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福尔莫斯

休闲、文化爱好及遐想专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5 22: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宇宙从10亿光年到0.1飞米(组图)
   <DIV align=center></DIV>
  人体也是一个宇宙
  十亿光年,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光年,光走一年的路程。光速!它是速度公认的极限,每秒299792458米,能在眨眼间绕地球七圈半。看见么,就这么快的光,让他跑吧,跑个一年,所度量出来的距离就是一光年了。现在各位把鼠标移到屏幕的左下角,点“开始”-“程序”-“附件”-“计算器”,都来动手算算它,这一年是31536000秒,一秒跑299792458米,乘出来就9454254955488000米,约等于十万亿公里吧。你说什么,简直天文数字?废话,天文上的数字当然得是天文数字啦~~~~~但这也仅仅只不过是一光年的长度。
  当我们看到十亿光年以外的星星时,映入我们眼帘的那束星光已经在茫茫宇宙间飞奔了十亿年。换句话说,我们现在看到的仅仅是它十亿年之前的样子!现在的它究竟如何我们只有再等待十亿年才能看到……不寒而栗!
  普遍认为宇宙诞生到现在有150亿年。所以我们可能观察到的最广阔宇宙空间的直径只可能在150亿光年这样的范围之内。150亿光年远的地方的光被我们看到时已经在宇宙间穿越了150亿年,那是宇宙诞生时的影像!
  下面这张图是在十亿光年这样的数量级下观测宇宙,上面的每一个象素点所表现的事物都是无比古远的。宇宙的无穷无尽,停留在纸上,今天,让我们用自己的眼睛来体验!
  十亿光年
  

   <DIV align=center></DIV>
  1亿光年
  现在我们把视野缩小10倍,宇宙看起来还是空空如也,“星”光点点。可是,那些点点斑斑的真的是星么?

   <DIV align=center></DIV>
  1000万光年
  把眼光再降低一个数量级,那些点点看起来依然象是星星哦

   <DIV align=center></DIV>
  100万光年
  近些,再近些。我靠,什么呀,这么面熟?这就是你所说的“星星”么?是星星,一堆星星。我们管它叫银河系。

   <DIV align=center></DIV>
  10万光年
  这是银河系,我们的家园。来个特写,茄~~子~~~
  在10万光年这样的数量级下,我们就看见了整个的银河系。事实上,银河系的直径就是十万光年。真有哪位能发明个跟光速一边快的飞船,从银河系的这边飞到对面来个大吊角,就要十万年的
时间![脏话],在这样漫长的旅程来看,人生不过朝生暮死,蜉蝣一般。但这只是对相对于银河系静止的观测者而言,船上的人员感受到的旅程其实只有数分钟。相对论呀,深了去了。
   <DIV align=center></DIV>
   1万光年
  夏夜在内蒙的草原上,平生第一次如此清晰的看见了银河,一条黯淡的光带横亘夜空。由此就能够大致估计出我们的位置,如果把银河视为一个巨大的扁盘子(饥饿者也可把它视为大饼,麻酱白糖的^_^)我们就是应该在这张扁盘子的平面上。否则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高于或低于它,那么看到的夜空就会显得一半亮一半暗,而不是象现在这样银河光带般亘在天幕中,星星比较均匀地分布两侧了。
  事实上现代研究也得出这种结论:我们的太阳系位于银河系螺旋翼内侧的边缘,距离银河系中心大约2.5万光年。于是,我们把视野收回到1万光年的数量级,聚焦在银河系若干触角般螺旋翼中的一条上面

   <DIV align=center></DIV>
  1千光年
  密密麻麻!

   <DIV align=center></DIV>
  100光年
  再近点,还是密密麻麻!

   <DIV align=center></DIV>
    10光年
  又是密密麻麻!

   <DIV align=center></DIV>
    1光年
  等等,这是什么?

   <DIV align=center></DIV>
  1万亿公里
  再走近十倍依然雾气昭昭的一团,到底是什么嘛?

