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福尔莫斯

中石油断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2 23: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福探的这篇贴是11月4日发的,中石油是11月5日上市的。在上市前一天,中石油的“威信”达到极点,那时有几个人公开看空中石油?福探上面讲的理由,好象还没有其它人能讲得出。

还有,在11月6日,有几个人由于中石油将计入上证指数而断言指数要走熊?福探!

神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3 15:35:48 | 显示全部楼层

ZT 来自艾葳博客的文章

中国石油可能会套牢整整一代人

[先从本文的结论谈起]

观点:中国石油可能会套牢整整一代人,如果我们假设30岁的投资者以中国石油的开盘价格买入,并且试图做长期投资的话,那么或许将不得不等到他的孩子而立之年时,才能成功解套。

? 我是指,是以长期投资为目的而买入的投资者,而非指以短期投机为目的的投资者。

? 我仅考虑中国石油的内在价值,而不会去考虑它的股价波动,长期而言,股价总是会倾向于反映其内在价值。

? 即便中国石油的内在价值,比股价要低廉很多,但有的时候这不会妨碍股价继续扩大与内在价值的偏离幅度。

? 这些判断不会妨碍短期投机者从中赚取波段利润,即便高估得离谱的股票,还是可能有人从中获取波段利润。

? 中国石油的危害性或许在于,它本身给很多人以“优质股”的印象,因此它的危害可能会大于那些原本就已经被认定为“绩差股”的公司。

? 高估,意味着任何一次报价都有可能成为未来30年的最高价,但没有人知道这一最高价出现在什么实际。或许可能马上出现,也有可能在1年、3年甚至5年后才出现。

? 泡沫高峰上被套的股票,需要下一次更大的泡沫来解救,而中国石油的周期性特征显示,它的下一次泡沫高峰可能出现在30年之后。

[石油价格的周期性特征]

石油是典型的长周期行业,历史上,它的周期长度通常为30年左右(有色金属与此有着类似的周期特征)。从历史角度看,每一次石油牛市的时候,人们通常都会不断强调(并且在无限制地强化这样的观点)石油的不可再生性。但,实际上这一观点站不住脚。人类社会总是要发展,人们的聪明才智总是能够化解危机,不管是替代产品也好,还是石油本身的勘探也好,还是节能措施也好,最终都会证明“事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但对于石油而言,因为从短缺到勘探最终开采(或寻找节能和替代方式)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所以导致它的长周期特征。

从长远来看,未来石油的合理价格应该是维持在30-40美元的水平。(因为有通货膨胀的存在,相对价格会比上一轮石油熊市略高一些。)那么当下一轮熊市来临时,它的价格应该是在40美元左右的水平(同一时期美元的购买力可能有所下降)。

[中国石油的“内在价值”与“交易价值”]

恐怕“内在价值”与“交易价值”上出现的问题会困扰大多数投资者。

单从“内在价值”的角度考虑,石油价格的未来变化是最为主要的影响因素。从悲观的角度考虑,如果石油价格在1-3年内走向下坡路,那么20倍的市盈率无论如何都算是高估的离谱。因为这意味着当前是它盈利能力最好的时机,如果一家公司在盈利能力最好时,也只能获得5%左右的投资回报(相当于20倍的市盈率),那么当盈利出现下滑时,可想而知,这项投资的长期回报率必然会低于5%。(从这一点考核周期性行业,任何一个处于周期顶峰的公司,给与他们高于10倍市盈率的股价,显然就已经开始有点离谱)。如果从乐观的角度考虑,石油价格从5年之后才开始下滑,那么在价格下滑之前的“现金流入贴现值”是支撑它的市值的主要因素,大约占到其内在价值的80%的份额。即便我们极度乐观的估计在它达到顶峰时能够获得当前两倍水平的现金流入,恐怕也是较难支持20倍市盈率下的股价水平。那么,这项投资即便在最为乐观的角度考虑也是很难超越10%的年收益水平。(如果从乐观的角度考虑,想来中国石油还是有可能可以支持8-10元的股价水平的;如果考虑人民币升值对美元投资者的诱惑,可能可以再高一些。)

问题出现在“内在价值”与“交易价值”并非总是同步而行。如果从“交易价值”来考虑,“中国石油”完全有着继续上涨的可能性,并且这一概率不一定很低。这就牵扯到“内地资金”的偏好与由此带来的“定价权”的问题。并且从“交易价值”考虑,还有一个“虚无的价值”就是中国石油即将回归A股市场,即便这对于中国石油的内在价值没有多少正面作用,但在牛市氛围中,人们还是会极度正面的思考着的这一问题。如果从“内地资金”的投资思维模式考虑,资源类行业的股价顶峰很有可能出现在“资源价格的顶峰前夜”,而不是出现在“内在价值”与“股价”关系的转折期。但,问题在于,股票市场内在的长期规律预示着,它最终还是需要体现出相对真实的事物。在这一点上,是选择假装糊涂还是冷眼旁观就要看每一个参与者的喜好了

