年年末的时候,1美元会变成68.4美元。如果你把1美元交给巴菲特投资,那么到2007年底的时候,你就有拥有4008.63美元。在过去的23年里,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投资收益保持着年均21%的记录。

不过,巴菲特的投资并不是每年都会有21%的收益,2007年伯克希尔公司的投资收益率为11%,但仍高于标准普尔指数5.5%的收益率。纵观该公司23年的投资记录,标准普尔指数有9年出现下滑,而巴菲特公司的投资史上只有一年亏损记录,那就是2001年标准普尔下跌11.9%,伯克希尔损失了6.5%。

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因为美国信贷危机恶化全球股市出现动荡,77岁的世界首富巴菲特究竟在过去一年进行了哪些投资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坚持投资传统行业

2006年,巴菲特购买股票的总金额是92亿美元,到了2007他把这一数字翻了一番。伯克希尔公司在去年净购入的股票达到191亿美元,卖出股票的总额达到80亿美元,其中包括出售40亿美元的中国石油股票。算起来,在过去的一年里,平均每个交易日,巴菲特购买了7500万美元的股票。

在伯克希尔公司的年报里可以看到,在191亿股票中,巴菲特购买了6080万股伯灵顿北方圣大菲铁路公司的股票,其花费达到47亿美元。他还购买了卡夫食品1.24亿股,总金额达到42亿美元。他买了富国银行8520万股,总价30亿美元。强生公司股票他买了4300万股,投入金额为27亿美元,还有45亿被分散投资到其他一些公司。

从伯克希尔公司持有的股票看,可口可乐股票市值最高,达到119亿美元,他持有的富国银行的股票为85亿美元,宝洁股票市值为68亿美元,美国运通公司的股票市值达到64亿美元。

从股票投资分布上看,巴菲特延续他一贯的投资风格,投资他所熟悉的传统产业,对于食品、日常消费品、交通运输以及银行保险业都有涉及,而且投资的企业相对集中,对于他所不熟悉的高科技等领域,这位77岁的世界首富则从不染指。

从2008年年初算起,作为美国基金投资参考指标的标准普尔指数下跌超过10%,初步估算,巴菲特2007年购买的股票目前的损失达到近6%,其幅度虽然小于标准普尔的跌幅,这说明股神的投资并不意味着买入之后马上赚钱。

对于自己购买股票的表现,巴菲特很少披露。事实上,在过去几年里,巴菲特在海外市场的收益要优于美国本土市场的投资。韩国浦项钢铁公司和英国连锁超市TESCOSHANG都让巴菲特赚了很多钱。中国石油在他买入5年之后带来了近10倍的回报。

拒当救世主

去年下半年开始,美国的信贷危机恶化给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很多华尔街的金融机构曾试图向巴菲特求助,但股神对于打折的价格并未动心。事实上,巴菲特曾经在上个世纪90年代参与了对所罗门兄弟公司的救助,但是那段经历给他留下了不愉快的记忆。大量繁复的金融衍生品、无法弄清的资产负债表让他觉得头疼。

相对来讲,巴菲特对于垃圾债券倒是情有独钟。伯克希尔公司的年度财务报表显示,巴菲特购买了32亿高收益率的债券,他认为即使在信贷危机的背景下,这些债券反而是安全的。此外,伯克希尔持有的公司债券在去年从69亿美元增加到95亿美元。巴菲特认为,随着信贷危机的深入,债券市场的机会正在显现。

对于2008年度股票市场,巴菲特似乎还在观望。在最近回答CNBC记者提问的时候,他指出现在的股票并不便宜。巴菲特说:“从整体讲,股票价格没有泡沫,但是市场经常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所以现在要做到就是准备好迎接市场的波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7 00:39:0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你为什么不能成为巴菲特?”让我信心大增啊,咋个很符合我的个性呢?(开个玩笑:)

不过我确实认为投资与个性的关系太大,我经常与一位好朋友讨论股票,很多时候他都会赞同我的观点,但他却从没有按我的思路做过,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我们的性格不同,投资的思路必然不同。