   <DIV align=center></DIV>
  1千亿公里
  这回看清楚了吧,原来是太阳系!我们在密密麻麻的星星中跋山涉水,翻山越岭认出了它,不易呀

   <DIV align=center></DIV>
  一百亿公里
   <DIV align=center></DIV>
  十亿
   <DIV align=center></DIV>
  一亿~
   <DIV align=center></DIV>
  一千万公里~
   <DIV align=center></DIV>
  一百万公里~
   <DIV align=center></DIV>
  十万公里,地球登场~
   <DIV align=center></DIV>
  一万公里~
   <DIV align=center></DIV>
  1000公里,框中的是芝加哥???
   <DIV align=center></DIV>
  100公里
   <DIV align=center></DIV>
  10公里
   <DIV align=center></DIV>
  1KM
   <DIV align=center></DIV>
  100米:清晰可见地下的一大砣
   <DIV align=center></DIV>
  10米 原来是个人~
   <DIV align=center></DIV>
  1米:可惜是爷们~
   <DIV align=center></DIV>
  0.1米
  一米的十分之一,也叫分米,我们手所能把握的尺度。相信人类所接触的大部分物体都是在这样一个数量级的。看看你的周围,键盘、鼠标、手机、杯子、碗……仔细一看这哥们手上的毛还挺重的,纯爷们!

   <DIV align=center></DIV>
  1厘米
  这是他手上的皱纹细部。兴许你放大了还没他细皮嫩肉呢。做好准备,我们即将进入另一个陌生的领域??微观世界

   <DIV align=center></DIV>
    1毫米
  手上的毛孔。

   <DIV align=center></DIV>
  100微米
   <DIV align=center></DIV>
    1微米 ,好像是 皱褶的淋巴细胞~
   <DIV align=center></DIV>
  100埃:DNA了~
   <DIV align=center></DIV>
  10埃=1纳米
   <DIV align=center></DIV>
  1埃
  上过中学的就都应该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下图中所表示的是密布的电子云,所谓电子云,其实并不是说一个原子拥有无数个电子,象云雾般的弥漫四围。每个原子拥有的电子数都是固定的,有数的,具体依元素种类而定。这些电子行踪飘忽不定,在原子核外部乱窜。一个电子,无数法身。就把这些电子“团团转”的特点用电子云来形容了。离核近的地方出现的几率大些,云就密;离核远的地方出现的几率小些,云就稀。

   <DIV align=center></DIV>
  10皮米
  原子核外围的浓密电子云。仿佛又回到了浩瀚无边的宇宙。这样来看每个原子都像是个小宇宙,我们的世界就这样的周而复始着,不寒而栗着……

   <DIV align=center></DIV>
   1皮米
  穿过最浓的电子云,发现更近核的地方反倒清净。原来离得远了要吸引,离得近了也会排斥呢,保持一个最佳的距离才好。(挺象搞对象呦^_^)
  什么?你说电子阴性,原子核阳性,异性相吸,应该越近核越密才对?别逗了!真要那样越近越吸,越吸越近,电子还不都撞到核上去,最后谁也动弹不得!
  可是为什么不是这样呢?国家机密!就不告诉你,吼吼。
  下图框中的斑点就是原子核。

   <DIV align=center></DIV>
   0.1皮米
  走近点,这就是传说中的原子核了。10的-12次方米叫做一皮米。在0.1皮米的数量级下看原子核就可以看出很多个球球来,它们是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

   <DIV align=center></DIV>
  1飞米(10的-15次方米)
  质子(也可能是中子)的细部,未知的结构,未知的领域,那里属于上帝。

   <DIV align=center></DIV>
  十飞米。来个大特写。
   <DIV align=center></DIV>
  一飞米。
  质子等基本粒子的细部。有点象测色盲的图片。但是没人能分辨这乱七八糟的一大堆.