最后,“内在价值”与“交易价值”对长期投资者而言,最为明显的特征无非在于“必然性”的概率之上。相对而言,“交易价值”可能会显得更加善变,我们或许永远无法得知明天其他投资者会想一些什么。

不过想来更多的问题还需每一个投资者自己去权衡,毕竟只有经过自我思考的结果才完全属于我们自己。

[中国石油的估值]

事实上,就是可以采用上图,采用现金流贴现模型。相对于其他增长型行业而言,现金流模型比较容易计算长周期行业的估值。

首先,中国石油的增长率在未来应该是属于非常低的水平,比如我就怀疑它是否能够在未来数年保持5%的增长率水平。这里计算增长率,仅用开采量来考核,而非营业额。对于资源类公司而言,首先应该关注的是产能的考核。并且,我们还要假设长期来看,石油的熊市不可避免,只是时间问题而已。如果碰到熊市,比如石油价格在40美元下方(实际上也有可能跌到30美元的水平),对于中国石油而言,其净利润水平就会跌到2003年之前的水平。

于是,我们就可以通过区分两种情形来得出中国石油的“乐观估值”和“悲观估值”。

1)乐观估值:假设我们在5年后迎来熊市,而未来5年时间保持2007年的价格水平(或略高,比如最高上涨到100美元/桶),5年之后出现价格缓慢下滑直到下方区域。在这一情形下,中国石油的合理估值大约应该在8-10元左右。

2)悲观估值:假设2008年冬-2009年春是石油价格的顶部,之后石油价格开始出现下跌,那么中国石油的估值就只有4元/股左右。我认为出现这一情形的概率也不低(这一概率在去年的文章中提到过:当时的想法是有可能出现,2008-2009年出现90美元以上,并且结束这一轮牛市)。

对这一些的判断,也是我没有在8元/股的时候没有买入中国石油的理由(呵呵,如果买了账面上还是有不错的收益的,只是我不期望获得违背价值判断的收益)。单从“交易价值机会”考虑,因为有着中国石油回归的现实,股价上涨看起来也是高概率的事件。这样的诱惑,有的时候的确很难抵御,但还是需要咬紧牙关来抵御。(自嘲或是自我安慰 :D )

再说到巴菲特的操作,在12元上方开始卖出中国石油,至少在我看来,不是卖早了,而是有可能“已经”冒了一些原本不该冒的风险。

[补充:现金流贴现模型中的分红]

对于多数非长周期型企业,类似平缓增长的消费类型行业而言,“分红”、“未来净现金流入”和“估值”之间是另外一种情形(在味千拉面的案例中提到过)。

但对于中国石油这一类长周期型公司而言,考虑估值时可能需要这样考虑分红的问题。

首先,从结论角度考虑:(1)在周期牛市中越多分红就会越提升其内在价值;(2)上面所做的现金流贴现模型下的估值,如果结合了较低比例的分红,那么就容易出现估值结果被高估的情形。(比如,如果中国石油在未来5年的分红比例只有30%的话,那么它的“乐观估值”就无法达到8元的水平,而可能仅仅是6-7元左右的水平)。

这其实并不难理解,就是出于对“当期净现金流”的再投资回报率的考虑。如果当期净现金流全部用于分红,那么这一分红现金的价值就是10%的年回报率的资产(投资者可以将分红重新投资到10%以上收益率的项目当中)。而如果中国石油决定将当期净现金流的大部分用于对石油业务的再投资,那么情形就不是很妙,因为基于我们对石油行业周期性的判断,目前所投资的自己部分,几乎很难获得10%的内部收益率。(中国石油在投资这些项目时,当然可能会按目前的市场状况来计算内部收益率,并且告诉外部投资者他们所投资的项目的内部收益率高于10%,但现实当中这是很难实现的目标)于是,就相当于,这部分在投资所实现的是“负现金流”,需要从估值结果当中去除,因此也就让估值有所下滑。

[续谈交易价值]

不得不在此补充声明,股价并非每时每刻都在反映着它的真实价值,有的时候甚至可能偏离很远。所以,千万不要因为我的这样的文章而改变你对中国石油的认购或在2级市场上的交易。中国石油A股,或许在未来的某个时期开始相对真实的反映其内在价值,也许是3年后、也许是10年之后,但这之间是否是先上涨到60块之后再开始回归,这就不是我所能判断的事情了。所以,如果因为我的文章而没有买入,进而损失了它的“交易价值”,也千万别找我的麻烦。 :)

