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福尔莫斯

牛市的初期还是熊市的中后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23 21: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看看最关键的房地产,关于房地产,讨论实在是汪洋大海,钻工感兴趣的无非是:中国城镇住宅房地产在扣除投资需求之后的实际需求能保持多快的增长速度。
  这取决于两个数据,一是目前中国城镇人口的人均住房面积,二是未来一阶段中国城镇人口合理的人均住房面积大致是多少。
  关于中国城镇人口的人均住房面积,由于统计口径的不同,实际的数据无从把握。典型的有两个数据:
  1、接近25平米,2006年将达到26平米??建设部《统计公报》
  去年8月建设部公布的《2004年城镇房屋概况统计公报》(以下简称“《统计公报》”):
  “2004年底,全国城镇房屋建筑面积149.06亿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96.16亿平方米,全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4.97平方米;全国城镇户均住宅建筑面积79.15平方米,户均成套住宅套数0.84套。
  2、不足18平米??沈晓杰“中国房地产十大批判”
  之所以形成如此之大的差异,最大的分歧在于“城镇人口”数量的差异。
  按照建设部的数据,可以得到2004年:
  城镇人口为:96.16/24.97=3.851亿;这公安部统计的全国城镇户籍人口数相一致。
  人均住房面积:24.97平米
  按照沈晓杰引用国家统计局的城镇人口数据:
  城镇人口为:5.4283亿
  人均住房面积:96.16/5.4283=17.73平方米
  问题来了,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居住目标》:2010年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0平方米。2020年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5平方米,则:
  如果按照建设部的数据,那么就明显可以得出“中国城镇住房面积已接近小康、未来增长有限”的结论,钻工按城镇人口年约增长4%(把几乎没有太多实际购买力、人均住房面积需求极小的进城务工农民都算进去),2005-2010年城镇人口增长率为27%
  2005-2010年住宅实际需求增长率为:(30*(1+0.27)-24.97)/24.97=52.6%,年均增长只有7%;
  但如果按照沈晓杰的观点,则“中国住宅房地产市场仍需要高速增长”的结论
  2005-2010年住宅实际需求增长率为:(30*(1+0.27)-17.73)/17.73=115%,年均增长将达到14%!
  统计的不同,结果是未来房地产增长率将会相差一倍!
  姑且不论这种统计是否包含着不同的利益动机,但很显然,无论是以公安部的全国城镇户籍人口数3.851亿还是国家统计局的城镇人口数据5.428亿,似乎都不能真实地反映对住宅有真实需求的“城镇人口”,其统计差别的1.577亿的人口中,谁都不能否认大部分农村进城务工人口,这部分人口对自有住宅的需求极低,其中很大部分住在工厂宿舍或者建筑工地,即使是租房,人均面积也极为有限,钻工看来,就算这两个数据都基本真实,那么在这1.577的人口中,能够达到户籍人口的住房的需求和需求能力的恐怕连三分之一都达不到。也就是说,按照3.85+0.5=4.35亿为基数计算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也许更符合实际,以此推理,扣除上述因素,未来6年城镇人口年约增长2%出头,累计增长15%左右。以下是钻工以上述推理作出的计算:
  2004年人均住房面积:96.16/4.35=22.11平米
  2005-2010年住宅实际需求增长率为:(30*1.15-22.11)/22.11=56%,年均增长9%。
  (算到这里突然发现这个推理的结果竟然和未来GDP的增长预期大致吻合,不知是巧合还是其中也许有必然?)。
  当然,影响房地产的除了真实需求以外,投资需求显然是重要的因素,但由于投资需求的波动显然比自购需求更难以估计,钻工实在没有能力去评论。同样的,房产价格、居民收入、福利等等因素又作用于真实需求,因此,最终房地产以及房价会呈现怎样的波动,钻工同样说不清,但是有一点似乎可以肯定,房地产投资似乎已经不需要保持目前这样高水平的增长了,只需保持与GDP同步或者略高于GDP的速度即可。
  最后,上述计算还是肯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居住目标》中制订的“2010年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0平方米”的目标,钻工看来,这个目标与中国的经济所处的阶段是基本相符的,人均30平米(套内面积约25平米)基本上是日本80年代的城镇居住面积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3 23: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影响股市的因素是太多了。但我们这里只讨论长期趋势而不是短期趋势。记得道琼斯在论述他的“道氏理论”时就专门讲过,只有长期趋势是可以把握的,而中短期趋势是不可把握的、随机的。

