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原文由 秦淮人家 发表于 2008-11-25 20:02:22 :
。。。投资者需要做的, 仅仅是将自己的思维方式, 与现实生活中的业主们尽力接近. 并问自己: "如果我今天决策买进了一只股票, 然后市场突然关闭数年(无从博弈). 数年后, 当市场再度开放时, 会面对怎样的财务命运??" 如果不能回答, 或者不愿回答, 那么, 您的确只是在"博弈". 如果成功, 的确值得庆贺. 但如果未尝所愿, 也请不要对投资的基本逻辑产生任何质疑-------因为, 您仅仅是在"博弈"而已.
秦淮人家的意见很好,我也知道巴老的心愿:“投资的最高境界是买进后永远持有。”但这只是理论上的东西??能够“永远持有”的企业少之又少;有些企业虽然还能“持续经营”,但是长期的持续经营并不等于企业能永远为股东创造价值:你怎么能够保证它在未来“永远”的时间里面能够持续为股东创造价值呢(ROE永远高于股权资本成本)? 买进股票之后闭市几年都没有关系,这当然是好事;但是如果真是长期闭市、永远闭市,彻底没有了博弈的条件了,你不觉得风险更大了吗?市场为价值投资者提供的条件难道就只是买进而不卖出吗?我觉得如果这样的话,其实就是等于把上市公司私有化、退市之后你全部成为无法卖出的大股东了。 在概率论的发展史上曾经有过一个“彼得堡难题”,学者伯努利设想了一个游戏:彼得抛硬币,连续抛掷,直到出现头像为止。如果头像在第一次抛掷时出现,则彼得付给保罗一枚硬币;如果头像在第二次抛掷时出现,则彼得付给保罗两枚硬币;如果头像在第三次抛掷时出现,则彼得付给保罗四枚硬币;依此类推。每多抛一次,彼得就付给保罗双倍的硬币。由于保罗在本游戏中“包赚不赔”的地位而且赢的数量和空间是相当的大,那么请问:彼得应该一次性付给保罗多少钱,才能替换保罗在游戏中的位置呢? 对游戏中保罗期望值的评估长期以来一直吸引了大量的学者进行研究。这个游戏虽然只是设想(答案大家可以也自己去进行计算),但作为一种模型,它竟然在证券投资领域中也被不知不觉地运用上了,那就是假定好公司的经营业绩将会永远增长下去(“投资者”保罗永远只赚不赔,而且随着游戏(时间)的推进越赚越多)。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美国股市中的“漂亮50”组合就是这样产生的,而当这个概念非常红火之际,巴菲特却正在着手进行合伙人企业的清算。。。美国股市后来大跌,“漂亮50”中的股票后来不少也都剧烈滑坡、并在很长的时间内表现落后于大市。 找出能够永远持有的股票无疑是一种理想,是投资的“最高境界”;但是,如果股市中真的有这样的股票的话,那么股市中又有谁把筹码卖给你呢?(保罗觉得自己包赚不赔,他怎么愿意跟你替换位置?)而且,如果巴菲特真的是这样做的话,那么在2007年下半年他就不会卖出那些股票了;在2008年秋季以来,他也没有钱买进那些股票了。巴老何尝不是在“与市场博弈”?
[此帖子已被 星海测量师 在 2008-11-26 0:27:39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