最近我看了较多巴老的一些文章和言论,受益非浅,他老的大部分思想我都很赞同,但说到技术性的公司,如网络公司、高科技公司,我有点想不通,提出来大家讨论。也许是因为我从小就对科技着迷吧,所以对高科技的公司都很有好感,比如华为,微软这样的公司,这些公司除了机遇和领导人的管理才能外,我认为对科技的重视和大比例的投入是其成功的关键,随着公司的投入其科技就是它的护城河。

“你为什么不能成为巴菲特?”这篇文章里提到微软的护城河是其客户转化的成本高,我不这样认为,因为其它公司如果有更好的操作系统,完全可以免费送一段时间使用,或者在价格上比微软的升级版更低,这样微软就彻底玩完。现在的情况是,没有哪家软件公司能有微软那么多的钱来招徕科学家。微软的操作系统虽然不是世上最安全的,也不是最稳定的,但它对普通消费者来说却是最好用最实用的,为什么其他公司不能制造出更好用的软件呢,这就是一个技术积累的问题,windows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多的操作系统(完全占统治地位),就凭这种开发经验的积累其他公司就很难逾越。开发操作系统这样的软件工程是需要很多人的智慧,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而决不可能仅靠几个天才就能够做到的,所以这种智慧的积累就是它的护城河,除非微软现在停下来不开发软件,要在操作系统上超越它几乎是不可能的一件事,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电脑不需要操作系统了(现在商家有一种想法就是消费者的电脑不装操作系统和实用软件,需要的时候上网就OK了,但要实际这个愿望还需要时日,而且我相信如果真有那一天,多数人也是上到微软的网站去操作,因为那里才有最好用的软件)。IBM的长盛不衰也是这个道理,几十年前是巨人,现在仍然是,获得专利保护的技术垄断才是这些高科技企业的护城河。尽管需要持续的投入但利润也大得惊人,尤其是软件行业,因为随着销量的增加,生产成本的增加几乎为零。这里想说明的一点是我并不看好像杀毒软件这样的公司,因为它的技术屏障不够高,它可以不依靠集体的智慧,也不需要多少开发过杀毒软件的经验,这样的技术屏障很容易被竞争对手冲破。IBM之所以被称为巨人,我想最主要的还是对手对其科技水平的一种敬畏,而这种科技水平的达到是它几十年无数科学家的智慧和经验的积累,试想要重建一个IBM相当于要重走IBM走过的道路,更别说超越它了。

科技企业由于有专利的保护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很大的市场,这种护城河甚至强过优秀的管理和广泛传播的品牌,因为管理可以通过聘请优秀的管理人才进行改进,企业文化只要加以时日也能逐渐形成,企业品牌则更可以通过广告迅速建立,只有难度极高的技术才是最难获得的,因为它是集体智慧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形成的,而且还在以几何级的速度不断进步。要知道这些难度极高的技术需要的集体智慧通常都来自于世界上最优秀的科学家(科学家绝对是希缺资源)。这也是为什么现在CPU的市场上只剩下两家主要的生产厂家,而在这两家中最优秀的始终是英特尔,中国政府集中了国内最优秀的科学家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到现在的最大成果仅仅是“达到中等Pentium4水平(注:此为官方语言,个人估计顶多达到Pentium4的初级水平)”。

因为技术积累的加权效应,市场上技术最好的企业通常会进步得更快,并不断引领技术的走向和标准的制定,从而使其护城河越来越宽。

[此帖子已被 fancyfan66 在 2008-3-17 0:53:50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fancyfan66 在 2008-3-17 0:58:57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9 08:3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巴菲特2008年致股东的信(摘要)

作为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的主席,股神巴菲特在每年公布公司业绩的时候,总要给股东写一封信。巴菲特在信中会谈到公司的业绩、展望前景并且阐述自己的投资艺术。因此,每年的“致股东信”,都会引起全球商界、投资界和媒体关注的焦点。下面,我们把巴菲特今年致股东信的亮点做一个简单的归纳。

  关于中国石油

  2002和2003年,伯克希尔以4.88亿美元购入中国石油(601857行情,股吧)3%的股份。按这个价格计算,中石油的市值约为370亿美元。而在去年下半年,中国石油的市值涨到了2,750亿美元,我们认为这个估值水平和其他大型石油公司相当,所以我们将手中的股票以40亿美元全部卖出。