那么,决定股市长期趋势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

虽然有多种见解,但我个人还是最欣赏巴菲特的解释,他把股市趋势的决定因素归为两个主要变量:利率r和上市公司的权益收益率R。在本网站的“价值文摘”中,有一篇《巴菲特关于股市的演讲》的文章,是巴菲特在1999年在《财富》杂志上的一段谈话,可参考。本人在2004年3月份也写了篇《推动股市上涨的动力是什么?》一文(请参见“徐星文摘”),也是在当时普遍认为中国股市已经走牛时,以巴菲特的方式做了些分析,认为A股市场在当时不可能走牛。

那么,2004年3月份时的观点在现在仍然适用吗?近来,我也一直在做考虑。(明天接着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3 23: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钻工兄谈得很好,继续。其它网友也发表观点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24 00: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前,对行情的争议还比较大,不像是行情结束,还在发展中。

根据经验,行情不是这么快就会转折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24 07: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各位讨论的很热烈,这里我也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股市:

股市的上涨下跌实际上是资金的绝对流入或者流出造成的.而福探所说的长期趋势的研判,更要看长期(3年以上)的资金的流动方向.如果是熊市转入牛市,那么必然入场的资金大于离场的资金.至于造成这种流动方向出现逆转从哲学上很好解释:否极泰来,一种趋势走到尽头就必然向相反方向转变.而如果从经济数据的角度解释也可以这么解释:洼地效应,当股市跌倒足够低已经具备吸引长线资金进场了,那股市就应该能止跌回升了.至于政策的作用,我认为只不过是催化剂,加速或者延迟了了回升的时机和速度而已.

我认为熊市已经在2005年12月结束,现在是牛市第一波中途的一个调整而已.

论据是600900的市场价格.长电这么透明稳定增长的股票,作为市场价值中枢一点不过分,分红收益率在2005年已经达到0.189/6.89=2.74%,现在的股价只有6.25元,而今年的业绩达到0.43元,明年收购完机组业绩将达到0.50元,如果按照65%的分红率,收益率达到0.50*0.65/6.25=5.2%,甚至高于5年的存款利率.如果是是社保,保险追求长期稳定收益的长线资金,600900这个价格难道没有吸引力吗?

如果600900在7元以下,没有社保保险买入,那只能说明中国还有其他市场比600900还有吸引力的目标(房地产,银行大额存款,电力基建投资等).但事实不是这样,保险已经在开始加仓买入,即使基金们在不断的减仓.

目前长电的下跌,技术上,我的看法是长电长线资金入场后形成牛市第一波上涨后的回探前期低点的动作,给人的感觉是好像又要新低了,我相信不会,即使新低,必然是空头陷阱.

长电是身躯庞大,所以调头拐弯比较慢,但那些盘子小的,成长性好股票早就进入牛市第二波了,这个市场由于机构投资者众多,所以成长性好的股票走势必然更超前.

这个市场的估值是相互攀比的,作为低增长的长电市场给它15pe是合理的话,对于那些高增长的公司,给予20pe以上更高的市盈率也是合理的.至于多高是25pe还是30pe,甚至40pe,这跟机构投资者对该类公司的乐观程度以及筹码的稀缺程度相关的.

我觉得我们判断市场是否高估,最好从消费品金融服务类公司和公用事业类公司的价格上判断可能更合理些,至于钢铁,房地产等周期性行业股票,波动太大,不适合作为市场是否高估的依据.

市场的"大势"一旦已经形成,很难再逆转,它会依着已经形成的趋势继续前进,无论前面有多少障碍,它要么冲过去(力量足够大时),要么绕过去(力量不足时),然后继续前进.

所有的各种数据都只是我们观察这个市场的一个角度,我们也很难说清楚数据背后的意义,更难说清楚互相矛盾的数据的综合影响力.所以不如化繁为简,看"大势",从而避免迷失在细节里.

