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一个行业或公司,我认识到必须搜集相关资料的重要性。对于家电行业来说这样,对零售业来说也一样。只是在搜索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比较“正统”的研究数据,均需要购买,至少要6000大洋 。一些公开的数据,如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又有些看不大懂,可能没有找到正确的位置,有空再慢慢翻翻。 找到了一些“普通人”的分析评论。本来这些东西看看就好,自己知道最重要,但既然学习分析,就暂且将这个帖子当成是学习笔记吧,免得以后再到处找。 -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预测,2009年,宏观政策将推动消费需求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望实现18%的增长水平,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以上,消费品市场仍将保持活跃的格局,实际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提高。
据分析,展望2009年,国家刺激消费的政策将进一步细化和明朗化,市场发展环境向好的基本走向不会变,中国消费品市场将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但是,由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空间较大,名义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将大大低于2008年,而扣除价格因素后的实际增速将基本上保持近几年的平均增长水平。在出口增速可能出现负增长的情况下,国内消费将成为主导性的需求增量,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将进一步增强。第一,4万亿元投资将对消费产生明显的推动作用。第二,降息预期将释放部分居民购买力。第三,物价水平下降将催化更多的低端消费需求。 2009年家电行业有望逐渐复苏 家电行业2009年的增速可能将运行在下降通道之中,但行业增长态势依旧不改。中信证券报告指出,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家电行业的底部略晚于GDP的底部(约一个季度)出现。因此,随着2009年GDP增速的逐渐见底,家电行业有望逐渐复苏。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下,家电行业2009年的出口所承受的压力将首当其冲。同时,在国内宏观经济增速下行的影响下,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速将下降,并将影响城市2009年的家电消费量。不过,“家电下乡”深度和广度的增加,对于加速农村需求增速、平缓城市需求的放缓有积极影响。 同时,2008年第三季度以来,钢材、铜、铝等原材料的价格持续下跌,2009年家电行业原材料成本的下降并维持低位或已成定局。结合国内需求以及市场竞争的状况,家用电器行业2009年毛利率保持稳定的可能性较大,甚至不排除小幅上升的可能。 - 上海品略企业管理有限公司首席顾问、品牌专家博锋先生认为:
进入2009年,中国消费市场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一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家电消费总量增长放缓;另一方面中央政府保持经济增长,企业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技术创新,构建新消费增长点。 2009年家电消费将呈现以下新商业趋势及新品类商机。 新商业趋势 一、家电下乡工程促三、四级市场增长放量 理由:在2007年12月~2008年9月期间,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商务部三部委联合发起在山东、河南、四川家电下乡试点工程,在农村市场销售彩电、手机、冰箱(冰柜),农民凭借农村户口可以享受13%国家财政补贴。根据中国家电协会的初步统计,第一期家电下乡10个月试点期间,辐射农村居民1.67亿人,总销售额在40亿元左右。从2008年12月1日起扩大到全国14个省区和单列市,2009年2月起向全国推广。据测算,销售品类增加了洗衣机,四类产品实施“家电下乡”,平均每年可拉动销售超过1500亿元,带动三、四级市场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约2.5个百分点,实现产品销售近4.8亿台,累计拉动消费9200亿元。 其中,三、四级市场受益最大的将是彩电、冰箱、洗衣机,由于冰箱在农村居民中的拥有率较低,很可能取代彩电成为“家电下乡”最大赢家。统计数据显示,冰箱销量已占到第一期下乡工程总销量的60%,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75.04%。业内人士据此预测,近期开展的第二期家电下乡后,有望拉动冰箱行业每年700万台左右的增长。 商业机会:三、四级市场受益最大的是冰箱、洗衣机。 二、家电渠道下沉,品牌店建设成主流 理由:家电大卖场无疑是厂商最爱又最恨的渠道模式,很多厨卫企业凭借大卖场的全国风靡之势,成就了今天的巨头地位,又苦于大卖场的强势话语权,扣点达30%~40%。2008年“黄光裕事件”成为了风向转折点,家电企业为了更好控制渠道,企业更倾向于建设品牌店。 商业机会:一些企业需要将渠道快速下沉,而开设品牌店是最好的选择。 - 08中国家电博览会上,《电器》记者在展会现场碰到了赶来参加此次展会的GfK集团家用电器业务全球总经理弗里德曼?斯多克。为了从这个全球家电市场数据采集、分析机构负责人那里了解更多国内外家电市场的发展动态和特点,4月17日下午,记者对弗里德曼?斯多克进行了采访。