   <DIV align=center></DIV>
  零点一飞米翻译出图片下面的洋文作为收场吧,他说:一旦我们进入下一个层次,我们将会看到什么,我们又将会知道什么?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4 14: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原文由 阳光下 发表于 2007-9-8 14:03:00 :

孔子云: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一生所追寻的道,好像真的到死也没有找到。

西方的道,决不是仅仅音乐那么简单。大家可以在地图上找找看,但凡发达国家,其国民的信仰都是什么?

一个国家的人民,如果没有信仰,就没有希望。目前的中国正在十字路口,徘徊中在寻找,大多数人一眼看到的都是钱及钱所产生的东西,如权。所以很多人都在追寻钱,想尽一切办法搞钱,以为有了钱就有了一切。可惜,沙滩上盖楼,最终不过是一场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4 14: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原文由 福尔莫斯 发表于 2007-9-8 21:47:00 :

呵呵,谈到音乐与其它人类文明的关系,个人的体会,则是想再用贝多芬的一句名言来说明:“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渗透我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常人无以振拔的苦难。”

老贝还有一句不太为人知的话:“音乐是直达那较高的认识世界的唯一法门,人们受它包围着却抓不住它。”

而另一音乐圣人莫扎特甚至这样说:“音乐居于最高的主宰地位,叫人把别的东西都忘了”。

作为古典音乐迷,就有“迷”的道理和执着。看似偏执的言语,却透露出震耳发馈的深刻和共鸣!

一切用言语表达不出的,音乐最准确的表达出来。

[此帖子已被 福尔莫斯 在 2007-9-8 21:51:32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3 20: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欢乐与悲伤时的贝多芬音乐

一次与朋友闲聊,欢乐与悲伤时听什么音乐好?我说,对我来说,欢乐与悲伤时都要听贝多芬音乐。

贝多芬音乐里,不仅有激人奋进、崇高伟力的热情音响,更有沁人心脾的柔美世界的和声。就我个人而言,贝多芬音乐,不仅是情感的港湾,也是理性与智慧的栖息地。贝多芬音乐,逐渐成为我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这一辈子能接触到且能与贝多芬音乐为伴,是我人生的一大幸运,因为无论在悲伤还是欢乐中,贝多芬音乐都能给予我希望、信心、勇气和人生的启迪,让我感到生活的价值。

贝多芬的音乐里到底有什么?这本来是用文字写不出来的。就像一个婴儿,只能通过“呀呀”之声来表达对周围的感受,在贝多芬音乐面前,任何言语顶多只像这种“呀呀”之声。

贝多芬第二交响曲(D大调)

贝多芬的每部交响曲我都曾最喜欢”过。这部D大调第二交响曲是贝多芬九部交响曲中我最后听的,是在大学四年级快毕业时。在此之前,我已被其他八部交响曲感动过无数次。世上还有什么贝多芬式的旋律声响?没有出乎我的意料,贝多芬的这部似乎不很有名的交响曲,在熟悉后就一直浸入我的灵魂中。

贝多芬最著名的交响曲中,要数《英雄》、《命运》、《田园》、《第七》、《合唱》等,是的,在很多重大时刻,这些音乐无可争议地成为人们的选择,就像1990年两德统一时,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响曲成为就成为德国人共同的心声。但是,对我来说,多少次在身心困乏或者情绪单调时,脑子里更愿意响起的,却是像贝多芬第二交响曲第二乐章中的慢板旋律,一种对生活的眷恋、思索和始终天真的希望之情。

贝多芬的第二交响曲,是在贝多芬人生中面临第一次重大打击??因耳聋写下了要自杀的遗书后,重新振作起来时所写的一部交响曲。在这部交响曲中,我丝毫听不出悲观绝望的声音,反而是洋溢着信心、热情和光明的旋律。在我看来,仅这一部交响曲,已足以使得贝多芬成为贝多芬!无论悲观还是乐观时,贝多芬第二交响曲里都有共鸣和知音。

贝多芬第八交响曲(F大调)

贝多芬第八交响曲,也是一部似乎并不“很有名”的交响曲。但请注意,当有人说贝多芬的第八交响曲似乎比他热情似火的第七交响曲要“差”或是贝多芬创作的一个“低谷”时,贝多芬这样篾笑道:那是因为第八交响曲要优秀得多!