  另:由于出售中石油带来了投资收益,我们支付了12亿美元的税。这个金额相当于整个美国政府运作4个小时的所有支出,包括国防、社会保障……等等。

  关于美国房地产市场

  你可能记得2003年的时候,硅谷很流行一个车贴:“神啊,救救我吧,再给一个泡沫吧”。很不幸,这个愿望很快就成真了:几乎每个美国人都认为房价会永远上涨。这种看法令贷款机构无视买房人的实际经济状况随意放贷,认为房价的上涨会解决一切问题。而今天,美国正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

  随着房价的下跌,大量愚不可及的错误被曝光了。只有在退潮的时候,你才能看出哪些人在裸泳。对于美国最大的一些金融机构,我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了。

关于投资者对股市的期望

  先做个简单的数学题,假设你指望你本世纪的股市年收益率达到10%,而你的收益中,2%来自分红、8%来自股价上涨,那么,你就是在假设道琼斯指数在2100年达到24,000,000点(目前是13,000点)。如果你的财务顾问向你保证每年两位数的股市收益率,你可以和他讲讲这个题目。很多所谓的专家、大师都是牛皮大王,当你被他们的夸夸其谈骗得头脑发热的时候,也就是他们填满自己腰包的时候。

  关于主权财富基金

  主权财富基金最近成了一个热门话题,他们在大量购入美国公司的股份,引发了激烈的争论。这种局面是美国人自己造成的,而不是外国政府在策划什么阴谋。巨额的贸易逆差,才是外国政府大量投资美国的原因。当美国每天向世界上的其他国家输出20亿美元的时候,他们必须要把这些钱投到一个地方。他们选择了美国股票,而不是国债,我们有什么好抱怨的?

  美元的走弱不是欧佩克和中国的错。其他的发达国家和美国一样,也依赖石油进口,也在和中国的产品进行竞争。美国应该完善其贸易政策,而不是针对某个国家,或者保护某个行业。美国也不应该采取可能引发报复的行动,那样只会减少美国的出口,损害到真正的自由贸易。

一个小笑话

  在本届美国总统竞选活动中,我听到的最有趣的故事讲的是罗姆尼。他问自己的妻子安妮:“在我们年轻的时候,在你最狂野的梦里,是不是也没想到我会竞选美国总统?”安妮回答说,“亲爱的,我的最狂野的梦里没有你。”

  在我们1967年第一次涉足财险和意外险业务的时候,我的最狂野的梦里,也没有我们现在的成就。

  关于生活和工作

  我和我的好搭档查理,今年一个84岁、一个77岁。我们生于美国,获得了良好的教育,家庭和睦幸福,身体健康。许多人对社会的贡献和我们一样多,甚至更多。但是由于我们具备一些所谓“商业基因”,因此获得了与自己的贡献不成比例的巨大财富。另外,我们一直都热爱自己的工作,也得到了许多有才华、有激情的人帮助。我们每天都是激情四溢,踩着舞步上班去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8 14:49:4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们都说习惯的枷锁开始轻得让人感受不到,一旦你感觉到的时候,已经是沉重得无法去掉了。我认为说得很对。我见过很多我这个年纪或者比我还年轻10岁,20岁的人,有着自我破坏性习惯而又难以自拔,他们走到哪里都招人厌恶。他们不需要那样,但是他们已经无可救药。

谢谢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4 17:54:3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这次演讲中,巴菲特还提到:

如果你不能马上足够了解所作的生意,即使你花上一二个月,情况也见得会有多少改观。你必须对你可能了解的和不能了解的有个切身体会,你必须对你的能力范围有个准确的认知。范围的大小无关大局,重要的是那个范围里的东西。哪怕在那个范围里只有成千上万家上市公司里的30个公司,只要有那30家,你就没问题。你所做的就应当是深入了解这30家公司的业务,你根本不需要去了解和学习其他的东西。在我早年的时候,我做了大量功课来熟悉生意上的事情。我们走出去,采取所谓抹黄油的方式,去与企业的用户谈,与企业以前的雇员谈,与企业的供应商谈,我们能找到的每一个人。每次我看到业界的专业人员,举例来说,我对采煤业有兴趣,我会遍访每一家采煤公司,问每一位CEO,如果要在业界买一家公司,你认为我该买哪一家?为什么? 如果你把这些片段的信息串起来,你会学到很多业界的信息。当你问到竞争对手的时候,你会得到非常相似的答案。比如说,如果你有一个解决一切问题的良方,那么你首先要解决的竞争对手是谁?为什么?通过这种手段,你很快会发现谁是业界最好的企业。