[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3 20:24:30 | 显示全部楼层
-11-13 16:27:29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 方会磊

  

  本报从多个渠道获悉,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下称“中石油”)重组珠海市商业银行(下称“珠商行”)一事已尘埃落定。中石油与珠海市有关部门于几天前正式就珠商行的财务重组达成协议,中石油将出资20亿元参股珠商行,成为该行的绝对控股股东,而珠海市政府同时将斥资约20亿元对珠商行历年不良资产进行冲销。

  知情人士透露,此次中石油集团参股重组珠商行,系中石油集团与珠海市政府全面合作框架协议的附带条件。“入股珠商行对于整个合作计划来说,只是很小一部分。”上述人士称。

  此前,中石油集团于10月20日与珠海市政府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签订全面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中国石油集团将与珠海市在炼油、销售、天然气、金融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其在生产领域的投资将超过100亿元。

  成立于1996年12月的珠商行,在全国110多家城市商业银行中隶属于资产质量较差的“第六类行”??资本充足率普遍在3%以下,不良贷款比例超过30%。根据《银行家》杂志发布的《2005-2006年度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截止到2005年9月底,总资产50亿的珠海商行不良率为53%,以此推算,珠商行约有30亿元不良资产。据《珠海特区报》报道,珠商行截至2006年底的总资产已逾68亿元。记者未能掌握珠商行目前的不良资产数据。

  知情人士透露,对于珠商行的不良资产,珠海市政府将出资约20亿元补损,中石油也将另外提供部分资金,但目前未能了解中石油就此达成协议的资金规模。在不良资产剥离后,珠商行将进行增资扩股,中石油以20亿元入股,持有珠商行86%的股份。珠商行目前的总股本约为3.2亿元。

  珠海市政府有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确认,入主珠商行是中石油于2006年与珠海市政府洽谈全面合作时主动提出的。而中石油旗下的财务公司??中油财务公司有关人士则认为,在央企打造产融结合的大背景下,中石油集团参与收购重组珠商行一举显得“有理有据”。中石油染指银行业亦是为旗下金融资产构建平台。目前,中石油集团旗下拥有注册资本金30亿元的中油财务有限公司,并通过中油财务与意大利忠利保险公司共同投资组建中意人寿,其注册基本金为19亿元,中油财务持有其50.00%的股份。

  上述人士还表示,中石油将在珠海投入巨资营建生产基地,大规模的资金进出需要当地银行的支持,而通过自己控股的银行来运作,更能确保效率。另一方面,中石油集团未来在珠海的业务亦可为珠商行提供较优质的公司业务。

  知情人士介绍,在重组珠商行之前,珠海市即已着手收购珠商行原本分散的小股东股权,在此次中石油集团参股珠商行的同时,对原有小股东的劝退工作也在按部就班进行。

  根据公开资料,珠海有两家上市公司持有珠商行股权。截至2007年三季度末,珠海中富(000659.SZ)持有珠商行3000万股,持有9.16%股权,投资额为3000万;丽珠集团(000513.SZ)持有珠商行2000万股,持有6.11%股权,投资额为2000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两家上市公司对于所持有的珠商行股权皆进行了减值计提准备,其中,珠海中富的计提准备为投资额的20%,而健康元和丽珠集团则为100%计提。在财务报表中,两家公司皆表示,珠商行资产质量风险较大,而丽珠集团则以亏损作为计提原因。

  “有关部门一直在劝我们退出,但价格问题还没有谈妥。”珠商行一法人股东代表透露说。

  此前,珠商行已有部分股东在珠海市国资委操刀下完成了资产置换,并将股权悉数收纳珠海市政府手中。

  2006年底,持有珠商行10.18%股权,位列第二大股东的富华集团即经过资产置换,成功将其所持有的珠商行股权转移至珠海经济特区晟隆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依据是次资产置换法律意见书所列数据,富华集团持有的10.18%股权,经审计后账面净资产值为3001.36万元人民币,转让价为0.9元/股,已低于当初富华集团持有价格0.1元。

  “依据现在珠商行的资产质量和既往的转让价格,中石油集团即使入股,入股价格也不会高很多,定价的前提是双方对珠商行实际的不良资产额能达成共识。”一位知情人士如是说。

  此前,有消息称,中石油集团参股珠商行,在增资扩股后将持有86%的股份。但截至目前,珠商行小股东并未收到增资扩股信息,据此,知情人士分析称,“中石油参股仍旧只是吸收珠海市政府手中持有的珠商行股份,而作为未尽事宜,有关方面也在动员剩下小股东退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4 16: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福探能说说‘巴菲特买中石油而未买埃克森美孚’的真正原因吗,看好中国经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4 16:4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福探老师,看来老吧选择了成长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3 11:3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原文由 戴三块表 发表于 2007-12-2 23:08:58 :

福探的这篇贴是11月4日发的,中石油是11月5日上市的。在上市前一天,中石油的“威信”达到极点,那时有几个人公开看空中石油?福探上面讲的理由,好象还没有其它人能讲得出。

还有,在11月6日,有几个人由于中石油将计入上证指数而断言指数要走熊?福探!