意识与世界同步 当记者提到近年来中国家电市场的变化时,弗里德曼?斯多克感触颇多。他说:“对比几年前,目前中国家电市场的发展基本同国际市场同步,一些产品设计理念很符合国际潮流,如在发达国家市场比较常见的嵌入式家电在中国市场也逐渐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而一些宏观政策层面的意识也保持领先,最直接的例子就是中国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家电产品粘贴能效标识,这种节能减排意识在全球提倡环保的大背景下显得十分必要。 此外,中国企业分析研究市场趋势的意识也在不断提高,从GfK提供数据服务的情况来看,许多中国企业在推出新品前都会委托GfK对目标市场的环境进行调研,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开展设计、研发,这在五年前还是没有的。” GfK统计数据显示,亚洲是全世界家电产品销售量增长最快的地区,这当中,中国同时扮演着规模宏大的制造生产基地和蕴藏广阔商机的消费市场双重角色,对亚洲乃至全球家电市场的发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弗里德曼?斯多克告诉记者:“GfK注意到,一些中国企业在积极以自有品牌打入国际市场,在很多地区,像中东、非洲,已经可以看到中国品牌的家电产品。”他认为,“中国的家电品牌知名度仍然不够,当市场需求呈现较大差异化的时候,比较适合中国品牌介入,目前,俄罗斯、东欧、中东等地的家电市场具备这样的特征。” 从GfK统计数据来看,几个主要因素构成了目前全球家电市场销售额增长的驱动力量,推动着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几大类主要家电产品的更新换代。首先,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希望选择容积更大的产品,如更大容量的冰箱和洗衣机。其次,消费者喜欢使用更便捷的产品,融入了新技术、新概念、新设计的产品吸引了消费者。此外,随着消费者节能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能效高的家电产品变得更受欢迎。 值得关注的是,亚洲家庭数量占全世界总体规模的48.8%,但在全球家电市场上的销售量比例却只有26.8%;与此同时,西欧家庭数量所占全球比例只有10%左右,但家电销售量却占到了全球市场23.5%。弗里德曼?斯多克认为,这与世界不同地区使用电器的习惯有关。在欧洲,基本每个家庭都要置备尽可能多的家用电器,比如洗衣机、烘干机、洗碗机,该有的电器他们都会配备。 但亚洲国家则不同,普通家庭往往只选择必需的几样家电,比如洗衣机和冰箱,其他的就不一定购买了。但这也表明,未来一段时间亚洲家电市场非必备产品类别的销售量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增长。从销售额来看,全球家电市场接近三分之一的销售额来自西欧,这主要是由于西欧家庭选择的家电产品大多是非常高端的。而对于亚太市场来说,除了扩大家电产品销售量外,如何使销售额获得增长应该是更为关键的挑战。 连锁渠道主宰全球家电销市场 弗里德曼?斯多克告诉《电器》记者:“中国零售市场的变化趋势跟国际市场十分相似,连锁渠道发展迅速,包括家电连锁、超市连锁在内的渠道模式已经成为家电销售的重要战场。 ”GfK提供的数据显示,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超市家电销售很少,只占2%左右的比例,中国是10%左右,东南亚国家也达到16%,而韩国的这一市场比例则达到了26%。 弗里德曼?斯多克告还向记者透露,一些销售渠道模式是某个国家或地区所特有的,比如在南非,家具连锁店除了卖家具也卖家电,在这个渠道里家电的销售量和销售额都非常大,而且还在保持快速增长。事实上,在西欧一些国家,家具、橱柜专卖店也已成为家电的主力销售渠道,在过去的4年里家电产品销售额增长非常快。但在东欧的一些国家里,传统专卖零售店占了家电产品总体销售额50%以上的份额。 当记者谈到目前许多中国家电企业都在努力建设品牌专卖店,摆脱渠道的利润盘剥。弗里德曼?斯多克强调说:“尽管专卖店的数量似乎在减少,但一些企业的成功转型使专卖店在市场销售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不仅是中国,在一些发达国家,专卖店也在转变市场定位,以提供符合消费者个性需求的服务为竞争力,继续在家电市场上扮演重要角色。” 家电销售业绩日渐增长 提到时下比较流行的网上购物,弗里德曼?斯多克向记者说出了自己对这一新兴家电销售渠道的看法,他说:“互联网对于家电产品来说一定是滞后于其他的消费类产品的,这主要是由于家电产品大多体积较大,物流配送是个问题。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以及配送系统的改进升级,家电产品通过网络销售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他还认为,作为家电销售渠道,互联网不会取代其他任何一个渠道,因为家电产品的购买决策是由一个家庭做出的,家庭决策的过程往往是需要看到、摸到这个产品,对产品有最直观的感受。 弗里德曼?斯多克提供的数据显示,在欧洲消费类电子产品市场上,互联网完成的售额比重从2006年的6.4%上升到2007年的8.6%;在亚洲,特别是韩国,互联网也成为了消费类电子产品销售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他说:“重要的是,消费类电子产品在互联网上的销售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形态,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学会了通过网络了解产品性能、比较产品价格,这对整个家电业的影响都将是非常巨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