好像巴老的意思是也不用去上市公司调研,那样的调研不是很有用,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理解的?请指教,谢谢。

[此帖子已被 kissingafool 在 2008-3-24 18:01:29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5 20: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感谢fancy兄的解答!

我看巴老的口气,包括后来基本不再跑上市公司调研,只看看几年的公司报表,觉得至少他自己已经不用跑。是他老人家经验太足,看得透,无须实地调研?还是实地调研的意义并不大,至少不能光靠调研形成很明确的东西,只是佐证?我自己的感受是佐证,实地调研只是很多佐证手段中的一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4 09:4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到巴菲特,总是给象我们这样的巴迷们以希望、亲切、诙谐和智慧,所谓“投资黑夜里的一盏明灯”也就是这个吧!

说不完、道不停、听不烦、赏不尽的巴菲特!

为了让各位在投资迷茫的时候接受巴菲特教诲的沐浴,我们建议各位把有关巴菲特的贴都集中到此贴里,下面把近日lewie、aa33(petter9988)转贴的有关巴菲特的贴都录于此,望各位添砖加瓦!

巴菲特致股东信2007(lewie转贴)

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东:

2007年我们的净收益为123亿美元,这使得我们的A股和B股的账面价值同时增长了11%。在过去的43年里(意味着自这一任管理层接手那天开始),我们的股票账面价值已经从19美元每股涨至78008美元,相当于每年21.1%的复式增速。

总体上,我们运营的76家公司业绩都很不错。出现问题的主要是少数和房地产相关的业务,包括建材、地毯以及不动产经纪。但这些困难都是微小和暂时性的。我们在这些领域仍然保持着竞争的优势,而且我们有第一流的CEO们,无论好年景还是坏年景,他们总能正确运营公司。

然而,一些大的金融机构遭遇了非常严重的问题,它们纷纷卷入了我在去年致股东信中描述的“弱化的信贷操作”(“weakened lending practices”)中。对于这些借贷者最近的行为,富国银行(Wells Fargo)首席执行官约翰?斯顿夫(John Stumpf)一语中的,“有意思的是,这个行业本来赔钱的手段就不少,人们非得再去发明一些新玩意来浪费钱”。

你们应该还记得2003年的时候,硅谷很流行一个车贴:“上帝,请再给一次泡沫吧”。很不幸,这个愿望很快就被满足了。几乎所有的美国人都开始相信房价会永远上涨。这种迷信让贷款者对借款者的资产负债表不再感兴趣,他们只是不断把钱借给别人,相信房价上涨??可以解决一切。今天,我们的国家所经历的不断蔓延着的苦痛,正是这种错误的自信造成的。而一旦房价下跌,大量愚蠢的错误就很快暴露无遗。只有在退潮后才知道谁在裸体游泳??我们一直关注的那些最大的金融机构,其景象可谓惨不忍睹。

来点好消息。可以肯定的是,伯克希尔最新并购的TTI、伊斯卡(Iscar),在他们的CEO保罗?安德鲁斯(Paul Andrews)和雅各布?哈帕斯(Jacob Harpaz)的带领下,在2007年表现非常不俗。2006年我曾说过,伊斯卡(Iscar)是我所见过的制造企业中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这种感觉在我今年秋天访问了它在韩国的一家特别的工厂之后更加强烈。

最后,我们的保险业务??伯克希尔最基础的部分??这一年业绩非常出色。部分是由于我们拥有业内最好的保险经理队伍??稍候会详细介绍这方面的情况。当然,这也有幸运的因素,因为从2006年开始美国一直没有发生非常重大的灾难性事故。