神探!


拍马屁不是这样拍的!

本不想多说。。。但你说这话只能说明:不过井底之蛙而而。。。给你一篇文章的截图。。。你才知道什么叫NB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4 16:3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呵,精灵兄,上面贴中No.1、No.6中已经表达了。简言之,在2003年看,中石油所服务的中国远比埃克森美孚所服务的美国石油消费的增长速度大得多。“区域”是考虑公司业务竞争优势强弱差别的重要因素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4 15:34:52 | 显示全部楼层

哈,上面的各位,只心平气和地讨论中石油的问题,不要谈无关的其它问题,免得伤和气。

我也转贴一篇谈中石油的贴,自认为写得远比我上面的好。

【 原创:开诚相见  2007-12-04 12:57  多彩总汇   浏览/回复:182/6】

  
  先来看看中石油与埃克森美孚的数据比对
  
  埃克森美孚是1882年由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一手创建的,1999年底更名为Exxon and Mobil。这一基业长青的企业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位居2006年美国《财富》全球企业500强“榜首”的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在纽约股票交易所(NYSE)挂牌,它是美国本土的一家上市公司。股票代码:XOM;截止2006年底总股本:57.29亿股;流通股本:57.20亿股(2007年公司股本进行了两次回购)。
  
  在2006年世界500强中,埃克森美孚以3399.38亿美元的营业收入排行第一;其营业收入分别是我国两大石油巨头(中石化987.85亿美元、中石油835.56亿美元)的3倍多和4倍多。
  
  从以往历史资料查询得知,埃克森美孚公司不仅大而且业绩一直是优秀而稳定的。2004年年报数据显示:它的每股收益为4.28美元; 每股净资产为16.292美元;总资产收益率为13.53%;净资产收益率为28.41%;每股现金流量为3.953美元;2005年,埃克森美孚每股收益为6.391美元;2006年每股收益为6.62美元,每股净资产20美元。2007年前三个季度每股收益为5.21美元。
  
  在2006年世界500强排名中,中石油的营业收入尚不及埃克森美孚的1/4!
  
  2006年中石油实现净利润为1362亿元人民币,按2006年底美元/人民币基准价(7.8087)计算,大致可折合为174亿美元,而埃克森美孚同期净利润则为379亿美元,相当于中石油的2倍多!
  
  长期以来,埃克森美孚严格遵守“按季分红”的原则,而且近几年的分红水平一直都保持在每10股派现14美元左右。
  
  如果再考虑中石油的占用资源税+不向国家实际分红的劣迹+极低的生产效率,那么中石油的情况更糟糕。
  
  假如全流通,假如以埃克森美孚为参照物,那么中石油的合理估值大致为10~12园。当然,这是长期目标。
??????????????

以上摘自闽发论坛。巴菲特在11-12元附近毫不犹豫地抛尽中石油。为什么?股神的思维不是狂热的A股“价值投资人”能理解的。

顺便一提:埃克森美孚目前的市盈率大约为12倍左右。巴菲特抛中石油的时候的中石油港股股票的市盈率大约为14-15倍左右(以2007年业绩预计)

当年,我看到巴菲特买中石油而未买埃克森美孚(当时它与中石油的市盈率相仿,也才7-9倍)时,一直在问:为什么买不很熟悉且非完全“市场化”的中石油,而不是更熟悉且市场化规范化的埃克森美孚?真的仅仅象巴菲特说的仅仅是预期石油价格要升吗?这个问题的思考过程对我这些年的选股思路、价值认识等等影响很大。

还想说,A股市场上的“中石油事件”,决非偶然和孤立。

[此帖子已被 福尔莫斯 在 2007-12-4 15:43:44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8 20: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估计还有很大的下跌空间。说不定破发行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8 22: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按照06年中石油1362亿的盈利,持续30年累计才4万亿的利润,现在24的市值刚好4万亿。这里没有还没有考虑贴现的问题,现在投资也是啥也捞不到啊。再打一半的折,12元我也不会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7-3 19:27 , Processed in 0.022702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