[此帖子已被 大赢家 在 2006-7-24 7:32:28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大赢家 在 2006-7-24 7:43:47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大赢家 在 2006-7-24 8:05:51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24 12: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要看三年,钻工实在看不清楚,谁能对未来两三年全球以及中国的政治、经济、国内的法律、制度建设作出判断呢?明年。

股市趋势的决定因素归为两个主要变量:利率和上市公司的股东权益收益率。由于从长期看,利率总是在某个范围、平均5%左右波动,而且由于国际经济的融合和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加强,一国的利率高低对该国股票市场的影响大大减弱,因此,最关键的还是上市公司的股东权益收益率,美国长期的权益收益率接近12%,远远高于美国长期的经济增长速度,与美国道琼斯指数和标普500的长期收益率基本一致;反观中国,最近十来年,上市公司平均的股东权益收益率从来就没有超过GDP的增长,也就是说,在中国,拥有资本优势的上市公司从来就不能体现这种优势,当然,钻工最期待的也就是在这里,但由于涉及的方方面面实在太多,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还没有明显的证据出现之前,钻工宁可谨慎。(目前流行的看法是:股权分置改革完成一劳永逸地改善上市公司治理,这或许在未来一段时间会令投资者失望,如果了解投行,也许就会明白,所谓的注入优质资产不过是利益集团的又一场盛宴而已,当然,与过去的一些盛宴相比,也许这不过是晚餐后的点心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4 14: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把问题归结为利率和权益收益率才是抓住了问题的要害。而其它因素,如所谓的政府态度、资金面问题、甚至GDP如何等,都与长期趋势的动力没什么关系。

我们可以把目前三种可能性如果成立,那么权益收益率、利率等会呈现什么状况列举一下,也许问题就将逐渐清晰:

1。长期牛市。这就要求权益收益率R与利率r之间的差要不断扩大(这才叫价值创造,是公司股价溢价的根本原因)。从当前来看,r不可能再减小,甚至有可能要增加,因此要求R要有明显的增长。这也就等于说,上市公司的整体业绩要不断甚至有加速增长。

2。结构性牛市 R与r的价差不能缩小,考虑到r有可能要增加(加息周期),那么R一方面从整体上略微或缓慢增加,另一方面要有结构性的大幅增加(一些公司的业绩要有大的增长,另一些有轻微的增长,还有一可以减少)。或者说,少数优质企业加速成长,一些企业保持平稳经营,另一些通过重组、退市等来减少绩差公司的数量及微梨亏损程度。

3。熊市升级 即由于通胀使得r加速上升加息升级,或者企业的收益率开始步入新的下降周期。考虑目前的经济环境:全球通胀抬头、能源原材料、房地产等大幅上涨使得企业经营成本加速提高……这种可能性并不能完全排除。

注意到,目前中国股市场的股价水平已经与国际股市在一个水平上了,甚至还略高些(比如以沪深300指数的公司平均股价与其它国家的股价水平比较)。在股改的溢价因素不存在后,市场确实要面临一个趋势的选择问题了:是由于中国的特殊增长因素使得股价应有更高的溢价??牛市,还是掉头向下由于不利因素使得溢价过高得到修正??熊市升级,还是保持目前的水平进行结构性调整,以后再选择大的趋势?

上面这么一罗列后,也许问题就比较清晰了。我觉得分析这种可能性要比预测经济形势要简单得、自信得多(实际上我个人以为预测经济形势与预测股市趋势是两回事)。

在继续阐述前,我还是想先听一下各位对上面几种可能性的分析和观点。

[此帖子已被 福尔莫斯 在 2006-7-24 14:42:12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24 15: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谈谈我的粗浅看法:

这些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而股市则只是才恢复性增长

股改完成后,大小股东的利益空前一致

我国股市也是越来越规范,这样就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好公司进来

人均收入增加很快,需要一个投资的平台;在国家政策的挤压下,炒房资金也需要一个好的市场

福探的观点我也很认可:象600900这种能比较清楚看到增长的股票还处于严重低估,联通都还在净资产一下

综上,现在只是牛市的初期,还早呢 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24 16: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市场变了,盯着几个大盘股来论市场牛熊似乎不太合适,我个人还是倾向于钻井工人的观点,“在还没有明显的证据出现之前”,目前就上市公司质量来说,只支持结构性牛市目前应该仅仅走完了鸡犬升天的开始行情,待调整充分后,结构性牛市肯定会出现。

怎么我发的贴总有灰色背景的?不明白


[此帖子已被 吃鱼的猫 在 2006-7-24 16:44:48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24 16: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贴是高手谈论的地盘,如果没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就请静心学习,免得降低本贴的质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7-4 20:46 , Processed in 0.021348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