但盛宴已经结束。确定无疑的是,2008年整个保险行业,包括我们,利润会遭遇明显下滑。价格下降,但损失暴露(保险业术语)却毫不留情的上升。即使美国接下来的一年仍侥幸不发生重大灾难性事故,行业的利润率也会缩水4%左右。如果发生飓风或地震,结果会更糟。所以,必须准备好应对未来几年内保险业的暗淡收益。

我们的努力得到了那些加入伯克希尔公司的管理者们的巨大支持。这是一个在很多方面都很特别的团队,首先,他们不是出于金钱上的考虑而工作。他们中的许多人以很高的价格把公司出售给我们并亲自管理,是因为他们喜欢这样做,而不是需要钱。他们自然也要求公平待遇,但单纯的金钱绝不是他们辛勤且创造性工作的理由。其次,多少有些相关的是,这些经理人得到了他们想在剩余下的工作年限里去从事的理想职业。而在其他公司,重要的经理人热衷于爬到最高位。对于他们来说,今天他们所管理的部门或分支机构只是仕途中的一站??或者说他们这样希望,只要让他们在现在的位置上持续待上五年,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

相反,我们的CEO们的成功标准不是是否得到了我提供的工作,而是事业的长期发展。他们决策的出发点是:今天在这里,永远在这里。我认为我们这种独特和难以模仿的管理结构才是伯克希尔真正的优势所在。

让我们看看是什么样的公司最让人兴奋。看这些公司的时候,可以同时讨论一下我们要躲开什么样的公司?查理和我正在寻找具备这样的条件的企业:a、属于我们了解的领域;b、有持续发展的潜质;c、有能力并值得信赖的管理公司;d、合适的价格。我们倾向于买下整个公司,或者如果管理层是我们的合作伙伴的话,至少80%的股份。如果无法掌握控制权,我们也乐意通过股票市场,仅仅购买一个大公司的小部分股权。拥有一小块儿希望钻石(Hope Diamond)胜过拥有整颗人造水晶。

一家真正伟大的公司必须有一条坚固持久的“城墙”,保护它的高投资回报。资本动力学决定了竞争对手会不断进攻那些高回报的商业“城堡”。因此,坚固的防御,例如成为低成本制造商(汽车保险公司GEICO,好市场多仓储超市COSTCO)或持有一个强大的世界性品牌(可口可乐、吉列、美国运通),对于持久的成功来说,至关重要。商业的历史充满了“罗马蜡烛”(ROMAN CANDLES),那些自我保护措施不足的公司会很快在竞争中败下阵来。

“持久”的标准,决定我们划掉了那些在某个行业中一味追求快和变的公司。虽然资本主义的“创造性破坏”对于整个社会来讲是非常有利的,但同时也破坏了资本回报的确定性。一条永远需要不断重建的城墙,最后根本不可能成其为“城墙”。

除此以外,这样的标准也把那种依靠一个伟大管理者成功的企业排除在外。当然,一位厉害的CEO对于任何一个公司来说都是一笔不小财富,而且在伯克希尔,这样的管理者也大有人在,他们的才能为公司创造了一般CEO永远无法企及的巨大价值。

但是,如果一个公司要依靠一位超级明星来寻求伟大成就,它就不以被认为是个伟大的公司。一个由当地著名脑外科医生领导的合伙制药企业可能会享有可观的、不断增长的利润,但这对于未来不意味着任何东西。这家合伙企业的城墙将会随着医生领袖的离去而倒塌。然而,你却可以肯定梅奥诊所(MAYO CLINIC)的成功将会一直持续下去,虽然你根本不知道它的CEO叫什么名字。

我们寻找的,是在一个稳定行业中的长期竞争优势。如果业绩的增长是整个经济大环境的景气带来的,很好。但即使没有整个经济结构性的增长,一个企业仍然能够保持竞争优势,那么,它就是有价值的企业。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坐享其收益并用它来购买其他地方同类的企业即可。并没有那样一种规则,要求你必须把钱投回到你获得这些钱的地方。实际上,这样做常常是错误的:真正伟大的公司,从有形资产中获得巨大收益,但永远不会把大部分的利润进行内部再投资以期获得高额回报。