第八交响曲属于贝多芬中晚期的作品,是在他一生总结性的第九“合唱”交响曲前的“歇息”。这时的贝多芬,没有家庭,疾病缠身,虽作为一名世界性的作曲家名声鹤起,但却与世不容,通常人们的“欢乐”似乎已与他无缘,但这部作品却被认为是一部舞蹈性、欢快的交响曲。不过,如果以为这是一部单纯的欢快之曲时,那可能要大大贬低这部伟大的作品了(比如,论舞蹈欢快性,施特劳斯的圆舞曲才是王中王的作品)。当然,这部交响曲如果仅以节日里的舞蹈意义上来欣赏,也有其欢乐戏谑的意义,但这却是在经过多少人生波折后才会有的海阔天空般的嘻笑。

人生在世,常会经历多少的遗憾和伤心,对我来说,沁入到贝多芬的第八交响曲中,却会感到这是生命赐予的宝贵礼物,是在品尝人生的酸甜苦辣之后的洒脱与神游气和;在经历了种种误解和人生的戏弄后,贝多芬第八交响曲给人的是那种笑而不争的豁达和自信。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在古典音乐宝库里,很难说某个曲目堪称是同类作品中“最优秀”的。但贝多芬的这部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却几乎毫无争议地被誉为所有小提琴协奏曲中“最伟大”的一首。对我来说,这部小提琴协奏曲就是“情感上的圣乐”。无论是悲伤还是春风得意的时候,这部小提琴协奏曲不仅像牧师,也像恋人给予我抚慰和启发。

贝多芬的这部小提琴协奏曲,是在他一生中“最明朗”的日子??他与他的学生、一位伯爵女儿恋爱期间写下的,(期间,他也创作了洋溢着青春气息的《第四交响曲》和奔放热烈的《热情奏鸣曲》等)。以此来看,这部协奏曲似乎是他对恋人的倾诉,但在我看来,这部协奏曲已远远超过了个人恋情的意义。全曲旋律优美、格调高雅,意境深远,可谓普世的人类精神美的写照,是西方古典艺术对人性中浪漫的爱和美的代表,也与中国古典艺术中“乐而不淫、悲而不绝”的文化之魂相一致。

……

悲伤和欢乐,其实都是生命和生活的一部分。在贝多芬的音乐世界里,悲伤可以神奇地转化为人生的一种智慧和力量,让人更加洒脱、热爱生命而非悲观厌世;而欢乐则更是生命本性美好的抒怀。在贝多芬音乐里,悲伤和欢乐都是那样揪心的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3 21:27:31 | 显示全部楼层
乔布斯喜欢听巴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3 21:2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师是投资家,文学家,思想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4 09: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呵,他酷好文笔!

不过我可不是什么“家”,我只是个普通投资人,一个音乐爱好者而已,对音乐有感而发,就如同啼哭之于婴儿,幼稚但发自内心,不吐不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7 23: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想到,这里还有人这么喜欢和研究古典音乐,管理员在做古典音乐的普及工作,善莫大焉!

