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谢福兄 我理解你的意思,但是寻找安全边际,正如寻找估值一样需要“假设”,格雷罕姆的时代以重置成本的折扣做安全边际的基准,那个时代,资产和负债比较“硬”,出了“实物”就是“货币”,因此,价值实现的最后一招是“清算变现”。当然这里也存在“假设”,即“实物”能够在可预期的价格范围内“变现”。这“假设”在当时以“大概率”实现了。 看看如今的世界,商誉、无形资产、金融资产以及表外负债把使得资产负债表上的数据变得虚无,真正让我们有底气“清算变现”的资产价值几何? 还有另外一个关键的问题,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经营模式和资产结构,越来越虚无的会计规则,我们到底有多少底气能看懂公司的“重置成本”? 再有,无论怎样把握了公司本质,最终需要用某个方法来估算企业价值,否则就成了“好公司什么价位都可以买入了”,而且,世界上如果存在”注定”成功的“企业本质”,这不成了“宿命论”? 我不相信宿命论,也不相信“注定成功”的“本质”,那些标准,只是对过去成功者的总结,因此,信心一点都不牢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