让我们看一个理想企业的原型??我们自己的See’s糖果公司。它所在的盒装巧克力行业很令人扫兴:美国人均消费量极低而且上升缓慢。很多曾经重要的品牌都消失了,在过去的40年中,只有三家公司赚得了比象征性利润稍多点的钱。实际上,我相信See`s的利润几乎占据了整个行业利润的一半,尽管它的销售收入只是从很少几个州取得的。

1972年蓝筹印花公司(Blue Chip Stamps)买下See’s公司的时候,它的糖果年销售量为1600万磅。去年,See’s销售了3100万磅,年增长率仅为2%。然而,由See’s家庭经过50年建立起,随后由查克?胡金斯(Chuck Huggins)和布莱德?金斯特(Brad Kinstler)不断巩固的持续竞争优势,已经为伯克希尔创造了非凡的价值。

我们花了2500万美元来收购See’s,而它当时的销售额仅为3000万美元,税前收益还不到500万美元。接下来带需要投入800万美元运营资金。但结果,公司的税前资本收益率达到了60%。有两个因素有助于把运营所需资金控制在最低的水平上:首先、产品出售可以带来现金流,第二、生产和配送周期短,最大限度地缩减了库存。

去年See’s的销售额为3.83亿美元,税前收入为8200万美元。现在公司的运营成本是400万美元。这意味着从1972年到现在,我们只花了3200万美元进行再投资,就完成了这种平稳的规模增长和某种意义上平稳的财务增长。

同时,税前收入总计已经达到了13.5亿美元。这些收入的全部,除了那3200万美元,全部被输送到伯克希尔(早期是蓝筹印花公司)。我们用税后的收益来收购其他具有吸引力的企业。就像亚当和夏娃发明了一项产生60亿人口的活动,See’s为我们开辟了更多的新财源。圣经的训诫“要生养众多”在伯克希尔得到了认真的履行。

在美国,像See’s这样的公司并不多。一般来讲,一个企业的利润从500万增至8200万美元,需要大约4亿美元的资本投入。这是因为成长中的公司不仅需要维持其销售增长的运营成本,还有大量的固定资产投入需求。那种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来维持其增长的公司也许很容易证明令人满意的公司。正像我们下面所要举的例子,从4亿美元的有形净资产上面获得8200万美元的税前收益,这看上去一点儿都不寒碜,但对于股东来说,这样的公司就和See’s相差甚远了。一个不依靠巨量资金投入就能获得持续增长的公司显然要更好一些。在这方面,可以问问微软和Google

一个可称其为“优秀”而绝不是“伟大”的公司的例子是我们的飞安国际公司(Flight Safety)。这个公司为其股东分发的红利不比我知道的任何一家其他公司少,它同样也拥有其持续竞争优势:不去最好的飞行培训公司就像做手术也要找价钱最低的一样。然而,这样的公司需要把大量的收入拿来进行再投资以维持其护增长。1996年我们收购飞安国际公司的时候,它的税前年收入为1.11亿美元。在固定资产上的净投资为5.70亿美元。从我们收购那天开始到现在,资产折旧已经达到9.23亿美元。但资本支出已经达到了16.35亿美元,其中的绝大部分是用来配备仍在不断更新型号的飞机模拟器的。我们的固定资产,折旧后总价值为10.9亿美元。2007年的税前收入为2.70亿美元,同1996年相比增加了1.59亿美元,取得这样的成绩已经很好了,但对于我们来说显然远逊于See’s

所以,从利润产出的大小,我们仅仅可以衡量一个公司是否优秀,而不能判断其是否卓越。这种高投入高产出,是大多数公司所面临的情况。例如,我们对公共事业公司的大量投资都是如此。未来十年,我们会从这些业务中赢得不小的回报,但同时也要投入大量资本才能做到这点。

现在来看看糟糕的情形。最差的一种公司是那种发展很快,并需要大量资本投入来维持其发展,但利润却少得可怜甚至根本赚不到钱的公司。想想航空公司吧,从怀特兄弟时代起,航空公司的持续竞争力已经开始让人怀疑。实际上,一个有远见的资本家当时如果有机会登上小鹰号,为了他的后继者们好,他们应该毫不犹豫把奥威尔打下飞机(注:1903年怀特?奥威尔首次驾驶小鹰号试航)。从第一架飞机诞生那天开始,航空业对资本的贪得无厌就已经注定了。投资者把大量的钱投入到了这个无底洞,吸引他们的利润却有可能永远拿不到。