介绍一个我很喜欢的古典音乐老师:

青年钢琴家袁芳:愿在孩子心中撒下古典音乐的“种子”

29岁的青年钢琴家袁芳盈盈笑意中透着年轻人惯有的活泼、朝气;她用指尖诠释着灵动的美,时而温婉,时而激昂,被钢琴界泰斗保罗?巴杜拉?斯柯达赞誉为“能弹出作曲家灵魂的少数年轻钢琴家”。

  24日,作为国家大剧院主办的“大师见面会”艺术推广系列活动之一,青年钢琴家袁芳在大剧院与热爱音乐的观众分享了艺术舞台的精彩。在中国推广古典音乐,在孩子们心中播撒古典音乐的种子,是袁芳热切的心愿。

  “在中国推广古典音乐,我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但我想尽力做到最好,希望让普通人读懂古典音乐的美,领略其中丰富的精神世界。”袁芳告诉记者。

  从中国中央音乐学院起步,师从著名钢琴教育家吴元教授;在德国慕尼黑音乐与戏剧学院深造,成为当代钢琴大师杰哈德?欧匹兹第一位中国弟子,2004年更是赢得“慕尼黑国际青年钢琴家舞台”最高奖。袁芳的钢琴之旅愈发精彩。

  “根在中国,我想回来。”话语简单而直白,如今的袁芳是中央音乐学院最年轻的钢琴教师之一。

  “与学生们在一起,看着他们成长,在古典音乐的世界里翱翔,我很幸福。”袁芳告诉记者,这是在中国推广古典音乐最好的方式之一。

  小荷才露尖尖角。12岁的乔宇理是袁芳最小的学生,但已在全国性的钢琴比赛中获得佳绩。“袁芳老师会针对我们的不同个性设计教学内容。她让我更爱弹钢琴。”袁芳的因材施教让文静的乔宇理很享受这段艺术旅程。小女孩的一段现场精彩演绎赢得了满堂喝彩。

  活动现场,袁芳还亲自示范了如何完整诠释出莫扎特《d小调幻想曲》所表现的意境。“指尖上的技巧并非完整的艺术,只有传达出作曲者的思想才能让作品获得新的生命力。”袁芳说。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袁芳坚守着对古典音乐的热爱与执着,她希望今天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的“种子”,能生根发芽,让更多的人读懂这份“古典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4 10: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前晚在冼星海音乐厅附近吃完晚饭,顺便到珠江边走走。刚走近就被美妙的歌声吸引,是王菲版的《我愿意》,已达其八成功力,少有人间烟火味。究竟是何方高人?疾步上前透过人群见到一个小一号糊涂虫模样的小男生在闭目吟唱,围观的人都被他的气场镇住。世界真是奇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22: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贝多芬音乐断想

(2011,11,20)

贝多芬音乐,不仅仅是优美的旋律,更是音响化的哲学。对我来说,贝多芬音乐奠定了我一生的价值观人生观。

1990年,我研究生毕业前夕,工作暂无着落,去哪里也无方向。心中经常的迷茫惆怅。一天晚上,很晚才从实验室回到了宿舍,躺在床上,疲乏昏昏欲睡中戴上耳机,耳边响起了许久未听过的贝多芬《田园》交响曲。说也奇怪,以前那样熟悉的田园交响曲的旋律,突然又觉着那样的新鲜感人,心中充满了满足、欣慰和向往。生活并不复杂,更不单调,即使在乡村中,一样可以找到温馨快乐,可以有让人神往、尊贵的感觉。生活并不是只能留在都市、在显赫的职场里才有文明和高贵。“田园”本来就是人类精神家园中温馨的港湾,生活可以是诗化的,全在于你如何去感受。……,毕业以后的生活会怎么样?,一扫白日里的阴郁,一种前所未有的对未来憧憬洋溢在心头,无论到哪里,都有生活的乐趣和美!

清清的山,潺潺的水,梦一样的舞蹈情素……田园交响曲里,给人的不仅是对自然热爱的感情,更是对生活的感恩!

多少年来,贝多芬音乐经常给我这样的启发,提升我们的生活目标和情趣,让我们从平凡、单调和不能如愿的生活中找到闪光点和希望的心境。就像罗丹所说,生活中不缺乏美,只缺乏发现美的眼睛,而贝多芬音乐就像这双发现美的放大镜和远望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7-3 18:45 , Processed in 0.02221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