而我,很惭愧,也曾经做过这种傻事,那是在1989年,我决定让伯克希尔购买美国航空公司的优先股。支票上的墨迹还没干,这个公司就开始“螺旋式降落”,不久,我们的股票也见不到任何分红。但我们还算幸运,在另一个经济周期,航空业的乐观情绪集中爆发,我们得以抛出所有的股票,而且赚得盆满钵满。接下来的10年里,这家公司遭遇了破产,而且是两次。

总结一下,考虑这三类“储蓄帐户”,伟大的公司支付非常可观的利息,而且会随着时间不断地增长;优秀的公司如果你不断增加存款的话,利息也会很具吸引力;最后,糟糕的公司不但利息令人失望,你还要不断的掏钱来维持这种少得可怜的回报。我得承认,不是顾问、董事会或者投资经理让我犯下面我要讲的错误的。借用网球术语,可称之为“非受迫性失误”。

本来,我差点搞砸了对See’s的收购。卖家开价3000万美元,我固执地坚持不高于2500万美元。幸运的是,他妥协了。否则,我可能放弃,当然那10.35亿美元也早进了别人的口袋。

在这种收购进行的同时,当时正在经营大都会广播公司(Capital Cities Broadcasting)的汤姆?莫非(Tom Murphy)打电话来,提出以3500万美元的价格把达拉斯-福特沃尔斯NBC电视台卖给我。这个电视台属于大都会广播公司收购的《福特沃尔斯》报,所以,在“相互持股”规则的限制下,莫菲不得不剥离掉这家电视台。我知道电视台和See’s属于同一类型得公司,即基本上不需要大额资本投入而且前景一片光明。管理起来很简单,却能为股东带来丰厚回报。而且,当时的莫非,和现在一样,是我的好朋友,我也非常佩服他非凡的管理才能和优秀的人品。他精通电视业务,除非不得已才会考虑把他卖给我。实际上莫非是想卖个大便宜给我的,但我没有听。

2006年,这家电视台的税前收入为7300万美元,从我拒绝这宗交易那天开始算起,它加起来至少赚了10亿美元??对于它的所有者来说,这10亿美元可以用来做任何事情,而且它整个资产价格现在已经达到了8亿美元,当时我为什么要说不?唯一的解释是我脑子去休假了,却没有通知我。(我的行为类似与政治家莫莉?伊文斯(Molly Ivins)曾说的那样:“一旦他的智商有下降趋势,你就每天泼他两次冷水。”)

最后,还有更严重的错误,那就是我在1993年用价值4.33亿美元伯克希尔公司股票买下了Dexter,一家制鞋企业,我当时认定的它的持续竞争优势在短短几年内就消失了。但那只是开始:利用伯克希尔的股票,我极大地扩大了这个错误,这一次花去的不是4亿美元,而是30.5亿美元。实际上,我是用一个优秀公司的1.6%??现在的价值是2200亿??来换一个毫无价值的烂公司。

到面前为止,Dexter公司是我最糟糕的一次买卖,但是在未来,我还会犯更多的错误,我可以跟你打赌,鲍比?拜耳(Bobby Bare)一首歌的一句歌词解释了企业并购中经常会发生的事:“我从不和丑女人上床,醒来时却发现身边躺着好几个。”

我和搭档查理(Charlie Munger)今年一个84岁,一个77岁,我们很幸运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我们生在美国;有了不起的父母让我们获得了良好的教育;家庭和睦幸福,身体健康;许多人对社会的贡献和我们一样多,甚至更多,但是由于我们具备一些所谓“商业基因”,因此获得了与自己的贡献不成比例的巨大财富。另外,我们一直从事着自己喜欢的工作,也得到了许多有才华、有激情的人的帮助。我们每天都激情四溢,踩着舞步上班。但对于我们来说,没有什么能够比与股东们坐在一起参加伯克希尔的年会更有意思了,所以,记得参加53Qwest中心为投资者举行的年会??那可是咱们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到时候见。

董事会主席 沃伦E.巴菲特

(以上内容转自“巴菲特思想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7-3 18:55 , Processed in 0.024389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